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剑说(校对)第1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6/1943

  听说工地上来了一大群“工人”,华夏维和部队只好派出了三个炊事兵带着一辆野战多功能炊事车过来帮忙做饭。
  面对这么多张嘴,大鱼大肉是肯定没有的,但烙饼和午餐肉却管够,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摄入充足的卡路里。
  地面被挖开一尺多深,均匀的铺上一层碎石,重新灌入沙子、粘土、石灰和水泥,混合均匀后开始夯实地基,用的完全是古老三合土的土法子。
  这个时候恰好需要足够的人力,满工地乒乒乓乓的沉重撞击声不绝于耳,三合土层不止要填上挖开的浅坑,还要在垫起一尺多高,以免雨水倒灌进来。
  同时还要埋下管线,标准设计图纸是没有的,全凭李白的一张手绘图纸。
  这样的建造过程以华夏的建筑标准来说,是远远不合格的,绝对会被查处拆除。
  但是原本就不指望这上面的建筑能够坚持百十年,事实上能够维持十年二十年就已经是谢天谢地。
  这些土黑们做不了复杂的工作,但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倒是很适合他们,尤其是一上一下的夯地基,与黑人们天生的节奏感很搭。
  快活的歌声伴奏着乒乒乓乓的撞击声,越来越整齐一致。
  人多力量大,活儿又简单,只用了大半天的功夫,就把酒馆和学校的地基给夯实了。
  别看三合土的工艺很原始,若是把功夫用到位,并不会比钢筋混凝土逊色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阳刚下山的时候,第二场暴雨几乎接踵而至。
  因为掺入了快干水泥,几种化学制剂和天气炎热的缘故,大大加快了硬化过程,原本需要曝晒三天的自然干透缩短到了只要几个小时。
  当第一滴雨水落在地基上时,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硬壳,没什么太大影响。
  次日,天空并没有放晴,依旧是阴云密布。
  一会儿狂风吹卷,一会儿细如丝。
  工地并未停止,而是人数减少了许多。
  地基不论是表面和内部的强度,虽然还没有彻底完全硬透,但是已经堪堪足以使用,接下来的搭建棚子属于技术活,人多了不仅帮不上忙,还会倒添乱,因此李白不得不让镇长劝退了大部分人,只留下了一批相对看上去比较聪明的青壮,让他们学着砌砖和搭建脚手架。
  军营里面提前做好了泡沫轻质砖的模具,将混凝土打浆发泡后,做成了一块块的大泡沫砖,此时只需要沿着定位线,将泡沫砖一层层的砌好就行了。
  等到收工的时候,不仅所有的墙都已经砌完,连彩钢瓦棚顶都已经铺设完毕,算是正式结顶。
  不过里面的管线铺设等硬装收尾和接下来的软装工程则继续连夜进行。
  等到第三天天亮的时候,李白的小酒馆和相邻的学校不仅完成了主要工程,还里里外外的粉饰一新,灰不溜丢的泡沫砖墙上打了一层腻子后,又喷了两遍白灰。
  这些细致活儿都是华夏维和部队的工程班干的,又快又好,干脆利落。
  镇上的黑人编个藤筐或者打个土坯砖什么的勉强还凑合,若是让他们拉个电线,搞不好会把自己给电到,甚至给弄短路了也不意外,做技术活还是得靠外国人。
  李白的小酒馆还没有开张,依然在培训人员和酿制酒水,忙得不可开交。
  倒是邻近的学校,在携带着教学物资的志愿者老师抵达后,立刻坐满了渴求着文化知识的学生。
  连教室外面都挤满了镇里的居民们。
  ……
第1240节
开张
  第一天上学的孩子们脸上都带着兴奋和喜悦,哪怕是平日里最活泼好动的孩子,此时此刻也都老老实实的把胳膊放在长桌上,腰杆儿挺的笔直,一言不发的望着新来的老师。
  在这里一方面能够学到东西,最起码可以看书认字,另一方面还能得到一顿可以吃饱的中饭。
  索马里地区的许多小学都会向学生提供午饭,毕竟许多家庭生活困难,往往连一天一顿饭都难以做到,许多孩子上学更是为了吃饭,如果遇到长假期,甚至会有孩子被饿死。
  同时待在学校里也相对比较安全,不会被社会上的种种黑暗打扰,不用担心被欺负,甚至惨遭飞来横祸,在这个无法无天的国度里,能够健康成长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运气,许多孩子甚至还没来得及成年,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夭折了。
  学校就是人世间的天堂,这已经成为了索马里地区所有孩子的共识。
  当学校刚开张的第一天,无需李白和镇长动员,所有的孩子都主动跑过来报道,最远的甚至有来自十几公里外的部落孩子。
