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8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7/1035

  但等到天快亮,也只收拢到三百余人,刘士宁已经明白自己中计了,李峰的消息是准确的,有一万骑兵,而其他人都是在欺骗自己,包括润州的钱逸,宣城的赖文波,甚至连泾县那个商人恐怕也是在骗自己。
  刘士宁恨得咬牙切齿,等他赶到泾县时,那个该死的商人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就连县令听说刘士宁在三十外兵败,也吓得挂印而逃,不知所踪。
  刘士宁只得长叹一声,带着数百残兵败将,惶惶然向江州逃去。
  .........
  江州的局势同样会让刘士宁崩溃,车骑将军杨苗率领两万大军在浔阳县码头登陆,两万大军杀向距离江边约数里外的浔阳县,县城内只有几百士兵,刺史卢坦、江南东道节度副使张开蒲开城投降。
  而此时,刘士宁的兄弟刘士朝和军师范弘都在距离县城十几里外的大营内,刘士朝得到消息,顿时吓得惊慌失措,还是范弘果断,当即道:“我们一万军队都是新募之军,军纪松弛,作战软弱,和敌军交手必败无疑,不如立刻向饶州撤退。”
  刘士朝还在犹豫,他的妻儿,兄长的妻儿以及母亲都在浔阳县,自己这一走,他们怎么办?
  范弘急得直跺脚,“将军再不走,敌军就杀来了!”
  他话音刚落,大营外便响起了急促的警钟声,有士兵禀报,“大事不好,数里外发现了敌军主力,正向大营杀来!”
  刘士朝只得下令,“传令全军集结,向饶州撤退!”
  就在这时,大帐外传来两声惨叫,准备传令的士兵被杀,不等刘士朝反应过来,只见一员老将手执长矛闯进了中军大帐,正是跟随刘洽多年的老将王延贵。
  刘士朝惊恐道:“王延贵,你要干什么?”
  “我要干什么?”
  王延贵冷笑一声,一步步逼近刘士朝道:“我王延贵南征北战,替你们刘家打下了基业,最后一脚我把踢去喂马看仓库,还要打死我给张破席,在你们刘家眼里,我连狗都不如,我王延贵这辈子跟错了人,走错了路,在最后入土之前,我要让刘洽看看,他儿子是怎么对我,我是怎么回报他儿子的?”
  范弘偷偷后退,刚走到帐门口,转身要跑,却被王延贵反手一矛刺穿了后心,范弘惨叫一声,倒地毙命。
  抓住这个机会,刘士朝一把从剑架上抽出长剑,狠狠向王延贵刺去。
  王延贵后退数步,长矛一摆,‘当!’一声脆响,长剑被击飞,王延贵手腕一抖,长矛‘噗!’的一声,刺穿了刘士朝的前胸,刘士朝不可置信地望着眼前的长矛,他眼前一黑,仰面倒下。
  王延贵抽出长矛,大步走出帐外,厉声大喊道:“全军集结,开营门投降!”
  ..........
  晋军兵不血刃占领了江州,大军势如破竹,沿着赣江一路南下,占领了洪州,抚州、饶州,大军继续南下,兵指吉州和虔州。
  从宣州撤退回来的李峰和张延胜,由于宣城被攻占,以至于军队士兵低迷,加上士兵们大都是宣州人,不愿意离开宣州,撤退途中士兵情绪激动,为了防止兵变,李峰和张延胜无奈,只得让士兵自己选择去留,最后,一万军队只剩下两千人,跟随二人撤退到了吉州。
  这天下午,刘士宁率领三百余人逃到了吉州新淦县,吉州都是山区,几座县城都在赣水西岸,而东岸只有新淦县一座县城,其余土地都是贫瘠的山区。
  新淦县只是一座小县,比泾县还要小,还要破旧,人口只有数千人,县城百姓大多以捕鱼和狩猎为生。
  听说主公刘士宁到来,李峰和张延胜连忙出县城迎接,刘士宁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他们二人,他立刻问道:“你们手下还有多少军队?”
  两人面露难色,李峰不得已道:“回禀主公,都只剩下千余人。”
  刘士宁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不满道:“怎么回事,一万军队怎么只剩下这么一点,难道你们也遇到敌军阻击?”
  张延胜无奈道:“主公,士兵都是宣州人,听说宣城失守,都不愿离开宣州,退到新昌县时差点发生兵变,我们被迫让士兵自己选择去留,结果大部分士兵都回宣州了,只有两千人留下来。”
  “放屁!”
  刘士宁气得破口大骂,“还给他们自己选择,你们怎么不去选择死?一万军队只剩下两千人,你们还有脸来见我?”
  两人战战兢兢不敢吭声,骂了半天,刘士宁又累又饿又渴,便进城去休息了。
  李峰和张延胜在房间里喝酒商议,李峰道:“刘士宁在宣州惨败、江州老巢被攻占,大势已去,你说他下一步会怎么办?”
  张延胜叹了口气,“晋军很快就会追来了,我估计他只能去投降马燧!”
  “兄长觉得马燧会容他吗?”李峰又问道。
  张延胜冷笑一声,“晋军正发愁没有借口攻打马燧,刘士宁就成了最好的借口,马燧岂会上当,他一定会把刘士宁交给晋军!”
  李峰压低声音道:“此人天性凉薄,不仁不义,与其让马燧把他交给晋军,不如把这个功劳让给我们!”
  张延胜将酒一饮而尽,酒杯重重一顿,“我早有此意,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动手,把他的人头拿下!”
