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9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2/1314

  如果这一战在南洋,佛山又能赚上一笔了。对于朝廷对日动兵的胜负,冼景是丝毫不担心的。
  毕竟在他眼中大明开国以来武功之盛,远迈汉唐,什么猫儿庄之败,那都是小节,是小节而已。
  反正日本是没有能力打出这样的战绩的。
  随即,冼景又向下看,虽然每天一挑,却是一件喜事。
  大明有了皇孙,算起来也是嫡长孙,可以说是皇太孙了。这自然是一件喜事了。
  冼景心中也很是高兴。
  越是距离皇帝越远,皇帝的神圣性就越高,很多对皇帝崇拜之极的人,大多是一辈子没有见过皇帝的人。
  而冼景就是这样的人。
  总体上来,朱祁镇这么多年来做的不错。大明也能称得上盛世。故而大明有后。对大明也是一件好事。
  他心中忽然一动,暗道:“这是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
  自然是走门路的机会。
  很多时候走门路,也是需要时机的。想来皇长孙出生,北京自然会庆祝。各种走动之中,自然是走动关系的好机会。
  他立即说道:“立即准备马车,去北京。”
  正如冼景所料。
  在北京皇孙降生的喜庆气氛更多一点。
  朱祁镇一开始就拿河北当成根本来经营,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别的什么,对河北都有倾斜。
  对北京更是如此。
  朱祁镇微服私访的不多,但是北京城中真出了什么事情,是很难瞒得过朱祁镇的。
  更不要说,朱祁镇很多事情都恩惠到了北京百姓。
  少府各种产业之中,在朱祁镇的大赦令之后,更是第一个落实了朱祁镇所提到的种种待遇。本来朱祁镇对少府工作的工匠限制就很少了,这一次正式将他们落户为民籍。还有顺天府其他地方的百姓。
  要知道京卫除却亲兵卫之外,一个个都撤除了,但都编为民籍了。只是他们参军的欲望也是最高的。
  其实,这个时代的京营并非不能打,只是里面没有上升渠道。士卒都是将官的仆役,各种克扣什么的,怎么有可战之兵。
  就身体素质还有作战技能来说,还没有退化到比百姓还差的地步。
  朱祁镇与瓦刺打了多少年仗,固然有不少北京百姓战死沙场的,但是这些军户出身的百姓,其实并不是太在乎。
  因为在古代当兵吃粮,真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行为,生死是常事。
  只要朝廷抚恤到位,并不觉得是什么。
  更不要说,很多士卒都因为战事有了官职,甚至有些有功劳的将领,还调出京营到外地当了一个武官,虽然六七品的武官对很多士大夫来说,不算什么。
  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足以改换门庭,从此自称官宦人家了。
  所以,百姓对带领他们一直打胜仗的皇帝,很是拥护。
  毕竟说起来,朱祁镇这些年做的事情,受恩泽最深的地方,也就是北京附近的百姓,北京从来是朱祁镇心中的基本盘的基本盘。
  朱祁镇如果连北京百姓之心都收拢不好,他的皇帝也做的太失败了。
  所以冼景进入京师之后,就看见这样一片热烈的气氛之中。
  他先找广东会所安置下来,随即带着陈献章的书信,去见吴与弼。
  天理报社所在之地,本来是北京一个角落,吴与弼选这里无非是觉得便宜,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似乎天理报社在这里落脚之后,带动了连锁反应,大部分报社都在这里落脚。
  似乎带动这里也变得繁华起来了。
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
  
第七十九章北京的工业体系
  随着报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天理报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了。
  朱祁镇对吴与弼评价为白衣御史,也越发真实。
  只是而今这为白衣御史也越发头疼。
  他不是为了报纸发展不好而头疼,而是为报纸发展太好而头疼。
  无他,明报的开支由朝廷开支,少府与户部两部分担,每年户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是要给明报一两万两银子,再加上少府的隐形补贴,比如印刷费用,纸张费用等等。
  也就是对于明报主笔来说,他每年要做的仅仅是确定报纸内容,其余的都不用多操心。
  但是天理报就不一样了。
  天理报作为大明第二大报。虽然发行数量不如明报,但是也在北方扩散开来了,加以时日未必不比明报差。
  只是扩张越大,花钱也就越多了。
  朱祁镇给吴与弼的那些钱就刷刷的花光了。
  虽然吴与弼一个劲的压缩成本,但是依然做不到收支平衡。
  这就是吴与弼最为头疼的事情。
  不是不能化缘。
  其实而今京师十几份报纸,那一家后面没有一个金主。就好像吴与弼的天理报,就有江西士绅,广东士绅,还有山西陕西士绅的支持等等。
  只是这种支持并不能无穷无尽的。
  这也是吴与弼的日常烦恼了,只是觉得越来越难以熬过去了。
  这个时候,下面人将冼景的拜帖送上来,上面还有陈献章的书信。
  吴与弼见自己的弟子来信,随口吩咐道:“请他进来。”
  随即就开始看信了。
  吴与弼本来以为冼景不过是来送信的。但是打开之后,却发现陈献章将冼景的事情说了,随即让吴与弼陷入长考之中。
  他似乎看见朱祁镇政策之中一条无形的线索。
  毕竟,吴与弼在北京也有一两年,不能不被北京的气质给感染。
  北京的气质是什么?
  首先是政治中心的气质,似乎每一个百姓都能对国家大事侃侃而谈。其次就是工业的气质。
  当然了,这种气质,吴与弼未必能够准确的概括。
  但是少府这个庞然大物,已经围绕着北京城建立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厂,北京百万百姓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在工厂上班的。
  这个时代,整个世界,估计没有一个工业化的城市,但是如果说有一座最接近工业化的城市,那就是北京无疑了。
  以北京为中,加上遵化,天津等府县,承载少府绝大多数工厂,从大的说,遵化铁厂,兵工厂,以天津为中心造船业,还有造马车的行业,其实这都可以规划为木材加工业。
  因为东北的木材都是从海路放排到天津的,在天津进行初步处理,有一些送到各地,有些就直接造成了船只,与马车家具什么的。
  特别是木制轨道更是吃下了大量的木材。
  说有的,比如造纸业,印刷业,还有一些谷物脱壳加工之类。
  毕竟大明最大粮仓在这里,北京与天津的粮仓加起来有二千多万石,为了便于储存,都是带壳的谷物。
  每年卖出去都要脱壳才能食用了。
  当然了,这些产业有些并不是因为朱祁镇才发展出来的,只是朱祁镇引入了工业化分工,效率更高,产出的物产更多,影响也更大。
  即便有少府这样的巨无霸,压制了很多商人的产业,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商人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在北京附近。
  无他,在北京附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北京早已没有胥吏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用吏员换了胥吏之后,就一下子变得清明起来了,但是这些吏员大多有出路有盼头,有条条框框的纪律。
  比胥吏好上太多了。
  甚至可以说,有这些吏员的存在。北京城一年才能收十万两上下的赋税,当然了,并不说北京城只能收这些税,而是顺天府只能截留这些税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2/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