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1130

  美国人干过事情,弗朗茨也不介意效仿一次。不管那么多,先忽悠你把铁路修了再说,等铁路修完了没有利用价值了,那么就可以考虑翻脸的问题了。
  在弗朗茨看来,前世香港搞的公共设施项目,最高利润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五,就是一项好政策。
  要是奥地利政府复制过来,民众们应该会非常的支持吧?至于铁路公司,百分之十五的利润同样可以让他们活的很滋润了。
  投资者什么时候,能够收回建设成本,这个问题就不知道了。反正前面的投资者都赚到了,后面的接盘侠从来都是倒霉蛋。
  铁路的发展,自然刺激到了钢铁产业,一家家钢铁企业纷纷扩充产能,准备在接下来的盛宴中分到一杯羹。
  为了有效的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1850年3月奥地利工业部下令,将7家国营钢铁企业合并为奥地利钢铁集团。
  奥地利第一家年产原钢一点二万吨、产铁十八点四万吨的巨无霸钢铁企业诞生了。艺术加工一下,就是年产钢铁二十万吨,世界第一钢铁集团就这么诞生了。
  是不是真的世界第一钢铁集团,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不过成为奥地利第一钢铁企业是不争的事实,整个奥地利帝国一半的钢铁产能就在这家集团。
  这个年代,全世界钢铁产量超过十万吨的国家,都只有个位数,超过百万吨的国家就英国人。
  如果不是大家都停留在这个水平,奥地利的媒体也不敢吹这个牛逼,总的来说这个时代的新闻人还是有节操的。
  合并过后,这几家钢铁厂就开始分工了,根据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产能。
  简单的说,就是根据铁矿的品质,适合炼钢的那就全部用来炼钢,适合炼铁的就拿去炼铁,不要再搞混合生产模式了。
  最核心的还是把几家企业的核心技术汇集在一起,各取所长利用到工业生产中。同时组建了一个冶炼技术研发部,推动技术革新。
  按照计划,1851年奥地利钢铁集团的产能会提高到24万吨,1852年就要提高到32万吨,1853年将突破45万吨……
  这些计划都不是乱来的,完全是根据市场需要制定的,不扩充产能如何去抢订单呢?
  奥地利的铁路网建设,可是一块大肥肉,相关企业就没有不想去咬上一口的。
  按照一米铁路使用60千克钢铁计算,一公里就需要消耗60000千克钢铁,也就是说光奥地利的铁路网计划,需要消耗的钢铁两百多万吨。
  这么好的机会,钢铁企业要是再不扩充产能,那就是脑子进水了。
  为了扶持钢铁企业,奥地利政府已经决定未来五年内不从这家新组建的集团中抽取利润,并且还注资了一百万盾进来,用以技术革新。
  不光是钢铁企业,很多相关的产业都在拼命扩充产能,弗朗茨也在闷声发大财。
  不要看砂石这些小东西不起眼,实际上搞过工程的人都知道,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利润可一点儿也不低。
  初步估计,每公里铁路光浇筑混凝土就要消耗十几万吨砂石骨料,上面那层厚厚的碎石需要的石料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任何商品量大了,利润也就上去了,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实际上并不比生产铁轨的钢铁厂获利少。
  只不过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分散在无数的散户手中,看起来就不起眼了。弗朗茨只是利用先知先觉进行了提前布局,进行垄断经营而已。
  当然垄断经营的事情,他是不会承认的。不信可以去查铁路公司和奥地利矿业集团的合同,都可以证明垄断经营确实存在。
  只不过知情者们都不会说,媒体更加不会去报道。
  对外的解释:奥地利矿业集团只是一家代理商,这些的矿场分布在数十家企业名下,大家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才联合起来成立了一家集团和铁路公司谈判。
  没错真相就是如此,为了避免被铁路公司压价,大家才联合起来的。没看最后的交易价格,都和市场价相差无几么?
  要是垄断经营的话,肯定是要涨价了,既然没有大幅度涨价,那就不是垄断经营。
  什么是躺着赚钱,1850年弗朗茨终于感受到了。就这一项不起眼的小生意,他就获得一百二十三万盾的年利润。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可以躺着赚钱。
  遗憾的是铁路修建完成,这些野外的砂石矿也就没有了销路,再想大赚一笔,就只有等公路网建设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三四十年都不用期待了。
第五十一章、有钱好办事
  萨尔茨堡,一家酒店内。奥地利联邦铁路公司的高管-莫特里赫正在给技术人员们开动员大会。
  “都听好了,董事会已经做出了决定,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我们要把铁路连通到阿德宁。”
  工地上混的,就没有几个斯文人,莫特里赫也没有打官腔,直接了断的把任务说了出来。
  他只是行政负责管理的,不是搞技术出身的,在这个项目组待了一年多时间,对于工程进度却是一清二楚。
  现在总部这个进度要求,怕是很难完成。不过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他知道不能有困难就退缩。
  董事会都做出了决定,不管困难再怎么大,他也必须要去尝试完成,这是态度的问题。
  如果连实际行动都没有,就向上面喊困难、完不成,那么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私营企业都是非常现实的,如果没有了价值,他就可以混蛋了。在这个问题上,他的分量还没有下面的技术人员重。
  这个年代的技术人员是宝贝,无论放在哪个项目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行政管理人员就不一样了,铁路公司内部还有一大把。
  项目总工程师萨尔瓦多好不客气的说道:“莫特里赫先生,以我们现在的施工进度,能够在两年内完成这个任务就不错了,这是事先计划好的工期,想要提前完成根本就不可能!”
