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603

  对于谭廷襄这样想尽办法博取朝廷和皇帝的欢心的行为,曾玉珩也并无太多的鄙夷,其实隐隐心中还有一些体谅和同情,毕竟谭廷襄不像他曾玉珩,是曾经与陛下一道拼搏过的广西太平天国老兄弟出身,陛下一直将他曾玉珩看成心腹之人,否则,当初也不会让他一个没多少功劳的文人掌控重要的工务部了。但谭廷襄不一样,他是满清降臣,没任何根基,从他对自己的态度便能看出来,即便是两人官职的级别一样,却对自己毕恭毕敬,为何,不过是因为自己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心腹而已。
  因此,曾玉珩也不说破,当做没注意到这点。谭廷襄此人虽然不可深交,但他能揣摩上面的意图,把握机会发展政绩,倒也不算怎么个坏人,只是有些过度钻研而已,不过就算是喜欢钻营,在如今朝廷要发展工业和经济,带动百姓致富,以达到最终的增强国力的大趋势之下,钻营也不是什么坏事,总比尸位素餐的官员来得好。关键一点,就是朝廷把控大局,不要让对方搞出太过极端的举动便成。
  不过,曾玉珩总体来说,自然还是喜出望外。北方矿产众多,但因为交通不便,难以开采,加上从未发展过什么工业,无法就地消化,因此,十分难以利用。如今在这靠近沿海的直隶永平府滦州境内,能发现如此大的铁矿,建立直隶铁厂,实在是弥补了北方工业的大片空白。
  只有曾玉珩清楚,各府、州县自行开设的那些铁矿、钢铁厂,与如今中华帝国的真正钢铁产业的目标和需求比较起来,根本不能算是什么产业,最多算是一些乡下土作坊和土铁窑而已。大多数的所谓钢铁厂,就连当初还是太平圣国的时候,在湘南地区建造的那个正和钢铁厂的规模都没有,根本在如今的中华帝国钢铁产业链中无法排上位置。而且,这样的府县开办的钢铁厂,还主要是在南方居多,在这北方一带,连这样的小型作坊都不是每个县府都有的。因此,这样的背景之下,这直隶境内,突然能出现这么一个储量数亿吨,年场铁矿超30万吨的大型露天铁矿,又就近建造了这座大型铁厂,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因此,曾玉珩开始谋划起来,他作为帝国工务部部长,站的角度和高度都不是一个直隶省这一局限一个地区,他想将这些铁矿还有这个直隶铁厂竖立为典型,激励北方省份发展钢铁工业!
  敏感的曾玉珩仔细盘问起来,他了解到这处司家营铁矿是露天铁矿,便叫来参与勘察的直隶工务厅的官吏,听其说起刚开始勘察时因为不熟悉山路,在山里面迷路了几次,连指南针等都失去作用的事情,顿时兴奋起来,这说明什么,说明至少整座山体全部是铁矿!甚至,不排除几座山头,方圆数里十数里的地方,都是铁矿。按照曾玉珩的经验,北方的铁矿大多是磁铁矿和赤铁矿混生矿,而且以磁铁矿占比居多,因此,越是范围大的铁矿,受其蕴藏的磁铁矿的影响和干扰,罗盘或是指南针便会在那里失效。
  但这是传说中的巨大矿脉才会如此。没想到这个司家营铁矿便出现这个情况了,不这正好说明,这处铁矿蕴藏了十分地惊人。曾玉珩有种预感,这个司家营铁矿不仅仅只有勘探出来的3.5亿吨的储量,而是远超过这个规模。而从了解到的采矿模式,除了几台蒸汽机带动的采掘机和破碎机之外,其余的采集几乎都是最为原始的人工开挖采集,采矿效率十分低下,但就以这样的条件,竟然还能日常上千吨的精选铁矿,从这个角度,也说明这个铁矿的惊人规模。
  因此,曾玉珩打定主意,要将司家营铁矿从直隶省手中接收过来,以工务部为主将其变成朝廷直接控制开采的铁矿,而这个直隶铁厂,也由朝廷直接出资建设,将其建成不单单只能冶炼铁水的铁厂,还要变成多种途径炼钢轧钢的大型综合钢铁公司!当然,即便是这样,也少不了直隶省的功劳。但此事还是回圣京之后,直接同内阁提起。
  “曾大人,要出铁水了!您来带领大家拉开出铁炉门吧!”谭廷襄在曾玉珩耳边轻声地催促着,让曾玉珩回过神来,他忙点点头,当仁不让地接过一根铁链,大声喝道:“大家一起来,一,二,三,拉!”
