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437

  宁渝坚定道,虽然宁楚的战略重心一直在北方,可是不代表就要对荷兰人忍气吞声,再说当年郑成功能在荷兰最为鼎盛的时候将他们驱离台湾,眼下经历过三次英荷战争的荷兰,只不过是昨日黄花罢了。
  朱一贵抵不过荷兰人是因为他没有多少积累,再加上还要提防内部的黄殿和大陆上的宁楚,这才显得有些拙于应对,特别是在面对荷兰人的海军时,他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
  众人也都纷纷点头,他们心中亦是这般想法,作为新生的大楚政权,在面对外来势力的挑战时,考虑更多的往往是怎么打,而不是要怎么去和谈。
  宁渝微微沉吟一番,道:“眼下北方的事物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除了密切关注漠北喀尔喀蒙古三部和准格尔的战事以外,一定要加快我军的骑马步兵师的构建工作,枢密使就留在京师主持此事吧!”
  宁忠义微微一笑,“回禀陛下,臣已经通过工商部在同漠南蒙古诸部进行协商,让他们在明年开春二月前,提供至少十五万匹蒙古马,到下半年的时候提供十万匹蒙古马,所有的马儿都会以市价购买,不会让他们吃多少亏。”
  “哈哈哈,没错,该赚钱的时候也要让人家赚点钱,做生意不光要算钱的账,也要算一算政治账。”宁渝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实际上促成这么大的蒙古马交易,本身对于拉拢漠南蒙古诸部也有很大的好处,除此之外,在经济方面也是很划算的,毕竟他们将自己的马儿卖掉,换来大量的银币,总得要选择去购买来自中原的商品,也就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了。
  宁忠义点了点头,继续道:“至于新编的十二个骑马步兵师所需一应兵员,在此之前就已经通过五军都督府征集完成,目前还在河北和直隶进行新兵训练,大概到了明年年初就能正式归建。”
  在目前的复汉军体系中,骑马步兵相对于真正的胸甲骑兵而言,仅仅只是将战马作为战略运输的工具,因此骑术要求并不高,训练难度自然是大大降低的,通常在完成了前面的常规训练之后,再就是经过短期的马术训练即可。
  正因为如此,宁忠义才有信心在明年开春的时候完成归建,到时候再进行一定的训练之后,就可以考虑将这些骑马步兵师投入到草原上作战,而到了那个时候,就开始轮到准格尔被动了……
  宁渝在听完枢密院的计划之后,当下也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朕也就可以放心回南京了,相信等到朕再次返回京师后,北方的问题就能得到最终的解决了。”
  众人一听顿时心中一凛,特别是宁忠义从一开始就明白,用新训练的十二万骑马步兵来对付只有寥寥数万人的准格尔,实在是太浪费了……想必皇帝已经盯上了俄人在北方的领土,只是这一仗到底能打到什么地步呢?
  北海?还是更远?
  ……
  当时间来到十二月的时候,南京证券交易所终于正式挂牌成立了,就在秦淮河岸边的一块空地上,一幢气势恢宏的大楼拔地而起,整整十层的高度几乎使得它成为南京立的新景象,而大楼上面还挂着一个鎏金的牌匾,写着‘南京证券交易所’七个大字,让人望着都觉得眼前发晕。
  “还真是气势恢宏啊……”
  新任清流报主编汪景祺脸上带着几分惊讶,站在了南京证券交易所的门口,他此行过来自然是为了采访,而采访的对象也就是新的南京证券交易所。
  当汪景祺走进这座稍显奢华的大楼时,才发现它本身值得如此,因为从他的视野当中,可以看到几乎整个南京的权贵都聚集于此,无论是宗室派还是勋臣派,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商会都出现在了这个地方。
  “买东北股票,东北移民计划是一个超长期的计划,再加上朝廷也很重视,其利润相当高啊!”
