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579

除了他们自身的骄傲以外,李元吉最担心的是那些将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身为皇帝,李元吉不得不小心一些,不得不防备一些。
防备的手段有很多,可以是强硬的,也可以是委婉的,但不管怎么做,都会让那些将领心中有些隔阂。
李元吉并不希望那样,也不想看到那样的结果。
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方式,都说圣恩浩荡,作为皇帝而言,自己有着天然的优势,这是所有人都不具备的。
哪怕皇帝将整个国家搞的一团乱,等到老了的时候,或者看局势有些不对的时候,只需要一道罪己诏就可以解决一切。
是的,就是这样,汉武帝将整个大汉搞的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千万,民间甚至已经有了很多不好的风声,而且到处都是,这时候皇帝一道罪己诏下来,百姓非但没了抱怨,反而连连感激涕零,整个大汉的局势瞬间稳定了下来。
皇权至上,皇帝是不会错的,将领可能会有些异心,但是普通的士兵们,那些普通的百姓们,他们却不看这些,哪怕真的有将领带着部队哗变了,也只能是很小很小的规模。
李元吉同样不希望自己也混到要发罪己诏的那一步,所以他选择了这个方式。
一是兑现诺言,二是以皇帝的优势,去抹平这些将领在将士们心中的地位。
说的简单一些,其实就是怒刷一波存在感,就是这样。
“陛下不知,这等天气又算得了什么?对于将士们来说,这绝对是出征以来,吃的最顺心的一顿饭了。”身为李元吉的心腹,对于李元吉的决定,苏定方自然不会去怀疑,更不会去抵触。
李元吉在自责,不管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罢,苏定方第一个想到的,却是给皇帝找个台阶下。
“是啊,陛下,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士们而言,能安安心心的吃上一顿,就算是不错的了。至少在这里,他们不必担心敌人会在什么时候出现,至少在这里,他们可以尝到美酒佳肴。”马周连忙站出来补充着。
“不必多说了,将士们在外枕戈待旦,回到长安之后,朕却依旧无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舒心的场所,朕愧对于他们。”李元吉挥了挥手,说是演戏也好,但李元吉这时候却真的是这么觉得的。
现在的军队结构很简单,森严的制度下,腐败的温床很难生存下去,将士们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上阵杀敌,然后立功受奖,就这么简单。
而不像抗战那些时候的某些部队,完全就是混日子,能打得过就打一下,打不过就赶紧跑,保全自己才最重要。
“以原编制,伙为单位,每伙人一张桌子,去安排吧!”李元吉继续挥了挥手。
礼部和兵部官员应了声,然后便连忙差人前去安排。
近十万人的宴会,那可是绝对的大场面,不仅场面大,事情也更多。
好在这次宴请的对象是军队,在纪律方面是可以保证的,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安排告诉他们,然后就可以了。
军队的纪律,不会让他们乱作一团,跟某些地方似的为了抢一个位置而挣的面红是非。
军队很快就开了进来,整齐的队列,战马与装备就在外面放着,有人为他们看管。
李四身后背着一个青灰色的袋子,里面的东西有些奇怪,不像是其他的背囊那样圆滑,或者方方正正的。
这个袋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很乱,凹凸不平。
“老李,咱们搭个伙?”李四朝着前面一桌的战友问道。
虽说是每伙人一桌,可他们两个伙基本上各自损失了一半,满编二十二人,现在只剩下了十个人,刚好能够凑齐一桌。
“兄弟,这桌是你们的。”薛仁贵瞧见李四想要凑桌,连忙站出来提醒道,先前他可是接到了命令的,也不敢让他们乱坐。
“人不满就不能凑一桌吗?非要糟蹋粮食吗?”李四抬眼看了下,一个肩抗红色肩章的小菜鸡,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部队去军校的军官此刻就在队伍里,而站在这里的一个个面色也都显的有些稚嫩,且身上的兵味兵部浓郁,也没有任何的杀气。
对于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来说,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是个小菜鸡。
“上面就是这么安排的。”薛仁贵倒也没有退让,而是理直气壮道。
“吵吵个屁,让你坐哪就坐哪,哪他娘那么多废话?”李四还想再说两句,不料队正狠狠的瞪了眼,朝着李四怒斥道。
这下李四也不敢继续执着,而是带着自己伙剩下的那几个人,在指定的桌子那里坐了下来。
不过坐归坐了,但心里却是郁闷的很,就这几个人坐在一起,连点气氛也都没有,吃个屁啊?