  随着一声令下,众人同时使劲,其实更多的自然是那些炼铁的工匠们使劲,将高炉的出铁水的炉门拉开,顿时,铁花绽放,炽热耀眼的第一炉铁水从出铁口喷涌而出。
  现场热浪滚滚,铁花飞溅。高达1500℃的铁水从1号高炉出铁口喷出,像一条火龙沿着出铁场大沟蜿蜒流动,最终汇入炉台下容量达50吨的铁水鱼雷罐中,看看份额,大概有将近35吨左右的铁水量。
  曾玉珩还算精通,知道第一炉因为是燃料充分燃烧的过程,出铁水所需要的时间很久,要两天左右的时间,而后面就连续生产,每次出炉的时间也就节省了很多,而具体的出炉时间是看铁水转化程度,取决于炉内的温度控制和铁矿石的受热反应程度,这些最终其实是高炉的保温程度和炉内焦炭的燃烧升温情况。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平均来说,每天大概最多能出炉3次,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设计产量。实际生产情况,还要看具体操作了,若是将炉内温度提升得快,让铁矿石快速融化反应变成铁水,差不多五至六个小时便能出炉,这样的话,一天便能出铁水四次,产量就不止100吨铁水,而是140吨了。
第1252章
要有规划
  密集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整个滦河河谷之内,都传出人们的呐喊:“出铁了!”
  看着众人的欢欣鼓舞,曾玉珩和谭廷襄等这些官员,也露出欣慰的神情。无论什么心思,能为朝廷和百姓贡献一份力量,感觉到自己的成就,总归是让人愉悦的。
  “恭喜谭大人,贺喜谭大人!还有诸位大人,恭喜大家,直隶铁厂的出铁水投产,不但是直隶的一件大喜事,更是整个朝廷,整个中华帝国的大喜事!我建议,由谭大人出具奏章,向朝廷,向陛下报喜!”曾玉珩也有些激动,抱拳朝谭廷襄和一众官员恭喜道。
  “哈哈哈哈,多谢曾大人的提醒!要不然,谭某还真的忘记此事了!对,对,立刻起草奏章,向陛下报喜!”谭廷襄恍然大悟地模样,让曾玉珩暗自好笑,任谁会忘记向朝廷报功,你谭廷襄都不会忘记,这些他自然不会说出来,反而奉承地说道:“曾某也立刻派人至天津城发送电报到圣京,禀报陛下和内阁,谭大人和众位大人辛苦为朝廷效力,曾某看在眼中感在心中,也当尽绵薄之力宣扬众位大人的功绩!不为别的,只为那份人心,为了我们的中华帝国钢铁产业能尽快蓬勃发展起来。”
  说着,曾玉珩朝在场的官员们鞠了一躬,又朝还在作业的铁厂工匠们行了一礼,惹得众人纷纷拜谢不已。
  不过,曾玉珩接下来又借着这个机会,说起了自己的打算:“直隶铁厂的发展规划,你们有没有好好设计过?”
  谭廷襄也就做了开采铁矿和开设铁厂的功课,对于曾玉珩说的,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他朝永平府知府洪观和滦州州长裴应庚以及工务厅的官员使使眼色,让他们出面回答,很遗憾的是,他们也没什么好的思路。无奈之下,谭廷襄道:“曾大人,我们想过了,要发展既能炼铁,又能炼钢的大型钢铁厂。因此,我们准备再建造两个炼钢厂,还有钢轨厂。只是这方面的技术比较欠缺,正准备向贵部申请几位懂技术的官员来指导指导。”
  曾玉珩摇摇头,道:“不可如此!工务部也没多少懂炼钢技术的官员,就算懂,也只是单独在某一方面,而不是综合性钢铁产业的规划。如今,按照直隶铁厂的产量和规模,加上司家营铁矿的产量,算是国内首屈一指,也只有克虏伯钢铁公司、南洋钢铁公司、圣京钢铁厂、马鞍山钢铁厂等少数的几家大型钢铁公司的厂长或是总工程师才有这样的规划能力。因此,我建议,谭大人可以主动向内阁或是直接向陛下奏请,要求从这些大型钢铁公司调派专门的人员来规划,重新筹建直隶铁厂,将如今单纯的铁厂建设为综合性的大型钢铁基地!对了,谭大人你们这直隶铁厂使用的燃料可是焦炭炼铁?”
