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7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6/1035


第九百三十九章
软硬兼施
  杨骏带着五百士兵在第二天半夜返回了鲁城县,他命令士兵在城外稍事休息,他则先一步潜入城内。
  他们必须先一步掌握费阳暗通朱滔的证据,无论是参事堂还是晋王,目前都严厉禁止以私通敌国为借口栽赃诬陷商人和普通百姓,一旦查实将严惩不贷。
  所以韩愈要动费家,必须要切实的人证物证,人证不光有张家和高家,更重要是当事者,如果能抓到朱滔派来的人,那个叫彭鹿的人,那么人证就全了,其次是物证,最好的物证就是书信之类。
  杨骏带着五六名武艺高强的士兵三更时分潜入了费宅,费家毕竟只是地方大户,不会像豪门世家那样戒备森严,他们先找到了费府管家,费府管家姓毛,他在睡梦中被惊醒,发现一把寒光闪闪的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吓得他差点尿床。
  “你们....是什么人?”毛管家颤抖着声音问道。
  “少废话,彭鹿住在哪里?”一个低沉的声音问道。
  毛大管家刚犹豫一下,刀加大了力度,脖子上的血流下来了,毛大管家吓得魂飞魄散,连声道:“他住东院第二间屋,整个东院就.....就他一个人住!”
  毛大管家被迅速捆绑起来,嘴里堵上袜子。
  几名黑衣人迅速找到东院第二间屋,果然如大管家所言,其他房间都是外面挂锁,只有这间屋从里面锁上,里面隐隐传来鼾声,几名黑衣人轻轻撬开窗子,翻了进去.........
  杨骏则潜入了费阳的内书房,他将窗户挂上一层不透光的黑布,点燃了一个小灯笼,迅速在房间里翻找,房间里陈设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书桌和一只书橱,但书桌和书橱都找遍了,没有他要找的信件。
  这时,杨骏的目光落在书桌角落,那里还有一只小箱子,刚开始他还以为是香炉,但很快发现不是香炉,竟是一只铜箱子,上面还有一把小金锁。
  ‘咔吧!’杨骏拧断了锁,打开箱子,里面是厚厚一叠信件,用丝绦扎好,第一封信就是朱滔写给他的信,杨骏看了看写信日期,这很重要,日期是去年十二月,朱滔已经被赶去辽东了,这就是费阳勾结朱滔的证明。
  杨骏拿着信迅速离去了.......
  天还没有亮,五百士兵便将费家团团包围,此时,费阳也被叫醒,他起身披上衣服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大管家战战兢兢道:“昨晚有人潜入府内,住在东院的彭鹿已不知去向!”
  费阳大吃一惊,急忙问道:“有没有留下纸条?”
  “什么都没有留下?应该是被人掳走了。”
  ‘被人掳走了?’
  费阳心中一阵恐惧,这会是谁干的?
  这时,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转身匆匆自己的书房,他快步走到书桌前蹲下,心中一下子凉了,只见铜箱子上的小锁已被拧断,丢在一旁。
  “大哥,不得了啦!”
  兄弟费弘连滚带爬跑进来,声音惊恐地喊道:“外面来了好多军队,把我们府宅包围了。”
  “咚!”前院传来一声沉闷的撞击声,这是大门那边发出的声音,有人在撞击大门。
  费阳慢慢站起身,他脸色变得惨白,这次费家在劫难逃了。
  ...........
  半个时辰后,二十几名费家男子垂头丧气地被士兵押出府宅,府宅外面已人山人海,数千县民跑来看热闹,县民们议论纷纷,已经有人向他们通报,费家勾结朱滔乱则企图里应外合,夺取鲁城县。
  费家在鲁城县名声不错,有些老者想替他们说情,可听说是勾结朱滔,就没人敢出头了。
  高家和苗家也在列,他们心情复杂地望着费家人被押走,一方面,他们长长出了口恶气,另一方面他心中也担忧,费家倒霉,他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毕竟他们很多利益都休戚相关。
  韩愈虽然是第一次处理这种事情,但他意志很坚定,他要在鲁城站稳脚跟,把盐田诸事理顺,他必须除掉费家,或者是赶走费家,这是他唯一的机会,抓不住这次机会,他也会和两个前任一样,最后灰溜溜辞官走人。
  这时,许坚走进官房,把一份鸽信交给韩愈,“这是晋王殿下给你的信件!”
  韩愈精神一振,他就在等晋王殿下的信呢!
  许坚是前天发鹰信去长安,今天回信来了,他连忙打开信细看,上面只有简单几句话,‘把费阳以及人证物证押往长安,没收其家族财物,尽快启动盐田生产。’
  韩愈心中变得亮堂起来,他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个时辰后,韩愈来到了费家,见到了被软禁了费氏家主费诚,长子被抓走,家族男子被扣押,他仿佛老了十岁,费城此时内心充满了恐惧,费氏家族难道要彻底毁在自己手上吗?
  “韩县令打算怎么发落我费家?”费城嘶哑着声音问道。
  韩愈冷冷道:“费家的盐田和房产将没收为官,至于费家人,我给你们两条路选择,第一条路,费家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子皆流放岭南十年;第二条路,官府可以不追究费家,除了费阳以外,但是有附加条件。”
  “什么条件?”费城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一线希望。
  “条件很简单,费家带着细软迁离沧州,我不管你们去哪里?但必须离开沧州。”
  费诚缓缓点头,“让我考虑一下吧!”
  “我给你两天时间,你自己选择。”
  韩愈说完便转身走了,事实上,费诚已经没有选择了,他闭目想了想,费家在赢州河间县还有一座大宅,他可以把家族迁到河间县,然后在那里购置田产发展。
  费诚长长叹了口气,打一辈子的雁竟然被小雁啄瞎了眼睛,这个新县令韩愈手段颇为狠辣,他真的看走眼了。
  .........
