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5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4/603

  在得知两个沙俄政权都派出使者的时候,石达开愣住了,不过继而便是一阵好笑,一阵欣喜。石达开和郭嵩焘昨日便商议了一下,认为让两个沙俄政权一起出现,相互刺激一下,然后再将他们各自分开谈判,更有利于自己这边的谈判。就好像让两个买主一起来争抢竞拍货物,让他们知道有竞争对手,还非要不可的,却又不清楚到底多少价格,不得不哄抬起来。
  果然,两伙人为谁先来谈判便争执不下,异常地激烈,要不是害怕给在场的石达开等人不好的印象,还真可能直接就打起来。
  圣彼得堡方面派出的是沙皇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的特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此人曾出任过沙皇政府的外交大臣,如今归顺了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成为其心腹。而莫斯科方面,派出的却直接是哥萨克军队中的一名上将斯科别列夫,因为莫斯科的官员奇缺,到目前为止,莫斯科的沙俄政权还没有足够的官员胜任政府各部门官职,而是以战事状态为主,里面的许多部门都临时由军队中的将领充当,因此,这次前来参与谈判的,便是由斯科别列夫上将充当特别使者。
  面对两人的竞争,石达开和郭嵩焘都又是好笑,又有些幸灾乐祸的感觉。最后还是石达开直接开口,说是中华帝国自古以来以年长者为尊,因为圣彼得堡的沙皇是叔父,年纪比莫斯科沙皇年纪大,而圣彼得堡派出的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年纪也比莫斯科方面的斯科别列夫大上一些,因此,就先由圣彼得堡先同己方进行谈判。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虽然年近古稀,但却还是满面红光,精力旺盛,他从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便出任沙俄的外交大臣,一直试图将战败的沙俄重新在国际地位上拉升起来,尽管他已经做得很好,原本已经开始让英国法国和奥地利答应沙俄在克里米亚半岛驻扎少量军队,但没想到,事与愿违,随着沙俄的两次出兵与中华帝国交战都惨遭失败,沙俄的名声一落千丈,这还不止,偏偏沙皇竟然被刺杀身亡,一下子便造成整个沙俄的彻底分裂,四处叛乱不说,连沙皇的正统都开始动乱了根基,圣彼得堡的沙皇登基不久,莫斯科也出现沙皇登基,他对于谁出任沙皇并没有多少兴趣,但沙俄的首都必须还是在圣彼得堡,这样才能出海,才能更好的发展俄罗斯帝国。因此,对于沙俄的动乱,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忧心忡忡,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将沙俄带领出目前的困境。而这个方法,目前看来,只有与中华帝国和谈才行,而自己能做的,只有尽力为俄国减少些损失罢了。
  “亲王殿下,还有郭特使,首先声明一点,我们俄罗斯帝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是在圣彼得堡,唯一的俄罗斯皇帝陛下,是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陛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商谈一切的外交谈判,否则的话,我们俄罗斯帝国不承认一切条约!”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虽然一脸的谦恭之色,但说出来的话,却让郭嵩焘有些吃惊,他没想到,这位年老的洋人有这份胆色,还这么忠心地对待圣彼得堡的这位新沙皇。
  听完郭嵩焘的翻译,石达开直接开口答复道:“使者先生,你要想清楚,我们中华帝国的选择很多!首先,不一定非要同你们沙俄谈判,其次退一步讲,不一定非要同你们圣彼得堡谈判!你也看到了,我们中华帝国的军阵严明,我们虽然不大情愿再进一步攻打贵国,但若是一直看不到贵国的诚意,也不排除勉为其难地继续进军。何况,还有其他那么多的欧洲国家也在近期攻打贵国,贵国真的没有压力?更何况,旁边的莫斯科政府还等着要跟我们谈判呢,你们不能答应的条件,他们应该能答应!没办法,我只能承认他们代表沙俄政府!”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脸色大变,他没想到面前的这名华人亲王竟然如此犀利跟直接,一句话便将他逼入绝境。无奈之下,他只能退让道:“亲王殿下,我只是恳求殿下承认我们圣彼得堡才是沙俄的唯一合法政府!至于当初杜加麦利答应的条件,大部分我们都予以承认和接受!”