  谭廷襄皱皱眉头:“焦炭,这焦炭我倒是知道,贵部前来指导的那几名主事曾经说起过,我们直隶工务厅的那几名属下也向谭某建议过,我们建了一座专门生产焦炭的作坊,产量不是很高,也就每天几千斤的样子。不过这焦炭太过麻烦,再加上铁厂马上要投产,时间上也来不及,我们便用这焦炭作为引子,引燃滦州唐家庄煤矿的优质煤炭,倒也将不辱使命,将这铁水炼了出来。怎么,曾大人,这钢铁厂一定要使用焦炭么?”
  曾玉珩更是皱眉,他有些被气到了,手册上写过了,虽然是针对府县等一级的小型钢铁厂,但也明确写了要炼铁和炼钢的最常规的工艺,其中原材料方面就写得很明白,必须要有足够的铁矿石、煤炭和石灰石等,而煤炭最好能炼制成焦炭,一边发热量大,能迅速提高炉温。而且,不单单是解决了燃料升温的问题,而且焦炭的质地坚硬,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使炉子能够加高增大,从而能制造更大容积的高炉,使炼铁产量大幅度提高。焦炭多孔透气,有利于炼铁过程中所谓的化学反应进行,本来就是极为理想的燃料和还原剂,还能生产煤气,在炼铁和炼钢中都极有作用。只是,曾玉珩明白,这些高深的道理,就连自己也只是知道应该这样,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讲给谭廷襄这些从未接触自然科学的官员听,能听懂就怪了。
  而曾玉珩这个时候也想起来,那个1号高炉虽然有封闭式炉顶和利用煤气来加热鼓风的通道装置,但似乎并没有被使用。
  曾玉珩不由苦笑道:“冶炼钢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必须使用焦炭。谭大人,这么说吧,使用焦炭,比不使用焦炭产量能翻一小倍,煤炭的使用还能减少一些,而且,出的铁水质量也要好许多。除了焦炭厂以外,直隶铁厂还必须配套一系列的辅助工厂,像原料方面,就得有将铁矿进行分析挑选的精选厂,洗煤厂,而精选的铁矿,可能还会涉及到后续工艺要求的造矿,均匀粉碎等,还要配备一些其他的矿石,这就有配料厂,另外还要石灰石厂,甚至连矿渣的运出与重新利用,或是制造磷肥,都要设置个尾渣处理厂等等。而主体工厂,也不仅仅是炼钢厂和铁轨厂,因为炼钢厂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炼钢工艺,必须从原料、产品定型等各方面去考虑设计的炼钢工艺。一般来说,会设立转炉炼钢厂和平炉炼钢厂,钢轨厂、轧钢厂、炼熟铁厂、螺栓厂等常规钢铁分厂,还有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钩钉厂、精钢厂、特钢厂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员来搜集信息,在进行定向规划。”
  谭廷襄心中有些不悦,暗想钢铁而已,你没来之前,我们直隶不照样凭借自己的力量建起来了,还出了铁水?你们工务部想插一手,不过是也想捞一笔政绩而已。
  但他面上呈现的却是满脸的惭愧之色,道:“曾大人说的是!谭某这就安排人向贵部求援,恳请朝廷派专业的人员来帮助直隶铁厂进行规划,让我们直隶铁厂能发展成为北方乃至整个帝国最大的钢铁厂!”
  曾玉珩点点头,道:“不管怎么说,谭大人能将直隶铁厂建立起来,便是大功一件!后续的一些炼钢厂和其他辅助工厂,等统一规划好了再行建立便成。谭大人对于直隶钢铁产业的发展费劲心思,曾某定要在陛下面前好好提提!尤其是刚才曾某跟谭大人说的那些,陛下最希望的就是能建立大型综合钢铁公司,而不是单纯的铁厂。”
  谭廷襄闻言一凛,知道自己的心思被曾玉珩看破,而对方这样说,自然是提醒自己只要按照他说的去做,便会向陛下举荐自己的功劳。
  于是,谭廷襄一脸笑容,心中也不敢再腹诽面前的曾玉珩,感激地道:“那就有劳曾大人了!”
