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校对)第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520

  “陛下,虽然这开设榷场之事乃陆缜所提,但也是满朝臣子所共举的。就连工部,刑部等等官员也是赞成用商道来解决双方争端。虽然最终看起来似乎这法子有些不妥,可这罪责也不能全算在陆缜一人身上哪。”
  “是啊陛下……”于谦也随后奏道:“臣以为,陆缜提出此法也是出于一片为国为君分忧之心,即便真出了岔子也不能归咎于他一人。若陛下真要处罚,臣甘愿同受之!”
  “臣也愿与陆缜同罪,毕竟此事也是臣所允准的,若是有错,臣也难逃干系!”邝埜也跟着来了这么一句。
  王振心里大恨,但此时却也不好开口,只能用阴沉的目光扫视着这三人。他们倒真是聪明,赶在自己出招之前跑来天子面前认错,而且在这尚书和侍郎的力保之下,天子还真不会把陆缜怎么样了。
  朱祁镇果然如王振所料的那样,转言间刚才的那股子气势就是一弱,叹声道:“你们都起来吧,朕绝不是随意加罪于人的昏聩之君。陆缜提出此法的用意自然是好的,这个朕也明白。可是,眼下的局面也是人所共见,朝廷颜面扫地,总得有人承担吧?”
  陆缜感激地看了看身边的两名上司,随后便把牙一咬上前:“陛下,臣知罪。不过,在陛下定臣之罪前,臣却还有几句话要说。”
  
第458章
君前认罪(下)
  这小子又想巧言令色地为自己开脱辩解了。作为已几次见识过陆缜口舌之利的王振心中便是一动,脸上也露出了警惕之色。只可惜,这儿可不是由他做主,陆缜能不能说话只在天子的一念之间。
  果然,在略一沉吟后,朱祁镇还是点头道:“朕倒想听听你到底能怎么说。”
  陆缜当即再施一礼:“陛下,关于此番之事,既然确有蒙人因榷场之故犯我大明边境,那臣自然责无旁贷,无论陛下如何处罚,臣都不敢有半句怨言。”
  “唔……”听他如此坦然地接受这一切,没有为自己分辩的意思,皇帝反倒感到有些于心不忍了。而他这一心思也迅速通过面上的表情反馈了出来,他毕竟年纪尚轻,帝王心术远未到家,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
  而陆缜在见到这一表情变化后,心下更是一定,继续道:“不过臣以为,开设榷场之举其实并无过错,这不但是对蒙人有所裨益之举,对我大明来说也是力远大于弊的。”
  “陆卿,你这话恐怕在这时候难以叫人信服了吧?”朱祁镇皱起了眉头来,很是不信地道。
  “陛下,非是臣妄言此事,而是可以通过事实来证明的。只这两月间,边地诸镇各县的税收已是大增,这一点是在户部有所记录的,臣曾去查看过。”陆缜当即给出了验证自己所言非虚的证据来。
  “这一点臣也可作证,若陛下不信,更可以让户部官员进宫来。”于谦也适时地上前作证道。
  皇帝自然不会怀疑他们在此事上欺瞒自己,毕竟这是有据可查的。但他依然摇头道:“即便如此,这也只能证明榷场能为地方带来财富,但我边地重镇所需要的太平却不能通过榷场得来,这一点陆缜你有何说法?”
  “陛下,这正是臣要说的最要紧的一点。”陆缜神色凝重地道:“通过这份捷报,陛下不难看出,其实此番之战起因都只是一些小小的矛盾,可结果却酿成了两场规模不小的战事,这实在与之前我大明和蒙人之间几十年少有大战的情势完全不同。
  “或许有人会说就是榷场的开始才导致了双方矛盾的激化,但臣却以为他们找错了方向。事实上,应该是有人不想朝廷在北地开设榷场,才在暗地里做出了挑拨离间的事情来,这才造成了这么连场的战祸。”
  “嗯……”天子一呆,而王振的心里则是咯噔一下,莫非这小子已经看破了这一切都是自己让人去北方做下的,甚至还掌握了什么证据不成?做贼心虚之下,王振都不觉有些紧张起来了。
  陆缜的目光也有意无意地扫了王公公一眼,这才继续道:“臣以为,此番两地战乱,一定藏有内情,说不定是某些不希望我大明与蒙人交好,和平相处之人在背后用上了阴谋,这才使双方刀兵相见。”
  “有人会不希望看到边境太平么?”天子有些不那么确信地嘀咕了一句。
  陆缜迟疑了一下,还是说出了一句可能会得罪不少人的话:“这边地许多人还得靠着立下军功来博取前程,他们中自然有人不希望看到我们与蒙人和平相处了。另外,就算蒙人内部,也是有人怀有某些野心的,所以有人从中作梗也不是太稀奇了。”
  朱祁镇陷入了沉思,半晌后,又不得不承认陆缜所言确实有些道理。正如他刚才所言,自己不是一个昏聩的君主,有些道理或许他一时想不到,但当臣下提出来时,他还是能够接受的。
  眼见皇帝都要被陆缜给说服,带偏方向了,王振是真个有些急了。一急之下,也顾不得自己身份特殊,当即开了口:“陆缜,你这话可算是推卸责任,其心可诛哪。难道你想把罪名都推到为我大明守边的将士身上么?”
