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9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3/1314

  毕竟顺天府在户部眼皮地下,真有大额赋税,户部恨不得纳入他们管辖之中,就好像清代崇文门关税,就是户部掌管,可没有顺天府什么事情。
  吴与弼不是那一种食古不化的人。
  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称为大儒的人,大多都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
  无他,一项思想一个本事,真正领悟了,精通了,反而不会拘泥于原本的条条框框的。儒家本身就是治事之学。秉承大义不变,很多地方都可以动。
  真正觉得某人所言,乃是金科玉律,一点也动不得,反而是那一种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
  无他,非如此,不能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
  冼景有计划,却让吴与弼想明白很多事情。他比陈献章所想更远一点。
  如果说,陈献章仅仅是想通过这一件事情来窥探皇帝的用意,而吴与弼已经揣测出几分皇帝想要做的事情。
  “只是,这样的事情真的好吗?”吴与弼心中暗道。
  吴与弼不得不承认,这个模式其实有好处的,能养更多的人。能达到了朱祁镇所提倡的养民的目标。
  大明百万级别以上的城市,有三个,北京,南京,苏州。
  在吴与弼看来很快就有四个了。
  那就是天津。
  正是因为天津木材加工业,才让这一个年轻的城市,迅速扩张发展起来,再加上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入京门户,更加速了这一点。
  吴与弼秉承一种朴素的经济观念,他知道北京这种繁华,是建立在制造的各种东西,都能卖出的情况之下。
  但是谁能保证这些东西都能卖出去?
  如果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如果卖不出去,农家能够自己吃,但是如果制造出来的东西卖不去去,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比起农业社会,这种模式太过不稳定了。
  如果仅仅局限于北京,或许还行。但是如果推行全国。大明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如果卖不出去东西,这些依附这些产业而生的百姓,又如何生存?
  这些观念,吴与弼没有细想,但是仅仅从他估计来看,这其实不可持续的。
  在吴与弼内心之中,其实有两点并没有考虑进去,第一是世界之大,在吴与弼内心中已知世界,在他看来的世界不过是大明再加上周围藩属国而已。
  至于太远的地方,不过是蛮夷之地,有没有都一样。
  另外一个是科技发展。
  这是吴与弼从来没有过的概念。
  但是基本如此,吴与弼的观点不能说错。工业品总有一天会饱和的,唯一错的是,吴与弼看来这一天很快就能到来。
  但实际上,再过千把年也未必能达到。
  吴与弼思量很久,终于暗道:“或许是我想错了,总要看看,陛下是不是这样想的。”
  吴与弼长考结束,却见冼景已经等在哪里很长时间了。
  恭恭敬敬的垂手而立,并没有一丝不耐烦的意思。
  吴与弼对冼景印象好上一点,说道:“坐吧。”每一个老师都喜欢有礼貌的学生。古今如一。
  冼景行礼之后坐下。
  吴与弼说道:“白沙所言,我已经知道了。你来的很不巧,白沙的几位好友,大多出京了。他给你写的书信,也没有用了。”
  冼景大吃一惊,说道:“夫子,这------”
  吴与弼说道:“无妨,我还是有几分薄面的,能给你找一两条路子,只是这路子能不能成就不好说了。要看你的本事了。”
  冼景说道:“写夫子指点,弟子感激不尽,愿意奉上白银千两,供先生沐浴之资。”
  吴与弼皱眉说道:“我是为了陈献章,何用这些阿堵物?”
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
  
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
  冼景立即说道:“弟子不敢以此物污先生,只是弟子看天理报银钱不够,弟子愿意奉献一二而已。”
  冼景在这里站了好久。但也不是一直老老实实的。
  他人老老实实的站着,目光却到处乱瞟。
  吴与弼刚刚看得就是天理报的账册。冼景远远的看上几眼,虽然没有看真切,但是天理报的窘状,也是明白几分的。
  吴与弼听了这话,轻轻一叹,说道:“如果平日我也就收了,但是你来京师办事,没有银子寸步难行,等你办了事情,尚有余银再捐不迟。”
  只是吴与弼哪里做过这种牵线搭桥的事情。
  吴与弼虽然并非不通世俗,在江西的时候,他也是亲自下田耕地,卖了粮食之中,供学生用度。在京师主持天理报,在商业上虽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也是各种事情也都见过了。
  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理学家,一个道学家。
  让他做政治掮客,这还是难为他了。
  他倒是因为天理报的原因,接触过很多人。但是到底什么人能够接触到大明核心政策,而且什么人能沟通,该怎么沟通,却也难倒了吴与弼。
  这个面子是他放不下来的。
  本来以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吴与弼才知道其中困难。一时间居然僵持住了。
  冼景也不敢催。
  毕竟以冼景的层次,是接触不到任何朝廷大臣的。全部要靠吴与弼了,担心催促多了,惹人烦。
  但是他也很急。
  冼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天天去天理报打杂。
  说起来,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天理报是薛瑄与吴与弼前后办出来的,招进来的人,不是大儒,就是有功名在身,甚至还有几个进士,京官虽然不常来,但是常年供稿。
  总体上来说,以这个人力水平,与翰林院相比,也就是人数少了一些。
  说没有人才,自然不是。
  但是经营的人才,却是缺乏。
  冼景到了先是打下手,他好歹也是秀才出身,虽然与这些人经义不能比。但是打下手却是足够的,比如将成稿送到少府印刷厂,然后再取回来报纸,然后卖给各处书店。
  对,这时候的报纸是在书店卖的。
  冼景比起文章,比这些人差太多,但是论起商业水平,他却比这些人高太多了。
  很快,他就将一套方案送到了吴与弼手中。
  让天理报转亏为盈的方案。
  方案内容也不算多,第一项是继续压缩成本,就是换纸张。
  冼景,将两张纸放在吴与弼面前,然后将两张纸撕开,让吴与弼看看其中材料,说道:“这两种纸,一种是少府纸,专门供应大内各部印刷书籍所用,也是而今我们所用的纸张,全部是木奖纸,朝廷各种公文,乃至科举的考卷,全部是这种纸。以学生看来,纵然比不上澄心堂纸与磁青纸,也是一等一的好纸了。”
  澄心堂纸,就是南唐后主所创,一等一的好纸,至于磁青纸也是宣德年间盛行的纸张,却是因为是青色的,上面用金色书写佛经最为适合,也是天下名品。
  而今少府纸,乃是刘定之在少府督造出来的纸。
  倒是没有什么太过出色的技术,但是造纸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少府纸无非是管理严,用料足,再加上一些步骤上用了机器,所以成品固然比不上那些几乎是艺术品一样的纸张,但也上好的纸张了。
  冼景拿了另外一张纸,却见撕开很轻易看见其中似乎有秸秆的痕迹。冼景说道:“这种纸乃是我从天津卖来的,是用各种锯末,还有秸秆等造的,算不上好,但是用来印书还是可以的,我就在市面上见过用这种纸印刷的书籍,如果换纸,我们成本就能压缩下三分之一。”
  天津乃是木材加工业的中心,故而这种碎木木屑锯末等等很便宜,甚至可以说不要钱,所以这纸才这么便宜。
  当然了,不是市面上没有更便宜的纸张。
  只是最便宜的纸张根本不能用来印刷。
  其实单单纸张的成本并不能降低这么多,但是吴与弼将其他成本能压缩的都压缩了。
  比如吴与弼就没有工资,也就是说他而今是做白工,天理报之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什么稿酬,什么工资,他们都没有见过。
  更多是拨乱反正的使命感。
  吴与弼本能的皱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3/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