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3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579

可人死不能复生,朕便是痛心疾首,也无能为力,而现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更多的办法,为诸将士们提供更多的保障,等将来以后在上战场的时候,能不受伤最好,受了伤的,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牢骚的话朕也就不再多说了,你们这些还坐在这里的将士,必定会被历史所铭记,朕也不希望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会被历史所忘记。
所以朕让人打造了他们的灵位,并且在背后写上了生平,可仅仅只是一个灵位,这还远远不够。
他们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大唐的黎民百姓,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大唐也应该倾尽一切,竭尽全力的去保住他们最后的东西。
朕会命人在太极宫前修建一座宫殿,用于供奉祭祀这些战死的将士,他们,将与大唐同在,与万民同在,万世永存……”
李元吉的话被一句句的传了过来,老实讲,作为一个后世人,在听到这一番话的时候,最多也就是微微激动一下。
因为这种客套话,政治话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也并不觉得这话有多么的令人激动。
可这是在唐朝,说出这话的是皇帝。
君权神授,皇帝即为神,皇帝的任何一句话,都代表着一切的绝对。
还是那句话,远征军的伤亡到底大不大?
他们都不是第一次当兵,很多人就是从老府兵转过来的,以前也打了不少的仗,哪一次的战争能比这次更顺利的?死人更少的?
他们为什么会打的这么顺利?死人这么少?
是敌人太弱了吗?还是自己占尽了优势?当然是后者。
火箭炮,投弹车,手雷的大量应用,不仅仅击垮了吐蕃军的士气,更是彻底的击垮了他们抵抗的信念。
在大兵团的战斗中,唐军的损失反而是最小的。
而这些伤亡中,大多数来自于后勤,来自于执行侦查,扫荡任务的小股部队。
换句话说,大兵团作战唐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足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而小股部队的作战,在手雷的帮助下,战斗力也比之前强了不少。
平心而论,这个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他们的悲伤,只是因为战友的离去,而不是因为损失太过惨重。
可皇帝却将所有的罪名都背在了自己的身上,可这是罪名吗?根本不是,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如果说会继续加大对武器装备的研发,增强唐军的战斗力,尽最大可能保证他们生命的决定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话。
那么后面的那个决定,修建一座宫殿用来祭祀这些战死的将士,这句话可是彻底的说到他们心里去了。
在以前,死了的也就死了,很少会有人记起,除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战友以外。
但是修建了宫殿就不同了,虽然他们在里面仅仅只占据着一个排位那么大的位置,可终究可以在这里找到关于他们的痕迹。
而修建在太极宫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大唐还在,未来大唐的皇帝,每年都要前去祭祀一番。
这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上的荣耀,即便死了,那也是荣耀。
酒宴随着李元吉话音的落下而缓缓的开幕。
啤酒,白酒,供应不断。
人前一杯,灵牌前的酒杯也被倒满,甚至一碗啤酒一碗白酒,两个碗,一双筷子工工整整的放在那里。
人虽然死了,可很多人却觉得他们并没有死,依旧一个劲儿的往他们面前的碗中夹着菜,跟那些冷冰冰的灵牌聊着天,说着战场上的那些事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在这里,到了最后,每一桌都是哭的稀里哗啦的。
‘秦王败的不亏,李元吉也的确比他更适合当这个皇帝,只是不知道,假如当年李世民没有咄咄逼人,要将其置之于死地的话,结果又会怎样?’房玄龄摇了摇头,心中暗叹道。
在李世民决定出手之前,至少表面上李元吉是没有任何反意的,但是之后的事情,却似乎证实了李元吉早就在准备着造反,所以房玄龄也不敢保证,自己的猜想到底是不是对的。
但是经过了今天这么一件事情之后,至少百年之内,李唐江山将会稳如泰山般的坚固,任何人胆敢生出造反的念头,必然会被数之不尽的军队无情的剿灭。
而只要皇帝不昏庸,不胡搞,军队永远都会是李唐江山最得力的支持者。
不在于一位将领的影响,因为李元吉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可谓是直捣黄龙,直接将天下军人的心给收了过来。
当然,这也不是一件事情就能决定的,在此之前,李元吉也做了很多很多的铺垫。
可以说,在这个铺垫面前,只要后续接任的皇帝还有点脑子,大唐的江山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这才是让房玄龄感叹李世民败的不亏的真正原因。
第四六一章:祭祀宫殿
在李元吉的统治之下,官员们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度,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着太多太多的束缚。