  王振的这一开口倒也在陆缜的意料之中,所以他很快就给出了回应:“陛下,臣可没有这么想过。不过万事总要有所提防才是,绝不能因为某些人的私心,就让我大明陷入战火之中。倘若能用和平手段与蒙人相处,还是不动刀兵为好。”
  “是啊陛下,有道是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啊陛下!”邝埜也赶紧帮着说了一句。
  终于,皇帝再次开口:“朕知道了,此事朝廷一定会派人严查。倘若真有人在背后捣鬼,朕绝不会轻饶了他!”说到这儿,他便转头看了王振一眼:“王先生,就让东厂或锦衣卫的人前往查探一番,你以为如何?”
  “陛下不可!”还没等王振开口呢,于谦就赶紧阻止道,只是这话说得有些急了,显得颇为失礼。
  “嗯?这是为何?”朱祁镇有些奇怪地问道,在他看来最可信的人,依旧还是厂卫中人。
  下意识地出口后,于谦才知道自己确实有些太鲁莽了。但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陛下,厂卫向来都是捉拿要犯的,早在官场民间有了凶名。若让他们前往查察,只怕会引来边军将士的不安与猜疑。若是因此乱了军心,可就太得不偿失了。”
  “唔,你所顾虑的倒也有些道理。那该派什么人去才能不让边关将士心生不满呢?”天子倒也是从善如流,很快就打消了这个主意。而他身边的王振却是心头怒起,本来多简单的一件事情,只要自己派人去做个样子,就足以把陆缜的罪名坐实了,可结果却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在王振恨恨目光的注视下,于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臣以为,可以让都察院中的某几位御史去这一趟。而且他们还可以担上一个犒赏三军的职责过去,这样一来,也就更显得名正言顺了。”
  “唔,这倒不失为一个妥当的主意。还是于卿你思虑周全,就照你的意思去办吧。”天子满意地一点头,算是将事情给定了下来。
  而王振,此时心里已开始打起了主意。虽然都察院没有完全被自己所掌握,但那里却也有不少唯其马首是瞻之人,到时候他只要用些手段,依旧能让一切照自己的意思来。
  当然,他这点心思于谦和邝埜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也在心里盘算起来,看有什么办法来把可信之人扶上这个位置。
  “陆缜,或许此番之事责任确不在你,但是这榷场终究是你所首倡,现在又出了这等变故,朕总是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的。”在一个话题结束后,皇帝又把注意力放回到了陆缜的身上。
  陆缜深吸了一口气,这才开口道:“臣愿意受罚,雷霆雨露莫非君恩。”
  “在一切真相没有查明之前,朕也不好责你太过,就先降你一级,再罚俸半年以儆效尤吧。希望你能明白,朕这么做不是为了罚你,而是为了给那些因此而死伤的边地百姓和将士一个交代。”天子正色给出了自己的意思。
  “臣拜谢陛下爱护之情,臣不敢有半点怨尤!”陆缜这话确是发自肺腑。朱祁镇对自己的这一惩罚已经算得上是极轻了。
  于谦和邝埜二人听到是这么个惩处后,也总算是松了口气。只是王振,脸色却变得又难看了几分,这一回看起来又要让陆缜逃过一劫了。
  虽然天子话里似乎还留了半句,倘若之后查出事情没有那么多猫腻,那陆缜的罪责依然不小。可事实上谁都知道,在有了这一发落后,后面天子是不可能再严惩陆缜了,除非陆缜之后再犯下什么过错,那才有可能旧事重提。
  可他们三个还没来得及为此感到高兴多久呢,天子的后一句话却又让他们目瞪口呆:“虽然此番之事或许另有隐情,但蒙人再次犯我大明边境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此行径,实在不能再姑息下去了。所以朕决定,借此机会,对草原用兵!让那些草原上的蛮夷鞑子知道我大明之声威,让他们以后再不敢轻犯我大明国界!”
