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7/579

合着大家干巴巴的在这里站了一个多时辰,就等来这么个让人迷茫不已的答复?
“四大书院目前开设有哪些科目?”李元吉没管大臣们的反应,看向礼部尚书唐俭。
“回陛下,目前开设科目一共十类一百五十五科……”唐俭暗暗苦恼着叹了口气,脸上表情很是委屈,一百五十五科啊,老夫哪能记住每一个科目?再说,书院只是归礼部管辖,但礼部要管的事情多了去了,自己是尚书,哪能记得这么清楚?把分管的侍郎叫来,他也未必能全部记下来,因为侍郎管的也只比唐俭少一半而已。
“说大类!”李元吉愣了下,意识到唐俭会错意了,不过也暗暗的有些感慨,想不到已经有这么多科目了。
唐俭猛的松了口气,大类好,大类自己能记住,连忙开口道:“一共有十类,分别为农业,工业,经济,政治,医科,理科,化学,法学,教育,地理。”
这十类里面包含了所有相关的科目,若是放在后世,这十个类别,足以建设二十至三十座重点类大学。
顾名思义,农业类就是包含了所有的农业科目,跟农业有关的全部都有研究,包括什么时候种植,如何合理的种植可以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状态植物的原因等等。
工业的类别就比较多了,重工业,轻工业,船舶工业,机械工业等等。
经济则分为民事,官方两个类别,课程不一样,毕业学生的对口单位也不一样,民事的主要就是学如何做生意,包括详细的调查什么的,官方要包含整个朝廷的经济统计,税收等等,这些在民营企业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后面的基本都是这样的类别,而在此之前,这十类学科,在四大书院内是共存的,这虽然看似是资源的均匀分配,但实际上还是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浪费。
虽然某个书院在某个区域内会稍微强一些,但是强的也是有限的,有时候也会因为经费的问题去红脖子。
这么高科技的东西,李元吉并不准备让大臣们参与进来,因为有些道理,他们现在是不明白的。
专业的划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说大家抽签子,抽到哪个就要哪个,这不现实。
李元吉拿来了纸和笔,默默的将这十个科目记了下来,然后又取出一张新的纸,上面分别写上了五个地区的名字。
长安,洛州,镇北,扬州,广州。
有些专业是可以重复的,比如说医科,但重复也是有限度的,也是根据情况的,而在李元吉的规划中,除了洛州以外,其他四个地区都有医科。
比如说教育,五个地方都有。
“长安书院以后只有经济,政治,理科,医科,法学,教育这六类。”
“洛州书院只有农业种植类,工业,化学,教育,地理这五类。”
“镇北书院只有农业种植牧业类,教育,经济,地理,医科这五类。”
“扬州书院只有理科,教育,经济,医科,农业渔业类这五类。”
“广州书院只有工业船舶类,经济,农业,医科,教育,地理这六类。”
李元吉将最新的分配说了出来,将原本四个书院四十个总类,缩减成了五个书院二十七个总类。
直接缩减了将近一半,均摊一下的话,就是直接砍掉了一半。
说砍掉可能有些不太合适,而是应该被称之为资源的整合。
“这……”大臣们纷纷懵逼了,听不懂啊,搞不懂啊。
陛下这是想干啥啊?不是说好的拆分重组了吗?就这么个拆分法?