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都可以去放手一做,如果没有把握,也可以向上级提交报告,然后再去做。
在这样的高度自由的前提下,不可避免的也会出现另外一些问题,比如说大量的浪费时间以及资金,换取那些谁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的失败经验。
关于这一点,许多大臣都曾向李元吉建议应该禁止。
而为了迎合李元吉的想法,大臣们又建议应由朝廷先行测试,然后逐步开放某一个区域内的授权,让百官可以在这些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而这个建议则被李元吉给接受了,不过也增加了一条,百官可以提出任何区域内的测试申请。
这件事说明了当下政治环境的宽松,同样也无法摆脱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专治权力,李元吉也从未想过要摆脱这种模式。
因为不现实,因为没有人会甘愿舍弃掉已经到手的权力。
即便是李元吉自己,也不愿意这么干。
“陛下,修建宫殿的事情朝廷没有进行预算,若是规模太大的话,就只能压缩其他地方的预算,以朝廷当下的能力,无法支撑这种大规模的建设工程。”皇甫无逸连忙上前提醒道。
修建宫殿用于祭祀战死的将士,而这肯定不会是只有这一批,搞不好的话,以前战死的将士也会被请进里面,加上以后的,其规模甚至不用多想就可以确定,绝对超过太极宫里的任何一座宫殿。
虽然新式的建筑方式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可那么大一座宫殿,成本再低,也得数千上万贯的预算。
在宣布这个决定之前,或者说在各部汇总下一年度计划预算之前,户部就接到了李元吉的命令,下一年度的预算,要多划一万五千贯给科学院,主要用于战场急救药品的研发,武器装备的研发等项目。
在这一前提下,各部的下一年度预算本就被缩减了不少,这若是再来个缩减,很多项目甚至都要无法进行,只能放到下一个计划期。
户部的日子这些年来好过了不少,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钱了,可这也不是绝对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一切的事情都有了计划,有多少钱就干多少事,每一贯钱,在上一年末的时候都被划分了去除,户部要做的就是严格看管,监督使用。
而李元吉没有在年中胡乱的去指挥,增添新的项目什么的,这样即便是预算有些偏差,偏差的数额也不会太多,户部留下的备用资金足够填补这个窟窿。
但是现在,计划已经做出来了,也已经分配到了各衙门,再去进行更改的话,砍谁的项目?砍什么项目?这成了最大的问题。
“若以兴道坊为大小,将其一半建成宫殿,预算多少?”李元吉没有回应皇甫无逸的提醒,而是看向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愣了下,暗道这个预算自己没法去做。
有偏差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以兴道坊为大小,而先前李元吉也说了,要在太极宫前建造这么一座宫殿。
那么问题来了,建在哪里?是西内苑北边?还是朱雀门面前,亦或者就是李元吉问起的兴道坊?
现如今的兴道坊可不是以前的兴道坊,虽说商业化气息还达不到太平坊那样,可在太平坊的带领下,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那里的地价也是不断的上升的。
特别是李元吉为了推行商业化,所以改动的一些政策。
不过如果需要用地的是朝廷的话,那也是有一个特权的,天下万物,皆为皇帝的东西,他若想用,可随时征召之。
但李元吉并不愿意这么干,所以替代的办法是,同等规模置换,也就是说,如果选在兴道坊,那就需要在类似差不多的位置上,将兴道坊内的居住民给安顿好,否则就只能进行商业运作,直接买下整个地皮,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财大气粗的商业集团,现在也不敢说就能拿下整个兴道坊。
“陛下,若以兴道坊为例,按照陛下先前提出的条件,大约需要三四万贯左右,若是有更高的要求,预算则会继续增加,现在臣对于此事并不了解,所以无法给出具体的预算情况。”工部尚书有些头疼的给了个粗略的数据,虽然没有上限,但却给了个下限,没有三四万贯,这事是想也不用想的。
三四万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去年一整年,大唐朝廷总收入的六分之一。
宫殿越大,造价也就越大,比起单一的宫殿,这种超大型宫殿需要用到的材料更多,要求更高,技术也更难。
“内府还有多少钱?”李元吉问向宋忠。
钱的问题,他还真没看在眼里,钱多与钱少,这些都无所谓,就像之前房玄龄想的那样,这是一种政治态度,绝对要趁热打铁的干起来,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皇帝的信念,从而更加对皇帝产生一种崇拜。
他要大唐江山的稳固,长久不衰,这仅仅只不过是其中的第一步而已,虽然并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元吉的心中已经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案。
有自己思考出来的,也有参考后世的一些制度,还有对以往的那种制度的改进。
反正在李元吉看来,这种方式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是可以保证大唐长久不衰的。
“陛下,内府还有十万贯左右,但皇室每月的固定开销为四千贯,以及陛下规定的预留三万贯的备用资金,实际上内府现在可动用的资金大约只有两万两千贯左右。”宋忠麻利的回应着。
宋忠是太监,同样也是内府的一名内侍官员,而且还是级别比较高的哪一种。
虽然在内府没有什么实权,但处于职位因素,他却能够查阅内府所有的资料,包括那些保密资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