  这突然的一下跳跃是真唬住了下头的三名臣子,半晌之后,他们才齐齐跪了下来:“还请陛下三思,切不可意气用事,妄动刀兵哪!”
  王振也错愕了一下,但随即却是一阵窃喜。果然这几年不断的撺掇影响没有白费工夫,天子终于是下了决心要对蒙人用兵了。而这么一来,距离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会太远了。
  看到三名臣子几乎是在刹那间就跪地劝阻,这让朱祁镇也不觉又有些犹豫了起来。可是当他的目光又转到一角处那张沙盘上时,他的容色又变得坚毅起来——自己这段时日总是在这沙盘上进行推敲,已对如何扫平漠北的一系列行动有了全盘的考虑。现在正是重复太宗时声威的大好机会,岂能轻易放弃?
  所以他迅速就冷下了脸:“几位爱卿,你们无须再劝。此事朕意已决,北伐之事,已不容更改!”
  见他斩钉截铁地这么道来,三人都傻了眼。谁也没想到今日进宫认罪,居然会是这么一个结果……
  
第459章
朝堂大争论(上)
  蒙人再犯我大明疆界却被我大明守军接连击溃以及天子在震怒之下决意再提北伐之举这两件事情一经从宫中传出,便如一枚重磅炸弹投进了北京城中,顿时引得朝野一片哗然。
  很明显,前者的影响在转眼间就被后者彻底盖了过去,许多人自觉地忽略了这两场所谓的胜仗,而开始讨论起北伐之举是否可行上。
  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抱着乐观态度,觉着以我大明这一年来屡次击溃大胜蒙人之声势,足以重复当年太祖太宗时横扫漠北,将蒙人杀得狼狈逃窜的伟业。但更多的人,却并不看好这一有些意外的决定,因为他们认为承平百年的大明军队守则有余,论攻却是远远无法和当初那两支天下精锐可比的。
  当然,在这两种说法里,也多有藏着自己小心思的。比如前者里,就有希望通过立下军功来提升自己官爵之徒,在他们想来只要大战一启,自己便能浑水摸鱼地从中获取大笔的好处与功劳,从而封侯称公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这些人当然是以勋贵武官为主。
  而后者中,则多是朝中文官。他们所担心的,是一旦战端再起,被好不容易才压制下去的武官势力必然翻起,到时朝堂之上他们的利益就将受损。
  于是乎,为了各自的利益,文武双方就以奏疏为武器不断交起锋来,反正是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只短短三日时间,通政司便收到了不下五百份相关奏疏,可算是争吵不休。
  其实何止是在笔端纸面上互相交锋,就是在接下来的几场朝会之上,文武官员也都各自有人引经据典地进行了一轮轮的辩论,直吵得就日的早朝会上无法正常运行,处理别个政务了。
  当今天子朱祁镇终归不是太祖太宗那样乾纲独断之人,虽然刚开始时因为愤怒以及某种不可说的期盼,当着邝埜他们几人之面定下了要北伐的决心,可在眼看着群臣中竟有多半反对之后,他的决心却又开始动摇了。
  尤其是当他看到几名朝中老臣都纷纷上疏反对,而代表武将势力的英国公张辅却没有出来与他们争上一争时,心下就更犯起了踌躇,难道自己的这一决定真是很不明智,我大明早不复当年之勇了么?
