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校对)第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4

  “不要做电视这般低等人的工作,你永远无法超越自己。”
  当自己花了大学四年时间才建立的人生理想被这样践踏时,我以为自此一别后,一辈子也许不会再遇见。即使再遇见了,我们也会像陌生人一般。
  毕业前夕。时间如果再倒推两年,或者一年,我们的关系不至于这么僵。那时,他是整个大学校区里最受瞩目的身影,顶着“百年难遇贵族王孙般气质”的称号,总是一个人走在木兰路上。偶尔会有一个小个子和他并肩走在一起,我还记得小个子的外号叫超人。
  后来我们也常常三个人在一起,我给他开中文必读的书目,他给我列英文的要点,超人常常一个人走神,说受不了这样的古怪氛围。
  后来,临近毕业,我们突然同时说:我想考研。
  他的目标是北大,而我是北影。
  我觉得他是太想成功,他觉得我是太想附庸风雅。但既然都定了目标,那就努力吧。
  周围人听了都很讶异,两个每天潇洒得无所事事让所有人羡慕嫉妒恨的浪荡少年居然要考研。
  于是我和他统一口径:“我们考研是为了提高研究生整体的外观水准。”天知道,我当时怎么会说出那么不要脸的话。
  我发挥了一贯的无厘头作风,在填写考试的外文语种时,错填成了俄语。
  于是大多数填写英语的人继续用功,包括他。而我又开始变得无所事事,准备大四毕业就工作吧。
  第一年他考的是法学,没有考上,然后决定去北京继续考。那时候我们的关系已经好到或淡到可以恣意评论,我说:“太想成功,太过于梦幻不是一件好事。”
  而当时我也不过正拿着900
块的工资,朝七晚十二地玩命工作。
  这几年间,就我所听到的,他考了三次,这次换成了MBA。他抿了口酒小声说:“只想考北大,换着法考,从不同的角度考,总会考上的吧。”
  他很自我,很从容,也很现实;很潇洒,很自然,也很强装;很善良,很和善,也很冷漠。
  “来北京的时候很惨,做着一个月800
块的律所工作。第一次去金鼎轩吃饭,打伞的保安说他的工资是800
块,还包吃包住。我回去就把工作辞了。”
  “我不知道自己这些年在做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只能选择努力工作。而考上北大的研究生是我无所事事的四年大学时光里定下的唯一目标,如果要说追求,这几年无非就是为了这个。”
  “嗯,40
岁还要读博。”
  他顿了很久说。
  这一次,我完全相信。
  我们在18、19、20、21
岁的年纪里互相不信任。
  又在22、23、24、25
岁的年纪里去推翻前四年的不信任。
  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值得你去留意、去关注、去分享、去藐视?
  吃完饭,他带着我在SOHO
的停车场四处找出路。就像当年我们第一天认识时一样,我们前后走着,一句话不说。我又突然想起当年他食物中毒,我背着他去医院。
  一个可以为梦想努力近十年,然后实现的人。
  看他第一次露出喜洋洋的笑脸,我的心底也充满了阳光。
  上次相聚之后,我和他再也没有见过。我没有拨过他的电话,也没有试图联络过他,但是我想他应该又换了一个更好的目标在继续奋斗吧,然后突然有一天他又会给我打电话说他实现目标的喜悦。这么些年过去了,我仍在传媒人这条路上继续着,想起毕业时他说做传媒是一个低人一等的职业,那时我觉得愤怒,现在突然觉得他说得也有点儿道理。只是我们都花了太多的时间来明白彼此说的东西了。但好在,我们都没有关上自己的那扇门,等到哪天突然想起来,寻回多年前那条巷子入口,一样还能找得到彼此。
  因为你见过我最糟糕最幼稚的一面,所以我的何种成绩,都应该会让你觉得喜悦吧。
  2014.2.7
  尾声