  郭嵩焘哈哈一笑,道:“这个问题不需我们义王回答,我就可以回答你!我们中华帝国无法承认你们圣彼得堡是唯一的合法政府,我们只承认对我们中华帝国最有诚意、条件答应得最好、条约履行最实在的沙俄政府,才是唯一的政府!另外,当初你们的使者杜加麦利答应的条件,必须全盘接受,没有大部分之类的说法!”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心中矛盾之极!
  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外交大臣,他自然希望能尽快签订好正式的停战条约,平息东方军队的进攻,这样俄罗斯帝国才能有精力集中组织兵力,抵抗来自欧洲国家的瓜分行动,也才能平息国内到处发生的叛乱,这样对于俄罗斯帝国最为有利。
  但作为圣彼得堡中的新沙皇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的特使,他又要为新的沙皇效忠。站在这名新沙皇的利益角度,不签订条约,让中华帝国的军队攻打临近莫斯科地区,这样虽然损害了整个沙俄的利益,但对于圣彼得堡方面来说,却没什么损伤,而最损害的,却是莫斯科方面的势力,因此,若是能阻止这次真是停战协议的签订,反而对圣彼得堡政府有利。
第1248章
中俄停战条约
  不过最终,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还是偏向忠于俄罗斯帝国更多一些,但同时,他不能完全不顾现任沙皇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的利益,于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道:“亲王殿下,特使先生,对于杜加麦利答应的条件,我们俄罗斯帝国全部接受!并且,我们希望贵国能保证不再进攻俄罗斯帝国。并且,贵国能将那些俘虏的俄罗斯士兵全部由海路交还给圣彼得堡?”
  郭嵩焘有些奇怪,继而便明白过来,这是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为自己的主子,也就是圣彼得堡的沙皇谋取利益呢,他们想让中华帝国将俘虏的数万哥萨克士兵从海路归还到圣彼得堡去,这些士兵不但是能征善战的哥萨克士兵,还会因为是被新沙皇拯救回去而感恩戴德,效忠于他们。这样便能为圣彼得堡原本就不多的兵力,再补充点兵员。
  郭嵩焘与石达开这样一说,石达开顿时轻微地摇摇头,两人相互看了一眼,都明白了各自的想法,那就是这些沙俄俘虏,是决计不会交回给这些沙俄政府了。
  于是,郭嵩焘面带遗憾地道:“对于戈尔恰科夫先生代表的贵国的诚意,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不过,并没有更让我们吃惊的大诚意,听说贵国的圣彼得堡内有座冬宫,内藏宝物多达数十万上百万件,其中有不少是从哈萨克汗国和西比利亚地区掠夺过去的,这个需要贵国物归原主才行。还有,那些俘虏,因为天气恶劣,一部分俘虏已经在监狱中病死了,另外一部分,偷偷地逃走,不知去向了,因此,如今我们中华帝国西征军当中,已经没有多少俘虏,只有两三千名比较忠厚老实的年级大的老兵在,对于这些人,当然可以按照你们的方式交给贵国。”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脸色一变,他最担心的就是对方不讲信用完全乱来,没想到,还真的成真了。
  但他又不能完全翻脸,毕竟直接翻脸,如今的俄罗斯帝国的形势在那里,一切都尽量掌控在自己手中最好。若是惹得中华帝国翻脸,直接与莫斯科方面签订条约,就算他圣彼得堡这边不予承认,也没办法了。到时候,就算圣彼得堡这边的沙皇统一了整个俄罗斯,平定叛乱下来后会发现,整个俄罗斯帝国说不定已经只剩下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的这一小块地盘了,其他的地方说不定全部被那小沙皇给出卖了。
