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603

  不过,在此之前,先要讨论下如何处置安南。
  “如今讨虏军大军发兵安南,按此作战计划,相信不久便可全部攻占。”冯云山直接提了出来:“但占领安南之地后,如何对待,却是问题,朕想听听诸位爱卿的意见!”
  农业部部长刘长佑道:“陛下,微臣知道陛下的意思。不过,微臣还是想劝陛下,还是不要将安南变成中华帝国的直接领土,明代永乐年间,便是前车之鉴!”
  刘长佑一说,堂下的其他几个大臣也纷纷点头,连司法部部长黄玉昆也插嘴道:“陛下,微臣也附议!安南的确不能直接占领,表面风光,实际却得不偿失啊!”
  冯云山点点头,示意刘长佑继续。
  刘长佑接着说道:“陛下,安南虽然自古以来,便是在我华夏治下,但在五代十国时期,正式脱离华夏新立一国,到宋代,正式接受宋太祖册封为交趾郡王,成为藩王。后虽经明代永乐年间,重新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二十八年后,迫于安南的叛乱不断,加上屯兵需要巨大军费开支,还要救济安南的百姓,大明财政负担过重,因此,大明主动放弃了安南,改为藩属国。微臣曾经了解过这段历史,大明占领安南之后,每年花费在安南的兵饷最少也在300万两以上,而从安南征收的赋税,却只有区区的7万两银子。如此,明朝占领安南的这二十多年,每年都要损失300万两银子,对大明财政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微臣觉得,还是扶持安南的地方势力,维持现状为好。直接占领,微臣担心帝国的财政吃不消啊。”
  一听要花这么多银子,财税部部长周胜坤连忙附和道:“陛下,微臣原本也赞成直接占领,但开支如此巨大,真是得不偿失,还是不占的好!”
第721章
世上再无越南,唯有交趾和日南两省
  冯云山知道,刘长佑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有关安南的这段历史,自己也很清楚。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那里穷山恶水,距离太远,就算占领下来也没有什么赋税,反而要倒贴朝廷财税去维持统治,就明确下令过,严禁攻占安南。到永乐年间,因为安南谋权篡位的胡氏诈降,将大明派去护送陈氏后人前去安南登基的五千精兵全部杀死,永乐皇帝大怒之下,这才发兵号称八十万大军、其实是八万的大明精兵,杀向安南,一举攻克首都。
  而当时的大明国势强大,加上安南王室成员陈氏已无后,不知道是不是安南的百姓和绅士主动提出加入大明,但永乐皇帝想将安南化为大明直接统治的国土,这是肯定的。冯云山能够理解,当初永乐皇帝的心思,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且得到皇位不正,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不是划算的问题,而是要如何宣扬自己的权威,消除继位不正的影响,营造万国来朝的气象。因此,他在永乐三年发动了郑和下西洋,而在安南事件发生之后,考虑到下西洋的补给问题,永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出兵将安南占领,开辟为大明的国土,以府县治理。
  而后来的明朝,已经不再下西洋,自然也用不着安南等地的后勤补给,因此,干脆将安南重新退回到原本藩属国的位置。
  不过,那是四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想到这里,冯云山朝左宗棠看了过去。
  左宗棠立即会意,忙上前一礼,奏道:“陛下,各位大人,微臣以为这安南必须得占,而且,还得尽快占领,多派兵力永久性占领,哪怕耗费些钱财,也是值得的。”
  说着,他朝冯云山一跪,奏道:“陛下,请许微臣让人将地图抬上来!”
  冯云山点点头,道:“准了!”