  两人商定了主意,命人去打听刘士宁的情况,却得知刘士宁酒足饭饱后已经睡了。
  当天晚上,两人率军包围了刘士宁的营地,军队杀了进去,刘士宁的三百多残军都在睡梦中,猝不及防,被李峰和张延胜的军队斩尽杀绝,刘士宁尚未酒醒,从房间里出来,被李峰迎面一刀砍翻,再一刀砍下了人头。
  三天后,杨苗亲率大军到来,李峰和张延胜出城投降,并献上了刘士宁的人头。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泉州大案(上)
  西晋末期爆发八王之乱,中原生灵涂炭,大批士族举家南迁,泉州也涌来大量中原士族,加上泉州温暖湿润的气候,使泉州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隋唐时代,泉州的海外贸易也逐渐兴盛起来,泉州港成为大唐继广州、明州后的第三大海外贸易港口。
  此时唐朝各地藩镇兴盛,偏居一偶的泉州也渐渐沦为藩镇割据之地。
  姚广平是泉州水军都督,后来兼任泉州刺史,他手握军政大权,加上积财万贯,使他有了扩军的资本。
  很快,姚广平便控制泉州、福州、建州、漳州和汀州五州,所有的刺史和军使不是他的儿子,便是他的女婿,长史和县令也都是由他任命,财税、军队等大权都握在他手中,虽然他依旧每年进贡不断,并没有被南唐认定为藩镇,但实际上,他早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独立王国。
  得益于庞大的海外贸易利润,使姚广平军费有了来源,他对本地百姓盘剥较少,倒也让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
  泉州的州府在晋江县,这里也是姚广平的统治中心,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由于海外贸易发达,使晋江县内生活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人员结构十分复杂。
  这天上午,一辆牛车在晋江县长顺客栈前停下,一名年轻的道姑从车里出来,牛车内有人叮嘱她几句,年轻道姑便走进了客栈。
  一名伙计迎了上来,“哟!仙姑住店吗?”
  “你们掌柜可是姓岳?”
  “仙姑认识我家掌柜?”伙计疑惑地问道。
  年轻道姑继续问道:“他可是叫做岳京?”
  这时,掌柜走出了院子,拱手道:“在下正是岳京,这位道姑,我们见过吗?”
  年轻道姑回头向牛车举手示意,表示地方没错,只见从牛车里又走下一名道姑,头戴帷帽,看不清模样,但身材很高挑,细腰丰臀,风姿卓越,她腰挎一口宝剑,移步走进了院子。
  道姑走近岳京,修长雪白的掌心里出现一面金牌,岳京顿时肃然起敬,道姑手中竟然是晋卫府供奉堂的金牌,一共只有五块,岳京至今也只见过两块。
  他连忙道:“仙姑请进!”
  他又吩咐伙计,“去把后面的小院子收拾出来。”
  两名道姑正是应采和与她的徒弟净月,她们从长安出发,经过商州抵达襄阳,又乘船到杭州,再从杭州骑骡子到温州,然后翻山越岭到了福州,最后抵达泉州,整整耗时一个月。
  长顺客栈自然是晋卫府设在泉州的情报点,掌柜岳京和他的一批伙计手下从越州调过来,迄今也才半年不到。
  应采和住进了后面的独院,在后堂,她接待了掌柜岳京,她需要了解一些情况。
  岳京叹了一口气道:“晋卫府去年派了五人来泉州设置情报点,但五人都失踪了,一点线索的都没有,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半路被土匪劫杀?还是被姚广平抓捕后秘密处死?总之就这么失踪了。”
  应采和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摆摆手道:“我不想知道这些,我只关心姚广平的情况,给我说说他!”
  岳京点点头,“我们对姚广平掌握的情报也不多,只知道此人几乎从来不露面,防备森严,我们来晋江五个多月,也只见过他三次出行,他坐在一辆马车内,四周被数百名骑兵团团包围。”
  “他长什么样子?多大年纪?”应采和不露声色问道。
  岳京忽然明白眼前这个道姑来泉州的目的了,他心中顿时有点紧张起来,这可是大事,自己必须要准备好紧急转移的退路。
  “他长什么相貌我不知道,但他年纪应该在五十岁上下,身材比较矮小。”
  “身材有多矮小?”应采和立刻抓住了重点,
  “泉州人都说他矮小如童,我估计就和十岁左右的孩童差不多。”
  “那他肯定也有替身吧!”
  岳京恭恭敬敬道;“卑职觉得他的替身不太好找,身材相仿的男子或许能找到,但又要长得很像,那就实在太难了。”
  应采和也知道,从岳京这里问不到什么了,她便对岳京道:“给我找一副弓箭,八斗骑弓,再来一壶箭,要尽快!”
  “我知道了,稍晚一点就会送来!”
  .........
  入夜,姚广平的马车驶入了太尉府,太尉是南唐朝廷给姚广平的封号,他同时还被封为南安郡王,但姚广平本人更喜欢太尉这个称号,他喜欢别人称呼他姚太尉。
  马车在影壁前缓缓停下,有侍卫上前开门,将姚广平扶下马车,姚广平年约五十出头,头发已花白,相貌黑瘦,他身材确实比较矮小,俨如十岁童子,用现在的标准,也就一米五左右,但他目光很凌厉,看人如刀子一般,侍卫们都比较怕他。
  姚广平是名门之后,正是依靠父祖辈的余荫,他才能步入官场,从泉州水军都护府参军到录事参军到都督府长史,最后升为水军都督,很快又兼任泉州刺史,为他最后成为藩镇奠定了基础。
  姚广平虽然身材矮小,但他妻妾却众多,给他生下十几个子女,原配夫人给他生的两个儿子都先后夭折,他现在的六个儿子都是几个小妾所生,他还有七个女儿,招了七个女婿,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7/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