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龙蛇传(精校)第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9


这老者正是姜翼贤的师弟卓不凡。姜翼贤同门五人,现存的就只有他们哥儿俩了。卓不凡在师门排行第三,师兄弟五人中,以他天资最为聪颖,对梅花拳、剑两样师门绝技,造诣也最深。他少年时抱负不凡,自视甚高,四十年前初出师门时,正是太平军衰亡之际,当他想加入太平军时,天京已陷入清军之手。他书空咄咄,雄心壮志,兀未少休。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太平军残兵散入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农民的秘密结社——捻党,在太平军覆灭后,捻军续兴,成为一支强大的起义军队,捻军的领袖如赖文光、陈得才等都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部将。当时满清的主力湘军,正全力对付南方的太平军,北方兵力空虚。赖文光、陈得才率领一支小军队,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四省,变成数十万人的大军。同治四年,并曾在山东大破清军,以骁勇著名的满清亲王僧格林沁也被捻军杀死,一时声威大振。
卓不凡那时正在山东,立刻赶去投入捻军。而姜翼贤则因已替师父接掌梅花拳,而未跟随。卓不凡投入捻军后,捻军分为东西两部,赖文光率东捻军在山东,张宗禹率西捻军由河南攻入陕西。这时满清已调李鸿章的淮军对付东捻,左宗棠的湘军对付西捻,两边形势都很紧张。卓不凡随西捻军在同治五年入陕西。
自卓不凡随捻军入陕后,姜翼贤三十多年都没有他的消息,起初以为他随西捻被左宗棠杀了,后来却有传闻,说他避居甘肃西部,所以姜翼贤在陕西无路投奔时,索性更西行而入甘肃,探听他的下落。
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几省,原是汉回杂处。捻军未至西北前,满清统治者故意制造民族纠纷,让汉抑回,西北回族对满清统治固然不满,而对汉人也颇为仇视。回、汉两族,同受满清挑拨,互相攻杀。当时,西安、大荔一带二三十县,汉人死者不下数十万。
西捻入陕之后,积极联络被压迫的回民,回民也风起云涌,组成了一支有相当力量的起义军。捻回力量一直扩展至陕北,甘肃回民也起兵接应。当时捻军自南而北,回军自西(甘肃)而东(陕西),纵横各千余里,陕北正处于两军的交会点。左宗棠老奸巨猾,一面驻重兵于陕西耀州,奏疏清廷说:“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宜驻重兵于耀州,以防捻回合势。”在军事上,已是故意将捻、回分别对待,制造两方的猜疑,一方面更积极制造汉回兄弟民族间的冲突。例如清法律规定:回人杀死汉人,一条命要赔十条命,汉人杀死回人,十条命才赔一条命。名义上是“让汉抑回”,实际上是故意造成两族间的不平等。因此即使捻军入陕,回汉两族的纠纷,仍然未能根本解决。
当年卓不凡在西捻军中,负责联络甘肃的回军,和回民中的一个女英雄马凤姑情感渐深。但因种族间的成见,马凤姑的家人戚友,多不同意,加以当时军情正急,婚事遂迟迟未定。而在这期间,捻军、回军也遭受了左宗棠分化的毒计而溃败。
左宗棠摆出以主力对付捻军,放松回军的姿态,威胁利诱,诱降了当时回教白山教的教主马化龙,叫马化龙招各地回军到陕北金积堡缴马匹军械就抚。回军到齐缴械后,左宗棠突然纵兵屠杀,不留一人。事后还得意洋洋写信给朋友说,这是他生平杀人最快意的一次。
回军被左宗棠毒计杀灭后,捻军势孤,也被击溃,而左宗棠更利用西北部分汉人仇回的心理,趁回军溃败之际,残杀回民,更扩大制造两族间的血仇。
捻军溃败之后,卓不凡流落甘肃。而回民在大屠杀之后,各自结寨自保,对汉人非常仇恨。卓不凡几次去找马凤姑,都给回民逐出。马凤姑虽是个巾帼英雄,可也无力跳出民族仇恨的圈子,她在本族教长们的压力下,只有消极不嫁,以示反抗。
卓不凡眼看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业,因敌人的诡计以及自己的错误而终至失败;又眼看回汉互残,满清坐收渔人之利。他痛不欲生,因此决心尽一生之力,为回民做事,要回民知道,两族的血仇都是满清统治者一手造成。他曾几次冒奇危大险,率领一小队流散捻军,帮助回民抵御清兵,最后他们和马凤姑所属的那个部落,都被清兵追逐到甘肃北部,散入荒野。
卓不凡失败了,但卓不凡也成功了,回民终于承认了他是朋友,不是敌人。可是其时距捻军失败又已是十余年,而马凤姑也在战争中牺牲了!