  不一会,两名皇宫内的侍卫抬着一副地图上来,打开竖立在朝堂之上。左宗棠指着地图上的安南地区,道:“陛下,各位大人,请看,这安南一地,位置十分重要。”
  “只要占领安南,整个南洋一带,皆为我华夏所用。大家都知道,如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便是西洋列强,他们都有着强大的海军。而我中华帝国,最欠缺的,便是海军。一方面,要加强海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陆军来补充海军的弱势。而这安南的地理位置,能提供诸多的沿海港口,并且可以经广西陆地前往,便显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了。当初大明为何出重兵占领安南,将安南变为一省之地,便是主要为了占城这一中转站!如今我中华帝国要在当今世界对抗西洋强国,就必须要占领安南,这是整个这片地区的前沿屏障和重要门户。”
  左宗棠直接指着地图上的安南最南端,道:“若是在此处能设立一处海军军舰的基地,相当于将半个南洋都收入帝国的囊中!而且,此地属于湄公河河滩地带,土地肥沃,水稻产量极高,是天然的粮仓,可提供数万乃至十数万兵力的军粮。因此,陛下,总参谋部建议将这安南直接纳入帝国版图。不过,就想刘大人所说的,这些安南人大部分是越族和岱依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清洗一番,确保留下的越族和岱依族人恭顺听话,从两广和福建甚至湖广一带,迁徙一些汉族百姓来此定居,作为地方乡绅,管理这些听话的异族人进行劳作。再以汉学教化,只要经过一两代人,便能真正地将这安南之地永久性地变为华夏子民。”
  冯云山霍地站起来,拍掌喝道:“不错!左爱卿所言甚是,朕本意便是如此!到嘴的肥肉岂有吐出来的道理?”
  众人一听皇帝这样说了,金口一开,自然无人敢反对,连抠门的财税部长周胜坤也不再多言,只是眉头禁皱起来,却被冯云山一眼瞧见,知道周胜坤担心日后占领了安南,像明朝一样,每年要贴补大量的银两到那里,这个麻烦的事情都得要他来安排。便解释道:“周爱卿皱眉,是否认为这安南根本算不上是肥肉,而是一根没什么肉的烂骨头?”
  周胜坤知道自己脸上的表情被皇帝察觉,连忙道:“陛下,微臣不敢!”
  “若是在四五百年前,换了朕占领这安南,朕也会跟大明一样的做法,直接放弃此地。但如今时代不同了,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初的安南的确是穷山恶水,就是一根难啃的烂骨头,根本没什么肉!那时的大明,华夏境内尚且有大量荒地未被开垦,何必舍近求远,跑去遥远的安南开荒种地?但眼下,这安南已经不一样了。前线来报,河内一带的红河平原,土地肥沃,有水田数百万亩,若是按我中华帝国的耕作方式,当可养活二百万人。更重要的是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喔,说三角洲你们听不懂,就是湄公河沿岸一带的河滩平原。阮氏王朝之所以能兴旺,便是因为占领了此地。这个平坦肥沃的平原,河渠密如蛛网,比江南苏松二府一带的沃野良田还要适合耕作水稻,单这个湄公河河口一带的平原地区,便能开垦种植水稻的水田二千万亩,其他旱地一千万亩。并且,那里的水田种植的水稻比苏州府、松江府这些鱼米之乡的上等良田产量还高出大半,而且那里常年炎热,种植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因此,那里的一亩水田便相当于江南的二亩中等水田。”
  “并且,阮朝在这些年一直命人对此河口地区进行开垦农田,这块河滩地区,已经成了阮氏王朝最大的鱼米之乡,养活了他们一半的人口。也正因为如此,阮朝才有底气敢侵占邻国。”冯云山说完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又指着安南北部道:“安南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这里的广宁一带,还有红河河谷一带,都有丰富的煤炭,特别是鸿基、广田两地,根据前线的讨虏军侦查将士提供的消息,说是这里的煤炭露天便可开采。另外,这红河西北岸的贵砂铁矿,含量很高,储量无算。另外北方的老街一带,还有金矿,磷灰石等。”
  冯云山只是跳了些重点说说而已,其实根据他前世的了解,安南的矿产远不至这么点。就像后世,拿煤炭来说,越南露天煤炭产量占总产量的60%,而且产量很大,一直是中国进口煤炭的最大来源国。其他的森林资源,越南著名的红木等,他都不提了。
  听到皇帝说这些,众大臣都惊住了!若是这样说来,这安南不但不是荒蛮之地,还是宝地啊!有如此多的沃野良田可供开垦,这能养活多少人口啊?从那地图上看,陛下所说的那个湄公河河口一带平原,才那么一小块地方,若是整个越南,再加上众人熟悉的河内一带,这安南一地岂不是比一个广西的田地还要多得多?