  正说着,一名骑着快马的直隶巡抚衙门的信使急急忙忙地赶了过来,朝谭廷襄禀报:“禀抚台大人,朝廷有重要公文下达。”说着,将手中的电报编译文书交给谭廷襄。
  谭廷襄结过一看,哈哈大笑起来,一脸喜色地将文书递给曾玉珩:“曾大人,大喜啊!刚说的钢铁产业,朝廷便决定加快全力发展了!”
第1253章
大炼钢铁(上)
  “什么?朝廷要搞大炼钢铁!?”曾玉珩一脸欣喜地看完手中的文书,感叹道。
  他手中的文书,其实是一份内阁派发给各省各部的邸报,相当于内阁商议后决定的工作计划提纲,准备要实行的接下来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知会各省各地,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和筹划。
  而这份朝廷邸报上面,写了好几点内容,包括移民、征兵和兴办实业等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特意提到的在全国各地大搞冶炼钢铁的运动。邸报上写明白了,内阁委员们召开内阁会议,落实皇帝关于加快发展工业,尤其是钢铁产业的谕令。在刚刚升任内阁副总理的李鸿章的主持下,内阁通过了《全国为生产8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准备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的普及钢铁工业运动。
  在这次内阁会议中,李鸿章为了落实皇帝要高度重视钢铁生产,尤其是钢材工业的发展要求,直接在邸报中明确指出:“钢铁工业是帝国整个工业的基础,是整个工业的纲,是整个工业的头领,要求内阁的其他各部都要为工务部让路让资金,要求各省各地都要挤出资金和人手,安排钢铁厂的建立与开工投产,一切都要为钢铁厂的生产停车让路,让钢铁发展成为头等大事,提出今年,也就是1864年,要全力保证实现钢产量比去年的29.5万吨钢材翻1.7倍以上,达到80万吨钢材,为急缺的铁路钢轨提供保障,是整个中华帝国各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再看了两遍这份包含着大炼钢铁的邸报,曾玉珩又是欣喜,又有些不安。欣喜的是,内阁这么快就落实陛下的旨意,着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了,这样一来,他们工务部就会成为最最重要的部门,甚至邸报中都说了,内阁其他各部要为工务部让出资金来,一切围绕钢铁生产让路。这样的话,集中发展钢铁产业,帝国的钢铁产业要不了多久,便会强劲崛起。
  而曾玉珩非常清楚钢铁工业在整个帝国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钢铁工业,是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业,通常将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工业发展程度和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有了强劲的钢铁工业,的确,可以带动铁路、机器加工、军工工业、民用工业、采矿等一切工业的发展。钢铁的确是所有行业中最最需要优先发展的。
  但让曾玉珩不安的是,李鸿章因为刚被皇帝任命为内阁副总理,心急着要以实际行动来落实皇帝的谕旨,便匆匆忙忙地没有经过调研就下发这份邸报,让全国都开展以钢铁为纲的行动纲领,一切都为了钢铁这样的口号一经喊出,经过各省、府、州县的层层传递,很可能会加剧,会忘记生产钢铁的初衷是为了帝国的发展,而变成一切只为钢铁也仅仅为了钢铁,放弃其他的所有一切行业于不顾,所有的人都扑在钢铁之上,这样的话,很可能会酿造出一场灾难!
