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2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7/420

  以秦王为左校长、向寿为右校长的演武宫,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可以说,秦国有很大一部分的军官,都曾在此进行过修学。
  演武宫,总共分为两部,其一是学子部,其二是锐士部。
  所谓这学子部,就是秦国各地的氏族子弟,他们可直接报考,在通过考核后,可进入演武宫,进行四年的修学。
  在这四年中,他们要涉猎诸多的方面,兵法、技击、四言、战阵,还有历代兵家之著作,也一样都不能少,四年进修,等到学成毕业,就可以直接入战卒任职。
  秦国行二十级军功制,所有人都要以这军功来论,这是基础。
  从演武堂毕业的士子们,就只能从什长做起,以后的升任,全凭军功来定了,若是有表现特别优异者,也可直接成为百将,或去军中其余各司任职。
  至于锐士部,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锐士部的学子,他们原先就在秦国军中任职,因为其战功卓越,或是其表现优越,由战卒各部的军侯推举上来,在锐士部进行为期一年,或者是为期两年的深造学习。
  他们这些人,才是秦军的未来,秦国日后的军队高层,也多半会在他们当中诞生,让他们来这里深造,其一是提升能力,其二则是在这段时日内,接触到这位秦国最高的执掌者,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也是秦王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
  现如今,秦国大军,已然有了义务兵役制的趋势,黔首从军入屯兵,屯兵挑选入战卒,服役期满,可获封地,若是立下军功,更能赏赐爵位。
  屯兵极少战斗,多是种地,战卒极少种地,多是战斗,两军分开,不至于影响到战斗力,若要立下军功,要更上一层楼,就须得入战卒。
  除了这演武堂之外,经过了这些年的变革,向寿这个上将军,对于变革之后的军中之事,也慢慢地摸索出了自己的门道。
  从后勤算起,一直到征战,就如国务府各府台一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流程。
  此番对义渠用兵之举,就是这种体现。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军调集得很快,粮草也征集很快,短短一月之间,就已经完成了对义渠,两面合围的趋势,这放在以前,根本就做不到了。
  以前但凡征战,都需要国府下王令,之后召集庶民为兵,集合大军,运送粮草,两个三个月,都还要急急忙忙的,就不算行军花费的时间了,而现在呢,大军本就在一起,两日,最多两日就能集合完毕。
  在上将军府之下,又分出了辎重司、督粮司、战略司、御马司,这四大司,此四样,都是军务之重也。
  但凡攻城,必得辎重,但凡征战,必得甲胄,必得箭矢甲胄,这辎重司,便是专程负责秦军所需的一切用具,像是冲车、投石机这些,全由辎重司督造。
  常言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军若无粮,则无以成军,督粮司,顾名思义,就是征集粮草、负责军饷,发放士卒被服、运送粮草之事,还有这战略司,名为战略,实则幕府也,乃全军之幕府也。
  以往征战,都是各部将军各成一系,他们都有自己的幕府,就如当今的司水大夫芪伯,他以前就是皂游将军的幕府,不受王恩,不收秦俸,乃受皂游将军之恩俸,为皂游将军行事。
  这样很不利于,秦王对全军的掌控,现如今,秦王整顿军务,将所有的幕府形成一司,幕府们不再只为自己的将军效命,而是上下一体,尽皆忠于秦王,他们合在一起,则称之为战略司。
  战略司层层递进,一级辖一级,六军战卒,战略六司,由三大都督统率,三大都督,战略三司,直接向上将军府汇报。
  如此,形成一套统一的系统,加强了秦王的统治,极大地减弱了各级将军的力量,因为有很多年轻的将军,曾经就是老将军的幕府,这是在斩断他们的联系。
  最后,就是这御马司了。
  自春秋以来,战法多样,灭国居多,战阵之上,战车被慢慢地淘汰,步卒和骑兵正在兴起。
  这是因为春秋之战,乃是约战,所谓约战,就是两军相约对垒,其后硬碰硬,干上这么一场,赢就赢了,输就输了,很简单。
  可到了如今,套用白起的话来说,那就多是野战,多用计策,多攻城灭国,多围攻歼灭,战车愚笨,往上无法攻城,往下,这许多地方战车都去不了,就说这函谷关,战车都很难通行,所以被骑兵所取代,也是必然。
  听说这些年来,北边的赵国,已经效仿胡人,建立起了一支非常强大的骑兵,既然这骑兵是越来越重要了,那就不能缺少马匹。
  秦国九卿在时,有上卿太仆,掌管全国马政,现在秦王变法,太仆没了都好些年了,所以就多了这样一个御马司,专管马政,为骑兵之后勤。
  辎重司,督粮司,战略司,御马司,各有其中,各不能少,这是秦王变法,对于吏治制度的具体体现。
  垂直管理,下轻上重,分工明确,巩固朝政。
  向寿所说的事情,上次朝会就有过商议,对义渠之事,不仅是秦外交台之重,更是整个国务府乃至秦王之重。
  除此之外,也就是刚刚苏秦所提到的,下令冯章,做好准备,助燕伐齐,这需要上将军府先拟定了军令,之后呈报给秦王,让秦王下王令,但刚才秦王已经应答了,那就不需要再这么麻烦了。
  得到了秦王的首肯,向寿落座。
  这时候,司马错站了出来,那剩下的几位国务大臣,可就都是年轻人了。
  “启禀大王,臣所说之事,早在年初,就有议定,我御史台立于周赧王七年,如今是西帝四年,已有六年之久,御史台之下,也是诸多事宜齐备,臣以为,这监御史该设到我秦诸县了。
  十郡之地,郡守兢兢业业,诸郡之地,太平盛和,但这诸多县府,我御史台却是难以监察,还有诸县诸吏,也鞭长莫及,请大王下令,令我秦国全境,都可被御史台监察也!”
