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1314

  张辅言辞如刀,目光如火,逼着王文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王文喉头微微一动,说道:“下官不是这个意思。”
  “那是什么意思?”张辅说道:“本公不客气的说,而今瓦刺以并鞑靼,成为草原之主,脱欢虽死,但也先也不是省油的灯,多则十几年,少则数年之内,瓦刺必然南下。”
  “不管王大人想打不想打,都要打了。”
  “既然要打,就要想清楚,安南之弃,也要说清楚,到底是我等不能除恶务尽,还是有些人,不能安抚百姓,使安南百姓归心,以至于战事连绵二十多年,耗尽国力。”
  “对。”成国公朱能大声说道:“为什么黄福在交趾,交趾就太平,结果黄福一走,交趾就乱了,其中谁功谁过,一定要说清楚。”
  太皇太后忽然说道:“好了。”
  太皇太后的声音不高,但是她一发话,下面的人立即躬身行礼不敢再说了,太皇太后微微咳嗽一声,说道:“陈年旧事,有什么好说的,事情总要向前看。太宗皇帝时教训,功是功,过是过,总要查漏补缺才是,最重要的是不能重蹈覆辙。”
  弃安南乃是宣宗年间的事情,而今哪里能撤清楚,将旧账翻起来,只能让局势更混乱。
  “是。”张辅将衣服披好,躬身说道。
  朱祁镇连忙说道:“王爱卿,张忠遗折不过是一个参考,王爱卿以为不可,但是总要给朝廷一个章程。”
  “就如今日麓川一战,麓川地处偏远,又多深山老林,大军败之容易,灭之难,而麓川之南,又有缅甸。自持偏远,藐视朝廷。”
  “如果灭了麓川,得力最多的是缅甸,缅甸去一对手,则称雄南疆。朝廷压制缅甸,必然在云南驻守重兵,则千里转运战事不息,又有瓦刺在北。”
  “郡县之,则不可守,分地于各土司,则各土司力弱,难以抵抗缅甸,独令一土司势大,则今日之忠臣,却不知道是不是明日之思家?”
  “如果弃麓川,则大理危险,云南几近不保,是进也不能,退也不行。”
  “朕也是处于两难之间,即便卿等不说张忠的遗折,朕也会找一个时间,与卿等商议一下,此事总要有一个定论?”
  朱祁镇言语之中夸大了困难。
  而今的缅甸与后世的缅甸还不一样,麓川都敢压着缅甸打。灭了麓川,大明耀兵南疆,数年,乃至十几年之间,各地土司是不敢冒犯大明天威了。
  至于时间长了,就不好说了。
  但是很多情况,除非了解实际情况的大臣,大部分文臣对麓川的情况并不了解。最少并非详细的了解。
  何文渊的奏折之中,就有明显的错误。
  这到不能怪他们。
  毕竟,朱祁镇作为皇帝,接受的各方面的信息,决计比这些大臣要全面的多。东厂锦衣卫就是朱祁镇的耳目,而大内各秘档,就是朱祁镇的资料库。
  有不少上过内书堂的大小太监,为朱祁镇效力。
  下面的大臣哪里有这条件。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大臣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最少杨荣就清楚的很。
  杨荣作为宣宗谋主,对天下形势,如掌观文。朱祁镇这些小伎俩,能瞒得过别人,决计瞒不过他。
  但是杨荣为什么要拆除朱祁镇。
  这数年来,朱祁镇一直表现出倚重杨荣。杨荣自然也想朱祁镇靠拢,甚至想借助朱祁镇将杨士奇给掀翻,当一当首辅。
  自然当做什么也不知道,任朱祁镇说了。
  或许大臣们之中也有人觉得朱祁镇所言有问题,但是只要长得不是一个驴脑子,就不会想当场揭穿朱祁镇。
  一个个都沉默了。也不知道真不知道怎么办,还是装傻。
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
  第一百四十三章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
  王文其实不明白朱祁镇所说的是真是假,但却知道一点,如果大举征伐,连续数年,想来什么麓川,什么缅甸都支撑不住的。
  但是这个想法,立即被王文否定了。
  王文反对大举用兵之心,是真心实意的。
  如果因为反对藩王外封,就大举兴兵,岂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心中却有浓浓的不信任之感。