他心伤逝者,悲痛莫名;可是这时,他已经不是孤独的异乡客,而是回民的好朋友了。他们劝慰他,挽留他,甚至为他说亲。他虽然把婚事一一推掉,但却终于留下了。
其时左宗棠的大军早已班师,他们这一小部回民给迫到甘肃极西之地,也终于立足下来了。卓不凡从此便和马凤姑的部落安居下来,生活,战斗——与西北荒野的自然环境战斗。
荒漠余生,星移物换,转眼又是二十多个寒暑,卓不凡离开中原,已是三十多年了。他虽然有时也会念起中原旧友,同门师兄,可是遥望中原,黄沙漫漫,阴山蔽日,黯然魂消;他也只有荒漠高歌,临风致意罢了。
西北苦寒,行旅艰险。卓不凡和一小部回民定居下来后,每年都要到甘肃东部城市一两次去采办生活用品。他到底是练武之人,虽至暮年,体魄仍极强壮,加以他又是汉人,因此到城市中和汉人交易甚为方便。
这年岁暮,他照例到甘肃东部采办冬货,无意间在天水郊外碰见“三龙二虎”,铁骑奔腾,武士打扮;他一看就知道这些人学过多年功夫,而且一定是满清的鹰犬。他疑心来人是来访查当年遗留下来的西捻的,因此暗暗跟踪,仗着超卓的轻功,居然远远地跟在健马之后,看着一行五骑上麦积山去。
卓不凡跟了他们半夜,到他们发觉姜翼贤祖孙,荒山夜斗时,他也发现了姜翼贤似曾相识;再看下去,见姜翼贤使出梅花门的刀法步法,更确定了这人必定是自己的同门。当他一认出来,便立刻挥剑上前,解了姜凤琼的困危。
这师兄弟俩荒山重逢,恍如隔世。卓不凡在西北多年,知道姜凤琼的病是因水土不服,旅途困顿而起,遂将随身带得的药趁着姜老头子刚才所煮的茶犹自滚热,给她服下,叫她安睡。姜凤琼和敌人厮杀了半夜,一躺下地,便睡得酣熟。卓不凡笑着对姜翼贤道:“师兄你不必担心,明天她便会好了。”
他们两个老头儿一夜没睡,荒山夜话,苦茶解寒,互诉三十多年来的沧桑。卓不凡听得师兄现在正是亡命江湖,有家难归,便慨然邀请师兄和他同到回民部落中住。他道:“我们住的地方在甘肃极西荒漠之地,虽然日子过得苦一点,但却无异世外桃源,尽可作‘避秦’的处所。”
姜翼贤笑道:“我到甘肃,就是想找你。果然天从人愿,得来全不费功夫;你不邀请我,我也要去的。我们又不是公子哥儿,有什么苦吃不得!没说的,只有到你那里避些时了。”
经过一晚酣睡,第二天姜凤琼果然霍然而愈。姜老头子对她说要去师叔祖处暂避一时。她听了半晌不语,姜老头子急忙劝慰她道:“孩子,我们不是久居,过些时候,我们还是会回去,你不用难过。”他虽劝孙女儿不要难过,他自己的眼睛却有些湿润了。
姜凤琼见她爷爷这个样子,心中一酸,却急装出欢笑的样子道:“爷爷,我并没有难过呀。随师叔祖多见识一些地方,还可以多学一些武艺,不是很好吗!哦,师叔祖,你老住的叫什么地方?”
卓不凡笑道:“说出这个地名,你一定会觉得奇怪,叫做‘碱泉子’。泉水是苦涩的。你不知道,越到西北,水源越是难找。只有一个井,不管它是苦水甜水,人们还是把它当甘露。所以凡有水源的地方,就把它取作地名。在碱泉子附近,还有马连井子、盐水、公婆泉等地名,还有一个更怪的地名,叫做‘吊吊水’,‘吊吊’是‘滴滴’两字的变音,那处水源只能一滴一滴的等它漏下来。”
姜凤琼伸了伸舌头:“哎唷,这么个难找法!”
卓不凡笑道:“姑娘,你别发愁。现在要比从前好多了。我们在那里住了二十多年,种了一些树,另觅水源,打了几口井,再把冬天的雪水储下来,春夏之后,还可种一些蔬菜呢!姑娘,你应该懂得:有人就有办法,人多更有办法。”
姜凤琼听到此处,笑着对她爷爷说:“那我看朱师叔他们也该有办法,他们的人不是一天天多起来了。”
卓不凡诧然问道:“哪位朱师叔?”
