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483

  “行星齿轮?杨组,这东西研制起来是相当的麻烦啊,而且还不知这东西能不能使用到航空发动机上,这超高的扭矩、转速。都是很大的考验,我们选择行星齿轮传动技术,是不是有些太冒险。”
  听了杨辉的解释,但钟建设还是有拿不定,毕竟这东西还没有用在航空发动机上面,于是,本着高安全、低风险的处发点,钟建设提出了这问题。
  在钟建设看来现在的TFE731发动机采用的定轴齿轮系虽然比较复杂,维护麻烦,但是设计和使用、制造上都没有问题。
  但钟建设不知道的是,加雷特公司在TFE731的第二次改进中,实际上也抛弃了定轴齿轮传动系统,也从新开始设计了齿轮箱,采用的正是行星齿轮。
  而且,这一点就连杨辉也都不知道,甚至现在的加雷特公司也还没有对TFE731的齿轮箱进行改进,最开始设计时使用的定轴齿轮,现在85年还在继续采用。
  也就是说杨辉这八百万的美元花错了,购买的时候购买到了TFE731发动机的早期齿轮箱版本,也就是采用定轴齿轮的版本。
  杨辉也不知道加雷特会搞出这么一档子事,现在杨辉只是一个劲儿的觉得加雷特这家伙太坑了,居然整了个这种东西,太特么不厚道了,简直和猪一样。
  其实,人家加雷特还是挺冤枉的,别个也不知道几年后自己会重新设计齿轮箱,现在给出的已经是加雷特自己使用的版本,绝对没有藏私。
  当然,话又说回来,加雷特公司若是这个时候就在TFE731发动机上采用了行星齿轮传动,要想引进别说八百万美元,恐怕八千万美元都难打住。
  当时加雷特之所以爽快的将齿轮传动技术出售给西南科工,恐怕和加雷特自己评估后,觉得定轴齿轮没有前途也有关系,需知这世界都是一个比一个精。
  杨辉这个重生者,尽管知道后世的大势,但对于这些小事,杨辉还真就记不太清楚,毕竟还只是正常的人而已。
  现在钟建设提出了问题,杨辉也要好好的解释一下:“技术问题也并不严重,要知道我们和MTU合作,在遇到这样的技术难题的时候,肯定需要MTU公司也出力。我们在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双方投入、产出都是对半分,共同研发,共同享受收益,他们肯定要出力。”
  杨辉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利用MTU的技术能力。德国在传动机械、金属加工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和西南科工一起合作,完全可以攻破这技术。
  钟建设知道现在西南科工的技术积累情况,可以说对行星齿轮传动技术没有任何技术积累,所以心里还是有些疑惑。
  “杨组,我承认您说的这也有道理,我们现在重新走行星齿轮路线,在技术上应该是唯一有可能实现的方案,但我们在这方面就更没有技术积累,德国凭借他们的基础技术,在后面的设计中,恐怕MTU会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权。”
  这种担心也并不是毫无道理,在研制中原本是双方对等,现在因为技术的问题,变成由MTU主导,那就亏大了,这绝对不行。
  这倒是个大问题,看着一边放着的定轴齿轮传动系统,仔细思考一番,这里面还能不能有些什么可以借鉴的技术,若是还可以废物利用,自己这八百万美元亏得也还不大。
  左看右看,终于发现了一个闪光点,有一样东西或许可以利用起来,成为西南科工的技术积累。
  “这套定轴齿轮的转速很高,恐怕新发动机上的行星齿轮在转速上也就是这样了,现在TFE731发动机可以完成冷却,那这套定轴齿轮的冷却系统肯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杨辉这是一语点醒梦中人,TFE731的定轴齿轮所使用的冷却系统那是相当的不错,技术非常惊艳,好好的研究一番,以后肯定可以在新的行星齿轮上使用。
  高转速的齿轮系统肯定会有相当高的温度,自己这边能解决冷却问题,这绝对就是核心技术,用来和MTU掰腕子,和MTU平起平坐也就有了底气。
  “对啊,杨组你这话说的还真有道理,按照您的思路,我发现这套定轴齿轮上还真就有些好东西可以利用,这可不仅仅是传动系统的冷却很有技术含量,其它的方面也不错。”
  钟建设在杨辉起了头之后,按照杨辉的思路去寻找,果不其然还真就又发现了好东西,这套走极端的定轴齿轮有的东西还真不好说它的好与不好,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高速运转的齿轮之间,能平稳运转,并有这么长的寿命,加雷特在这些齿轮的制造中也是下了些功夫,这在后面我们的行星齿轮研制中也能有很大的益处。”
  可不是这样的嘛,现在的这套看似落后的定轴齿轮,能在走错了路的情况下,还拿出了堪用的成品,这里面的技术含量肯定有一些相当极端的东西。
  而这极端的东西就是超高的齿轮转速,这超高的齿轮转速已经是堪比新的八吨级涡扇发动上行星齿轮的最高转速。