  对于皇帝的不信任,对于勋贵的不信任。
  政治上的事情,他太清楚了。今日可以这样说,明日可以那样说,一旦形成一个成例,下面就可以援引成例就行了。
  开一个口子,就等于打开一扇门。
  朱祁镇这个手法,王文太清楚了,因为这不是朱祁镇第一次这样做了,开海这一件事情,朱祁镇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套路虽然老,有用就行。
  而今开海一事,已经在地方上酝酿风暴,等什么时候,吹到了北京,大抵是就是朝廷上正式提出重新修订勘合贸易的时候。
  今日给皇帝开一个口子,明天就能捅破天。
  今日说是不得已而为,明天就会为了这一件事情,对外兴兵。
  倒是百姓只会更苦。
  只是这些话,王文却不能说,因为没用。
  因为王文开口说,皇帝定然说这是权宜之策。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至于下次为例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说辞了。
  王文心中一叹,暗道:“罢罢罢,老夫舍了这官位,又如何?”王文说道:“陛下,太宗皇帝靖难起兵,掩有天下。宣宗登基,有汉庶人为乱。太宗,仁宗,宣宗,三代削平天下群藩,今日陛下放虎归山,焉知其中没有一二效仿太宗之举?”
  “为天下生祸乱之源,臣请陛下三思,臣请太皇太后的三思。”
  说完之后,王文跪倒在地,长跪不起。
  一时间文华殿之中,落针可闻。
  似乎所有人连呼吸都停止了。
  朱祁镇也是如此。
  太宗起兵,也不过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在朝很多人都靖难之事的亲历者。
  或许再过十几年,靖难之事,就成为文臣之间,随意谈论的话题,但是而今却是一个极其高压的问题。
  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
  太宗皇帝登基之后,因为得位不正,口中从来没有说过削藩两个字,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做了。
  此事王文将这块遮羞布拉开了。
  这一件事情不管如何,王文恐怕都不能在都察院待下去了,外放是最轻的。
  朱祁镇说道:“王卿,此言差矣。张忠遗折之中说的很清楚了,大明藩王从此分内外,大明两京十三省,所封之藩王,一切如旧,但是在两京十三省之外所封的藩王,才有领兵之权。但也受节制。”
  “况且,此一时彼一时也,正如太皇太后所言,些许陈年往事,就不必再提了。朕连建庶人都赦免,关于靖难之间的是是非非,就在此处画上句号。”
  “朕信得过诸位叔王。”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传令,以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后人,一律赦免。并加以追封。”
  太皇太后听了,微微皱眉,心中却微微一叹,没有多说话。
  其实有一件事情,朱祁镇不知道。
  太祖年间,将藩王世子都聚集在南京读书,但是仁宗皇帝,汉王,赵王都在。
  太祖皇帝最讨厌汉王,却喜欢仁宗皇帝,只是嫌弃仁宗皇帝体胖,但是仁宗皇帝与当时仅仅是世子的建文帝,交情不浅。
  但是交情归交情,该下手的时候,两边谁都没有手软。只是仁宗皇帝午夜梦回,未必没有想感叹过建文之死。
  只有太皇太后这个枕边人知道。
  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镇这种表态,其实是一种让步。
  其实大明朝士林之中,一直有同情建文的风气。太宗皇帝一辈子不管是多少功业,都洗不清这个污点。
  所以,解缙的冤案有人奔走,但是方孝孺的冤案,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但是江南士林之中,并非没有同情之心。
  方孝孺平反昭雪。其实是对太宗皇帝一种否定。当然了,太宗皇帝面子,还是需要照顾的,所以方孝孺等人各种评价之上,大抵还要为尊者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