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427


可是,大清就要亡了吗?光绪不甘心,如果大清真的是亡在他手中的话,那么他无话可说,可是现在……
如果光绪活在后世的话,他此刻一定会大声的喊一句,这个锅我不背。
王思锐并没有去给光绪皇帝解释什么,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而他亲自过来跟光绪皇帝说这件事情,其实也只是为了表示一下自己的尊重。
尽管他很恨清朝,很恨这个让华夏历史上受尽了屈辱,甚至是在之后的一二百年内都无法彻底的恢复元气的帝国。
可是,那毕竟只是一个人的恨意,清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的,至少他们曾经做过不少的好事,仅此而已。
“等等……”光绪皇帝喊住了正要离开的王思锐,犹豫了下,紧咬牙关说道:“我只有一个要求,皇室可以继续居住在宫中。”
听着光绪皇帝的这一“请求”,王思锐不由的有些唏嘘不已,帝王家又能如何?事到如今,不也照样难以舍弃这富贵的生活?
可是现在一分钱都恨不得能够掰成两半花的王思锐,那还会有心思去让皇室继续居住在宫中?再说了,他们住在这里就不要钱啊?每年不得分出资金来修缮?皇室住在这里天天过着大爷一般的生活,他不得出钱养着?
“你们的祖先可让崇祯皇帝继续居住于这紫荆城?”王思锐淡淡的回应了一句,旋即便转身离去。
看着王思锐那远远离去的身影,光绪皇帝瞬间老泪纵横,一旁的珍妃也浑然懵圈在了那里。
皇室,大清,一个帝国就这么没了?
……
回到军营之后,王思锐便将自己给关进了办公室内,任何人也不见,任何公务也不处理。
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放在目前这个时期来看是很不理智的。
可是他没有办法,汉军已经占领了大片的国土,军队目前正处于频临崩溃的时期,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放弃其中的几个省份,然后安心的发展一年的时间,等军力充足的时候再去继续扩张。另一个则是给军队注入一针强心剂,让每一个人都浑身充满干劲,将原本一年能够做完的事情,用半年的时间给做完。
可这两种方式无论怎么选择,都有其中的利与弊,如何抉择,就看王思锐如何去考虑了。
现在,王思锐选择了后者。
虽然表面上看,七国联盟有可能再次形成联军的趋势,可实际上王思锐还是很容易打破他们的联盟的。
而真正能够给自己产生威胁的,也就俄国人和日本人,以及联军的海军。
当然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国际上的一些纷争罢了,真正最难的还是国内。
两个朝代的更迭,绝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就能完成的,这中间指不定要有多少人等着出手呢。
王思锐统治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手下各个部门的人手也都算是差不多了,可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空缺的,特别是一些岗位上的官员根本就无法适应王思锐的思路,他们还是抱着之前的思想去执政,这些都是问题。
“国内各个部门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算是有,也只是小问题。长江以北地区,是最稳定的区域,那里将会是我的大本营。而南边各省目前还不太稳定,加上蒙古,西藏,以及那遥远的新疆,都有可能成为不确定因素。”想到这里,王思锐猛然摇了摇头,连连自我安慰道:
“罢了,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只要稳住了大本营,将南方各省建成自己的大本营,然后在抗住洋人的压力,顶多三年,他就能收复全部的华夏国土。而俄国的远东大铁路好像是到16年才正式通车的,等他们修完以后,自己也有足够的实力去击败俄国人。
至于列强干涉,哼哼,来吧,真以为俺王思锐是吃素的不成?小日本和俄国人加一块顶多也就能派二十万人过来,就连他们自己能不能支撑住后勤都是另一说。而第二军就有二十八万八千人,除去驻守各地的,到时候再从京城这边调两个师过去,在人数方面汉军依旧会占据优势,而火力方面,王思锐根本就不担心。那两支练了一年的部队,也该拉出来练练手了。”
第260章
最后的准备
一个团体想要控制一个政权,那么很容易,你只需要占据着几个重要的位置就可以了,但是想要推翻一个政权,那么难度便会增加数倍,甚至是数百倍。
替代清朝,王思锐所需要准备的事情不可谓不多。
尽管前面的三年时间里,他无时无刻都在准备着,可是当这一刻真的到来的时候,王思锐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都没有准备。
而原本王思锐是没有打算这么快的就替代清朝的,可最近以来的一件件事情,加上列强对于华夏的干涉力度越来越大,这迫使了王思锐不得不尽快的进行这一步。
而最近几年时间里,王家,也就是王思锐的那个便宜家族,一直都在按照王思锐的要求,大肆的囤积石油以及橡胶。
当然了,随着王思锐的崛起,也就意味着王家必须要跟上王思锐这架战车,于是乎,王思锐也就理所当然的接过了祖父的位置,成为了王家的家主。
对于这个家主之位,王思锐倒是没有太多的什么感觉的。
会议室里。
坐着目前王思锐手下的几位重臣,其中有被王思锐当作未来总理来培养的王士珍,还有目前的炮兵总指挥段祺瑞,财政部长齐站元,交通部长詹天佑,大清银行行长乔致庸等等。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炮兵的发展规模可谓是最小的,不过如今的炮兵也算是鸟枪换炮,其中一百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就有近百门,五十毫米口径以上的更是多达三百门。
这些火炮都被集中在了段祺瑞的手下,用来进行大规模的炮火支援。
除此之外,各个部队还装备了不少的迫击炮,步兵有了自己的支援性火炮,理论上说,炮兵的作用应该小了才对。
可是对于这些集中起来的火炮,王思锐却是一点也没有放松,他可是很清楚,集群火炮在未来几十年的战场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不是自身实力不足的话,王思锐甚至还想组建更多的炮兵师。
“洋人今天找我了,这件事情我想你们也应该都听说了,七国代表,呵呵,好大的阵势。
