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1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1130

  没错,奥地利的铁路施工队伍中,也有来自欧洲各国的技术人员。为了战略安全需要,这些人不能成主要设计师。
  这一点是弗朗茨要求的,主要是英国人在海外输出铁路标准的时候,在这方面夹在了不少私货,不少国家都被坑了。
  现在奥地利所有铁路公司,都采用同样的办法。技术人员不足,就让工程师带学徒顶上。
  反正是按图施工,只要在工地上学上一年半载,就可以主持简单的技术工作,有经验的工程师每天指导、布置任务,然后检查验收就行了。
  基本上一段铁路修建完成,这些学徒们也就差不多出师了。这个年代的铁路工程师,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从学校毕业的人反而是少数。
  看着士气高涨的手下们,萨尔瓦多苦笑着点了点头。增开新的施工线,他这个总工程师的任务更加重了。
  这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不会骑马的人都吃不了这碗饭。隔三差五就要奔波百八十公里,这样的日子可不轻松。
  反倒是他手下的技术人员要轻松些,跟随着大部队行动,不需要三天两头的往两边跑。
  这是工程师数量不足的弊端,如果把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底下人负责,他又不放心。基本上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萨尔瓦多都要去亲自主持。
  19世纪初起,欧洲铁路建设才刚刚起步。截止到1850年,整个欧洲大陆上已经通车的铁路加起来,都不会超过一万五千公里。
  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自然是稀缺人才了,这种背景下,奥地利铁路大建一开始,各大铁路公司就爆发了抢人大战。
  对萨尔瓦多来说,现在是痛苦并幸福着。工作任务重,也就意味着待遇高。
  比如说他在担任技术总工的同时,还负责了两端的施工的主要技术指导,那么就可以多拿两份儿工资。
  现在再加两个施工点,如果公司没有派人过来帮他分担压力的话,也意味着他又可以再增加两份工资,也就是总共五份薪水。
  如果不是薪水待遇实在是太好了,他早就撂挑子不干了,怎么可能接受这种没日没夜的工作呢?
  这样的好日子可不常有,加上莫特里赫承诺的奖金,一旦完成了任务,萨尔瓦多相当于在一年之内拿到了十年的薪水。
  像萨尔瓦多这种的毕竟只是少数,铁路公司不可能一直不派工程师下来帮忙,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前期还可以勉力支撑,到了后期施工的时候根本就忙不过来。
  不过一个人完成两三个人工作任务事情,在铁路建设中是时有发生。
  资本家们又不是慈善家,不可能一直都这么大方下去。现在他们属于无可替代品,自然是待遇从优,一旦可以被代替了,那么他们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
  萨尔瓦多非常清楚,一旦铁路建设完成,他们就要准备滚蛋了。
  铁路公司在运营的时候,不需要这么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资本家们自然会选择更加廉价的普通技术人员,负责铁路的后期维护。
  甚至等到后期工程师数量供大于求后,他们就算是干了两个人活,最后还是只能拿到一份儿薪水。
  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同样适用,资本家们在缺人的时候开高薪,不缺人的时候自然要想办法弥补回来。
  总的来说,他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正好捞金。过了这个村,就再也没有这家店了。
  这种好日子有多久,萨尔瓦多不清楚。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持续的更久一些。
  甚至他还产生了去铁道部谋一份儿差事的念头,虽然待遇没有这么好,可是胜在稳定、而且体面。
  夜幕降临,萨尔瓦多躺在了床上,点燃了一支烟,深深的起来,久久不能够入睡。
第五十二章、烟酒专卖制度
  进入1851年过后,近东地区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了。俄奥两国对奥斯曼帝国虎视眈眈,苏丹政府邀请英法调停冲突。
  奥斯曼帝国付出了什么代价,姑且不论。现在的问题是法国政府忙着内斗,光英国人根本就吓不住俄奥两国。
  在英国人看来,这次近东危机的核心在俄国人身上,只要他们不搞事情,要说服奥地利就很容易了。
  在这种判断之下,英俄谈判开启了。毫无疑问,英国人不认为在谈判桌上就能够解决问题,发起这次谈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拖延时间。
  伦敦政府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已经勾搭在了一起,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近东危机,英国人决定支持拿破仑三世夺权。
  英国人想要拖延时间,俄国人也没有做好准备,谈判就这在这种情况下开启了。
  维也纳
  奥地利政府正在讨论英俄谈判的事情,这影响到了奥地利下一步的战略,万一英国人把毛熊忽悠住了,西进战略就泡汤了。
  梅特涅分析道:“英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的利益冲突非常的严重,从近东到远东,到处都是两国矛盾的焦点。
  除非其中一方能够做出大幅度让步,不然两国的冲突不可避免。
  现在的近东危机,主要是由俄国人核心战略造成的,都已经准备了这么久,现在让他们罢手难如登天。”