  同样的转速下,TFE731发动机可以克服高速啮合的齿轮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缺陷,不会过快的产生齿轮失效、保证寿命,这也是一大亮点。
  好好研究吸收一下,同样又是一项可以直接使用的技术,所以看起来落后没有发展前途的东西,仔细巴拉巴拉,里面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
  “对对,你这一找,发现这套定轴齿轮还真就有些挺有技术含量的技术,单单就凭借这些技术,我们这八百万美元也不算亏了。这东西可以直接在新发动机的行星齿轮上使用,中间所省下的人力物力可是相当宝贵的,我们这次研究发新的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时候,你也不要放松了对这套定轴齿轮的跟进。”
  找出了原因,又拿出了新的技术路线,指出一条光明的大路,杨辉算是安心了。钟建设虽然不知道行星齿轮传动可行不可行,但有了一条相比之下最靠谱的路,自然也是兴奋不已。
  钟建设一脸的兴奋,看样子这家伙心里是藏不住事,想必现在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打算去实践一番。
  杨辉也不再留钟建设在这里,现在时间宝贵,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问题已经解决,就连杨辉也没有心思继续呆在这里。这套让人哭笑不得的定轴齿轮,杨辉是看一次就不想再看第二次。
  “走吧,现在这边的问题解决,我们会设计大楼去,各自都还有自己的事,对于这次我们和MTU合作研发新发动机的事,我们参与的不仅仅是齿轮传动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核心机研制都是我们的活儿,我要去把我的意见阐述一下,希望对发动机的研制能有帮助。”
  关于新发动机的核心机研制问题,杨辉一直都有自己的意见,上次自己还没来得及提出自己的意见,就被拉去当糊裱匠,这次回到所里必须要把这些的问题提出来。
第309章
万恶的404
  涡扇10核心机使用的核心机研发、测试完成也有一段时间,装机之后效果也挺不错,现在核心机研制队伍空闲了下来,正和624所联系,双方打的火热。
  国家停止投资中推核心机预研项目,把624所吓得半死,所里唯一的一个项目就这样下马,那上上下下这么多人是要喝西北风的节奏?
  而后续又了解了更多的消息之后,终于发现,原来这次的问题还真不简单,情况还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国家停止对中推核心机的投入,但同时又引入了现在风头正盛的西南科工,由西南科工投资接收整个核心机项目。
  而且国家也不是说就不管了,还拨钱加速101高空台的建设,这完全是大大的好事撒。
  早就听说了西南科工的“挥金如土”,今日能有幸和西南科工合作,绝对比国家投资要利索的太多。
  这不,本来是86开年就要高升为624所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的刘大项,就来到了西南科工,和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合作方接触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双方人马就在二所进行深入交流,双方都需要对这次的中推核心机工程项目达成一致意见,没有交流意见而拿出来的技术方案是绝对不行的。
  杨辉在休会的间隙来到了会议室,里面的人不多,但看得出都是些搞技术的技术精,毫不夸张地说,若是这里面来此爆炸,恐怕共和国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人才就真的要断层了。
  再次开始会议,杨辉坐在下面仔细倾听,刘大项正在介绍到624所预研的核心机高压压气机部件,对这些高压压气机的部件,刘大项院士觉得很不错。
  虽然是山寨的F404发动机的核心机,但大家愿意静下心来,慢慢的啃骨头,选择从最基础的压气机叶片上一步步开始。
  这比起啥也不明白,直接拿着别人的整机来测绘、生产,然后爆发出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好上太多、太多。
  加上F404本来也是一款相当不错的发动机,拿来山寨学习、使用也没有错。
  选择拿来主义,总比自己什么都不懂,还要自以为是的从头开始,啥都要自己设计,要来的现实太多。
  “我们624所方面已经完成了高压压气机的研制,拿出的成品经过测试,各方面都还不错,增压比、效率都有很不错的表现,这在我们地面测试中的都有具体的测试数据做支持。”
