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9/1314

  朱祁镇心中一时间对倭寇也厌烦起来了,随口问道:“王卿,有什么办法可以灭绝倭寇吗?”
  王英说道:“陛下,可派遣水师巡视日本,令日本王管束好百姓。永乐年间,三宝太监出海第一站,就是日本。从那之后,倭寇也就老实多了。”
  朱祁镇微微吃惊,之前听郑和下西洋,只是没有想到,郑和处女航,却是日本。不过朱祁镇对而今的日本的情况,也是有些了解的。
  虽然距离日本战国时代黑有些远,但是并不意味着日本就很太平了。一样乱得很。日本天皇是一个摆设。
  朱祁镇说道:“王卿的主意不错。”
  杨溥说道:“陛下,王英乃功臣之功,此番运粮上京有功,又斩首数十级,当令兵部赏赐。”
  朱祁镇一听,就知道杨溥是要将王英打发走。
  朱祁镇说道:“好,令兵部与五军都督府议功,对了崇明岛属于那一个卫?”
  王英说道:“崇明所隶属于镇海卫。”
  朱祁镇说道:“就转到镇海卫吧。”
  王英自然明白,朱祁镇将他安置在镇海卫之心,要知道郑和出海的刘家港,就是在镇海卫之中。
  王英千恩万谢,自然不提。
  朱祁镇让王英走后,转过头问杨溥,说道:“先生以为王英所言如何?”
  杨溥说道:“恭喜陛下,得海上人才,有王英,陛下海运之策,可行矣。不过,陛下以为朝廷罢海运,难道是看不见海运之利吗?”
  朱祁镇微微皱眉,如果是看历史上,似乎很多人都很愚蠢,只是什么最好,却不去做。而今朱祁镇深入历史之中,却明白每一个能在历史留名的人。
  或许有自己缺点,但都不是笨蛋的,当然了晋惠帝除外。
  尤其是这种老臣,简直是老奸巨猾之极。
  朱祁镇依稀记得,大明前期一直是维持海运,却在永乐十三年,才罢海运,改为漕运了。
  而他并不意味太宗皇帝,乃是一位不了解其中情弊的皇帝。
  朱祁镇说道:“愿闻其详。”
  杨溥说道:“以王英之言,的确是可行的。但是王英所言,从来是细枝末节,无足轻重。真正关系到海运还是漕运,从来不在这一点上。”
  “陛下为什么一定要海运?”
  朱祁镇皱眉说道:“自然是大明京师粮食安全,就系在一河之上,实在是太危险了,一旦运河出事,朝廷根本没有办法,就好像是去年旱灾,毫无对策。”
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
  
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
  杨溥说道:“陛下所言,正是太宗皇帝为什么一心想要修运河的原因。陛下担心运河出事,但是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营造运河之后,运河还没有出过一次差错,最多的时候,运送六百万石粮食入京,最少也有四百万石。”
  “先帝定下定额,今后只需运四百万石。”
  “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出过事。”
  “倒是海上,即便没有倭寇出没,海运就一点风险都没有了吗?”
  “在朝廷迁都之前,朝廷从南方往北方调粮,一来数量不多,最多几十万石,二来,即便损失了,朝廷也承受得起。”
  “但是朝廷迁都之后,京畿之重,是容不得半点损失的。”
  “而且所需要的粮食大增,不再是几十万石,而是数百万石,纵然前朝海运最高峰,也不过三百八十三万石。”
  “去岁大灾,漕运转运不及,固然是问题。李时勉及时转运粮食,的确是大功一件,但是陛下不觉得李时勉做的太顺利。”
  “却是因为,永乐年间,朝廷早有决定,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最少从山东运输到辽东的粮食,从来没有断过。”
  “一旦朝廷有需要,随时可以用之。”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为什么不将海运当做正策,漕运当做备策?”朱祁镇脱口而出之后,了解就有些后悔了。
  因为这个问题,问的有些蠢。
  杨溥说道:“漕运之事,从汉代就有,但是兴旺于唐。唐代漕运之法,而今朝廷还为借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是海运之策,前朝虽然在用,但是前朝为政宽泛,网漏吞舟之鱼,为朝廷运粮的,不过是海上巨商,朝廷不能将安危托付在这等人手中。”
  “所以,如何管控海运,朝廷心中没底。臣也没底。”
  朱祁镇心中暗道:“这就是官僚的习性,不喜欢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一个是现成的经验,一个是未知的领域,满朝文武的倾向性也就很明白了。”