  说到底,中华帝国原本根本就不需要跟他圣彼得堡这边接触的,他只要逼迫莫斯科方面退让就可以,甚至连莫斯科都不予理会,直接进攻就好。哪怕是不能统治占领地方,也可以俘虏一批人,洗劫一批财富。
  想到这里,戈尔恰科夫强忍着心头的愤怒,委婉地道:“亲王殿下,俄罗斯帝国再怎么说也是欧洲强国。你们不能太过分了。圣彼得堡中的宝物,都是俄罗斯人的财富,从来没有哈萨克人的什么事情。还有……”
  他还没有说完,石达开挥挥手,让人将他“请”了出去。随着中华帝国野战兵团的越来越强大,石达开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耐心了,朝郭嵩焘点点头,直接请另外一组俄罗斯使者,莫斯科方面的斯科别列夫将军过来。
  还是一样的话题,这位莫斯科来的使者,态度比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要恭谨与殷切许多。想想也是,圣彼得堡毕竟不急,帝国的军队再怎么进攻,也不会攻打到圣彼得堡那边去,但莫斯科就不同了,如今帝国的军队已经攻下了伏尔加河中游的察里津,还有顿河的下游流域,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更是深度推进,在占领克里米半岛之后,还第聂伯河流域一带推进,要不了多久,只怕会攻打到基辅这等重地,这些地方,距离莫斯利不过数百公里而已,莫斯科能不着急?
  “亲王殿下,郭先生,这次我代表我们的伟大的俄罗斯皇帝陛下,特意向贵国恳求停战,与在贵国圣京城签署的备忘录那样,签署正式的停战条约。”斯科别列夫脸上笑得很贱,贱得让石达开和郭嵩焘两人几乎不敢相信他是一名陆军上将,面对这样能委曲求全的洋人,两人均暗自又是佩服,又是鄙视。
  “哦,既然将军和莫斯科方面如此有诚意,那么,便请将军谈下你们的诚意,实实在在的诚意!”郭嵩焘直接说破道。
  斯科别列夫看起来也很干脆,事实上,他也是没有别的办法。看起来俄罗斯帝国十分的强大,曾经有用最多陆军人数的国家,可经过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国力大减,陆军不但人数减少,战力也急剧下降。而经历两次的对华战争的失利,耗费不少军费不说,连最能征战的哥萨克军队精锐也全部消磨光了。
  特别是如今,面对中华帝国西征军的强势进攻,一举将乌拉尔山脉上两座防守最为严密的堡垒奥伦堡和叶卡捷琳堡攻占,还在野外击败俄罗斯帝国最为英勇的高加索军团和叶尔格尼军团,不但攻占了里海一带,还占领了伏尔加河下游和黑海的亚速海湾,俄罗斯帝国军队望风而逃。偏偏是这个时候,俄罗斯帝国军队又因为帝国内部的叛乱而动乱不已,特别是两个沙皇的对抗,让整个俄罗斯帝国彻底崩溃。
  而且,不仅仅如此,听闻那俄罗斯帝国周边的欧洲强国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甚至连一向与沙俄交好的普鲁士王国也派出大批军队,攻入俄罗斯帝国的境内,将俄罗斯帝国当成一块大肥肉前来瓜分。可以说,俄罗斯帝国面连前所未有的危局,而这最大的敌军,便是来自东方的中华帝国。唯有让其退兵,一切才能解决。
  因此,斯科别列夫没有其他选择,他心中虽然滴血,但脸上却面带笑容地说道:“一切悉听贵国做主,我们只求贵国能停战休兵,殿下能退兵!”
  郭嵩焘哈哈大笑起来,朝石达开翻译着。石达开一听也是大喜,笑道:“既然如此,那便签订停战条约吧!从今日起,我们同贵国便不再是敌对的交战国,而是相邻的友爱之邦!”