  农业部部长刘长佑更是脑袋中飞转起来。如此多的良田,若是真能迁移些百姓过来开垦,岂不是又是帝国的一个大粮仓,并且,这安南之地,靠近海边,从海路运输粮食,方便之极。顿时,他改变了说法:“陛下,既然安南有如此多的好处,便占据下来!陛下为华夏百姓,开疆辟土,必将为后人称道!”
  众人也纷纷表态,赞成直接占领安南。
  冯云山便顺势道:“既然如此,便直接将这安南,不,按当地人的说法,是越南。这世上从此以后,再无什么越南安南,唯有交趾、日南两省!以顺化为界,顺化以北,都归交趾省,顺化以南,全算日南省。顺化以及岘港一带,划归琼州府。”
  冯云山特意这样安排,将整个安南分隔开来,变成南北两地,分别为两省,慢慢将之斩断。这样的话,即便是后世再闹独立,也只有一省之地。而且,冯云山还险恶地将中部的顺化一地特别地挖了出来,交由琼州府治理,便是想通过这种人为的方式,将南北的行为和习惯阻隔起来。接着,他会让讨虏军将整个顺化地区的百姓全部迁走,而从两广之地搬迁客家人至顺化,建立一处客家人集中的地盘,生生地将交趾和日南两省隔离开来。这样便更有利于帝国对这两地的统治。
  并且,接下来,冯云山其实早有计划!
  他不会像大明朝时候那样,迂腐地对待华夏周边的这些藩属国。为了天朝上国的虚荣面子,彰显自己国家的富强,对于那些打着朝贡的幌子,实际是来寻求交易甚至贪便宜的小国,也赏赐贵重的厚礼,大做亏本生意。
  冯云山是个注重实际利益的人。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能让华夏百姓有好处才行。因此,对于安南,他不会跟以前的那些圣明仁慈的君主一样,讲究以德治来教化,慢慢让其驯服。
  纵观历史上的殖民史,成功的无一不是充满鲜血和屠杀。当然,冯云山也不会只采取这种血腥的极端手段,他会以教化融合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前提是对方要愿意接收同化才行。对于不听话的异族,他不介意效仿西方对待南美人的做法。
  老话说得好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其没变成华夏族之前,不必让其享受同族待遇。连朝日这两个文化同源的国家,上千年都难以驯服,何况其他?
第722章
完善征兵制度(上)
  听到皇帝如此安排,众位大臣都没再说什么。
  只要不给中华帝国增加财政压力,占领安南,多了两个省,增加了帝国的领土,这时好事情,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事情,会被载入史册。能为华夏拓疆辟壤,这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看着宫廷卫士准备将朝堂前的地图收起,冯云山阻止了他们,他看向地图上距离湄公河三角洲不远处的马来半岛,脑中一个大胆的念头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既然海上暂时无法与英国舰队抗衡,那么陆地上如何?
  若是自己趁着占领安南的机会,顺道将马来半岛也给占领,这样一来,整个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必定都是中华帝国的天下,不说中国南海,就连整个南洋地区,甚至连太平洋都将成为华夏一族的后花园!