  张辅最近确实感到很是头疼,因为每日里,都会有往日部下或是他们的子孙找着各种借口上他门前来告求,希望英国公能站出来为他们发声,从而让陛下真个把这一主意给定下来。
  对此,他也是犹豫再三也难作决断。因为他虽然身在京城,也没怎么管军事,但如今大明卫所官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却还是知道个八九不离十的。
  除了镇守边关,需要时刻提防蒙人入侵的边军,其他各地的军队早已腐烂不堪,不但早没了当初跟随太宗皇帝北伐时的勇猛果敢,甚至连作为士兵最起码的作战能力都已所余不多。不然西南也不至于屡屡发生叛乱,东南的倭寇更不会时时上岸来劫掠一番了。
  在张辅看来,如今这些地方卫所官军更多是一群农民而非战士,想让他们缉捕个盗匪什么的或许还有这本事,可让他们北上与蒙人殊死而战,那就是送羊入虎口了。而且更严重的是,就是这样的卫所官兵,如今大明也是不满编的,多少人在靠着吃空饷喝兵血发家致富实在是连查都不敢查。
  而一旦大明真要再次北伐,边关守军是几乎都不能动的,因为得提防着蒙人来个避实就虚。所以最终能派往北伐的,就得是那些握锄头多过刀枪的官军,那时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光想想就觉着不寒而栗。
  可是,这番话张辅却不好明说。这不但得罪人,而且还会动摇了整个大明江山的根基。甚至他自身都会因为这一点而受到牵连,毕竟他有今日的地位也是靠着有这些人的扶保,他早已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了。
  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英国公张辅做出了一个此时看着或许是最明智,但事后看来却是最糊涂的决定——称病逃避。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他是什么人都不见,什么话都不说,一切就只等天子自己却作决断。
  对于英国公的这一态度,许多武官勋贵那是相当的不能理解,甚至是有些愤慨的。于是,他们便将这份怒火转化成了更强大的斗志,与文官集团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争论。
  以前文武相争时,因为文官天生能说会道,而武官在方面略有欠缺,所以总是以武官的理屈词穷或是退让作结。但这一回,铁了心的武官勋贵集团却是咬紧了牙关,无论吃了多少次的瘪,他们依然不屈不挠地在朝堂之上和文官一争到底。
  这时候,便体现出如今大明朝在没有一个真正强权的天子治理下是有多么的难下决心了。从十月提出这一说法后,他们争论了足有一月余,直到十一月都快要完结了,也没能有个结论,似乎这得争到明年去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反倒让陆缜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只要朝廷没有真个决定北伐,那一切都还照旧。说不定拖上一段日子,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然,在朝堂上的争论依然免不了。而作为兵部郎中,又是曾经上过战场的文官中一员,陆缜也总得冲杀在最前头。
  今日的情况也是一样,在早朝开始后没多久,两方人马就摆开阵势争吵了起来。你上来一个说一通,然后我就派人进行否定和反驳。接着,你又派人……如此一场朝会下来,
几乎都没能有个定论的。
  当又一名武官把自己那一番慷慨激昂,却又似是而非的论据说完之后,随着邝埜的一个眼神递过来,陆缜便再次上阵了:“陛下,臣以为北伐之事如今还远不是时候。非是臣对我大明将士没有信心,实在是北伐之举可不光只是用兵而已,更是对我大明国力的极大消耗。”
  在顿了一下后,他又继续道:“陛下,一旦出了长城,则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里几乎没有可以提供将士吃喝的食物,所以我们若要出兵则必须配备足够的后勤保障。而押送粮草又得有大量的民夫,而草原之上又无险可守,一旦被蒙人半道截击,则很可能让前方将士断粮……所以为防出现如此差错,我们就得增派人马维护粮道,再加上运送粮食的民夫骡马等等的消耗,恐怕前方一名将士在和蒙人拼杀,我们就得拿出三人,甚至更多人份的粮草来作供给。
  “而这,也无法确保我们真能彻底取得这场胜利。何况即便我大明如今真能像太宗皇帝时那般横扫漠北,对蒙人来说也就是就此退缩,跑到极远之地以避我锋芒罢了。我大明上下是无法真正占据草原的,所以最终我们所能获得的,也就是一场不是太大的胜利,以及十几二十年的和平罢了。所以以臣愚见,出兵北伐是极为不妥的决定。与其在付出无数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收获小胜,还不如用代价更小的手段与之周旋呢。”
  朱祁镇听了这番分析,脸上再次露出了困惑犹豫之色,难道自己的想法真的错了?这个陆缜可是曾几次在北方为官,还和蒙人交过锋的,他的话总是有几分道理的。
  就在皇帝决心再次动摇时,又一名武官大步走了出来,直接就哼声道:“陆郎中,你确实说了一通愚见。你所说的这一切,不过是商人的浅见罢了。两国相争从来就不是这么算账的,我们要的就是打出我大明的威风,让天下臣服,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为何我太宗永乐朝时能有万国来朝的胜景?还不是因为我大明国立鼎盛,杀得蒙人抱头鼠窜?而你却只是计较这些钱粮得失,实在让人不齿!”
  “不错。陆郎中,你也是个懂兵的,之前更曾为朝廷立过军功,难道这点轻重都看不出来么?还是说,你根本是在视而不见?”又一名陆缜认不出来的侯爷也走了出来说道:“你自己是靠着军功才能被陛下破格提拔为兵部郎中,所以便嫉贤妒能,不想让其他同僚也有得到升迁的机会!陆缜,你也是读过圣贤书的,怎的如此自私自利,却不知为我朝廷着想,真是让人齿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5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