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20

  “大王啊,这么多年,这些人占得便宜也不少了,该让他们出点儿血了,之前那些闹腾的贵族们,上将军不是都记下来了么,此事就交由臣去做,谁闹腾的最欢,就说明谁吃的最饱,臣就先去找谁要!”
  听到樗里疾应承下来,这事情就算是定了。
  只要是不牵扯到嬴壮的事情,嬴荡和樗里疾似乎都没有什么分歧,之前唯一的一次分歧,还是因为甘茂的去留,现在看起来,甘茂真得留着,不然再从哪里找一个左相,能想到这样的法子了。
  “如此,就有劳右相了,这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右相要快点儿出发了。”
  攻取巴蜀,定在岁首之后,现在都一月初十了,连粮食都没有,嬴荡岂会不急。
  “臣遵令,臣有个请求,还请大王派一千卫士,随臣去护送粮草。”
  这么说,樗里疾是很有信心了。
  这些粮草要运到巴国,肯定要征发民夫了,所以就需要这一千卫士,来看护这些粮草和民夫。
  “寡人准了,此事就由向将军辅佐右相,粮草议定,就该说大军了,向将军,你来说?”
  四个人,各有其职,遇到大事,又能互相牵制,这军事,都由上将军做主。
  “回大王,臣定当辅佐右相,做好此事,这南下的大军,共计七万,调集洛阳屯兵五万,卫城军两千,如此一来,洛阳就只余七万屯兵。
  如今,宋国战事出现转机,齐王虽有心增兵,可北方的燕地陈兵十万,令齐不敢妄动,不出两月,齐国大军就能被赶出宋国,那时,擎苍,皂游,黑旗三军班师,驻守洛阳,合计十二万多,今年春种,算上这三军,洛阳之地不至于荒芜。”
  只要地不荒就行了,战卒们种地,也是一种锻炼。
  燕王的速度真是不慢啊,恐怕此刻人还在宋国,就已经派兵了。
  “那这蜀地大军还差三万,该从哪里出呢?”
  洛阳大战征发来的黔首们都散了,准备开春种庄稼,差的这三万大军要么是从宜阳派遣战卒过去,要么就是将蓝田大营的三万屯兵调集过去。
  宜阳战卒,肩负抗击韩魏、稳固洛阳后方的重任,而蓝田大营,更是拱卫咸阳,不然这咸阳的东北方,就门口大开,对着魏国了。
  派谁去呢?
第71章
再献妙计
  “大王啊,臣觉得,该出洛阳战卒,这第一,战卒不种地,只打仗,让他们去,不会耽误了种地,第二,大王将东出战事拉的这么长,要是东北边上的赵国和魏国图谋不轨,蓝田大军好早做防备,第三,既然都叫做战卒了,那不打几场仗,不多见几个死人,怎么能叫战卒呢?”
  向寿还没有说话,樗里疾就先说了,这话也不错,宜阳战卒是该多练练了。
  嬴荡现在唯一担忧的,就是蓝田将军嬴钺这个人了。
  到那时,整个秦国的关中就只有这一支大军了,况且嬴钺和赢熋出自一脉,嬴荡是放不下心来。
  “真若如此,那赢熋将军可否拒敌?”
  众臣子明白,大王这是话里有话。
  “大王,臣以为,该以右相之计。”
  甘茂在沉思,司马错这个御史令从一开始就没说话,是向寿站出来,率先赞同了此举。
  既然他说没问题,那就按照樗里疾所说吧。
  上次洛阳大战,全因蓝田大军围困咸阳,才有了洛阳勤王之举,由此可见,这个嬴钺还是忠心为秦的。
  “可,就依右相之策,寡人也听说嬴钺将军带兵有方,向将军,令嬴钺后日就来咸阳,寡人要亲自见见他。”
  想来想去,还是自己看上一眼,才能彻底放心。
  “臣遵令,宜阳轩辕白驹两军,共计四万,轩辕军尽数出动,白驹军留守一万,镇守宜阳,大王以为可否?”
  轩辕将军是乌获,白驹将军是赵颉,调集乌获去嬴壮麾下,这是个好主意,顺便替寡人监视嬴壮。
  “也可,右相西行征粮,一路定有不尊令者,御史令,派侍御史和御史卫紧跟右相,但有抗命者,皆可依秦法行事。”
  司马错站了出来,躬身领命。
  嬴荡这是在借樗里疾的威望,来行御史台的事,只要这一趟走通了,贵族们就会知道,御史台代表着秦法,代表着秦王。
  听到这里,樗里疾嘴角不由得一抽搐,四个国务大臣商议来,商议去,似乎这事情都压到他一个人头上了。
  “还有,季君年少,鲜有临阵经验,寡人怕他领不了这么多大军,劳烦御史令亲自写信给都尉墨,让他务必要辅佐好季君,做好这东路统率。”
  众臣领命,嬴荡想了一想,又继续说道。
  前几日,秦王亲自下的令,东路大军,当以蜀地将军季君为主将,现在只剩下他们四人了,又给司马错说这样的话。
  人人都知道,司马错和都尉墨私交不浅,这摆明了是让都尉墨来制衡嬴壮,一个乌获不够,还得加上一个都尉墨,大王该是有多不信任季君。
  事已至此,群臣皆无意见,一个樗里疾还能说什么呢,他只得望了一眼秦王,宣泄心中的不平。
  “大王,信使来报,齐国楚国派出使臣,往来咸阳,臣估算时日,三日之后,能同时到咸阳。”
  宋国之战,局势已经明了了,齐国前前后后在宋国用兵二十余万,其后秦国支援六万,楚国支援八万,再加上宋王戴偃的军力,在这人数上,早已胜过了齐国了,受到北地燕国的威胁,齐王再也无力增兵
  齐国在宋国是必败之局,诸国当中,能援助宋国,除了一个秦国就只有楚国了,齐国派遣使臣,其目的是让秦国退兵,秦兵一退,齐军在宋国战场上,就能处于优势地位,进而一举吞下宋国,看来田辟疆是着急了。
  姬职在出使楚国时,早已带去了秦国的善意,两军又在宋国战场上结盟作战,两国关系比以前也好了许多,这次随齐国一道派出使臣,是怕秦国再度反复吧。
  当时五国谋秦,秦国先联络齐国,令齐国攻打宋国,等秦国破了五国大军,就像是忘记了这齐秦盟约,又攻打起了齐国,这一番操作,世人皆以为寡人反复无常,见齐国派出使臣,这楚国也紧跟着来了吧。
  “两国使臣,都是何人?”
