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5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6/579

难道是去要一块他们根本看不上的领土吗?
第七零三章:南北对抗?
没有表现出来的愤怒,才是最愤怒的事情。『→お大臣,所有大臣中排列靠前的大佬,站出来去附议一个五品官员的提议,而且还是这么直接的认可,这在以往可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但是在今天,偏偏就发生了,这又意味着什么?
当然是意味着这位五品官员的能力得到了大佬的认可,也就意味着他将来的仕途会好走不少,运气好的话,兴许能得到大佬的提拔,运气不好的话,在自身部门也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恩?”李元吉看向房玄龄。
“陛下,宁缺毋滥,能力不足的人,站在这个位置,最终拖累的只能是大家。”房玄龄叹了口气,他同样是不支持开设广州书院大军中的一员,但是现在,他只能妥协了。
不过在之前,房玄龄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直接去拒绝,但他是用沉默来表示自己的意见的。
“南方教育基础太差了,很多孩子都不认识字,甚至很多县甚至没有一所书院,百姓似乎也并不热衷于让他们的孩子去读书,当然,这跟当地的经济情况有关系,大家没这个钱去读书。
广州书院是大唐最高级别的学府,基础不牢,又如何建得高楼?朝廷应当先在各县建立一座书院,招收本地的学生,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去教他们认字,再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去教他们初级课程,每州建立一座中级书院,这些各县书院结业的学生,可通过考试进入中级书院,经过五年的学习之后,可通过考试进入广州书院,各省也可建立自己的高等学府,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如此一步步的来,基础才能更牢固,而那时候的广州书院,才会发挥出她应有的作用,而不是平白浪费朝廷的经费。“房玄龄淡淡的说着自己的想法,其实也就是对之前那个提议的补充。
但不管怎么说,房玄龄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那个,拖,这一点倒是跟其他大臣不谋而合。
李元吉自然能明白他们的意思,但问题在于,他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他固然可以强硬的拍掉这些提议,但一个不能服众的决议,最终真的就能带来好的结果吗?
教育不是改革,教育是需要长久努力的,而不是改革那种一竿子买卖,成了以后就按照这种思路来,所以在这个方面,李元吉没办法去做出那个决定。
那样不仅对朝廷无益,同样也会影响了学生的命运。
按照字面意思,广州书院的建设要推迟到十年以后了,按照实际的情况,广州书院至少要在五年以后才能开始建设。
房玄龄的话让李元吉陷入了新的沉思。
现在的朝廷给他的感觉,就是在不久的将来,整个大唐将会分成南北两派,从而进行全方位的对抗。
这种对抗李元吉并不陌生,新中国的建立可以看做是对抗的结果,历史上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说日本,他们自身对于内部对抗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来压制内部的对抗。
而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并不是什么罕见的案例,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是用的最多的案例。
一个书院能够引起这么大的纷争吗?
完全可以。
当五年后广州书院建立起来的时候,他招收的学生,将会是南方为主,那么这些人不可避免的会被划分到南派行列,就算有些人不想,可在北派巨大的压力下,他们也只能被迫的进入,从而加入南北对抗的集体之中。
但是这个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呢?
大殿之中,落针可闻,李元吉在思考。
这一思考,就是一个时辰的时间,一个时辰之内,没有人开口,大臣们如坐针毡似的在看着龙椅上苦思冥想的李元吉,他们不敢开口,他们什么都不敢,只能站在这里默不作声的等着。
而李元吉也陷入了自己的问题之中,他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个办法肯定是有的,李元吉很确定,而且他也能确定这个办法在后世是可以找到的,他在想,在一遍遍的回想后世的教育系统,教育模式。
后世也有类似的对抗,但是并不明显,也没人闲得无聊去干这个,人口大量的流动,让地域性变的不是那么的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间久了,这种无聊的对抗自然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难道要分配固定的名额?让每一座书院,都有来全国各地的学生?’李元吉紧紧的皱起了眉头,紧接着又摇了摇头。
这个办法不靠谱,劳民伤财而已,能够在近距离读书,为什么要跑到更远的地方去学同样的知识?