  很快,中俄停战条约在亚速签订,条约规定,一是俄罗斯帝国承认战败,公开宣布向中华帝国投降,并承担因为战乱造成的一切损失,共计15亿圣元,其中10亿圣元以粮食、棉花和皮革、牲畜等物资,在30年内分期带利息还清,另外5亿圣元以原本属于俄罗斯帝国的乌拉尔山脉脉——乌拉尔河流一线以东地区为作价国土资产,包含远东以及里海沿岸地区和俄美公司所占地区,全部割让给中华帝国;二是对两次入侵中华帝国的哥萨克军队主要将领,包含10名少将以上的战犯交由中华帝国审判;三是俄罗斯帝国各大通商口岸全部对中华帝国开放,对中华帝国实行关税最惠国待遇,并且约束境内的哥萨克人,严禁靠近边境线50公里以内地区。
第1249章
煤铁小能手谭廷襄
  相对于欧洲的战火风云四起,东方的中华帝国此刻却是另一番景象,那便是一片和平,繁荣,飞速发展的模样。
  直隶省永平府滦州州府衙门内,直隶巡抚谭廷襄和永平府知府洪观、滦州州长裴应庚三级地方主官都小心地陪同着一名身着便服的中年人,正是前几天从圣京城赶到滦州的工务部部长曾玉珩。
  按级别,谭廷襄虽然与曾玉珩一样,年纪也比曾玉珩要大上许多,但他丝毫没有地方大员的架子,犹如对待长官一般,在得知工务部部长曾玉珩要到滦州公干,将直隶一省的公务都甩给直隶布政使,便急匆匆地从保定赶到天津迎接住曾玉珩,而这两天,也始终鞍前马后地陪同着曾玉珩,简直将其当成顶头上司一般,让曾玉珩都有些吃不消了。
  “谭大人,劳烦您陪同本官这么些天!曾某此次来滦州,是专程来查看滦州的唐家庄煤矿和司家营铁矿的,顺便看看你们直隶铁厂建设开工情况,进度怎么样了?听说司家营铁矿可是整个圣国发现的单矿区储量最高的铁矿了,还是最浅层的可以露天开采的铁矿,品味虽然不高,但也不是太低,这十分难得,因此,就连陛下都十分重视,曾某这才特意来滦州一趟。”曾玉珩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目的,他从天津下了火车,转乘坐马车从官道公路抵达滦州,中间途径宁河时被直隶巡抚谭廷襄安排歇息了一天,抵达滦州州城之后天色已晚,又歇息了一天,他想起自己这次来的主要目的,再也忍不住了,便直接开口询问起来。
  “曾大人夙夜在公,不愧是陛下的肱骨之臣,谭某佩服!”谭廷襄一副见钦差大人的模样,小心翼翼地回禀道:“不满曾大人,谭某都布置好了,唐家庄煤矿早就已经大量开采,而司家营铁矿,也在两个月前便已经开采。而在铁矿旁边的滦河河湾处,谭某按照陛下的旨意和内阁工务部的要求,也在铁矿开采的同时便筹建直隶铁厂,正好是这两天便即将投产,下官斗胆拖延了两天,正好,万事俱备,准备明天便正常投产!听闻曾大人乃是厂矿方面的大行家,还请曾大人赏几分薄面,前往直隶铁厂指点一下,谭某代表直隶千万百姓感谢大人!”
  永平府知府洪观也陪在后首,连忙说道:“是啊,曾大人,谭大人最近三个月时间,便在我们永平府呆了将近二个月,悉心指导我们永平府和滦州将这直隶铁厂开办起来,截止今天傍晚为止,一切都已经就绪,今晚边点火开炉,就等明日正式开工出铁水了!正好,我们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曾大人已经指点帝国多处大型铁厂的兴办,是此种行家里手,正好帮助我们直隶铁厂把把脉,多多指教一番。”
  曾玉珩这才明白,这个谭廷襄为何领着自己歇息两天,却原来是拖延时间,等待那个新建的直隶铁厂正好可以开炉出铁水,就是想通过这个成绩来讨好自己,进而通过自己来讨好陛下和朝廷。
  这个谭廷襄啊!
