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420

  从三皇至今,几千年之传,何曾见过,父未薨,就传位于子之事,他不仅能想到,而且还要付诸行动,此番协助齐国,趁机攻取中山,就是对世子的一个考验,若无差错,此战过后,赵何即位,他出走诸国,亲为赵使。
  这也是他身陷咸阳,纵然身死,心中也不惧的缘故了。
  “既然秦王说我赵乃秦之大敌,而吾又陷于秦王之手,不知道秦王该要如何置吾呢?”
  赵雍慢慢地问道。
  对他这个问题,嬴荡还真细想过。
  赵国国内的情况,他也清楚,倘若他将赵雍扣下,去威胁赵国,不仅起不到半点的作用,反而会让诸国惧之,那他这以后再想要有两国会盟之举,怕是难了。
  还能怎么样呢,放赵雍回去吧,今年是西帝八年,公元前298年,这么算,赵雍也活不久了,他会死于沙丘宫之变,其子赵何,必不如雍也,秦国也将少一大敌。
  能亲自来咸阳,说明赵雍想到了计划后,会付诸于行动,这样的人很可怕。
  “嘿嘿,赵侯小看寡人也,赵侯今日来秦,乃娄烦楼阳,而寡人今日见赵侯,也为秦先生也,畅谈诸国之事,笑谈风云际会,方是寡人之目的,其后,赵侯愿意去哪里,寡人岂能违之!”
  赵雍听后,有些意外,可他又觉得,这样的人物,才符合他心中的秦王,这样的气度,才是霸主该有的。
  当即,他胡商之风尽显,高举酒杯,颇为豪气,相敬于秦王。
  秦王也是举酒,两人共同饮之。
  就好像他忽然懂了秦王,秦王也懂他一样。
  “听秦王所言,我赵乃秦之大敌,此话是不是意在表明,秦王有大出天下之志呢?”
  秦已据上党,又任用公孙丑为郡守,谁都知道,公孙丑的才能,这般算来,赵国已是秦东出之拦路石,秦王若要继续东出,赵就是秦之大敌。
  “不错,此乃寡人之志向也,天下纷战已久,若要结束这乱,唯有以战,寡人以战,令天下臣服,也就不乱了。”
  嬴荡没有丝毫遮拦其志,天下为一,这也雄主们,尽皆有的志向了。
  “吾初到咸阳,就已知,秦王连下诏令,招募大军二十万,似有举兵伐韩之举,又听说,秦外交令陈均,已入新郑,看来秦王是想借用齐燕交战,存灭韩之心,先以使者威胁,韩王从之则亡国,不存则攻伐,秦王野心,令韩王难也!”
  招募大军的诏书,下到十二郡去了,可诏书也并未说,招募大军,是要攻打韩国,只称防备韩魏进犯罢了,至于他赵雍知道这么多,那都是他自己的判断。
  “哈哈,存灭韩之心,赵侯何出此言呢?”
  韩国,万乘之国,占据膏腴,黔首众多,教化商业,俱是发达,比之中山,要强盛许多,秦国攻伐韩国,连韩人都难以想到,秦王次此,就会抱着灭韩的心思而来,可他赵雍就想到了,这能不令人奇怪吗?
  “简单,区区韩国,直至今日,岂能有四十万军,发动国力,能有二十,已然不错了,可秦王举兵四十万攻伐,以如此之众,岂不是灭韩之举,难道那洛邑十二万屯兵,八万战卒,尽皆不算秦军,他们不会征韩吗?”
  这倒也是,这样的举动,要想瞒过他人容易,但要瞒过赵侯,还是有些难度的。
  世人都以为,洛阳大军,乃防魏国,但只防备一个魏国,何须如此之多呢,这分明是秦王有着更大的战略意图。
  “哈哈,还是赵侯知寡人也,韩国之地,已被我秦分之为南北,南北难通也,北方之地,上党已据,只余一野王,南方之地,乃有阳翟,新郑之固,国中氏族,也久念寡人之威,韩人如何,来抵我秦大军,灭韩之心嘛,寡人无有,但这废韩国之心,寡人是谋划已久啊。
  所谓废韩,乃使其只留一地新郑,除此,尽皆纳入我秦治下,当以郡县治之,这般来算,我秦则又可多二三郡,天下十分,秦得四分,方为真正之霸主,晋文齐桓何如也!”
