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4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0/420

  不,只要这一战击败了秦人,野王就还是韩国的。
  此刻,韩军尽皆列好阵形,就等那秦军上门。
  与此同时,在没鼎以北十里,秦军明显的放缓了速度,他们一边在行军,一边在整肃阵形,这样可以快速的投入战斗,指挥这支大军之人,乃是洛阳副将且武。
  且武的心中很清楚,他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于四万屯兵最重要的,乃是列好阵仗,以防守姿态,全力地抵御即将要面对的八万大军,先挫败他们的锋芒,让他们锐气尽失,给正在赶来的战卒大军,争取最有利的切入战场机会。
  韩魏两军想着要歼灭秦军,而他秦军,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
  且武此人,久在洛阳为屯兵,之前曾为洛阳先锋,其后又擢升洛阳副将,他这一路走来,都是在为洛阳屯兵效力,对于他所率领的这支大军,他最是了解的。
  洛阳屯兵,虽然以耕种为主,但平日里,也都是要进行训练的,尤其是在农闲之时,会有一整月的训练期,除此之外,将士们吃住也都在一起,互相之间,可以称得上是配合得当,对于战阵阵法,也是训练精熟。
  更最重要的,这支屯兵建制齐全,从士卒到伍长,从伍长到什长,深刻受到秦国军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屯兵也是兵,非六国随便拉出来的农夫可比肩的。
  屯兵所行,乃作战卒,既然是战卒,那就得有战卒衣,战卒甲,战卒兵刃,现在他们可谓是装备精良。
  将军且武,也是久战之将,这样一支四万人的大军,今日只做个诱饵,可以用豪华来形容了。
  此刻,顺着大河而上,正西十五里外的密林当中,悄悄驻扎着一支秦国大军,领军之人正是都尉如,他也是在等待着,韩魏援军的出现。
  七月的正午,夏日炎炎,但此刻,秦韩两军战场之上,却透露着森然的之气。
  且武大军,张平大军,即将交锋。
  韩军以张平为将,背对大河,两万五千韩人,似有背水一战之势,秦军以且武为将,与韩军营寨,相隔一里以望。
  双方大阵,俱是立下。
  秦军黑衣黑甲,黑色旌旗,漫山遍野,似是尽皆士卒,前有战车,侧有冲车,战车之后,乃是冲车盾牌,长矛弓弩,还有那骑兵,也尽皆列好。军阵以这战车在前,大有进攻之势,可若是细看之下,却又会发觉,秦军阵法,并非如此。
  他们两侧冲车,形成严密的防线,抵御韩国虎口一阵,正面乃是战车,在这战车之后,又有一层冲车,弓弩手、长矛手就立于冲车缝隙之中,其后还有盾牌手,随时待命,这说明除了前面的战车之外,后面的主力,根本就没有进攻的打算,他们只做好了防守的姿态。
  要是再转到阵形后军,更是能发现问题了,这后军也是以冲车为防守,整个阵形从上空看去,正好是一个四周防备严密的方块,这便是且武的算计。
  前方战车在出动后,韩军必定以为,是秦人进攻了,他们不仅不会防守,而且还会反攻上来,以达到围困的目的,到时候,大河对面的援军,还有东边的魏军,会一起杀出,所以做防守,才是且武最好的打算。
  曾几何时,就是在这种情境下,韩国将军暴鸢,以虎牙之阵,对秦军发动进攻,因此而中了秦王计策,如今,秦国又故技重施,就看这韩国张平,会不会一样中计。
  韩军大阵当中,张平望去,正面秦军,俱是战车,这分明是进攻之阵,是的,秦人要来了!
  咚咚咚!
  是秦人的战鼓先响动起来,只见漫山遍野的秦国战车,在大河沿岸的平地上驰骋。
  咚咚咚!
  张平令下,韩军也一样动了,韩国大军,以虎口一阵,全军出击。
  战鼓的声音,一直传到了大河的对面,一直传到对面韩国将军鱼知耳中,三万韩军,开始朝对岸进发!
第482章
没鼎之战(二)
  没鼎。
  秦韩战场十里之外,正有一支大军,从北边迂回而来,看其大纛,乃是魏军。
  兵强马壮,战车鼎盛,魏军之强,就强于这战车也。
  世界各国中,魏国在商业方面先占优势,最为发达,因为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有足够的战车,发展出这一战车之阵。
  这支大军,共有三万人,他们尽皆装备精良,可以说,此间所有的士卒,都是范追精心准备,用来破秦国战卒的,他们身上的甲胄,手中的兵刃,俱是魏国最精。
  这不单单是说韩国,就是魏国,甚至天下诸国,面对秦国,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只有如此精锐之师,才能歼灭秦之战卒。
  魏国士卒是范追挑选的,而率领这支大军的将军,乃是翟章。
  翟章者,魏国名将,与河东翟犨一族,要是细说起此人的来历,那可以用战功卓著来形容了。
  魏嗣即位元年,五国谋秦,大败于秦,魏嗣随即罢免相国惠施,改用翟章,西和于秦,及至魏嗣即位七年,楚国攻韩,韩国人求救于魏,魏嗣遣翟章救援,这一战,打出了魏国昔日的霸主风采,打出了自马陵之后,魏军少有的大胜。
  翟章一举攻破丹阳,又连下汉中,还俘虏了楚国将军屈匄,斩敌八万,置地六百里,可谓是声名远播,其后,翟章又率领魏国大军,联合诸国而攻齐,威震中原。
  只是这些年来,翟章渐渐沉寂,一则是他年事过高,二则是自从秦魏关系破裂后,翟章便不再受到魏王重用,他最后一次出战,那还是在十年前,樗里疾攻魏国皮氏,翟章领军,将樗里疾击退,此后,他就很少再有领军之举。
  这一次,翟章念于秦人之威,这位魏国老将军,亲自请战,为魏国之先锋,战与秦人,面对这等请求,不说是范追,就是魏王,也是难以拒绝,只好应之。
  齐有匡章,秦有冯章,今魏有翟章,果然这名字里面有个章字的,打起仗来,都是厉害人物。
  翟章此人,生的须发皆白,面色红润,看着精神头不错,神情之上,全然没有将军的威严,反而还有些和蔼之意,他目视前方,眼神颇为清亮,似这乎天下大事,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秦韩两军,是否交战?”