  对于谭廷襄,曾玉珩还是很清楚其底细的。此人曾经做过多年的满清地方官员,从这个永平府知府,到天津知府和顺天知府等,单是这直隶的三大重要知府都做过,不过这顺天知府可直接是一方大员了,也就是说,当初这个谭廷襄还在满清为官的时候,就已经是地方大员了,在满清被中华帝国灭亡之后,他跟随其他众多的官员一道归顺了中华帝国,因为求官心切,他还自愿参加中华帝国的新开科举试,成为前几名,并被陛下亲自任命重任,成为直隶布政使兼北京知府。
  不过此人虽然热衷仕途,功利性较强,却颇为勤政,而且一切都按照朝廷的政策办事,不打一丝折扣,就任地方官之后,不但将北京府治理得井井有条,还协助原来的直隶巡抚周胜坤将直隶一带发展得不错。
  这不,前阵子工务部按照陛下要求,代表内阁朝廷发布了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的通知,各省虽然纷纷响应,但有些省这个时候才临了去勘探铁矿,做些筹备工作,而直隶省却不一样,在此之前便已经着手开采了数十个铁矿和上百个煤矿,特别是前阵子报到工务部的这个位于永平府滦州境内的唐家庄煤矿和司家营铁矿,都是储量巨大、产量也巨大,而且又是两矿相距不是太遥远的煤铁双矿,对于冶炼钢铁十分有利。因此,当即曾玉珩让工务部上报内阁委员会,指示直隶省重视滦州境内的煤炭铁矿开采,筹建冶炼铁矿的钢铁厂,不想,这新任的直隶巡抚谭廷襄办事效率如此之高,竟然直接就已经将铁厂筹办成了,只等自己到来便开工投产。
  虽然曾玉珩知道此人有些卖弄显摆政绩的嫌疑,但对于曾玉珩来说,这都不是什么坏事情,他自然会如实上报。而且,目前对于正在强势发展的帝国工业来说,怕的思想守旧不愿意发展,而不是怕像谭廷襄这种显摆,有时候,显摆反而能促进其他各省的工业加速发展。何况,滦州境内的这两个矿场,实在是储量和产量都十分惊人,若不是地方上报的有虚假,这已经是帝国境内最大的铁矿了。而且地理位置和条件好得出奇,可以想象,在建的这个直隶铁厂必定成为帝国的钢铁厂的旗帜和先锋。而正是因为这个考虑,曾玉珩亲自赶来,在此之前,工务部便从原本的帝国第一大钢铁厂马鞍山钢铁厂调派了十余名工程师和技师前来滦州指导建立铁厂,如今正是要看看效果如何。
  次日一早,一行人便乘坐马车沿官道马路来到滦河下游的河湾处,直隶铁厂位置。
  曾玉珩看见,河湾的一片山谷之中,方圆数里的地方,沿着河岸边已经竖立了数个大烟囱,还有众多的平房和高炉已经建了起来,河岸边,长达两里的货运简易码头也已经建好。而在一处高炉面前,围着数百人在那里,敲锣打鼓,旌旗招展,显然,这是上头提前安排的,准备趁自己在,搞什么开工出铁水的仪式了。
  “曾大人,直隶铁厂已经建好了。前些天便已经点炉开工,只等大人今日到来,亲自开炉出铁水!”谭廷襄一脸激动,朝曾玉珩表功道。
  曾玉珩虽然对这种形式主义有些反感,但毕竟谭廷襄地位不比他低,也做了大量的事情,单单对煤矿和铁矿的开采、铁厂的发展就高度重视,可谓煤铁小能手了,不能损伤其积极性,因此也不多说什么,点点头表示答应。
  从远处,他已经看到,似乎这个新建的直隶铁厂有3个高炉的样子,其中数百人围着的那台高炉,正是其中最大的一处,看外表形状,似乎容量不小,加上谭廷襄说的前段时间便开始筹备点火开炉,加上此人喜欢政绩,似乎此炉出铁水的产量不会低。
  因此,曾玉珩满怀兴趣,他倒要看看,一脸激动筹划许久的谭廷襄到底能搞出多大的名堂。
第1250章
6万吨的年生铁产量
  直隶永平府滦州境内的滦河边上,新建的直隶铁厂1号炼铁高炉旁,中华帝国工务部部长曾玉珩、直隶巡抚谭廷襄、永平府知府洪观以及直隶省工务厅厅长、直隶各地知府、县长都齐聚在一起,共同见证这直隶新建的最大铁厂的投产!