  嬴荡没有隐瞒其志,真心道出。
第472章
引诱赵雍,匡章谋战
  赵雍心中,一阵惊骇。
  被他猜到,和秦王亲口说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所猜到的,并不能显示出秦王的决心,而秦王自己说出,则必然有了严密而周祥的计划,说明对此事,秦国是蓄谋已久。
  面对这样一个秦国,仅凭一个魏国,是难以支援韩国的,至于楚国,乃秦之联盟,赵齐燕三国,则正在东方交战,秦王的时机,是找的很不错,真会如他所说,秦国可多二三郡地吧。
  观秦国这些年来,每每攻伐一国,都必有所取,攻楚,得四郡,攻魏,得河东,六国之战,又取得上党一地,可以说从无失也。
  攻韩之后的秦国,将更是难敌也,将是天下的大敌。
  从九原下河西的路,他已走了一通,此路难行,且路途遥远,出奇兵可行,但若是举大军征伐,那光是在路途所耗,就需得不少时日,而且容纳军力,必不能多。至于那函谷关,他则暂且未曾看过,所以他还做不出决定,两条路哪一条更好。
  秦国势大,已经到了不加以遏制,就会征伐天下的地步,赵攻取中山之后,山东诸国,再也不能给秦人今日这样的机会了,再给机会,天下皆为秦也。
  说到底,战国七雄,六雄皆是为自己所虑,英明如赵侯,也要在攻下中山后,方才一心对秦。
  “哈哈,秦王之意,吾之明也,韩国一废,秦王之敌,只剩其五,秦国已有上党之地,再往东出,就该轮到我赵国了,不知道秦王攻赵国,该用何法呢?”
  秦王回答不做隐瞒,来得直接,赵雍心中想知,也是问得直接。
  攻赵,最近的一条路,则是从上党直下,切入邯郸,方为攻赵最快之法,可秦国攻赵,并非是为了弱赵,而是为了灭赵,这二者之间,区别甚大。
  弱赵之法,只需要集结一路大军,从上党一路过去,攻破其国都,破坏其中枢,离间其氏族之心,让其好几年之内,都难以恢复元气。
  但若是想依靠此法灭国,则是难了,因为赵人几世之经营,国中之氏族,肯定多是向赵之心,只破其国都,那还有代郡,云中,晋阳之地,不能坚守,也不能持久也,只有步步蚕食,依照苏秦之策,先从北地进攻,攻取其崛起之地晋阳,然后再进驻云中,五原,九原,深入雁门之地,等到赵国国力衰弱,再以大军之师,一战而灭国也。
  始皇帝能灭赵,长平一战,功不可没,便是此理。
  今日,秦国能以四十万军,让韩国废掉,则是因为秦人对韩国的蚕食策略,从攻取宜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对赵国,这些年来,不仅是没有寸功,更是让赵国国力蒸蒸日上,所以先攻晋阳,方才是最好的选择。
  赵雍这样问,自然是想通过他的话,来熟知秦国的战略意图,这样的大计,嬴荡岂能让他知。
  “哈哈,以赵侯之聪慧,难道还不知寡人会有何攻赵之法吗?”
  秦王不答,反问于赵侯。
  “秦国大军,乃有六卒,名曰黑旗、擎苍、皂游、卫城、白驹、轩辕、秦国军事,乃属上将军府,征伐之事,有三大都督所掌,宜阳都督、荆州都督、洛阳都督也。
  而这其中,洛阳都督冯章,坐拥洛阳二十万大军,有威震韩魏,镇守中原之重,宜阳都督,列于三阳之中,上可抵赵魏,下可达韩楚,乃东西连接之重也,荆州都督,镇守楚国两都,行攻伐、镇守南方之事,可以说,这三大都督,是各有其职,各有其责,每一人,都透露着秦王心之所向也。
  但今时今日,又有其变化,都督之中,白起战无不胜,冯章以勇械二名,魏冉行中枢镇守,瞒天过海,善守、善御、善治,今,秦王以宜阳都督魏冉坐拥屯留,又更名为长治,魏冉之才,善防守也,善治军也,秦王意为若何,吾自知晓!”
