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8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0/1314

  朱祁镇一时间却回答不上来。
  朱祁镇是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还涉猎了一些佛老之书。无他,这就是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同语言与认知。
  朱祁镇不去对这些东西进行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连与这些士大夫搭上话,都说不上。
  不过,朱祁镇的思想早已成型,他所学的更多是知识性的,去了解,去明白,而不是去践行,对其中很多细微差别之处,他一时间也说不上来。
  毕竟自宋以来,三家之间很多理念彼此渗透,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让朱祁镇做出一个论断,实在是有些难为他。
  胡濙微微一笑,他当初也是朱祁镇的讲官之一。对朱祁镇的儒学水平是有些了解的,看得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朱祁镇虽然在很多手腕,用人,帝王心术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儒学的认知,还是二把刀。
  胡濙说道:“在于有所为。”
  朱祁镇一时间,不大明白,说道:“此意何解?”
  胡濙说道:“道家是出世之学,佛家更是虚诞之极,唯有夫子之门,从来是入世之学。诚心正意,所谓何事,乃是知这天下有仁义,有大道。所谓圣贤书不过如此而已。而知大义而不为,明大道而不行,非儒也。论语曰:‘知不可为而为之。’孟子云:‘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也。’朱子云:‘存天理,灭人欲’所谓何事?如果为存天理而存天理,为灭人欲而灭人欲,则下之下矣,就是让人不以私情而害公义,不以私心而害大事。这是修身的道理,也是做事的道理。”
  “我虽匹夫,但自信在礼部整理历代典籍,也是有所作为的。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陛下身居九重,可谓达之至矣。如果没有兼济天下之心。老臣反而要失望了。陛下既然有此心,就是天下之幸。”
  朱祁镇听了,只觉得心神微微激动,几乎不能克制。
  朱祁镇之所以感动,原因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胡濙的身份地位。
  不同的人说出来的话,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胡濙是当初辅政五大臣之一,三杨皆去,张辅驾鹤,唯余此老了。
  朱祁镇对当初辅政五大臣,其实有一种类似老师的感情。朱祁镇也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一个皇帝。
  这种特殊的感情,让朱祁镇能听进去胡濙的话。胡濙这种支持朱祁镇的话,让朱祁镇心中分量也不大有不同。
  其次,就是胡濙乃是用儒家典籍来证明朱祁镇所做所为的正当性。
  大部分明代的士大夫都秉承的从道不从君的思想。举着孔孟朱程的金科玉律,来限制朱祁镇的举动。
  当然,朱祁镇内心之中其实明白。
  这种君臣之间的制衡,是必然的。如满清一般近乎奴隶主的权威,其实并不利于朝廷发展与运作。
  但是这种制衡落到他身上了,朱祁镇却是难以忍受。
  偏偏朱祁镇在儒学上的修养,只能算是二把刀。很多话,他感觉不对,但是并不能驳斥回去。
  这其实是朱祁镇一直心焦的一个问题。
  仅仅一面复古的理念,能扛起变法的大旗吗?
  胡濙见朱祁镇脸色稍缓,说道:“老臣唯有担心的是两点。”
  朱祁镇恭恭敬敬的说道:“先生请讲。”
  “做事最忌反复,要么不做,要做就以一而贯之。”胡濙说到这里,忽然笑了,说道:“这一点老臣并不太担心陛下,陛下当年要灭瓦刺,被太皇太后一顿责罚,老臣还觉得陛下太过轻率了,却不想陛下以此心秉承二十余年,终于而今逐瓦刺于边荒之地,纳大漠于版图之中,这是太宗皇帝也没有做到的功业,想来太皇太后泉下有知,也定然欣慰。”
  朱祁镇想起太皇太后,心中不由一阵伤感且骄傲,伤感是太皇太后见不到而今的盛况了,骄傲却是孩提时所说的狂言,他做到了。
  胡濙微微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第二,就是君臣齐心了。做事与打仗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上下欲同者胜,老臣看李贤这些年所为,觉得他或许不如杨士奇,但也相差不远,如此大臣,陛下如果不用岂不可惜。”
  “即便陛下不能用,也总要弄明白,为什么吧?老臣以为陛下当与李贤好好谈谈了。”
  朱祁镇这个时候才知道,胡濙是来做和事老的。
  果然大明皇帝与大明首辅之间这个和事老,并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想来想去,也唯有他这个元老重臣,才合适。