  “哎,我觉得买朝鲜也可以,虽然朝鲜现在不咋样,可是它的人口多,等到时候国内的劳动司签发特别签证以后,到时候从朝鲜组织人口到国内来挖矿可是很赚钱的!”
  “嘿,你们这意思就是缅甸不行了?没听说吗?程枢密已经在缅甸打垮了白古王,眼下的缅甸已经全部到了咱们的手里,封君们也都开始在缅甸建立各自的封国了,这里面的利益,想想都不得了!”
  众人吵吵嚷嚷的议论着朝廷的三大项目,当然也还有一些人在专注地聊着关于其他商行的股票,所有人的眼神当中,都泛滥着一种贪婪的目光。
  要知道,眼下大楚的权贵们也好,还是下面的商会也好,钱财并不是少数,特别是聚集在民间的财富,更是以万亿元的规模才计算。
  在过去的时候,由于没有太好的投资渠道,这些资金通常都是被拿出去放贷,收收利钱也就罢了,甚至还有些人都是将钱财直接藏起来,直到腐烂为止——在宁渝看来,这自然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促进货币在社会上的流转,本身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朝廷的税赋增长,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这些钱财给挖掘出来,就会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眼下有了证券交易所之后,先不说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至少可以让这些钱开个口子出来透透风,其背后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
  汪景祺心中一动,他十分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点,那就是来到这证券交易所的人,似乎都是消息灵通之辈,这天南海北的消息可不是一张小小的报纸就能看完的,相信在他们的身后,应该就是各大家族的根基了……只是令汪景祺更好奇的是,这个生意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前来?
  似乎听说证券交易所的背后,似乎就是那位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这么一想,似乎也很正常了。
  对于汪景祺这种热衷于往上爬的人而言,每一处但凡能够给他未来仕途带来帮助的渠道,他都不会轻易放过,当下便面带着微笑走进了大厅,开始跟周围的人进行攀谈。
  大家伙虽然大多都是豪门的代言人或者是商会的领袖,可是对于《清流报》还是颇为了解的,对于清流报的新任总编自然不敢怠慢,否则到时候他在清流报上写点什么,那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因此众人对待汪景祺也是颇为热络。
  “钱会长,这股票买卖,真的能赚钱,还能比咱俩商会更赚钱?”汪景祺微笑道,手中的炭笔在一本小册子上点着,他可是知道钱会长所代表的钱氏商会,一直都在做对日本的买卖,每年的贸易额都在创新高。
  钱会长是一个身材颇为肥硕的胖子,他望着汪景祺裂开嘴笑了,“汪总编可不知道,咱家的商会平日里赚钱也不容易,特别是像跑日本的贸易,本来就赚不来多少钱,中间还会有风浪和海浪的风险,要是一个不慎……呵呵,血本都能给亏下去……”
  听见钱会长絮叨了半天赚钱不易,汪景祺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而是饶有兴趣道:“那这跟股票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这关系还可大了!”
  钱会长一拍大腿,道:“咱以前做买卖,那风险都是咱一个人担着,这赚了还好说,一旦赔了就得掏老本,可是这老本经得起几回掏?连着赔几次咱这商会也就完蛋,可是现在有了证券交易所,咱可以把股本拿出去卖,到时候做生意这成本就相当于别人跟咱一起承担,赚了股票升值,咱也跟着赚钱,这赔了也不是咱一个人赔了,还有股东分担呢!”