这是无畏的浪费,起不到一个预想的作用。
分配名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李元吉在努力的想着,他希望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冥冥之中,他可以感觉到破解问题的办法就在这十二个字里,但一时半会儿的,他又找不到新的思路。
在建设广州书院的同时,又要保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合理的引导,让更多的人忽视掉地域这个问题,让他们可以齐心协力,同仇敌忾。
后世的教育系统,怎么说呢,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排列第一的,就是资源分配的不均匀从而引起各地大量的不满。
毕竟一个偌大的国家,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资源分配不均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后世的问题在于,有些地方资源多的中等学生都可以上重点,而有些地方资源少的优秀学生都未必能上重点。
如果资源均匀的话,那些资源少的地区的学生能把拥有政策保护地区的学生挤的无学可上。
这种模式李元吉不想学,但是适当的给点政策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绝不能过于倾斜。
问题又回来了,广州书院肯定是要建立的,但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有可能会出现的南北对抗这一局面?
这是个重点,在和平时期,内部的对抗是可以有的,但只能是良性的对抗,像这种对抗,无疑是在耗费大唐的资源,耗费大唐的生机。
一时半会儿的可能体现不出来什么问题,但时间久了,积累到可以爆发了,那么就是巨大的问题。
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当某一天朝廷衰败了,南方会独立建国,整个华夏也会一分为二,甚至分的更多,这不是李元吉想要的。
李元吉想起了某个悲哀的省份,曾经他们的教育力量是排在前列的,牛逼的人物一抓一大把,但是后来……
忽然间,李元吉眼前一亮,有了!
第七零四章:拆分,重组
融合!融合!
什么是融合?
彻底打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不仅仅只是人群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
南北方同属华夏,不扯的这么远,就是两个不同的州县,在形态意识上也会有一些差别的,正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想要玩美的将两个地区的文化捏合到一起,这个并不容易。
但是治理国家也没必要事事做到玩美,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就算是统一模板,统一培养出来的人,思想也会不一样。
如何打消地域方面的歧视?
很简单,了解,对一个地方有足够的了解,只要功夫到位,即便是刚开始抱着敌视态度去的,也会慢慢的被融化掉。
济州,朝鲜那种异族李元吉都有信心将其吞噬进来,难不成还会被自己内部的问题给难倒?
开玩笑!
不存在……
广州书院可以推迟建设,但那样一来实际上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换句话说,这次的事情,让李元吉想到了在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
就目前情况而言,四大书院几乎已经到了顶端,在往上走,就要看科学院那边能不能拿出更高级一点的东西了。
所以说,四大书院自身是没有什么创造能力的,他们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去培养人才,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培养方面的,而忽略了创造。
不说这么多大道理,也不说将来。
广州书院不设立,等于是太子的脸被打了。
李承光在安南做了些什么事情,李元吉是一清二楚的,对于太子的决定,李元吉还是表示很欣赏的,虽然稍显稚嫩,但在危机处理方面,心态还是比较坚决的,且能够找到重点。
对于安南官场案件的公布,看似是在打朝廷的脸,可换个角度想一想,朝廷连这种丑闻都敢公布,难道不是证明了朝廷想要建设好这里吗?
只有遮遮掩掩的案件,才会让百姓倍感恐慌,反而这种坦坦荡荡的处置方式,隐隐中让百姓有些安定。
所以,不管怎么样,不管朝中大臣反对的意见有多热烈,李元吉最终都会通过李承光的建议,这不仅仅只是溺爱,首先这是个正确的建议,其次这能够帮助李承光在南方地区建立巨大的威望。
一旦广州书院通过审核,正式开建,那么还用多说吗?
教育一向落后的南方,自然要对李承光百倍感激,就像后世的某地,朝廷敢说要在那里新建设一座985或者211,看看感激的人有多少吧。
同样的道理。
但是大臣们说的看法也并非没有道理,反而很有道理。
那么如何解决呢?
后世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玩美的模板。
“朕决定将四大书院进行拆分重组!”李元吉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拆分重组?”大臣们愣了下,有些摸不着头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6/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