  无数个你组成了今天的我。无论在哪个城市的哪个街头,眨眼低眉举杯的恍惚间都有你的影子,感谢每个人的存在使得每个人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那种第一次被发现,第一次被体谅,第一次学会感激,第一次微笑背后,都是因为你的努力。而后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即使不能扬名立万,能够继续有勇气走下去,也是因为在我生命中从未张扬过的每个你。
  你问:“为什么这些灯泡长得都那么奇怪?”我说:“只要能够发光,它就能被称为灯泡,和长成怎样没关系。”然后我看着你。你惊恐地说:“求你别说后面的了。”我继续说:“就像你长成这样也没关系,只要你心地善良,你也可以被称为一个好人。”
  咖啡上的奶沫只是无意添加,却有了想念你的形状。总是把各种细节描绘成能靠近你的线索,细细评味,最终空留一嘴泡沫。
  被电车线路划破的天空,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伤感。想到大学的时候,我们曾一起逃过票,慢慢都是自嘲。只是和你的感情如同电车的线路,只能在某条路上来回重复。抬头就是这样的天空,低头就是这样的线路,当我闭上眼都能背出你手掌的纹路时,你说:“我们不能一辈子当一天永远重复。”离开了你,天空更宽阔了,只是生活少了一处焦点而已。不要紧。
  那时为了靠近你,不顾脸面,不管身形,跌跌撞撞,像死了往天空极力伸展的树枝。你嘲笑我:只顾得上靠近,却忘了用枝繁叶茂去伪装自己。我也跟着嘲笑自己的狼狈。只是我在想:如果你也爱我,你便能看到,我的根扎得有多深。
  你问:“后面那些小猪的雕像像不像你?”我问:“前面那些小象的雕像像不像你?”你想了想回答:“我是象,你是猪,挺好的。”我冷笑一声:“难怪你长得那么黑。”
  细微的东西最动人,我总是拿出相机去拍一些没有人注意的东西。你说:“你是不是有病,总是去注意一些犄角旮旯里的东西。”我认真地看着你,仔细回忆自己是在哪个犄角旮旯里才捡到的你。你察觉自己失言,忙说:“不包括我。”我微微笑,说:“当然不包括你,你又不是东西。”
  把快门调快,你看得清每一处景色。把快门放慢,你却能看到所有的景色都连成一片变成光。我希望能和你慢慢地走下去,直到这一路都发亮发光。
  爱情孤独
  和一些人的关系像平行线,一辈子相守相望,见于眼底藏于心间。
  就怕耐不住寂寞,冲动而成了相交线,在一个点尽情拥抱,从此便离得越来越远,再也不见。
  遇见这样的人,因为不想做恋人只能一时,所以才选择做朋友能一世。
  她是一个好女孩
  有一种孤独是心里真正画的是省略号,却只能在外人面前笑着为这件事画上句号。
  同学十年聚会,人群里我没有看到二毛,也没有看到莹子。他们俩的恋情始于大一。
  二毛是爱好吉他的男青年,从不上课,即使告诉他某个老师点名特别严格,他也不往心里去。他每天抱着吉他,坐在寝室里写歌,大半个学期了,同班同学也不认识几个。
  听说还有一位男同学叫二毛,从来不上课,只在寝室里写歌,女生们进行积极脑补,二毛或许长发,必须冷酷,一把忧伤的吉他,弹唱一辈子的青春。
  莹子就是这些女生中的一位,求了我半天,我答应带她见见二毛。
  二毛确实是长发,但很少清洗。二毛也冷酷,常年低头思考,用长发遮挡阳光。一件早已洗得泛黄的白衬衣,架一副眼镜,有一些文艺青年的影子。他的床位是最靠近墙角的下铺,被子从来不叠,腌菜状堆积在那儿,经过时也有二毛身上特有的味道。
  我以为带莹子见见世面,她便彻底打消了念头。但二毛孤独的低吟浅唱让门外的莹子听出了寂寞,莹子便和二毛好上了。
  谈了恋爱的二毛外表也没有什么改变,既未变得更在意外表整洁,脸上也未因此浮现笑意。
  唯一的改变是,莹子上课也少了,早上一等到男生出了寝室,莹子就从角落里闪出来陪二毛。
  我并不能理解二毛的生活,他丝毫不在意中文系的文凭,对于未来的规划似乎也并不积极,与其说他喜欢音乐,不如说他沉醉于音乐。
  起码我从未见他认认真真演奏过一曲原创作品,也未见他积极参与任何与音乐相关的比赛或活动。
  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与二毛最多的交谈是问他:“今天干什么了?”