不过很快,李四便明白了上面这么做的用意。
没有官员的传话,这话是从前面一桌桌传过来的,一桌刚好够坐一伙人,在他们看来这里是有空位的,但是在皇上看来,这里确实满座的。
原因是,那些空着的座位面前,要摆上战友的灵位。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有些不吉利,但对于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士们来说,这却是对他们感情最好的倾诉,他们并不会觉得这么做不吉利,反而更加觉得皇上这么做很讲人情,很在乎他们那些战死的弟兄们。
这下李四总算是安静了下来,取下身后的背囊,打开那个装满了灵位的袋子,然后按照顺序,一个个的将他们摆在仅存的五人中间,就这样,一桌算是坐满了。
而在一旁当小二的薛仁贵也同样是大吃一惊,他虽然接到了命令,但却并未说明那些空位是干什么的,而且他也同样知道,每一桌都是按照十一人的标准准备菜品的。
也就是说,皇上竟然也为已经战死的将士们准备了一份,还让他们生前的战友陪着他们一起吃。【本章节首发。爱。有。声。址】
第四六零章:李元吉的大招
<content>
现场整片的寂静。
远征吐蕃之战,战死的大唐将士数量并不多,也包括了远征吐谷浑之战,两战共计出兵二十二万三千七百六十人,伤亡六万九千一百一十二人。
其中战死一万六千八百九十九人,重伤九千四百三十一人,其余皆为轻伤,因伤无法继续服役者,共计一万零七百七十八人。
也就是说,此战大唐一共损失两万七千六百七十七名精锐士兵。
在总出兵二十二万余人的规模中,损失两万七千余人这个比例并不算高,甚至比起大唐以往的战例,这个比例甚至不足以往的一半。
如果在考虑上吐蕃那特殊的地形,以及近乎五分之一的非战斗减员,这个数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冷兵器时代,一场大战死伤无数那基本属于家常便饭。
甚至更多的将士,是死于战后的伤口感染,而造成这一原因的,主要还是现在的医疗条件不足等问题。
从全局来说,通过此战证明了唐军的改制是成功的,是史无前例的成功。
以往无论是前隋还是其他的朝代,在对吐蕃战事的时候,也从未取得过这样的战果。
但是在李元吉看来,这个战损,其实还可以降低不少。
可是,李元吉却觉得有些有心无力。
吐蕃,必须要尽快灭掉,因为时机问题。
一但让松赞干布成长起来,完全的掌控了整个吐蕃,大唐是否还能够以这样的战损去灭掉他,那可就不一定了。
虽然那时候大唐的实力可能会更强,可同样的,敌人的实力也在增强。
在整个朝廷中,几乎无人去对那两万多的战损而感到惋惜,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一片,举杯欢庆的气氛,大书特写的姿态。
“朕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知道何时,来自宫廷的传话筒的声音出现在了这延绵数十里的酒宴之中。
所谓的传话筒,其实就是以人力的方式去完成内容的传递。
每年只用一次,多由礼部或者内侍进行兼任,这种场面只在每年正旦时的满朝大会的时候才会用到。
因为那个时候满长安所有有品级的官员都要来参加朝会,这么多人是不可能全部进入大殿的,最远的时候,甚至排到了太极宫的宫门口处。
这些人虽然插不上嘴,但既然让人来了,总是要让人知道殿中都说了些什么。
于是,这种形式的传话筒就出现了。
有一定的延时,但经过特殊训练过后,他们却能够一字不漏的将内容逐渐的传递下去。
“有挫折,有转折,又惊恐,也有胜利的喜悦,诸将士能够在一年之内连破吐谷浑吐蕃二国,朕心甚慰,社稷甚慰。可是一万多人的阵亡,一万多人的退出,这两万多人的直接战损,让朕不得不埋头苦思了好大一阵。
朕在思索这一战的得与失,此战到底该不该打?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一战该打,不仅该打,哪怕损失个两万人,三万人,甚至是五万人,朕也要打下去。
吐蕃的环境,没有人比你们这些身临其境的将士们更清楚,而吐蕃的现状,也同样没人比你们更加清楚,一但让吐蕃完成了整合,到了那时,大唐必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他们可以通过漫长的边境线,永远出现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对大唐的百姓,对朕的子民,对你们的亲人进行肆意的屠杀。
朕不能忍,不能坐视那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只能防范于未然,在吐蕃尚未彻底的整合完成之前,就干掉他。
朕是一位帝王,无论是从大唐的角度,亦或者从朕自己的角度去出发,这个决定做的都很对,这个损失也是值得的。
可朕是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你们是朕的子民,朕是你们的父母。
朕无法接受这么大的伤亡,朕无法接受如此多的家庭失去儿子,失去父亲,失去丈夫。
所以朕又在思考,是统兵的将领无能?还是训练你们的教官不行?亦或者你们自身的问题?
朕想了很久,都不是,你们已经做的足够好了,没有做好的是朕,此事错在于朕,朕没有能够为你们提供更先进的装备,更全面的医疗,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东西。
一万六千八百九十九人的阵亡将士中,有一半以上是死于战后,他们的死,错在于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