  尤其是那马六甲海峡,其战略地位和交通地位实在太过重要,是沟通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主要航道。其重要性如今还不够明显,但等到百余年后,这里便成为中东的石油运往东亚国家的命脉,可谓生命线。
  关键的是,如今的英国,在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三地都建立了殖民地,并且将三者合起来组成海峡殖民地,设立海峡总督,并驻扎有不少兵力。而现在因为那欧洲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关系,英国人大量的海外军队都调往那里,海峡殖民地的兵力不多,若是抢占,是最为合适的时候。
  关键是当今这个世界,几乎没人敢得罪英国,承受不住随之而来的强烈怒火。不过,自己本就已经与英国人开战了二次了,等英国人在克里米亚战争胜利之后,必定不会甘心在华夏的失败,肯定会席卷大规模的舰队而来,这时毫无疑问的事情,因此,冯云山倒不在乎是否再多得罪英国一次了。
  不过,为了慎重起见,冯云山还是不主动去挑战英国的底线。毕竟,能拖延下与英国之间的开战,还是拖延一下的好,新成立的中华帝国,太需要时间来发展壮大了。而且,前两次开战,不是在广州虎门就是在上海,都是在华夏的土地上,都还能说得过去是反抗英国人的侵略而已,若是现在派军队打到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怎么说都不能用反侵略来解释了,并且,冯云山想到路途遥远,又不能从海上派遣舰队前往,从陆地的话后勤成了大问题,因此,暂时还无法迅速行动,只能先占领安南这处桥头堡,以南端的嘉定为中心,先派兵将高棉和暹罗打通进军线路。
  以便一旦发生英国人的舰队前来远东,攻打华夏时,能从日南省迅速派兵出征,经过高棉和暹罗沿海一带,或是跨越暹罗海湾直接从海上抵达槟城的东岸,或是绕道抵达马来半岛,再从陆路抵达槟城。只要有二三万兵力占领马来半岛,袭击海峡殖民地的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三地,便可挫败英国人出兵华夏的行动。也只有这样,将战场放在陆地之上,才有可能与英国人一战。
  想到这里,冯云山命令帝国的内阁以中华帝国的名义,派人与暹罗交涉,趁着攻打安南的余威,不但逼其让出沿海靠暹罗海湾一带的领地出来,还要负责讨虏军的后勤供应,并派兵与讨虏军一起前往攻占马来半岛。当然,条件便是帝国不占领暹罗,否则,将其变成下一个安南。
  至于高棉,根本不需理会,当初安南随便都可以占领对方,何况帝国?而且,让其变为帝国的子民,想必是那些高棉贵族和仕绅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冯云山想的是让以后日南省的驻军直接攻占了事,直接组建一处高棉省。
  如此一来,便还需增兵日南省。帝国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因此,冯云山今天将众大臣和总参谋部的将领都召集过来,便是想效仿普鲁士的总参谋制和战争动员制度有效结合起来,而这个,自然就要用到毛奇,毕竟在历史上,不久的将来,他便是大力发扬这种战争动员制度的推进者。
  以目前中华帝国占领的地区和人口总量来说,讨虏军的数量远远不够。若是按照十几年后的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征兵能力和数量,二千五百万左右的人口在一个月的时间,便能征集超过五十万的兵力,相当于一百个人中,便有2个人可随时抽调为士兵并迅速投放到战场!按照这个比例,哪怕再少上一倍,一百个人抽一个士兵,以中华帝国目前占领的地盘共计3亿人口计算,各级兵员人数要达到3百万才勉强达标。
  冯云山意识到,自己的征兵实在是太少,就算按照一半的普鲁士的征兵比例来算,也没达到。如今整个讨虏军,算上地方驻防警备兵力,也就五十万不到的样子,兵力缺口太大了。而且,以目前的兵力分散驻防,一旦开战,就如同以前的满清一样,调动兵力实在是太过艰难。这个方面,与普鲁士等西欧国家比起来,更加差距巨大,对方的铁路逐渐完备起来,国家疆土不大,一旦开战,可以迅速召集地方驻防的警备兵力,赶赴战场。而中华帝国,疆土辽阔,兵力分散,且完全没有铁路等,一旦开战,无法有效及时地集结兵力,这也是满清被自己逐个击破的原因所在。
  因此,冯云山要吸取教训,不能再赴满清后尘。
  待其他大臣们走后,冯云山将总参谋部的一干人等留下,又将伍崇曜留下当成翻译,珍重宣布道:“朕准备对讨虏军加以改革,完善总参谋制以及帝国的义务兵役制。毛奇将军,便由你来给大家介绍下普鲁士现有的兵役制度。”
  毛奇早就得到交代,此刻压抑住自己的兴奋,站了出来,用纯正的英语道:“尊敬的陛下,各位将军们,我的故国普鲁士,原本最早实行的是雇佣军队制,以残酷的刑罚为手段逼迫士兵作战,后来在拿破仑时期遭遇惨败后,便进行了改革,以普鲁士容克贵族为中坚力量,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激烈,唤起普鲁士国民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打破残酷刑罚制度,重新振兴普鲁士。以沙恩霍斯特的军事思想为中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普鲁士国情的武装力量体制,这便是常备军、后备军和国民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伍崇曜留将毛奇的话翻译过来,并主动问道:“毛将军,何为普遍义务兵役制?”