  别的不说,曾玉珩虽然是工务部部长,但他还是清楚,农业粮食方面决不能有所松懈。而其他的一些工业,比如刚刚大力发展有了点起色的纺织工业,还有帝国最为有特色的圣肥和圣油工业,也不能就此丢弃或忽视。
  想到这里,曾玉珩有些紧张起来。原本按照行程,他还要去盛京的奉天府辽阳州一趟,那边有处叫鞍山驿的驿站旁边,发现了大储量的铁矿,盛京那边已经开始组织人手开采,而曾玉珩虽然已经派出了工务部矿产司的人前去查探具体情况,他还想摸清这些铁矿旁边是否有大量的煤矿,以便就近兴办钢铁厂,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运出钢铁,联合交通部在原定计划之外额外修建一条货运铁路。
  但现在,看到这个邸报,他觉得自己必须返回圣京一趟了,必须给内阁提点建议才行。
  ……
  与此同时,内阁的这份邸报抄送各地,掀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内阁打着响应皇帝的旨意的口号,让各地纷纷积极响应,迅速跟进内阁的号召,掀起了一番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的狂潮。
  杭州城郊的闲林镇,一副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今天是闲林镇镇长率领镇公所的十几名吏员盖起小高炉,土法炼铁出铁水的大好日子,随着第一桶大概二十来斤铁水的流出,现场一片欢腾,旌旗招展,上千人围聚在一起欢庆。
  喧闹的气氛和不断高涨的人群,将余杭县长和副县长都吸引了,听说县长要过来查看,闲林镇长立刻下令,继续加快烧炉炼铁,争取在县长到来之后再出一炉铁水。
  顿时,在镇长的一声令下之后,整个闲林镇都鸡飞狗跳起来。镇公所在警务所警长的带领下,挨家挨户搜寻废钢废铁,将镇上个店铺以及镇郊农户的铁锅、火钳、铁锄、铁铲、铁剑、菜刀等全部收集起来,扔进青砖和水泥砌成的小高炉之中。因为用的煤炭不足,镇长下令搜集木柴塞入小高炉底部,整的浓烟滚滚,见风力太小,从一处铁匠铺拿来鼓风箱开始鼓风,不过因为铁匠铺已经歇业一段时间了,风箱破损漏风,为了解决风箱出风问题,把镇上的几十只公鸡都杀掉,把鸡毛用到风箱上堵住漏风问题。
  终于,在次日中午时分,当余杭县长和副县长抵达闲林镇上的时候,小高炉正式开第二炉铁水出炉,看着有些黑红的铁水流出小高炉,进入一个陶盆之中,总共大概有五十多公斤。县长大喜,当场表扬了闲林镇长和镇公所以及全镇的人们,赞扬他们富有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响应陛下号召进行大炼钢铁运动!
  县长算了一笔账,闲林镇这样的小高炉,只要20来个劳力就能搞起来,每天能出铁水2炉,也就是每天能炼制100公斤钢铁,全县16万人有将近5万的劳力,也就是说,整个余杭县每天能炼出铁水25万公斤,一年下来,便是9万吨钢铁!就算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也至少有6万吨!
  这样一算,县长激动起来,满怀豪情地一挥手:全县百姓除了吃饭睡觉之外,要放下其他的事情,全力进行建小高炉,大炼钢铁!
  之后,县长兴冲冲地奔向杭州知府衙门,禀报自己余杭县今年要炼钢铁6万吨!杭州知府缪梓一听乐坏了!他本来还在头疼怎么去在这次的朝廷邸报中立功出头,这下好了,出头的机会到了!他当即问清楚具体情况之后,立刻向浙江巡抚王有龄报喜!
第1254章
大炼钢铁(下)
  浙江巡抚王有龄是满清降臣,他不是正经的科班进士出身,而是捐纳出身,但目的却不是为了敛财,而是发心做官只为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在满清署理杭州知府时便在杭州官场身体力行禁止贿送、裁减税捐等正本清源之事,广受百姓的赞誉。因此,他在归顺中华帝国之后,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宁波知府。而后,等原来的浙江巡抚罗泽南离任高升内阁委员的时候,他便被擢升为浙江巡抚。
  也正因为如此,受到重用的王有龄才从内心感激朝廷的看重,勤奋为政,想要将浙江政务搞上去。而这个时候,新成立的内阁发来一带邸报,要求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钢铁产业。收到这个邸报之后,王有龄十分头疼。
  他刚刚出任浙江巡抚,便遇到这样的一件大事,而且前任巡抚罗泽南贵为内阁委员,将浙江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作为接任者,自然不能干得差了,就必须要将这个差事做好才行。何况,他也知道,发展钢铁产业,开战大炼钢铁运动,对于整个中华帝国和整个浙江省,都是极有好处的。旁的不说,浙江的铁路并不发达,机器制造业也不够精细,这些都是与钢铁产业的发展缓慢分不开的。若是真的能将浙江的钢铁工业提升上去,不但能获得内阁的认可,还能极大地促进浙江的整个工业体系。
  但偏偏浙江一向矿产比较贫瘠,想要发展钢铁工业,没有铁矿和煤矿,是极难发展起来的。因此,王有龄一看到这个邸报,便有些嘴里发苦。
  他正头疼的时候,接到杭州知府缪梓的报喜,顿时蒙了。半晌之后才反应过来,心中一阵狂喜!杭州府的喜报来得太及时了!