  二毛的回答也一成不变:“弹琴,睡觉。”后来有了莹子,他的回答变成了:“弹琴,睡觉,陪莹子。”
  一尘不染的感情,不夹杂任何世俗的情绪。旁人轻而易举能体察到的不般配,在莹子眼里熟视无睹——她爱的是一个人,而不是这个人的外在呈现。莹子对二毛的耐心与投入,让旁人连提醒一下都觉得自己俗气。
  她只是爱他,与他是怎样的人似乎并无联系。
  二毛也为莹子写歌,于是莹子拖着二毛一起参加学校的原创歌曲大赛,二毛死活不愿意,然后莹子就一个人拿着二毛写给她的歌曲,一路唱到了决赛,拿了前三甲。
  二毛在台下,并未欢呼,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莹子,我离他那么近,也感觉不到任何情绪。莹子在台上感谢了男朋友二毛,她希望他能一直为她写歌,她愿意一直唱他为她写的歌。那段告白很拽,一个女孩在舞台上对一个男孩表白,让无数女生癫狂。
  学校里有很多乐队都想找一位有个性的女主唱,莹子自然成了大家争抢的对象。和二毛商量之后,莹子也组了一个乐队,担任主唱。
  而二毛依然待在寝室里做自己想做的音乐。
  故事和大多数乐队的故事一样。刚进大四,女主唱和贝斯手好上了。二毛恢复了一个人的生活。有一天,我与他目光相对,我问:“你今天干什么了?”他回答:“弹琴,睡觉。”似乎“陪莹子”这个选项从未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一样。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二毛配不上莹子。莹子和他形影不离了三年。
  三年过后,莹子和乐队的贝斯手好了。舆论认为是莹子把二毛甩了,另攀了高枝。
  后来,临近毕业,四年同窗聚在一起吃散伙饭。当时的班长规定,每个人都要说一段自己的感受,让每个人都记住这一天。
  一个接一个,轮到我,同学们也不期待。我说一句,底下接一句,我说:“你们认真点可以吗?马上就要告别了。”底下说:“少煽情,明天后天,明年后年,我们还能见到你,别搞得生死别离两茫茫,浪费情绪。”
  我下台,轮到二毛。大家瞬间安静。
  莹子跟着乐队参加比赛不在现场,二毛要说什么,谁也不知道。重点不是在于他说什么,而是只要他说话,对于同学们而言就是新鲜的。
  大学四年,没人听二毛认真说过什么。他低着头,还是那件泛黄衬衣,站在台上,沉默了一会儿,他说:“莹子是个好女孩。哪怕你们未来不和我联系,也希望大家能和她联系,她是个好女孩,不会保护自己。希望你们能够爱护她。”
  很多女同学听完眼眶就红了。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二毛那么认真地说话。从此,他再出现在脑海,也不过是这一段,以及四年当中,碎片化影像的回放。
  同宿舍的同学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当了警察,听说二毛去了杭州做音乐,大家都没有他的消息。
  莹子毕业后,签约了北京一家不错的音乐公司。有人知道我和莹子是同学,问我:“莹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她是一个好女孩。”
  一个连自己都不愿多谈的人,为了已分手的女孩,说了很多话。
  其实她无须他帮她解释,他也不必为她澄清,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说明他们在一起的那三年有意义。
  她是一个好女孩,他曾拥有她三年。这未必不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为什么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得,也许是我见过太多人分手后在背后相互诋毁,也许是因为爱得不够彻底,分开得不够坦荡,遇见二毛莹子这种感情,我会觉得更加珍贵。她是一个好女孩,一句简短的评价,也证明了你是一个幸福有眼光的好男孩。她是一个坏女孩,并不代表她真的很坏,只能代表你是一个没眼光却能和坏人一起生活三年的蠢货罢了。给爱情留一些余地,回头看的时候,空白处还能填上我们想要的色彩。
  2014.2.14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