  也难怪赵雍会有如此想法,现如今,以秦国的战略意图来看,将宜阳都督迁徙长治,驻守两万屯兵,又以两万轩辕战卒,其意味已经是很明显了,长治以东,便是邯郸之境,无疑,不管如何看,从此处进攻邯郸,是最有利的。
  连他赵雍自己都想到,弱秦之法,当有攻破咸阳,而秦人攻赵之法,也只能是邯郸了。
  “哈哈,知寡人者,赵侯也,的确,韩国一废,魏国早弱,楚国为盟,合纵四国,能被我秦击者,唯有汝之赵国也,寡人若说无攻赵之心,赵侯亦是不信,我秦三大都督,宜阳都督迁居长治,乃为此举。”
  嬴荡顺着赵雍的话下去,将他的注意力,顺利引到上党去了。
  这晋阳,乃是一座坚城,何况从平阳北上晋阳,道路险阻,只有一路可通,这不管怎么看,突袭才是最好的办法,让赵雍不做防备,就是在为突袭做准备。
  昔年那智氏,攻伐晋阳,整整三年,水淹不破,城内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可就是没有破城,反而是智氏被韩魏赵三家所破,对于这个有魔咒的地方,嬴荡或多或少,是有些担心的。
  “不过嘛,赵侯谋划,也不错,此番我秦攻韩,则无暇顾及赵齐两国,以燕国之力,必是大败,那时候,赵国得中山,齐国收失地,其后两国相战我秦,乃为我秦之大敌也,到时候谁能称霸天下,未曾知也,寡人常说,时也,势也,便是此理,天下之势,他既然要来,你挡也挡不住,何不顺势为之!”
  就在赵雍深思之时,嬴荡又接话说道,这样赵雍的思绪,又一下子想到赵燕齐上来了。
  “呵呵,区区一个中山,如何能有秦王韩地之好,大河两岸,尽皆膏腴,民众百万,若是再不抗秦,这天下该是秦了。”
  赵雍话落,又高举酒爵。
  “哈哈,谁胜谁负,你我拭目以待!”
  嬴荡也许之。
  这个时代,正是诸国强盛之时,非秦国一家独大,也是各国君臣,人才涌现之时,赵雍可谓当中佼佼者。
  可惜了,他的轨迹,还是按照历史再走,那将意味着,他会死于沙丘宫,或许他是见不到秦国大一统了,这样的人,去贝加尔湖行郡县制,应该很不错。
  两人又连续畅饮,一直到了夜半之时。
  第二日,赵雍派遣信使,去往新郑,报信韩王,可出走没多久,信使的人头,就被夜金卫送上,赵雍心知,他知道的太多,秦王怕他给韩王报信,那他短期之内,是离不开秦国了。
  秦王真是如传闻中的那样,表面上豪气云干,暗地里心思缜密。
  他也想是得开,第二日,不往东,去往西,去游历关中,他要去陇西郡开元城,看看那公孙丑,是如何治理戎狄的,有什么可以令他借鉴的地方。
  与此同时。
  饶安之南,齐军大营。
  大将军匡章正手拿《孙子兵法》一书,看的认真。
  此书乃咸阳印刷厂出,流传诸国。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此言,匡章是身同感受。
  大军交锋,谁也不能说,自己会必胜,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轻易出击,那就是将自己置于险地,存亡之道,死生之地啊!
  他是这样想的,对面的乐毅,也是这样想的。
  齐军埋头苦干,建造营寨,是为了拉扯战,消耗燕国的国力,等候赵军攻伐中山,而燕人埋头苦干,显然是识破的齐赵的伎俩,想要借此工事,来抵挡他的大军,好分出精力,去西边对付赵国。
  乐毅能知他想,他何尝不知乐毅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