  朱祁镇其实明白,李贤的心中的功名之心,其实并不算轻。任何都不可能也不愿意轻易放弃首辅之位。
  这或许是李贤对扭转朱祁镇思想最后的努力了。
  朱祁镇想起李贤当初所做的种种,心中轻轻一叹,虽然而今即将分道扬镳,但是内心之中,朱祁镇对李贤也不是一点感情都没有的。
  而且朱祁镇听胡濙这一番话,心中也生出一个期望,如果他能说服李贤的话,或许真能让李贤投入自己的阵营之中。
  到时候事情就好办多了。
  毕竟政治最大的原则,就是将自己人做多,将敌人做少。
  而且李贤在很多方面都是胜过刘定之的。
  “好。”朱祁镇说道:“就有劳先生通知李贤,让他明天上午就来承光殿见朕吧。”
  胡濙松了一口气,说道:“老臣明白。”
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
  第十四章礼简而刑繁
  这一次召见,并没有在承光殿。
  无他,千秋万寿宴散去的时候,几乎到了午夜时分,更是一片狼藉。朱祁镇明日自然不能在这里理政。而且群臣品级低的,自然是彼此搀扶踉踉跄跄的出了宫门,在街道两侧不息的灯火护送之下,回到自己住处。
  而很多身份高的大臣,都在承光殿左近休息了。
  朱祁镇自然不可能与大臣混在一起。
  朱祁镇在承光殿以北寻了一处宫殿,叫做凝和殿。
  虽然而今的西苑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开发,修建。但是元代的宫廷建筑,还有太宗宣宗所制的宫廷建筑,还是留下不少痕迹的。
  于是,朱祁镇第二天一起来,就在凝和殿之中,接见了李贤。
  君臣两人相对而坐,一时间没有了言语。
  不是没有话语,而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任何政治行为都要有一个总纲领。
  这是朱祁镇最缺乏的东西,他总不能对李贤说,我要发展生产力,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李贤不拿朱祁镇当疯子,甚至觉得朱祁镇不足以当任天下大任,想办法逼着朱祁镇内禅都有可能。
  但是如果逐条说明,朱祁镇觉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说了,关于赋税,关于行政,关于户籍,关于商税,关于政府架构等等。
  只是很多地方都要改变的。
  李贤最后是先开口了,说道:“臣惭愧,令陛下相疑如此。不过,臣将去,而今不过一老叟而已。有些话总要说得明白。”
  “陛下与我争论数次,都是礼部,刑部,大理寺,河北各地知府的人员,多用正统十年后的进士,看履历多果敢进去之辈,也将水利学院出身的人放在正印官的位置上。”
  “定然是有大事于天下。以臣之见,无非这几样,第一个大规模修建水利,第二在大规模修建驰道,第三就是废除胥吏世袭制度,第四,清理赋役,虽然臣一时间不知道陛下当用什么办法清理赋税。最后的就是将这一切用纳入《大明会典》之中,重修大明律法。今后大明从以礼治国,过度到以法治国的地步。”
  “不知道臣以为然否?”
  朱祁镇听了,苦笑说道:“或有出入,但是相差不大。”
  虽然朱祁镇并没有与李贤开诚布公说过这一件事情,但是以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很多事情李贤都能猜得出来的。
  朱祁镇虽然调快了变法的速度,但是相关准备,却是从来不少的。
  大修水利与驰道,就不用说了。
  其实在这两件事情上,李贤与朱祁镇有共识的。其中的分歧无非是缓与急的关系,这一点点分歧是能够解决的。
  真正让他们两人产生重大分歧的,其实是后面三件事情。
  其中废除胥吏制度,在北京已经实行了好几年了。这一次北京举行这么大的活动,最后并没有出什么差错,北京数千胥吏是帮了大忙的。
  但也是北京这数一数二的大城,有各种赋税支撑,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如果在全天下都实行这个政策,其中问题太大太多了。
  李贤是坚决反对的。
  其次就是赋役清理。
  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做清丈田亩的延续。
  李贤也承认,大明基层是有很多问题的,但是清丈田亩这一件事情,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且大明而今国库年入四千多万石粮食,近两千万两银子,纵然大明比之前每年要多支持一千万两上下的军费,一旦打起仗还需要更多。
  但是每年都会有结余。只要朱祁镇不搞大工程,国家没有大灾荒。只需数年休养生息,就能做到“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汉文景之治可现于今日。
  所以,大明并没有对赋役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但是这些问题,李贤并非没有商量的余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0/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