  很难想像,他们究竟是怎样冒着大雨,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泞和水坑,一路赶到这里来上学。
  学校方面自然不会将这些孩子拒之门外,只要符合年龄,一概大开方便之门。
  校舍内部面积留足了空间,即便坐上百八十人,依旧绰绰有余,没有任何压力,甚至还可以隔成四个班的教室和一个图书馆。
  接手学校的老师是一对法国夫妻,在参加国际公益组织之前,就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小学老师,在抵达索马里以后,由华夏维和部队专门从摩加迪沙一路护送过来。
  男的叫亨利·阿贝尔·马丁,中间名当然不止这一个,至少有七八个,原来就是法国一个小镇小学的校长,因为小镇经济败落,人口流失,生源越来越少,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跟着父母搬去大城市后,他干脆关闭了学校,带着妻子玛蒂尔达·阿特威克·马丁一起投入国际公益教育事业。
  玛蒂尔达女士原本就是丈夫学校里的老师,职场爱情瓜熟蒂落,两人很容易就走到一块儿,如今夫唱妇随,将公益教育当成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靠这个发财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穷乡僻壤谋求名声也相当有限,所能得到的微薄收入仅仅勉强维持生计罢了,如果没有乐天派的性格,恐怕还真的难以胜任这样的志愿工作。
  即使由镇长牵头,镇里的百姓们七拼八凑,你一百先令,我几十先令,折算起来,也只能保证每个月拿出20美元支付给这对夫妻俩,即便在消费水平较低的索马里,也没有房租和水电的开销,但是想要维持两个人的生活依旧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华夏维和部队的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栾政委动用了有限的机动经费,每个月又给添了30美元,再加上国际公益教育组织的少量补贴,使得马丁夫妻俩一个月可以得到100美元的工作收入,算是勉强能够保证在当地的日常生活开支,估计他们自己也免不了自掏腰包去补贴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
  和那些利欲熏心的政客们完全不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是真正的毫无保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种族和国家的界线,他们曾经帮助华夏,如今华夏又有余力帮助其他人,彼此互相支援,不求任何回报,与政治完全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在学校的公账上面,大金主李白又放了五千美元,专门用于学校的各种开支,由镇长和马丁夫妻俩共同监管,每个月都会公示,这笔钱维持两三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足以让学校走上正轨。
  等他离开索马里后,国际公益教育组织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
  即使以镇长的贪婪,也丝毫不敢打这笔钱的主意,镇里的百姓们要是知道了,非把他生吞活剥不可,除此之外,他也只能死盯着马丁夫妻俩,做好一个合格的监督人。
  随着马丁夫妻入驻,镇里的学校算是走上正轨,从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让当地人的脸上多了几分笑容。
  当地许多人从小就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跑到外面找工作也没有人要,除了个子高一点,有一把子力气以外,再无其他长处,就这样的睁眼瞎,想要吃上饭完全得靠运气。
  正因为吃过这样的苦头,他们才深深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念了书,识了字将来才会有出路,能够学到更多的本事,不仅可以吃饱,还可以过上好生活,即使是再蠢再笨的人,也会向往能够吃饱的日子。
  随着土法酿制完成的第一桶啤酒和第一锅白酒顺利装桶,李白投资的酒馆也同时完成了人员培训,正式开张。
  名字就叫作:“李白的酒馆”!