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远瞩
  天底下从来不缺乏聪明人,特别是对于宁楚的高层大族们而言,他们在证券交易所出现的时候,就十分敏锐地察觉到了它背后的潜力,其中分担风险倒是其次,更关键的是对财富规模的放大,这个作用要更加令人为之赞叹。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像钱氏商会在从事对日本贸易的过程中,能够调动的财富规模,可以很直观地用船只的数量来表示,船队的规模越大,则代表着财富越多,可是钱氏能调动的财富有限,调动的船只也十分有限。
  可是在证券交易所经过放大之后,无数民间的游离资金都可以进入证券交易所,变成钱氏商会的股票,从而到达钱氏商户的账目上,这样钱会长就能调动十倍甚至是百倍的财富规模,能够造更多的海船,赚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助推钱氏商会的股票进一步高涨,而赚到钱的股民们,自然也会更进一步买入或者是持有股票。
  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凡是没有合适项目但是有大量资金的大族,都会选择去挑选几个拥有广大投资潜力的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其中像皇家商会会长崔玉,就是在证券交易所里挑选项目的大客户。
  在证券交易所的顶楼上,崔玉面带微笑地望着楼下的茫茫众生,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道:“财政部金融司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汪司长果然让人刮目相看。”
  财政部金融司副司长汪由敦脸上也是带着笑意,他是当初第一届科举时期的前五名,跟彭启丰、吴敬梓还有刘统勋这些人齐名,不过相对于在新闻出版司任职的彭启丰和在行政院办公司任职的吴敬梓都显得低调些许,甚至如今在地方任职的刘统勋,名声都要比汪由敦大很多。
  因此,对于世人而言,汪由敦与他的同窗相比要逊色了许多,可是他并没有多少气馁,反而抓住了机会,在财政部厮混了一段时间后,果断加入了新设立的金融司,并且在恩斯特的帮助下,将眼前的证券交易所给开办了起来。
  要知道,汪由敦一开始也是什么都不懂,不得不虚心向恩斯特以及其他的西人请教,甚至还把当初荷兰开办的证券交易所的资料拿来学习,在这般苦心孤诣之下,却是让南京证券交易所顺利开办了起来,也使得汪由敦成了半个专家。
  “崔会长实在过誉了,汪某只不过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也算是没有辜负陛下的厚望。”汪由敦心中越是兴奋,他的脸上却越发显得冷静。
  崔玉颇为欣赏地望着面前的汪由敦,笑道:“好好做,陛下对于证券交易所还是非常重视的,只要你做出了成绩,将来入阁想必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入阁……下官何德何能?”汪由敦心中一跳,却是显得紧张了许多,毕竟对于天下官员来说,谁不想进入内阁做上一任首辅?
  在目前宁楚的文官体制当中,尽管有很多部分有着明清的影子,可是明显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像入阁资格上,根本不用像明朝那般需要有翰林出身的资格,简单来说,只要具备深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中枢部阁工作,就有资格成为入阁的候选人。
  当然,眼下的汪由敦还不可能幻想到那么遥远,毕竟想要入阁,他至少还要经历两任地方两司任职和一次部阁尚书的经验,否则根本连资格都没有。而按照宁楚目前的官制,这三任官做下来至少需要十二年到十五年左右。
  按照考满来算,一任地方两司官或者是部阁正官通常为两年一考,三考为满,正常升官逻辑是需要六年的,不过由于考满分为上、中、下三等,如果三次都是上等就可以减去两年,也就是四年才能调动一次,如果只有一次上等或者三次都是中等,那就只能按照原来的六年来算,如果都是只有一次中等或者都是下等,那就得恭喜老兄下岗再就业了。
  没错,三次考满如果没有达标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降职处理,只有一条路能走,那就是撤职了事,至于能不能重新当官,就要重新回去考试,重新从最低的从九品开始做起。
  因此,宁楚的官好做也不好做,大家从最初的秀才试开始后就能当官,但是想要升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至于连续考满为下等,那就说明老兄不适合当官,还是去干点别的吧,别来祸害百姓了。
  汪由敦眼下只不过部阁的副司级官员,距离首辅那个位置,不说还有十万八千里,可是至少也得二三十年的磨勘才行。
  崔玉微笑道:“汪司长确实自谦了,虽然你的同科好友他们,眼下走的路比你要远一些,可是放在整个官场生涯里,呵呵,其实也算不了什么……未来二十年内的四任阁臣跟你们关系不大,可是到了二十年后,没有别的意外,阁臣或许就要从你们当中挑选,汪司长还是很有机会的。”
  汪由敦轻轻抿了抿嘴唇,终于停止了内心的遐想,只是笑道:“崔会长今天来这里,想必不是为了汪某的前程而来吧。”
  “当然不是,崔某此行前来,也是因为要投资的缘故。”崔玉在谈到自己的来意时,脸色也凝重了许多。
  汪由敦有些好奇,“那不知崔会长想投哪些股票?今日各大商会的会长都在,还有东北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缅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及朝鲜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掌柜们,基本上都到了这里,不如请他们来聊聊?”