  毛奇解释道:“普遍义务兵役制,便是规定所有公民均须先在常备军中服兵役三年,后在后备役继续服役两年!不得通过纳税或是捐钱免服兵役;其他行业有特殊贡献或是捐钱较多者,可以只服现役一年,但须在后备军中完成五年的总服役期限。在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基础上,普鲁士立法确立了常备军、后备军和国民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常备军由尚在训练的士兵组成,士兵服现役三年后转入后备军继续服兵役两年。常备军担任野战任务,编成独立的团、营。后备军,由第一类后备军和第二类后备军组成。第一类后备军与常备军共同执行野战任务。第二类后备军在战时执行警备任务,以便常备军和第一类后备军全力以赴进行野战。国民军在敌入侵时保护交通线。实行坚壁清野、配合常备军作战。参加者为17——50岁所有未加入前两个军事组织的男子。”
  冯云山知道,这种武装力量体制,将普鲁士贯彻寓兵于民、平战结合的原则、便于三者相互配合,既利于常备军和第一类后备军排除后顾之忧,实施机动作战,又增强了军事潜力。这对小国寡民的普鲁士保持较强的军事实力和潜力是十分有利的。对于国大民多的中华帝国,虽不至于全部要效仿这样做,但至少边疆的省份要借鉴才行,否则便会像满清一样。
第723章
完善征兵制度(下)
  听完毛奇的解释,总参谋部的众人都恍然大悟,皇帝这是想借鉴普鲁士的普遍义务兵役制,难怪这个洋鬼子毛奇一来,便任命作战处处长的高位。
  果然,冯云山清了清嗓子,直接宣布道:“朕觉得目前的讨虏军兵力太少,严重不符合帝国军事需要。因此,必须要扩兵。但不能像以前的太平天国那样招收民壮,凑人数扩编。为此,朕想效仿普鲁士来进行,此次涉及到总参谋部的职责和人员职位变动,希望众爱卿有所准备。日后,帝国的军队分为四类,一是常备军,二是准常备军,三是后备军,四是地方民兵。其中现役的讨虏军甲等师和乙等师全部转为常备军;其余的讨虏军,地方守备旅全部转为准常备军;新组建一支预备役部队,由抽调的讨虏军将士和退役士官担任军官,包含退役士兵和新兵组成预备役部队,为后备军;预备役服满若干年后退役,转为地方民兵。这样,一旦发生战争,便能有数量众多的兵员可派。”
  冯云山不待众人消化完,便继续道:“朕准备在中华帝国新设立国防部,由义王石达开来出任这个国防部部长,提升左宗棠为总参部总参谋长,任命毛奇为讨虏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处处长。新设立的国防部,对内阁负责,主要职责为统一管理帝国的武装力量的建设,如常备军以及后备军、民兵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而总参谋部只对讨虏军的最高统帅——也就是朕——负责,主要职责为执行朕的旨意,制订一切作战计划并负责实施。”
  冯云山的这句话,让众人大吃一惊。这样一来,总参谋部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简直与内阁提高到相同的地位。内阁也是直接对皇帝负责,而总参谋部也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同的仅仅是内阁负责除军事外的国家各方各面,而总参谋部只是军事方面。但没有军事,一切都是空谈,这特殊的地位便决定了总参谋部的地位丝毫不弱于内阁。