  次日一早,费诚通知韩愈,他接受了第二个的方案,此时费阳和人证彭鹿已经坐盐船押往长安。
  二十几名费家子弟全部被释放,并要求他们在天黑前离开鲁城县,到了中午时分,费家老小约一百余人乘坐三十几辆牛车离开了鲁城县,前往赢州河间县。
  随着三十余辆牛车消失在远方,费家在鲁城县终于落下了帷幕。
  这时,韩愈召集高家和苗家两家家主议事,他拿出了解决方案,当年朱滔强征或者低价强购百姓的盐田大约有三万亩,后来朱滔又通过沧州刺史黎斌拿出两万亩奖励给三个家族,韩愈认为这两万亩盐铁私授不合法,所以两万亩盐田必须收回官府,官府另外拿出一万亩盐田,连同这两万亩盐田一起,还给鲁城县百姓。
  在韩愈强势打压费家后,高家和苗家都胆寒了,他们都意识到,费家其实就是毁在那两万亩盐田上,如果他们不接受,他们会成为全县百姓的公敌,万般无奈之下,两个家主都只能接受了韩愈的方案。
  消息传来,满城沸腾,百姓们敲锣打鼓,欢庆他们的财产又重新回归。
  接下来,韩愈又和沧州州衙以及河北盐铁署达成了分利协议,县衙负责组织盐工晒盐,盐铁署将以每斗十文钱的价格收购海盐,十文钱中去掉三文工钱,地方官府所获得每斗七文利益中,县衙拿四文,州衙拿三文,私人盐田所产海盐也同样按照每斗十文钱的价格由盐铁署统一收购。
  在理清了各方利益后,鲁城县的下盐田开始大规模采盐。
  两个月后,鲁城县的局面已经完全稳定下来,杨骏和两个幕僚以及数十名士兵和县令韩愈依依惜别,他们离开了鲁城县,返回京城。
  而就在费家被赶出鲁城县没有多久,独孤家族和窦氏家族的联合造船工场也正式签署了卖地协议,以每亩两贯钱的价格,将漳水南岸的五百亩土地卖给独孤家族和窦氏家族,漳水造船工坊也由此运转起来。
第九百四十章
秘密争取
  沧州鲁城县这段时间颇受郭宋重视,倒不是因为盐田产权纠纷,他关注鲁城县,是因为漳河河口的造船场以及码头,尤其是码头,可以说,河口码头是晋国的第一个出海码头,意义非同小可。
  他已经责令河北盐铁转运司和沧州官府尽快修缮河口码头,让这座北方第一海港重焕青春。
  郭宋最近很注重海港是有原因的,为了攻打河北,朱泚从去年开始增加税赋,以补充日趋紧张的军费,导致了中产阶层百姓大量破产,为了缓解京城的社会矛盾,以及更多的征集税赋,朱泚把魔掌伸向了一向富庶的扬州,开始打扬州富豪的主意,第一批被盯上的家族中就有著名的大海商刘氏家族。
  官房内,郭宋在听取独孤立秋三子独孤明礼的汇报,独孤明礼原本是皇宫千牛卫直长,泾源兵变后他就从皇宫里辞职出来,负责独孤家族江淮江南的生意。
  几乎所有的皇亲国戚在扬州都有生意,独孤家族也不例外,这些年独孤明礼一直长驻扬州,替家族打点生意,但他同时又是郭宋的小舅子,郭宋封他为市舶署扬州支使,也算是郭宋的手下。
  郭宋没有兄弟,而自从郭子仪去世后,郭家对他一直比较冷淡,并不像郭子仪那样把他视为族人,相反,郭家更看重唐朝正统,几乎迁去了成都。
  也是这个缘故,郭宋对郭家也没有太多重用,至于灵州郭氏,那更不堪大用。
  相反,郭宋却很看重独孤家族,虽然他们是关陇贵族,但这个家族更务实,对自己也比较忠心,独孤立秋的五个儿子个个精明能干,长子独孤明仁已升为太常署署令,主管祭祀。
  还有五子独孤谦,主管独孤家族的几大产业,同时还是太学商科外聘教授。
  眼前这个独孤明礼是次子,长年在扬州,对海外贸易很熟悉,郭宋便有意将他向市舶署方向培养。
  “启禀殿下,刘尚东一直拿不定主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刘思古力劝朱泚不要竭泽而渔,所以这段时间,扬州富豪的压力又轻了不少,另一个原因是两浙道安抚使韩滉也在劝刘尚东把家族生意转到明州,开出的筹码不低,好像承诺十年内不征税赋,还会便宜卖给刘家一个专用码头,让刘尚东颇为动心。”
  郭宋淡淡笑道:“刘尚东虽然动心,却并没有答应去明州,为什么呢?”
  “他怕得罪殿下!”
  “这就对了,说刘尚东这个人还是有点眼力,我们应该还有机会。”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回头道:“你立刻回扬州,告诉刘尚东,如果他的家族愿意来长安长住,我可以卖给他一座三十亩的园宅。
  其次,他家的航船可以分为北方航队和南方航队,北方航队放在河口港,如果他们家族的船队能为晋军立功,我甚至会考虑封他爵位。”
  独孤明礼挠挠头道:“殿下最好能写一封亲笔信,以书面方式承诺他,我觉得会更有效果。”
  “可以!”
  郭宋欣然答应,“我马上写一封信给你带去,你辛苦一下,最好今天就出发,这件事不能拖得太长,免得夜长梦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6/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