  除了这些官员以外,还有工务部、工务厅以及各地工务局的官员和技术工程师,都来到高炉现场,观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曾玉珩作为工务部部长,虽然是从广西大山之中的一名秀才出身,但如今经历过圣国、帝国无数次钢铁厂的建立和开工之后,已经俨然成为一名专家,对于这高炉炼铁,已经摸清楚了门道。他早在几年前,便认识到钢铁生产对于帝国工业体系的搭建有极大的意义,便专门组织普鲁士和其他西洋国家的技术工程师编写了高炉炼铁的教程和标准,虽然比较粗劣,但起码有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对全国各地纷纷新建的炼铁厂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因为这高炉炼铁是最为传统的将铁矿石炼制为铁水的冶炼方式,不怕被国外或者其他势力偷窃技术,几乎人人都懂,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不过是将以前的煤炭改为焦炭,将冷风为热风鼓吹,但这些本身都是从西洋引进的技术,因此,这具体的教程上,编写得清清楚楚,完全不怕流失出去。
  此刻,打开炉腔,隔得老远,便是一片炙热,透过观察孔,谭廷襄献宝似的领着曾玉珩等人,看高炉内的铁水情况。
  几名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帽的炼铁工匠,拿着长长的钢钎在炉前不时拨动着铁水,炉腔内一片通红明亮,滚滚铁水在里面翻腾。
  曾玉珩看了一眼,面前便是一阵炙热扑来,他连忙避开,其他众人也都纷纷学他一眼避开,没任何防护,虽然相隔较远,还是热浪袭人得有些受不了。
  不过,就这么一会功夫,曾玉珩已经看清了炉内的大致情况。这座高炉大概有上百立方,应该日产量非常可观,可偏偏这样的高炉,还有2座,虽然小了一号,但这直隶铁厂,短短时间能能快速地建三座高炉,也是非常了得。
  想到这里,曾玉珩朝身旁的谭廷襄道:“谭大人,这座高炉容积多少,设计的产量多少?”
  谭廷襄看来对于炼铁还真有些了解,他作为一省巡抚,可不是只负责工业方面的事情,作为北方的大省,直隶人口众多,农业、教育、交通等方面也都是重点,但此刻,谭廷襄没有让别人来解释,而是亲自回答:“回部堂大人,幸亏卑职提前做了功课,对于这直隶铁厂还算了解。这是直隶铁厂的1号高炉,也是最大的一座,另外还有2座高炉,都稍稍小一号。这1号高炉,容积为248立方米,设计的日产量为100吨铁水。2号和3号高炉,容积都为180立方米,设计的日产量都是70吨铁水。合计起来,整个3座高炉的设计日产量是240吨,年产量若是按照250天计算,也就是6万吨的生铁产量。”
  听到这里,曾玉珩倒吸一口冷气!当初工务部的工程师向工务部总部禀报说,直隶的滦州境内那座铁厂条件优越,能建成北方最大的炼铁厂,继而,随着往后的继续发展,在以此铁厂的基础上,还能发展成北方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为北方的重镇天津、以及帝国的四大船政局——登州船政局提供钢铁等原材料。
  而这些,都还只是规划而已。可没想到,这谭廷襄随手一建的为了奔些功劳政绩的直隶铁厂,竟然是如此规模。
  “谭大人以及各位直隶永平府的大人们,辛苦了!朝廷不会忘记你们为整个帝国的钢铁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曾玉珩不由动容勉励几句,这些漂亮的话,一下让谭廷襄和其他所有的直隶官员,尤其是永平府知府洪观和滦州州长裴应庚两人面色潮红,激动不已,而其他直隶各地的官员眼神羡慕,也是让裴应庚以及工务部门一系的官员得意不已。
  “曾大人,还是先出铁水吧,验证一下这一炉铁水的大致产量。”谭廷襄提议道。
  “对,对,先出铁水,曾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直隶省的最为轰动的大事了!”曾玉珩赞叹道:“这是一座年产量达6万吨的铁厂!太好了,谭大人执行朝廷的决策如此得力,必定会得到陛下和朝廷的嘉奖!对了,我听说这里新勘探发现的铁矿已经进行了开采,而且储量很大对吧?”