  刘大项这次可谓有备而来,不仅仅带来了人,还带来了很多关键的数据复印件,现在就摆到了所有人的面前,早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拿起这部分高压压气机资料,仔仔细细的研究。
  杨辉也不说话,同样拿起624所提供的资料,默默的在心里和F404发动机的数据做对比,有了对比之后,杨辉越发的认定了这624所预研的核心机技术,和F404的技术绝对脱不了关系。
  放下资料,杨辉也懒得再看这些技术资料,有什么问题,待会儿自己就直接挑明好了,现在不说,等到以后发现问题的时候就晚了。
  不过面对将来和基地有深入合作的624所,杨辉觉得说话的方法还是要好好的研究一下,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能为了一款美国的发动机伤了和气。
  “大家也看过了这些资料,也就各自发表一下看法吧,我们在前五年的预研工作中,大部分的精力都砸在了这里面,对于这组高压压气机有很深入的研究。”
  624研究的的确很深入,就是碍于条件的限制,唯独对这组高压压气机的高空性能没有做测试,这恰恰就是最大的隐患。
  四下看看,杨辉发下竟然没有人站出来问问题,杨辉终于站出来,他这个糊裱匠又要站出来吸引火力,充当矛盾的焦点。
  “刘总工,我看了这组高压压气机的资料,数据确实很不错,比之美国的F404也不遑多让,若是能研制出来,肯定是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在这些资料里面,并没有看到这组压气机在不同高度的压气效率曲线,所以,这些资料还有些不全吧?”
  杨辉这话一说,还真就有人发现了这问题,负责涡扇10燃烧室研发的武大波,也参加了新核心机的交流会。
  听到杨辉的疑问,按照杨辉说的重新翻看资料,翻来覆去还真就没有找到哪怕一丝一毫关于这组压气机的不同高度效率变化数据。
  很快,所有人都发现了杨辉提出的问题,虽然都压住好奇和惊讶没有提出来,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却是怎么也没法掩饰。
  624的刘大项这时候也有话说话,做科研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绝对不能乱说。
  看到有人问起不同高度压气机效率变化数据,毫不犹豫的将现在的情况如实道出。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由于试验设备建设问题,现在还没有做这项试验,所以就没有这些数据。”
  果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杨辉心中已经有数了,后世在F404核心机的路上越走越远,恐怕就是因为没有查出这方面数据的原因。
  “没有数据,那也就是说这组高压压气机组,还有可能存在重大的缺陷对吧?”
  听了杨辉的话,624所明显感觉到这西南科工的秘书长是在针对自己,这一刻连刘大项总工都有些挂不住了。
  好在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刘大项总工耐心的回答着:“这位同志说的也不是没道理,不过仅仅是这一小方面而已,我看问题应该不大。”
  问题不大,怎么就不大,以前共和国相关测试设备不足,但都是根据资料仿制生产苏联发动机、飞机,这些都是配套好的。
  发动机性能和飞机性能的配合问题,苏联人都做过了,直接给共和国资料生产,共和国仿制的时候只需要知其然就行。
  现在不同了,仿制西方的发动机,没有仿制飞机,加上发动机的配套测试设备不足,没法是全面的测试发动机各种数据。
  光看到推力、推比或者油耗不错,就觉得这是好东西,稀里糊涂的就拿来山寨,或者引进。
  最典型的就是引进的斯贝202(涡扇9),光看到推力、油耗喜人,忙着就引进。也不知到这款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如何,须知最开始这款发动机可是要将斯贝装上高空截击机歼9的。
  后来引进了才发现这东西就是一款只适合低空飞行的发动机,高空性能相当垃圾。
  甚至大胆想一下,歼九的下马和引进涡扇9失误,涡扇6研制失败不无关系。这些都是交的学费,是血淋淋地教训。
  想到这些,杨辉越发觉得自己现在责任重大,自己既然知道现在的这款山寨自美国F404发动机的高压压气机组,和斯贝202一样高空性能不佳,那就要勇敢的说出来。
  “这可不一定,军用发动机高空性能不佳,这种事我们可是吃过一回苦头了,国产化的涡扇九就是前车之鉴啊!当时引进这款发动机的时候,我们最开始打算配套的机型可不是现在的轰油6。”
  杨辉提到涡扇9,所有人、包括624所方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沉思,若是这组高压压气机真的高空性能不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