  在这个标段的铁路施工中,名义上莫特里赫是负责全面管理,在技术上却是萨尔瓦多说了算。
  莫特里赫根本就管不到萨尔瓦多,或者说是不敢胡乱插手。他是聪明人不懂就是不懂,知道瞎指挥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现在突然提高施工任务,技术负责人反对也是很正常的。不过莫特里赫不是没有准备,笑呵呵的解释道:
  “萨尔瓦多先生,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缺少什么你尽管开口,我负责和总公司协调,不过工作任务必须要按期完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就幸苦一下,牺牲一下休息日。请放心,公司是不会亏待大家的。
  我在这里给大家保证,只要提前完成任务,大家获得的奖金绝对不会低于现在的工资。
  不,按期完成任就行。我去总公司去给你们申请,如果低于了这个数,我自己掏钱给你们补!”
  莫特里赫的表演成功了,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加快施工进度自然也不例外了。
  两年的施工任务要一年完成,发放两年的薪水没有毛病,大家干的活还是一样多,铁路公司的人工成本预算并没有增加。现在正是缺人的时候,莫特里赫完全有把握将钱要下来。
  加薪可以安抚住大部分技术人员,可是萨尔瓦多依旧摇了摇头。
  “莫特里赫先生,没有人怀疑你的人品,现在的问题是时间太短了,我们已经从两头向中间施工了。
  想要再增加进度,除非把现在的标段一分为二,从中间地段再次分割。这不但需要增加人工,还要增加机械设备,我们的技术人员也不充足,管理难度还要大大增加。”
  莫特里赫想了想说:“这些问题都可以克服。想必你们也清楚,国家为了加快铁路的建设进程,已经出台了法律,从铁路立项算起,十年之内铁路运营不征收任何税收。
  我们从1849年开始施工,预计在1854年才能够全线完工,这意味着我们的免税运营时间只有5年。
  联邦铁路公司是一家上市企业,总部不得不考虑股民们的意见,现在大家都希望铁路能够早点儿投入运营。
  如果我们能够在1851年完成5标段的路基施工,那么1852年就可以铺设轨道,安装相关的设备,1853年就可以进行试运行。
  能够提前一年投入运营中,这必然会给公司带来大量的利润,各位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利润”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奥地利政府要求铁路公司加快主干线的施工速度,理由是:奥地利准备向奥斯曼帝国开战,要利用铁路运输后勤物资。
  这个理由,大家没有办法拒绝。况且政府又不是没有给补偿,免税十年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和奥斯曼帝国作战,为什么这条连通巴伐利亚王国的铁路也必须要加速施工,就不是重点了。
  重点在于伟大弗朗茨陛下亲自发话了,他既然说是全国的主干线加快施工进度,那就必须是全国的主干线。
  难道还能为这个问题,跑去和日理万机的皇帝陛下讲条件不成?
  最后铁路公司的管理层经过研究决定,集中力量加快主干线施工速度,暂停准备开工的支线路段。
  ……
  这个年头,铁路技术人员是抢手货。为了留住人才,联邦铁路公司还拿出了部分股票期权充当奖金,发放给了这些技术人员。
  虽然到了每个人手中的金额都不多,可是造成的效果却非常不错,有自家的份额在里面,没有不想铁路提前通车。
  萨尔瓦多想了想说:“对公司的决定我没有任何意见,不过莫特里赫先生,这些问题你都要帮我给解决了。
  还有就是目前我们在施工过程中的伤亡人数太多了,你最好能够约束一下那些管理人员,让他们不要做的太过分。”
  所谓的管理人员,当然就是铁路公司娉请的打手了。现在这批免费劳工,就是真正的“牢工”,便宜是便宜了,可是管理起来却不怎么方便。
  一个个都想要混日子,只要没有人盯着就要磨洋工,甚至逃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要不是有军队看着,没准还会发生暴动。
  军队派人虽然派人看守,却不会派人帮他们管理。为了加快施工速度,铁路公司娉请的管理人员自然是皮鞭+大棒伺候了。
  这让道德还没有完全沦丧的萨尔瓦多看不惯,当然他也不是圣母,只是顺口一提,对于这种乱党分子他也是深恶痛绝的。
  莫特里赫笑呵呵的说:“没有问题,劳工数量不足的问题,我马上去打报告,机械设备公司的库房里面还有,直接派人过去提货好了。
  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我会上报给总公司。不过萨尔瓦多先生,现在到处都缺技术人员,总部都在全欧洲挖人,你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