  御史台之下,共有三司,诏狱司,监御史司,侍御史司。
  诏狱,顾名思义,乃是关押犯人的地方,此间又独立在邢尉台之外。
  能被关在这里面的人,俱是秦吏贵胄,诏狱就只有看管人犯之责,并无宣告、审判之责,这宣判的事情,必须得刑尉台来,但这诏狱司,可以进行查证,呈报罪状,坐实所犯秦律等。
  监御史,于咸阳之外,散布秦国各郡,他们平常行走在外,掌监察,有检举之权,面对违反秦律的官吏,可进行上报,再由御史台联合治吏台、刑尉台,派遣侍御史,进行三方调查,核查事宜。
  监御史、侍御史,一则在发现,一则在查明,两套班子,各有其责,不至于混乱。
  御史台之职权,下至里正,上至丞相,皆可监察。
  治吏台主在用,刑尉台主在法,御史台主在监察,问题由御史台发现,其后呈报治吏台和刑尉台分别处理。
  互相制约,互相监督,让秦国秦吏,人人用心,人人知法、守法、再去执法。
  司马错虽然是将军出身,但自从秦王在洛邑以他为御史令后,他就一直是兢兢业业,一心为此事而奔波。
  他甚至早就忘了,他之前是那个秦国将军,他之前还曾在函谷关,击败过山东诸国联军。
  除了朝会之外,司马错每月还要单独面见两次秦王,以示其监察之特殊。
  其实每次面见秦王时,他也并没有什么大事所说,或许秦王此举,就是要群臣看到,这是种莫须有的威慑力吧!
  咸阳人人都说,能知秦王者,乃是治吏令也,其实治吏令所知的,乃是秦王的公心,而他知道的,还有秦王的私心了。
  他才是最了解王的人。
  嬴荡细细想了一阵。
  这件事情,应该早就开始的,现在秦国郡县分明,郡县制度也是初具成效,既然是监察天下,那怎么能少了监察诸县呢?
  这要不是因为司马错的提醒,他都快要给忘记了。
第272章
开朝会(四)
  “我秦国诸县,每县至少需有监御史三人,方可行事,此乃秦律,不可更改,那这样算下来,则需要两百多位监御史,这可是两百多位秦吏啊,不知这么多的监御史,御史台可早有准备?”
  不仅是御史台,就是国务府各台府,下遣的秦吏,也都得如此。
  就比如,在秦国每一县,必得有治吏台、治户台官吏至少三人,行当地税治和吏治之事。这要是大县,就只会更多。
  总之,台府下辖的秦吏,在地方上行事,至少需得三人为伍,多了则没有上限,嬴荡算得没错,监御史就是需要这么多人。
  对于此事,司马错已准备了五年之久,现在御史台上上下下,都有着完整的谋划。
  “回大王,我御史台共有二百一十九位监御史待命,他们随时可上任,除此之外,臣还会继续通过治吏台,进行推举、考核、任命,监御史之数,无需担忧。”
  孟轲刚才所言,是一下子要开创九座大学宫,还有若干的中学宫,现在中学宫被压到了后年,但这大学宫是不能再耽搁的。
  光说这九座大学宫,也不是一件小事了,每一座大学宫,最少也需得二三十位老师,这又是两百多人,那就是两百多位秦吏,现在司马错也要一下子任命两百多位秦吏,总共就是五六百人,真不知道秦国这国库,能不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
  想到这里,秦王又看向了公输楠。
  “启禀大王,今年年初之时,此事就有过议定,治户台的帐册上,也早对这两百多位监御史的俸禄,做了详细预算,大王也曾说与治吏令,令治吏令全权配合此事。”
  还没等到公输楠站起来说话,司马错就率先给截住了。
  任何事情,不管是不是提前有过预算,反正到了公输楠的口中,都能给你砍上一半,在他那里,你就不能将自己当作国务大臣,你要和坊市商人做买卖一样,和他讨价还价一番。
  正因为此,司马错是不敢再让公输楠开口了。
  果然,一听这话后,公输楠就没再站起来了,他只是对着秦王点头。
  “既然早就议定,那这事情就这么办吧!”
  秦王令下,御史令、邢尉令、治吏令、治户令四人同时领命。
  为什么是他们四人,因为俸禄钱财的事情,要和治户台交接,任命秦吏的事情,向来都是由治吏台裁定,之后呈报秦王,至于邢尉台,以后这些监御史到地方上工作,不得要警察的配合啊。
  这样一套体系,虽然繁琐,但胜在不会出错,而且可以形成系统的流程,至少秦王是很放心的。
  司马错的事情说完了,那就接下来,就要轮到公输楠了。
  公输楠是管钱的,没有一件事情是不花钱的,每次别人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他很少有什么,需要单独列出来说的,可这一次则不一样了,因为还有一个司水大夫和一个司农大夫,在等他这个治户令。
  “一国要兴,农业为本,农业要兴,必不可缺水利也,寡人自即位以来,一直寻求变法强秦之道,这些年来,可以说是颇有成效,此番巡游我秦诸地,尽见我秦之不同也。
  有农家姬圣伦,乃天子贵胄,为人博学而善农事,生平久随农家许闵子,学耕种之精要,今,寡人欲在治户台下,再立一司,名为大农司,掌我秦兴农之事,拜姬圣伦为我秦司农大夫,拜众位农家士子,乃为我秦吏。
  治户台,名为治户,何为户,民便是户,既然治户,那便是治民,治民之首要,乃是民生,何为民生,关乎民之生存,皆为民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7/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