  和他的老头子一样,都有严重的取名选择困难症。
  百十张桌椅围绕着一个圆形小舞台,灯光音响一应俱全,边上还有一条长长的吧台。
  吧台后面整面墙都是斜叉拼接出来的酒格子,里面放着从摩加迪沙采购来的各种好酒,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干红、干白,零零总总有四五十款。
  这些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摆在这里装逼的,炫耀酒馆的底蕴实力,方圆百里范围内,没有比“李白的酒馆”更有逼格的场子。
  事实上,能喝得起这些好酒的当地人几乎寥寥无几。
  但是跑到这里来点上一杯廉价的酒水,也是挺有面子的行为。
  正式开卖的酒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啤酒,没什么技术含量,装在不锈钢的大桶子里面,拧开水龙头就能灌到杯子里。
  第二种是用大米酿出来的低度酒,在酿造时没少放白糖,倒出来有点像半透明的乳白色,酒精度数在20度左右。
  第三种是在第二种酒的基础上,添加了当地产的蜂蜜,闻起来更有一种甜香的味道,酒精度数稍微高一些,酒色有点微黄,像是浅色的琥珀,价钱自然要高一点。
  除了这三种酒以外,还有一些吃食,像椒盐小土豆,小烙饼,炒花生米,蛋炒饭,汤面和凉面之类的小食,基本上都是偏中式化的饭菜,不仅可以下酒,还能填饱肚子。
  在总体上来说,价钱都相对十分低廉,当地老百姓都能够承担得起。
  弄完学校和酒馆,因为人工费用低廉,再加上维和部队提供的物资支持,除了额外给学校的公账储备金以外,前前后后也只花了五千美元多一点点。
  之前给了镇长五千美元作定金,虽然没有的多退,但是也不需要补太多,总共没超过一百美元。
  原本打算趁机黑了心肝,大贪一笔的镇长最后扭扭捏捏地只克扣了五百美元,还说是专门留给马丁夫妻俩的工资准备金,以免镇民们一时半会儿凑不出钱时,可以及时拿出来垫付,毕竟这两个法国人远道而来,身在异国他乡志愿服务也不容易。
  人性就是这样,没有极端的善,也没有极端的恶,即使是再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其充满人性的一面。
  镇长为了镇里的孩子们能够读上书,自发的收敛了贪婪本性,这份良心未泯倒是让李白差点小瞧了他。
  雨季已经正式拉开了序幕,一阵雨接着一阵雨,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停息过,在一些地势较低的地方,积水深度已经足以淹没人的脑袋,变成了一处处不知深浅的水坑和池塘,如果不是熟悉地形的本地人,冒冒然的到处乱跑,很容易失足跌进这些水深之处,发生危险。
  不过大雨磅礴,视野不清,倒是没有多少人敢冒这个险。
  李白和栾政委两人都在庆幸,好在酒馆和学校并没有使用太复杂的设计,一切从简,完工的及时,不然陷入大雨连绵,哪怕再多的人,也难以施工。
  那些上不了岗的员工恐怕会多有怨言,不开工就没有足够的工钱,这个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
  若是让大雨给毁了买卖,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为此失望,那些部落也不是那么容易安抚的。
  “李白的酒馆”开张后,即使是倾盆大雨,也阻挡不住顾客们的热情。
  仅凭着之前的口口相传,这座小酒馆很快就成为了方圆二十里范围内最热闹的地方。
  那些土黑们稍微挣了点钱,就冒着大雨赶过来买醉,也有专门来吃饭的,华夏人传下来的手艺,无论如何也比当地人的糟糕厨子要强的多。
  舞台上几个黑得吓人的妹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欢快的扭起了腰肢,一齐和声高唱,有时候也会有膀大腰圆的大妈登场,尽管辣眼睛,却依旧能够让吃饭喝酒的客人们跟着一起打节奏,和声伴唱,气氛永远是那么的欢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6/19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