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8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1/1314

  李贤本人为政,也是非常圆滑的。很多非原则上的事情,他也是不会与朱祁镇硬抗的。
  但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李贤万万不能接受的问题。
  那就是迟迟难产的《大明会典》,说起来,这一本书已经修了好几年了。如果没有其他原因早就修好。
  李贤在这一件事情与朱祁镇根本就是争锋相对,绝不妥协。
  刚刚开始的时候李贤本来以为这仅仅是一次,法律的整理工作,毕竟大明百余年了,很多条例是有一点混乱。
  甚至李贤还帮助过。在朱祁镇提出一整套法律体系之后,李贤当时也没有在意,但是在《大明会典》集结修成的时候。
  朱祁镇就图穷匕见了。
  或者说,并不是图穷匕见,而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暴漏出来了。
  朱祁镇想要的,不是别的,就是一套可以控制大明方方面面的法律,大明上至最高决策,下到百姓纷争,都在这一套法律之中找到答案。
  让大明一切庶务,都能在这个体系之中运转自如。
  但是这并不是李贤所能接受的。
  李贤说道:“陛下,可知为何儒家胜于法家?”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李贤说道:“无他,礼简而刑繁。”
  “臣观秦律,未尝没有尽善之处,而礼法也有很多相悖之处。陛下所制之法,更是体系完备,自成一体,纵韩非子复生,未必能挑出一个毛病。”
  “但是决计不可行于大明。”
  “战国中,各国先后变法而强,秦用法度,一并天下。汉赖秦基业,以成天下,为何反而用黄老,乃至儒道,不复用法家?”
  “无他,法求尽善尽美,必须条文繁琐,内外统一。用于一国,当今一省,内外相隔不过数百里,明君名臣用世,自然可以维持法度而不失,然一旦并天下,方圆万里,从京师达郡县,有数月之遥。”
  “各地风俗不同,用法于此地则欢心鼓舞,用法于彼处,民却不堪忍受,更何况远离京师,朝廷鞭长莫及,守令自可曲法以害民,朝廷亦不知也。”
  “秦之亡,亡于法也。”
  “而以礼法治国,无非三纲五常,纵然是妇孺之辈,也知之,即便如此,治民第一事,依然是教化为先。”
  “虽然在秦之后,历代朝廷都用法度,然后朝廷法度却有权变之道,春秋决狱。正是因为此。此事万万不能乱。”
  “臣请陛下三思之。”
  朱祁镇听了,陷入沉思之中。
  即便在后世普法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依然有很多人是法盲。
  而今更是是如此。
  即便关于国家组织的法律,以及其他不关百姓事的法律,百姓不去了解,单单是关于百姓生活的法律,大明律之中就有一百多条。
  但是都是悬于空文了。
  就好像大明法律之中对高利贷是有规定的,但是各地高利贷根本不拿这一件事情当一回事。
  更不要说,在大明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城外,根本没有大明律发挥的余地。
  制定一套法律并不难,哪怕是一套完善的法律,但是将这一套法律执行下去,落实下去,推广下去,却是一件难事。
  需要大量的人才,以及大明百姓见识的普遍提高,别的不说,最少不是文盲吧。
  否则你即便将天下间最完美的法律放在他面前,也是毫无用处的。
  而大明的文盲率有多少?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个方式问,大明认识率有多少,这同样是朱祁镇不知道,但知道决计不会乐观的问题。
  任何社会制度,都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所匹配,朱祁镇此刻算是深刻的明白了这一点。
第十五章
礼乐
  第十五章礼乐
  朱祁镇没有立即回应李贤的话。
  默默想着大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面目。大明国家现状,已经所谓的以礼治国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要明白儒家为什么多年是主流学说,就要明白儒家统治核心的礼乐,倒是是什么东西?
  乐主同,礼别异。
  用现代的话说,乐是解决价值观的问题,礼是解决社会关系的问题。
  古代有很多段子,似乎听某个国家的音乐,就能断定某一个国家的兴亡。这个逻辑是怎么落实的,首先就要明白,乐到底是什么?
  儒家认为乐由心生。
  在没有文字之前的时代之中,某一个地方的音乐是最能反应当地情况的。
  因为当时的人并不作伪,就好像是原始部落的人们,围在篝火边唱歌,他们所唱的歌,就是反应他们的情况与诉求,以及他们的对美好与恶毒的区分,这就是价值观。
  而人与人相见,会做出什么样的礼节,却是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所系。
  比如见到父母怎么办,见到上司怎么办,见到君主怎么做?
  等等。
  所以,儒家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修礼乐。或者说制礼乐。
  注意一点,那就是这一套礼乐并非是儒家所创造出来的,他都是有所本的,是在原来人们所体现的礼乐之中,将一些不好的,过于低俗的东西,给去掉。就好像是孔子修诗三百一样。
  创制出一套,体现当时价值观与社会关系的礼乐,并将他推广开来。
  后来,因为人们都识字了。人们更多将价值观渗透在文字之中。乐的价值就大大降低,所以礼就成为了儒家治理天下的核心要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孝治天下。
  就是由可以看见的,基于人类本身情感的孝,引申出忠。很简单概念,即便不认识字的人也能懂。但忠孝两个字,却是维系一个大国的根本要素。
  为什么儒家一直兴盛不竭。
  几乎每朝每代都要用儒家,却更是中华民族政治上的早熟,这个早熟的成果就是大一统。
  如果看看世界历史就知道,很多国家的范围都是限制的,中华民族是独一无二在两千年前就奠定了现代的版图。
  但是如果从高层来看,似乎军队与政府政府与地方的制衡关系,是完美无缺的。似乎这样一个从北方到南方需要走三个月的国家,在这种统治模式之下,是非常恰当的。
  其实不然。
  如果伏下身子从底层去看,就会发现这种统治的网络太稀疏,太普通。甚至给人一种一扯就破的感觉。
  单单是军事上的作为,是决计不足以维系这一个国家的。
  所以,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是建立在人心之上,建立在礼教之上,建立在价值观之上的。
  而今再听听清末理学家倭仁这一句“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你会有别样的感觉。
  当然了,这不是为这些人辩护。
  他们用两千年前汉代儒家为大一统王朝开出的解决办法,来解决两千年之后的事情,已经是没出息到了极点。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套完整的体系性的解决办法。实在是充满了政治远见与智慧。
  这也是为什么黄仁宇说道古代中国是一个道德国家,甚至皇帝本身维持道德洁癖,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即便而今,朱祁镇面对这样的根本性体系,也没有摧毁的勇气。
  一来,朱祁镇本身的权力都是根植在这一套体系之上,他能完整控制住军队,这一套体系也是有很大作用。
  二来,朱祁镇也没有找到更好的代替办法。
  但是并不是说,这一套办法,就完美无缺了。
  用这一套办法治国,给了地方上太大的自由裁量权。
  别的不说,有一个案子。北宋名臣张乖涯发现一个衙役偷了一文钱,就以此推断这个衙役日日偷钱,将这个衙役斩杀了,还写了一段很有名的话:“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从后世人的眼光看,这个衙役如果日日偷钱的话,那也要讲证据,否则就是滥刑杀人了。
  而这案子反而被人称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1/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