  谭廷襄有几分得色,道:“是的曾大人。不瞒您说,我们直隶的矿产工业将会迎来大发展!光是煤矿和铁矿,便发现多处,光是这滦州境内,便有不少的铁矿和煤矿,这座直隶铁厂之所以建在这里,便是因为前段时间在这滦河旁边新发现的唐家庄煤矿和距离这里不远的司家营铁矿的缘故。司家营铁矿分南北矿区,根据贵部和直隶工务厅的探测人员勘探结果,保守估计,南区资源储量为2亿吨以上,北区铁矿资源储量为1.5亿吨以上,这还是初步探测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可能会组织直隶工务厅对这一带,乃至整个永平府境内的疑似铁矿地区,进一步详细勘探,将会将储量彻底探明!而这北矿区中的研山铁矿埋得很浅,就在表层,可以直接露天开采,品味又不低,因此前段时间我们便组织大批矿工进行了开采,形势十分喜人!每天可开采60%左右的精铁矿1100吨左右,开采的2个多月来,已经囤积了7万吨精选过的铁矿,预计年产同样品质的精选铁矿将超过30万吨!曾大人,今天这座高炉中冶炼的铁矿石,都是由滦河上游的研山铁矿开采囤积的铁矿石中提供的,每天用专门运输铁矿石的货船直流而下运到这直隶铁厂的码头,再组织劳工和牲畜装运到高炉之上,虽然有些费力,但相比较直隶其他的炼铁厂,还算运输方便了。”
  “储量如此之大?”曾玉珩不禁动容!
  在他工务部掌握的数据之中,整个帝国如今储量最大的铁矿不过是太平府的当涂县境内一处名叫马鞍山的大型铁矿区,那还是工务部矿产司按照陛下的旨意在那一带仔细勘察发现的一处大型铁矿,储量颇为惊人,达到了将近2亿吨。不过,那还是一大片矿区,十来个矿场加起来的储量,其中有些以如今的人工水平并不是太容易开采,为此,工务部还特意组织各地的机器厂开发研制专门用来采矿破土的以蒸汽机带动的大型矿产机器,以便帮助开发矿产。
  没想到,这个北方的偏远之地,铁矿储量惊人如此之大。
  曾玉珩不禁看了一眼谭廷襄,见后者面无表情,不由暗自想道,照理说如此大的矿产储量,肯定上报给自己和工务部知晓了,怎么会已经开采了却一直不报?莫非,这谭廷襄已经摸清了朝廷接下来的大动向,要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然后这才故意压制着,只等陛下和内阁将钢铁发展计划抛出来,再丢出来这个重磅炸弹,以此让陛下和朝廷都震惊于他在直隶做出的工业成绩?
第1251章
出铁水
  曾玉珩暗自揣摩着,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心中对这谭廷襄的钻营政绩有了几分不喜。不过,也仅此而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做法和想法,他无法干涉别人的政绩观念,唯有做好自己,为朝廷尽力便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4/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