  翟章问向身旁斥候。
  “回将军,半个多时辰前,两军战鼓响动,战场之上,尘烟滚滚,两军确已交战!”
  此番魏军所行,乃是突袭之战,既然是突袭,那肯定是要在秦军,没有防备的时候,再切入进去,什么时候没有防备,当然是交战激烈的时候,防备最少。
  两军交战,才一个时辰都不到,两边中军,在这一刻,都还没有遇到过敌人呢,先不着急。
  “那大河对岸的韩国援军,是否已到!”
  “回将军,自从战鼓一响,就有韩军自大河支援而来!”
  翟章露出了然之色。
  他所率领的魏军,已经在秦军的正后方,简而言之,就是秦军已经在他们的包围圈中,只需要他上去,就可以插入秦人后方。
  对面韩军来援,那张平麾下,则有五万五千之数,再算上他,早过了八万,对上秦军四万战卒,此战必胜。
  “哈哈,秦军野战厉害,一时半会儿间,必不见落败,传令下去,全军放慢速度,两个时辰之后,再攻击秦人后军。”
  非是翟章故意要让韩人独自面对,而是因为在两个时辰后,才是他最好的时机,他此来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歼灭这支闻名遐迩的战卒大军,就如同马陵魏国武卒覆没那样,让秦国也一蹶不振。
  韩人有兵援助,合计五万五千之数,将军张平,又非庸才,短期之内,必不会败,所以他要再等等,当魏国战车,冲击之时,就是秦国战卒、阵形大乱之时。
  那斥候禀报完军情,刚要退走,却不想,又被翟章喊住。
  “白起亲率大军,已奔赴巩邑,须得严密监视白起动向,以免他截我退路,此为其一。
  其二,我军自北下,秦军也自北下,韩军在南,而东边乃韩魏之地,西边乃秦国之地,还需得派遣斥候,监视西方要道,谨防有变。”
  交代完了这些,翟章才是彻底放心,让斥候前去打探。
  日头已过了最高处,向西而斜。
  没鼎战场,厮杀震天。
  这里,到处都是在杀人,几近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只为要了对方的命。
  让一个人死的方法有很多种,若是在咸阳城中,大梁城中,新郑城中,要杀一个人,会变得很麻烦,因为你要想着,逃脱法令的制裁,而在这里,让一个人死很容易。
  或许你只是举着手中的长戈,没有坏心,跟着其他人一样,往前一刺,前面的那个人,就会因你而死,你从来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身躯,竟然是这样的脆弱,被长剑刺入的肌肤,甚至还不如一层布匹来的坚实。
  你更不知道的是,剑在刺入一个人的肌肤后,剑会自觉往里面钻,似乎不受你的控制,有一种力道,在拉着你前进。
  前进,前进!
  就像你从来不知道,一个人临死之时,面上的狰狞,还远远没有眼神当中的那种无助可怕,因为人终究不是动物,他是有思想的,思想让他会联想到,这种无助,会不会就是下一个自己呢?
  说的很对,这就是你。
  你要配合阵形,还得要尽可能的严密,这样你的后方和左右两侧,才会有人帮扶,你只需要防备一面就够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光是这一面,你就会遇到长矛、战车、箭矢、檑木,倒霉一点的,还有投石车丢来的大石头,当然,少不了烈火焚烧,所以你要是冲锋在前,很难保证自己可以活下来。
  要是你很幸运,你活下来了,你武艺高超,这样你会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知识点,青铜剑不如铁剑好,这两种剑在遇到热血时,青铜剑会最先卷刃,当然,杀的人多了,精铁也受不了啊。
  想想一个场景,你杀人越来越熟练了,越来越顺手了,你见到一个人,长戈而来,你一个转身,绕过了他的兵刃,然后贴了上去,正好用剑去刺他胸口,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宛如剑圣!
  但这时候,你手中的剑,早是不堪重负,卷刃得厉害,居然连对方的皮甲都刺不破,你说这尴不尴尬,更要命的还在后头,你会因此而死。
  可以说,没鼎战场之上,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在面临着这样的局面,秦韩两国前方的盾牌阵,长矛手,每一个,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纵然你是御士,驾驶着本国最新高科技战车,在横冲直撞,那也有可能被拉下来,乱剑刺死,就连自以为安全的弓弩手,也常常会受到飞来的箭矢,就看谁更倒霉了。
  眼下,两国的军卒,就是面对这么一个情况。
  秦军出动战车,引诱韩军交战,其后,秦军边走边退,以防御之姿,引诱韩军过来。
  韩军以虎口大阵,露出獠牙,冲击秦军两翼,早有准备的且武,给硬生生的挡住了。
  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0/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