  这样说来,这左宗棠的实权可就大了,比义王石达开的这个并没有实际军事指挥权的国防部长来说,权力要大很多。而那个洋人毛奇,不知为何,陛下更是看重,本以为直接任命为作战处处长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没想到这才没多久,又直接提升为总参谋部的副总参谋长。这种重视程度,整个帝国之中,也一时无两啊。
  众人羡慕之余,更是暗暗憋着一口气,要干出名堂来,否则再出来几个洋人,将他们位置都抢过去,他们这帮跟随陛下的圣国老人,可就脸上挂不住了。不过,对于陛下的这个决定,他们丝毫不敢有所怀疑,看伍大人翻译的那毛奇的话里来看,的确很有一套。
  冯云山直接宣布:“总参谋部负责将帝国军队的改组计划列出来,朕要看到在一年以内,常备军兵力达到六十万兵力;准常备军兵力达到四十万,后备军兵力达到五十万,地方民兵五十万规模。所有军费开支,列出各预算清单,和财税部一起提交给朕看看。三天后,朕要看到详细计划。”
  等众人散去,冯云山又将左宗棠和毛奇以及伍崇曜三人留下,仔细交代一番。
  对于毛奇说的普鲁士的征兵制度,冯云山很是赞同。不过,他记得在即将到来的两年之后,普鲁士又在战争部部长的主持下,对兵役动员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将预备期服役时间延长,并将一部分后备军训练成常备军。正是这种强化常备军,弱化后备军的做法,将原本常备军服役2年预备役、3年现役一共5年,而后备军服役14年的规定,常备军服役8年,后备军服役11年,主要的做法,并增加每年征召入伍的士兵数量,这样一来,便显著扩大了常备军人数。
  同时,冯云山又和左宗棠和毛奇两人讨论了军官培训制度。这方面,冯云山并没有很好的想法,他直接放毛奇将普鲁士的军官培训传统说出来参考。
  “陛下,普鲁士的军官培训,主要是从军事家沙恩霍斯特创建的军事学会为基础,建成了柏林军事学院,着重培养高水平的总参谋部军官。他要求总参谋部军官与现役作战部队中的军官,比如旅团长、营长等定期相互调换,以保持总参谋部的活力与军官轮流锻炼。后来,普鲁士战争部又开办了候补军官学校,师旅办学校、炮兵工程兵等技术兵种学校,初步建立起军官培训的制度。”毛奇说完,面含期待地看着冯云山,似乎意犹未尽。
  因为毛奇语速过快,而且口音奇怪,本来自认为英语不错的冯云山,竟然只听了个半懂不懂的,无奈,只能通过伍崇曜朝他翻译道:“毛将军还有什么建议么?”
  在冯云山印象中,似乎原本再过两年,毛奇便会出任普鲁士的总参谋部总参谋长。然后,他便进行了总参谋部的一些改革,这其中,便有对军官的培养一些新的尝试。
  果然,毛奇说道:“谢陛下给臣这个机会!中华帝国,是个伟大的国家,疆土和人口规模,是普鲁士甚至俄罗斯帝国所不能比的。而且,陛下对军队如此重视,现在开始改革扩军,未来的军队数量和种类规模日益扩大、复杂,武器和战略战术也变化多端,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改变效果最快的,便是对军官的培养。首先便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军官培训机制!”
  “陛下,对总参谋部的军官的选拔,一定要严格把关,总参谋部的军官,要成为整个讨虏军中军人的表率。讨虏军总参谋部如今的军官,在我看来,几乎没一个人具备担任总参谋部参谋的军事才能,建议陛下允许微臣先将总参谋部彻底解散,让微臣对他们进行筛选,选拔出合适的人员后,再进入微臣在总参谋部开办的培训班,经过微臣半年的亲自指导与授课,再正式组建新的总参谋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