  在这时候,不管是齐国,还是楚国,都可谓是人才济济,楚有春申,齐有孟尝,除此,齐国还有苏秦苏代,楚国更是有一个千古留名的大诗人屈原,说不定此番就能遇到“熟人”。
  “回大王,齐国苏代,楚国屈原。”
  还真是两个熟人。
  苏代,苏秦的族弟,曾是燕王哙的臣子,也就是姬职老爹的臣子,后来燕国出现了公子之乱,就逃到了齐国,与其兄一样,也是纵横家之学。
  至于后面的这个,更是了不得,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屈原主张招贤纳士,力图变法来强大楚国,可惜,时运不济,楚怀王这个人难有大志,屈原始终郁郁不得志。
  可惜了,这样的能臣,要是到寡人麾下,寡人是欢喜得紧,屈原最重要的不是才华,而是其忠心,能为祖国赴死的臣子,在战国时,还真不多。
  “齐国使者为宋,楚国使者也为宋,对于此,左相还有何见解?”
  嬴荡看甘茂,他似乎早就有了主意。
  “大王英明,然楚使,或有其他来意,楚国屈原,与臣交集不浅,此人聪慧,能言善辩,臣虽号称百家之学,但这屈原,亦是一样不差,臣以为,楚国此来,一是为了攻宋之事,二是要与我秦联盟。
  秦楚关系,历来复杂,昔张仪在时,齐楚曾为盟,后仪入楚,说与楚王,若是与秦结盟,则割让土地给楚,楚王信之,背弃齐国盟约,但并未得到我秦任何土地。
  大王攻宜阳,冯章又入楚,还是同样的办法,又骗了楚王一次,如此,秦楚之间,仇恨更深,洛阳一战,俘虏楚人最多,最后被大王尽数送回,算是消了一些楚人之恨。
  当今天下,当属秦齐楚三国最盛,秦在西,齐在东,楚国位于秦之东南,齐国之南也,如此地缘,楚不连秦,就得连齐,此次攻宋,燕王用力,秦楚联合,大破齐军,让楚国君臣,看到了与我秦国结盟的可能,所以,屈原使秦,其一为宋,其二为结盟。”
  说的嬴荡有些疑惑,楚王被骗了两回了,怎么还想着要和秦国结盟,楚怀王是有这爱好吗,就算他有,屈原不会有吧。
  “寡人不明,请左相细说!”
  这次,甘茂站了出来,往前走上了两步。
  “昔年,我秦国谋求变法,还得交好魏国,何也,需要时间,如今这楚国上下,正在推行屈原等人的新政,力求变法,强大楚国。
  既然这宋国已定,那齐国自然无力和楚国在东边争锋,现在只需要西边安定,楚国就可以安心变法。
  楚国内政,不同于秦国,楚王更是不同于大王,无法独断乾坤,屈原等人虽推行变法,但未曾有军权,军权尚且在令尹等贵族手中,不管是哪一边起了战事,楚国用兵,令尹必定会大权在握,这变法也就不成了。
  楚国变法,是楚王一时起意,而秦国变法,历经三代,未曾有变,世人皆问臣,楚人为何不效忠楚王,何也,皆因楚王善变也。”
  这一番言论,倒是让嬴荡没有想到,果然,只读上两本史书,还是不足以尽知天下大事的。
  “那左相是觉得,应该结盟齐国,不给楚国变法的机会?”
  “正是如此,与齐国结盟,无异于和燕国结盟,可东西夹击楚国,不让其崛起。”
  甘茂这一番论断,所有人都听得认认真真。
  “那这样一来,宋国要退兵吗?”
  樗里疾性子急,又出来问了。
  “不需要,大王只需要拖,臣以为,只要拖延两月,宋国大事已定,再与齐国结盟,不仅不违背远交近攻之道,而且也不违背大王积弱平衡六国之国策。”
  好!
  这又是个好点子,今日遇到两件大事情,都让甘茂给摆平了,这还得了。
  从这里到临淄,一来一去,将近一个月,郢城近一点,也要二十来天,等苏代和屈原来了,寡人留他们在秦国待上半个多月,多商议商议,两个月也就有了。
  “好一个拖字,准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