  杨溥继续说道:“而且运河是需要修缮的,如果运河备而不用,到了用的时候,恐怕也不能用了。”
  “朝廷每年四百万石粮食,足以支撑。粮食也不是越多越好。”
  “既然漕运足够,那么海运备而不用,也就够了。”
  朱祁镇说道:“只怕这备策,再备下去,就不能用了。杨先生实话实话,这样下去,需要多少,朕需要海运的时候,却没有能力海运了。”
  杨溥叹息一声,说道:“臣也没有想到,这才几十年,朝廷居然已经沦落到遮洋船运粮食了。区区五百石,能够济什么事情。”
  杨溥很明白,之所以用遮洋船,是因为从山东到辽东用遮洋船。毕竟这一条航线,处于渤海内,可以说风平浪静,不用多担心,大船小船,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朱祁镇说道:“如此来说,先生是支持重启海运。”
  杨溥说道:“以臣之见,陛下制定的天津海关之策,就不错,正全部以粮纳税,臣翻阅过海关文档,去年一年,纳税三十多万石,不过是因为新开之际,想来将来稳定在百万石,也是可以的。”
  “陛下妙策,凭空为朝廷多了一百万石粮食。再加上漕运四百万石粮食,也就是陛下而今大修河北水利,粮食有些紧张。”
  “如果陛下大修水利成功,则直隶粮食大丰,朝廷或许连四百万石漕粮,都不用了,何必汲汲于海运?”
  一时间杨溥将朱祁镇给问住了。
  朱祁镇之所以一直咬着海运不放,其实是内心之中的倾向性。想将国策向海洋推进。但是有些话,不能直接说。
  否则就要扯到了意识形态上了。
  朱祁镇一直以来都避免在意识形态上与文官,不管那一个文官,正面交锋。因为他知道,他打不赢,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即便朱祁镇而今的皇位稳定了,杨士奇下台了,太皇太后控制朝廷的最后一个老臣,刘中敷也回家休养了。
  朱祁镇再也不担心自己被废了。
  但是他依然找不到说服大臣们,将朝政扭转向海洋方向的办法。
  所以,他一直做的就是只做不说。
  用解决问题的办法,一点点将朝廷引导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因为他知道自己说不过的,在面前首先面对太祖祖训。就是所谓十五不征之国。
  其实十五不征之国,并非重点,重点是太祖皇帝认为,天下只有中原是好地方,其余小国,都是穷乡敝土,得之不足以养民,还要往里面投钱,这是一个赔本买卖。所以这些小国,安安分分的,朝廷就不用妄动刀兵了。
  然后有下西洋的前例在,满朝文臣都是反对派,当年开海之事,朱祁镇还是心有余悸。
  太皇太后所言也不能说错,不顾自己百姓死活,去夺尺寸无用之地。
  几乎让朱祁镇不知道说什么好。
  似乎除却与瓦刺的战争之外,任何战场都不会得到百官的支持。
  但是正如太皇太后说朱祁镇一样,朱祁镇是一个不安分的。朱祁镇想大兴海运,其中有太多的事情了,比如培养海洋人才,储备海洋力量,等等。
  所以,不管朝廷而今有没有海运的需要,朱祁镇都要找借口。
  朱祁镇说道:“先生也是知道的,瓦刺在北,朕只感觉锋芒在背,一旦大战起,不知道需要多少粮草物资,先生还觉得海运不行吗?”
  杨溥说道:“陛下所言极是,但是臣以为不该更改以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的原则。海运可兴,但漕运不可轻动。”
  朱祁镇终于明白了,杨溥真正要说是这个。
  朱祁镇有没有废漕运的心思?
  还真有的,特别是王英说郑和问罪日本之事,朱祁镇当时都兴奋了,简直是如醍醐灌顶,心中暗道:“是啊,如果海运成为朝廷的命脉,那么借保护海运之名,兴建一支水师,直接在日本设立驻地,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朱祁镇相信,一旦朝廷从日本吸到了第一口殖民的血。就不会想停下来。
  对于没有吃肉之前,人或许因为爱心,拒绝食用。但是吃过一口后,他们自然会给自己找出各种借口,继续吃下去。
  他只需培养出一批在外能喝到血的集团,剩下的就不用管了,他们就会自发的寻求觅食的机会。
  只是朱祁镇的想法,还没有成型,就被杨溥当头一棒。
  朱祁镇一时间也想不到如何反驳。
  不管从那一个方面来看,维持两个不同的运输渠道,是对大明朝廷最好的办法,想想华为还有备胎,我大明岂能没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9/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