  不过,但他细看之后,不由愣住了。
  “杭州府恳请在全省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将发现的小型铁矿进行突击开采,就地建立土法高炉进行钢铁冶炼,而城镇内开展百姓的废铁收缴,重新回炉炼制铁水,双管齐下获得钢铁产量的巨大提升!杭州府请求省里效仿杭州余杭的炼钢模式,在全省所有的府、州县都成立专门的钢铁冶炼局,从工务局中脱离并独立出来,并在一个月内突击成立数百上千的钢铁厂矿和作坊,开设几千上万个小高炉,以人力和数量取得钢铁产业的大发展!”
  看完杭州知府缪梓的上报信函,王有龄心中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本想派人迅速将缪梓请来巡抚衙门,但转念一想,还是实地查看一番更为妥当,于是,便轻车简行匆匆赶往杭州知府衙门。
  刚到知府衙门,却发现硕大的一个衙门,竟然无人守卫,王有龄和一行随从真奇怪,却听见衙门大院里面传来阵阵欢呼,径直进去,衙门大院内,赫然竖立着三座砖土砌成的炼铁小高炉,其中一座高炉轰轰地往外冒着白烟,另外两座高炉还没砌完,十余名泥水工正在那里修砌着,更最多人围困的,还是冒着白烟的那座小高炉,一边欢呼雀跃着。
  杭州知府缪梓也在其中,抹着额头上的汗水,大喊道:“开炉!”
  两名官员打扮的壮汉用一根铁钎使劲搅动着,旁边的人赶紧拉来一个土陶盆放在炉下,将一处炉门打开,不一会儿,炙热的铁水便从炉内流了出来!
  现场顿时传来大声的欢呼。
  王有龄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炼铁的场景,也是兴奋异常,大叫起来。
  杭州知府缪梓发现了巡抚大人到来,连忙将王有龄请过去指点,王有龄问了下,在场的炼铁工人竟然都是知府衙门内的官员,而这三座土法炼铁的小高炉,也是他们自行建立的。
  “抚台大人,卑职发现,这冶炼钢铁,也不怎么困难,只要有决心和恒心,都能炼制成功!关键是要发动百姓,要高度重视!”缪梓兴奋地朝王有龄道:“卑职发现余杭县进行土法炼铁成功之后,便立刻发动全杭州府进行效仿,自己也领着一帮人在这衙门后院建立这三座小高炉,亲自带人寻找矿石和废铁料进行冶炼,不想一举成功!抚台大人,卑职算过了,只要人力足够,铁矿石足够,一座小高炉一天能炼出铁水将近100公斤,单单我这知府衙门内,建十座这样的小高炉不成问题,这样的话,便是每天都能产铁水1吨左右。而整个杭州府,能建多少座这样的小高炉?卑职初步盘算,20个人三四天时间便能将这样的小高炉建起来,这样说来,我杭州府总共380万口,劳力120余万,算起来,搭建上万个小高炉是毫无压力!也就是说,我们杭州府,每天便能生产上千吨钢铁,折算下来,我杭州府今年能实现90万吨的钢铁产量!”
  王有龄听完杭州知府缪梓的话,有些震惊莫名!他万万没想到,这样一算,整个杭州府还能生产90万吨钢铁,这可是天文数字啊。如今整个帝国也的钢铁产量,不过才三百多万吨钢铁的产量,一个杭州府就能达到90万吨,这,这不大可能吧?
  王有龄默然在心中算了两三遍,按照缪梓的算法,还真是这么多!这么说来,一个浙江省,岂不是就能接近甚至超过全国的钢铁产量?王有龄尽管觉得是那名的不可思议,但在现场疯狂而热烈的气氛影响下,他心动了!这可是一大功劳啊。想想看,一个矿产资源一点都不占优势的浙江省,能出产这么多的钢铁,那该是多大的成绩?
  想到这里,王有龄准备立刻写份奏章,直接上报朝廷内阁,他准备将此巨大的好消息告知内阁,同时恳求内阁的一些必要的支援,比如说铁矿石等,调运一些到浙江来。而同时,他也准备通令全省,让各府县都动员起来,四处寻找勘探铁矿,搜寻煤炭和废旧烂铁,兴建小高炉,开始大搞冶炼钢铁的运动,将这项工作作为整个浙江省的最最主要任务,布置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