“陛下可是想让意在就读这些专业的学生,到专业所在的学院就读,这个方法倒是可行。”房玄龄暗暗的点着头,大声的说着。
他马马虎虎的算是懂了李元吉的意思。
学政治,这个基本上都是要进入官场的,不然学政治干啥?以前这些学生可以在四大书院学习,但是以后,抱歉,只能来长安书院学习。
而所有政治类的教员,也都会集中在长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是有好处的,大家都是精锐,聚在一起多进行一些学术方面的探讨,还是很有帮助的。
教育类培养出来的基本就是各级教员,也有直接进入官府分管教育部门的,这个每个书院都设立一个也没什么问题。
医科为毛单独落下了洛州?是因为长安与洛州距离太近了吗?但是再近那也是近千里的距离啊。
其他的,房玄龄也彻底搞不懂了。
但是他明白这些大道理,一是如此一来,资源便进行了整合,即便分散了一些,但整体而言,还是加强了每一个类别的综合实力,第二个则是让学生更乱了,跑的更远了,学生籍贯更复杂了。
有好有坏,倒是挺符合李元吉的思路的。
而如此一来,一个问题出现了。
他们之前所给出的理由,现在都不能成为借口了,因为人是固定的,你只能去那里。
工业类的除了船舶类全部集中到洛州,船舶类则是全部集中到广州。
理科一分为二,一部在长安,一部在扬州,化学则全部聚集在洛州。
如此一来,五大书院的特色也就很明显了。
长安书院的特色为经济,政治,法学这三类,理科稍次,另外两个是陪读的。
洛州书院的特色为农业种植,工业,化学这三类,其他两个陪读的。
镇北书院则是农业种植牧业,经济这两类,其他三个陪读。
扬州书院则是理科,农业渔业,经济这三类。
广州书院则是工业船舶类,农业,经济这三类。
刨除掉共同科目,总结一下就是长安书院是经济政治类,洛州书院是农工化类,镇北书院是农经类,扬州则是理农经类,广州书院则是船舶农经类。
这些共同科目也不是脑子一热就设立的,三个同样拥有农业类科目的学院,其实所研究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土质,气候,这些都是原因。
在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四个字,因地制宜!
将原本没什么特色的四大书院,改制成五个具备各自特色的书院,让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内可以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五大书院想互不干涉,集中所有的力量,在各自的行业内做出最大的贡献。
简单点说,这跟军校没什么区别,就是把全军最优秀的人集中在这里进行培训,然后放出去建功立业。
第七零五章:大手笔呀
李元吉这个想法很大胆,大臣们听的如痴如醉。
然后……
大臣:搞了半天还是要立即开建广州书院啊,老夫心里有句MMP能说吗?
李元吉:不能!
大臣:好的,臣等坚决拥护陛下的决定,必将全心全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坚持陛下提出的核心思路,一百年不动摇……
然后……
李元吉下的是命令,并非是跟大臣们商议的,所以,大臣们不管有什么想法,这都是白搭的,没求用。
“将教育事业单独从礼部划出来,成立一个教育部,级别按照六部设置!”李元吉再放了一颗核弹。
先有发展省,后又来了个教育部,削弱了礼部的权力倒是不说了,毕竟礼部手里管的方面多了去了,少这一个也不少,可是……
MMP的,多出来一个同等级别的教育部又是什么鬼?
也就是说,以后的科举什么的,全部归教育部管了?吏部和礼部只是辅佐单位?
大臣们瞬间就不淡定了。
不过没什么卵用,李元吉下的还是命令,没人敢违抗皇帝的命令,特别是这种有利于全国的决议。
虽然南方人在朝廷没什么话语权,但陛下是铁了心的要发展南方的,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可一旦南方起来了,到时候那可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
话说两边,李承光将奏折送上去以后便迟迟没有任何的动静,不过李承光也并不着急。
广州书院也不是说建就建的,当下的首要任务,还是先把基础学社建起来再说。
空有个广州书院,而没有足够的学生可以进去学习,建起来又有什么用?
“真是胆大包天啊!在此之前,孤甚至不敢想象……”李承光震惊的叹气道,紧紧的握着手中的那份统计表。
查案什么的哪有抄家来的快?官方统计的数字,只能是个保底数字,真正的数字加起来,绝壁是最恐怖的。
而李道宗也在不断的感叹着,就算之前他统计出来至少会是五十万贯以上,可是通过抄家,到现在,他也还是被眼前的这一数字给震惊了。
七十六万贯,这次安南的抄家狂潮中,单单只是钱财,就抄出了七十六万贯,还不算那些不动产,全部加起来的话,百万贯还是有余的。
而这,仅仅只统计了八成左右,剩下的两成还没来得及统计,按照这个情况,能不能突破百万贯不敢说,但九十万贯是没问题的。
抄出了这么多钱,该怎么办?
这是个巨大的问题,要不要公布出去?不公布的话,这些钱又将用在哪里?
现在安南的局势逐渐的稳定了下来,李承光的政策初步的成功了,但也仅仅只是稳定,这些人威望有余,但是能力却稍显不足,仅仅只能维持住现状,很多事情还需要调来的官员手把手的去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7/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