他们要求我们将部队撤回到长江以南地区,并且在下个月月底之前支付当期的战争赔款,并且接受他们的监督,对汉军进行裁军。
多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啊!说起来也很是威风八面,就好像我们华夏,是他们的后花园一样。
我只回答了他们一句话,在华夏的历史上,我们从未向敌人真正的低过头,哪怕一次!”王思锐看着众人,说道。
下面几位重臣也是纷纷点头附和,其实上午照会的内容他们早就知道了。
不仅仅知道了王思锐在照会上直接大发雷霆,甩手离开的事情,同样的还知道了洋人已经恼怒不堪,甚至放言出来要让王思锐后悔。
可是他们并没有人感到害怕,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害怕。
汉军的强大,早已给他们带来了足够的信心,至少在陆地上,他们是不惧怕任何洋人的。
“我们已经忍了几十年了,可是那些洋人却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压迫着我们的底线,一次又一次的抽光我们的血液,让我们无法生存,只能依靠着他们,成为他们的奴隶,成为他们的附庸。
在我们华夏的历史上,这是从未发生过的耻辱,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耻辱,也是子孙后代们的耻辱。
我不想几十年后,我们依旧还要看着洋人的脸色过日子,我不想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代还像今天这样只能去跟洋人委屈求和。
我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最后我去了一趟皇宫,我告诉皇帝,大清,只能存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我们将迎来新的时代。
我不管那些洋人是什么态度,又是什么想法,我只要华夏民族崛起,我只要华夏民族可以对任何人说不的勇气,说不的资格。
这一个月的时间,是给皇帝的,也同样是给我们的。所以,诸位,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我恳请诸位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尽心尽力,做足最后的准备。”
震惊!
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这些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替代满清朝廷而存在的。
而按照他们的估测,这一刻至少也要等个三五年之后才会到来,那时,汉军将会有足够的实力去保护领土,巩固他们的政权。
可是现在,在这个最不应该的时候,王思锐却决定了要做这个目前最不应该做的决定。
震惊之余,有惊喜的,也有惊讶的,更有不可思议的。
但是有一点,没有人觉得他们不应该取代清廷。取代清廷,这是必然的,也是王思锐数年来为他们灌输的思想,强国思想,华夏崛起思想。
“一个月的时间还是很紧张的,而且列强也不会无动于衷的,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对抗那些列强将会有很大难度的。
再一个,在取代了清廷之后,那么对于之前清廷签订的合约,我们是认可还是否定?一旦认可,我们将会失去现有的主动,我们将会继续为清廷的错误而埋单。而否认,我们就要全盘否认,这样又会给列强带来怎样的冲击?而列强又是否会派兵来干涉?
还有就是,陆地上我们虽然不怵,可是沿海地区怎么办?天津,上海,我们已经发展了几年,如果列强舰队轰炸沿海地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我们的兵力无法收复全国,甚至短期内无法占领两广,如果两广继续控制在洋人手中,对我们的影响将会很大。
甚至可以想象到,一旦清廷覆灭,西藏,蒙古那些地方肯定会不老实的,新疆地域遥远,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时间一久,也是一个大问题。”王士珍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一旦推翻清廷,后面的问题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他们是无法逃避的,这也是军队不足的最大弊端。
“短时间内洋人出兵干涉的可能性不大,而就算是出兵,大概也只有日俄两国,而现在东北地区已经进入到了冬季,极不适合作战,日俄两国是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作战的。
那么开战的时间将会是在明年的开春,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三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我大概的查了一下,三个月内结束新兵期训练的部队大约有四十万人,四个月后还有十万人的新兵结束新兵训练。
他们虽然没有上战场的能力,但接替各地驻军维护一下治安还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三个月内,我们能够抽调二十万左右的预备役,如果一年以上兵龄的部队全部抽调的话,我们可以抽调四十万左右的预备役。
从兵力方面来看,我们占尽了优势,所以,一旦开战,只要后勤不出问题,打个大胜仗还是没有问题的。”段祺瑞开口说道。
后勤怎么可能会有问题?詹天佑在心中暗暗的说了句。
自打上任交通部长之后,詹天佑便带人修建了一条从京城到盛京的马路。
虽然是土路,但却愣是被王思锐称之为马路。这条马路也只比正常的路稍微好一点,不过正常的时候,通过这条路前往盛京,大概能够节省一天的时间。
而这几年里,王思锐更是不断的在盛京囤积了不少的武器装备,别的不说,支撑四十万大军打上一年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王思锐摆了摆手,说道:“军事方面的事情暂且不提,之后会单独召开军事会议,今天只说内政方面的事情。
我的想法是,尽可能的让沿海地区百姓内迁,只留少数作为预警,防止洋人登陆作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