姜老头子将义和团和朱红灯的事约略告诉他。他听说是“扶清灭洋”的,很不高兴。因为他身经祸变,眼看捻军和回民受清军屠杀,对清廷的仇恨已是刻骨铭心;他又未接触过义和团,当然更不了解朱红灯的策略。虽然经姜老头子解说朱红灯这人绝不会投降朝廷,他还是不信任,心中以为是师兄庇护自己的徒儿。不过他知道了清廷就是因为他师兄是朱红灯的师父,才要搜捕、杀害他,也觉得事情颇为复杂。自己远居边塞,真相不易明了,也就默然无语。
当下他们三人,谈谈说说,一路上倒不觉寂寥,不过几天就到了碱泉子。回民们见他回来了,都很高兴。听说姜老头子是他师兄,姜凤琼是他师侄孙女,都是有本事的人,更表欢迎。年轻的姑娘们见姜凤琼长得这么美,更上来拉拉扯扯,问长问短。姜凤琼见回族姑娘们如此天真活泼,也觉得很是投契。
自此姜老头子祖孙就在碱泉子住下了。碱泉子这部回民给左宗棠大军迫至此地时,本来已被屠杀得剩不到三百人,现在经过二十多年休养生息,人口增长快速,已有五百来人了,聚居起来,居然成了小村落。
姜老头子在碱泉子住下,晃眼又是四年。他和回民们虽然相处得很好,可是想起孙女的婚事,心中总觉不安。姜凤琼已经二十二岁了。如果在平时,早就该有婆家了。
这四年的时间,说来不算很长,但外面已又是一番气象。义和团的势力迅速发展,就像野火燎原,在北方几省烧将起来,越来越广,在甘肃东部也开始有义和团的活动了。
同时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也有了个大转变。满清统治者对义和团的政策,本就摇摆不定,他们虽然想把义和团消灭,可是由于义和团势大,清廷迫于无奈,不得不承认它是合法团体;这样在“利用”与“防范”的夹缝中,义和团和清廷,几年来总算没有发生大冲突。可是到了光绪二十五年,情况有了转变。当时山东全省农民,大都入了义和团的拳厂,和山东拥有特权、欺压平民的列强传教士及教民起了冲突。传教士认定拳民是叛逆,鼓励教民武装侵犯义和团,并且夸大义和团的恐怖。当时列强驻华公使,由美国公使康哲出头,压迫清廷撤换原来的山东巡抚毓贤,而换以更大的屠夫袁世凯。媚外的袁世凯,拥有强大的私人军队,他一到山东,义和团便陷入血海之中。他定出《严禁拳匪暂行章程》八条,凡有练拳或赞成拳厂者杀无赦。这种极端残忍的屠杀,引起了山东义和团全面的反抗。
数年暂安之局,至此一变。清廷对各地义和团又由防范之途而成为搜捕。陕西西安是西太后行宫所在,所以对于荒僻的西北几省(包括甘肃在内),也注意起来。
外面的沸沸扬扬,连僻居在甘肃极西的卓不凡也略有所闻。他到甘肃东部给碱泉子回民采办年货时,就看到有拳厂神坛,香烟缭绕,拳民头裹黄巾,腰缠红带,在街上往来。又听说清廷已与义和团在山东开战,不久甘肃恐怕也要大举搜捕了,甘肃东部已是人心惶惶,可是拳民们仍然结集游行,无所畏惧!
卓不凡回到碱泉子和师兄一谈,大家又是兴奋,又是茫然。姜翼贤兴奋的是:自己的徒弟果然是个英雄豪杰,足证他老眼无差;然而对于自己不免要卷入漩涡,也感到茫然。至于卓不凡呢?他雄心壮志,又如春蚕抽丝,正是烈士暮年,壮心未已。因他还未清楚义与团与朱红灯的做法,所以也不愿贸然投奔。师兄弟俩商谈之下,还是决定静以观变。
卓不凡将外界形势告诉回民,这一荒漠桃源,顿时阴霾四布。这些浩劫余生的回民们,又再陷入焦虑惶恐之中。他们除了小心戒备外,还请卓不凡到外面探听消息,好作提防。
荒漠雪飘,山舞银蛇,又是一年岁暮。卓不凡像往常一样去甘肃东部城市采办年货,兼探听消息,剩下姜老头子和姜凤琼在碱泉子帮助回民防备。
一晚,雪下得正浓,白皑皑的荒漠如堆琼砌玉。姜老头子深夜在村落外徘徊,看明月映积雪,星斗乍明灭,别有一番清旷之景。姜老头子想起自己来到碱泉子已整整四年,正自慨叹。耳中蓦地听得一种轻微声息,远远飘来……
姜老头子伏身注目,只见一条黑影,疾如鹰隼,远远奔来,在积雪寒光之下,看得清清楚楚,一下子就到了村边,一撩衣襟,就上了屋顶。姜老头子急急长身,就似平空掠起一只大鹤,轻飘飘地在他身边一落,低声喝道:“咄!你是哪里来的?荒漠穷乡,不值得好汉光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