  奥斯曼帝国衰落过后,俄国内部就出现了一种声音,吞下这个老牌帝国,继承他们的全部遗产。
  因为胃口太大,俄国人的计划自然是遭到了各国的抵制。虽然没有能够吞下这个帝国,但是在最近两次俄土战争中,俄国人依然拿到了足够的好处。
  或许是觉得一口气全吞奥斯曼帝国难度太大,俄国人又制定了两个小目标,分步完成这一计划。
  第一步、控制黑海、南下巴尔干、占领两海峡;
  第二步、牢牢掌握住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保护权,进而蚕食奥斯曼帝国。
  第一步战略计划的核心就是占领两海峡,只有掌握住了这条黄金水道,俄罗斯帝国的战略安全才有保障,不用担心被奥斯曼帝国进行封锁。
  这也是俄国人走向海洋的第一步,是他海洋战略中的核心一环。
  然而这最关键的一步,早在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签订,就被英国人给他们掐断了。
  俄国人为之奋斗了半个世纪的成果付之东流,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沙皇政府就再也不肯放手了。历史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索,就是宗教矛盾。
  现在俄奥结盟,欧洲列强联手压制俄罗斯的外交局势发生了改变,法国人又不在状态,如果不利用这个机会占据两海峡地区,俄国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恰好圣地危机,又给俄国人提供了充分的战争借口。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发动,那是他们在为战争做准备。
  这些问题奥斯曼政府不知道么?显然是不可能的,作为老敌人,奥斯曼政府对于俄国人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之心。
  问题是就算他们什么都清楚,除了被动应战外,就只能期待国际调停了。
  主动出击是不存在的,俄国人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奥斯曼帝国同样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名义上他们的军队数量不少,看上去也是兵强马壮。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表面上强大的奥斯曼军队,实际上只是一个花架子。
  无论是和俄国人打,还是和奥地利打,他们都怂。这不是一句政府腐败无能,就能够盖过去的。国力上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弥补的。
  费利克斯首相想了想说:“俄国人要动手是必然的,现在我们不确定的是他们是在今年下半年动手,还是拖到1852年再动手。
  不光是战争爆发时间无法确定,这场注定规模很大的战争,会持续多长时间同样也是一个未知数。
  最令人担心的还是英法会不会参战,就算是参加这次战争,他们会拿出多少实力来。
  在这些问题不能确定前,我们采取任何行动,都是有风险的。现在我们就要想办法,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这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小国制定战略不用考虑善后问题,赢了一切好说,输了就直接完蛋。
  奥地利不一样,只要不盲目乱来,就算是失败了一次,同样还有第二次再来的机会,提前进行风险控制就必不可少了。
  拉德斯基元帅摇了摇头说:“如果要控制风险,那么俄土战争爆发过后,我们就只能等待战争升级,在法国人没有出兵前,我们也不能动。
  假如法国人不参战呢?我们是不是要放弃这次计划?”
  费利克斯首相肯定的说道:“这就要看英国人的决心了,只要他们愿意,就一定会有办法拉着法国人一起动手。”
  这个结论和弗朗茨得出的一样,谁叫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靠英国人上位的呢?
  历史上,他本人就是一个严重的恐英症患者,很多时候都在附和英国人。在他执政期间,几乎看不到法国政府和英国人硬顶。
  弗朗茨想了想说道:“这次战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保密,打各国一个突然袭击,造成既定事实,逼迫英法承认。
  只要计划没有暴露,主动权就在我们手中,什么时候动手,要不要动手,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俄土战争爆发后,英法会不会参战,这个问题就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的了,不过想必奥斯曼人更加着急。
  拉拢英法参战,是他们摆脱危机的唯一选择。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奥斯曼帝国知道,我们的目标只是多瑙河流域。”
  欺骗奥斯曼人,弗朗茨没有任何心里压力,如果告诉他们奥地利政府这次对他们没有任何兴趣,估计说的天花烂坠苏丹政府也不敢信。
  不如暴露一个假信息,让奥斯曼人信以为真,相比想要吞下他们的俄国人,奥地利人的胃口无疑要小得多。
  分清楚了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奥斯曼政府的选择就不多了。被奥地利咬上一口,无非是皮癣之患,要是被俄国人咬了下去,不死也是半残了。
  ……
  财政大臣卡尔提议道:“陛下,为了应对接下来的战争,财政部建议实施烟酒专卖制度,以便筹集更多的战争经费。”
  奥地利是有一笔战争经费的,用来统一南德意志地区是够了,可是要面对各国的干涉就不一定了。
  奥地利帝国也是家大业大,早就过冒险的阶段。弗朗茨也不喜欢冒险,不可能只有几个月的战争经费,就傻乎乎的跑去发动战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