  “也好,崔某这次前来就是要投所有的公司。”
  “这……”
  崔玉微微一笑,“你放心,陛下将皇家商会托付给崔某,可不是让崔某来当霸王的……实际上这也是陛下的授意,每个商会都投一些,但是不会投很多,大概占个十分之一的股份就好,主要还是为了团结各大商会。”
  “原来如此,陛下真是高瞻远瞩啊!”汪由敦朝天拱手,脸上微微笑道。
  ……
  奉天殿,大朝会,暖炉中传来阵阵幽香,整个大殿中都透着几分暖意。
  上百名宁楚官员分成两大列站在奉天殿中,神情肃穆地望着上方龙椅位置上的宁渝,拱手作揖一礼,他们眼下想要见到皇帝可是真不容易,毕竟皇帝要经常南北两都捣腾,连大朝会都变成了不定时召开了。
  当然,真正要议的事基本都在小朝会上和内阁联席会议上议完了,召开大朝会只不过是走走过程,看上去人多,可是反倒不是那么重要。
  “启禀陛下,外臣吴外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两排站着的大臣中间,却是跪着一个人,他的身上穿着的却是前明的官衣,整个人看上去却显得十分粗鲁,与其说是大臣,反倒不是说是个杀猪的。
  实际上,吴外在造反之前的确就是个屠户出身,跟着大哥黄殿投靠了朱一贵,后来便起兵反清,如今也成为了朱一贵小朝廷的一个大臣,此番前来南京,便是受到朱一贵和黄殿所遣,要求内附。
  “朱一贵要内附的消息,可是真的?”宁渝目光咄咄地望着吴外。
  吴外顿时就有些紧张了,他瓮声瓮气道:“回禀陛下,正是如此,中兴王和黄将军认为陛下才是上天应名,如今业也完成驱逐鞑虏之伟业,当内附以归朝廷,还请陛下恩准。”
  宁渝呵呵一笑,“此事自然无有不准的道理,只是朕也明白,中兴王此时内附,倒也不是心甘情愿之举动,若是将来再生悔意,朕也会十分难办的。”
  “这个……”吴外顿时有些犹豫了,如果说朱一贵就死心塌地要内附,别说皇帝不信了,他吴外第一个就不信,到时候岂不是天大的祸事?
  “尔等既然要内附,如今为何又反反复复?莫不是欺我大楚无人?”
  首辅崔万采站了出来,冷冷地呵斥了一番,他向着宁渝拱手道:“陛下,朱一贵此辈信义,今日内附明日后悔,还不如派一员大将,率领大军一鼓荡平而下,以便于彻底解决后患。”
  “不可……回陛下,中兴王绝无反悔之理,既然要内附,自然是要内附的,只不过有个小要求。”吴外脸上带着几分忐忑。
  “什么要求?不妨说来听听。”
  “荷人于马六甲截杀我等商船,还请陛下发大军讨平。”吴外一鼓作气说了出来,说完后却是偷眼打量着皇帝,只是发觉宁渝的眼神正要望向他时,又连忙低下了头。
  宁渝心中冷笑,什么截杀商船?还不是他朱一贵想着把这个烂摊子丢给朕?如果朕派大军无力讨平荷人,到时候又有什么脸面去收回台湾?如果真要讨平了,说明攻下台湾也不是什么问题,到时候他朱一贵内附也能得到一个善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