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校对)第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763

  “也不能这么说,乌角子只是这个人的道号,不是他的名字。”吴中元解释。
  王欣然对这种事情兴趣不大,也没有再追问,而是继续自背包里往外掏拿,这次拿出的是捆登山绳,随后是一些荧光棒,紧接着又拿出一个带盖儿的小瓷瓶儿。
  王欣然拿出瓷瓶之后摇了摇,确定里面有东西,又拔掉塞子闻了闻,“好重的药气。”
  类似的瓷瓶儿吴中元此前曾经见到过,他交给赵颖的瓷瓶儿就是这种样式,不出意外的话这个瓷瓶儿里装的也是丹药一类的东西。
  除了这些,背包里还有一个小型的急救药箱,打开之后发现里面的东西少了不少,像这种急救药箱,内部都有放置专用物品的凹槽,有些东西已经不见了,根据凹槽形状可以看出缺失的应该是纱布,消毒水,止血药和强心针也都没了。
  检视过急救药箱,王欣然的表情变的很是凝重,这一发现对众人来说是个坏消息,说明水下的那处空间存在着未知的危险。
  检视过背包里的东西,王欣然歪头看向黑龙潭,此时水面上仍然很是平静,癞头鼋和黑蛟的争斗已经结束,但谁胜谁负目前还无法确定。
  “水下的那处空间很可能与这个乌角子有关,”王欣然说道,说完,又问道,“你也算半个道士,你对这个乌角子有没有印象?”
  吴中元摇头,“有点儿印象,但印象不深,好像在哪儿看到过这几个字,也可能是在哪儿听说过。”
  “乌角子,乌角,”王欣然自言自语,突然间好像想起了什么,“会不会跟金角银角有什么关联?”
  言罢,见吴中元皱眉,这才想起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西游记里的妖精,尴尬的瞅了吴中元一眼,“你这人一点儿幽默感都没有。”
  “你还是跟总部那些专家联系一下吧,他们兴许能查出这个人。”吴中元说道。
  “就凭一个道号儿能查出什么?”王欣然随口说道。
  吴中元接话道,“你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这个道士授的是一品大箓,这种级别的授箓通常只授予一代宗师或者道门大德。”
  吴中元说完,王欣然点了点头,“也对,普通的道士也不可能使用纯金罗盘。”
  “你不太了解道门中人,”吴中元说道,“真正的高道不会用黄金打造罗盘,这个道士所用的罗盘肯定不是他自己搞的,极有可能是当权者送给他的,你跟总部说明情况时别忘了这一条,这个人可能跟当年的当权者有着某种关联。”
  在王欣然试图跟总部联系的同时,吴中元又说道,“道教分为玉清,上清,太清这三大分支,授箓时分别授风云院官职,雷霆院官职和烟雨院官职,这个道士授的是烟雨院主事,说明他是太清派的某位高道。”
  王欣然点了点头。
  一旁的吕佳慧疑惑的看着吴中元,“你怎么对这些事情如此了解?你真是道士?”
  在吴中元斟酌如何回答时,王欣然代为回答,“他不是道士,但他是被道士养大的。”
  王欣然跟总部取得了联系,告知了相关情况,总部给了两个建议,一是现在黑蛟和癞头鼋生死不明,暂时不具备下水的条件。二是等待总部核查这个道人的身份,这几样儿道士用的东西都是自水下带上来的,这就说明水下那处空间极有可能与这个道士有关,等确定了这个道士的身份再下水。
  接下来王欣然冲参与此次任务的同事重新分派任务,除了准备下水的四人,其余人负责与水警协作,彻底封闭这片区域,以防止赵颖等人得手之后悄然退走,因为赵颖等人都携带有潜水装备,他们可能潜水离开黑龙潭水域,自别处上浮逃走。
  吕佳慧则在研究黄金罗盘和那个瓷瓶儿,希望能够分析出更多有价值的线索供吴中元和王欣然参考,而她的研究也的确有了收获,那个黄金罗盘的背面儿刻有“内物监造”四个小字,内物监是汉代朝廷的一个机构,职责是为皇家制造皇室所需要的各种物品。而那个盛有小药丸的瓷瓶儿底部也有“建邺火工”几个小字,建邺是孙权称帝后吴国国都的所在。这两样东西分别来自于江北和江南,说明这个道士生前的活动范围很广。
  此外,三国建立的顺序是魏国最早,220年,蜀国紧随其后,221年,吴国最晚,229年。根据这两件器物上的文字可以推断出它们的制造年代都在220年之前,因为魏国建立之后,内物监就改名为内务府了。
  张书凯也在紧张研究,他擅长的是搏杀,水性好,尤其擅长水下搏杀,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背包里的那个急救药箱,通过观察急救药箱里急救物品的使用情况来推断出赵颖等人在水下都遇到了怎样的危险。除了这个急救药箱,其他杂物他也没有放过,那捆登山绳儿捆扎的很仓促,说明此前很可能使用过,还有那些照明用的荧光棒,一共有十支,十支是个比较整的数字,虽然不能因此就断言死者生前没有使用过荧光棒,但死者生前没有使用过荧光棒的可能却很大,如果事实真是这样,水下的那个空间就可能存在照明设施,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死者带了荧光棒儿却没有使用。
  三人在分头忙碌,吴中元也在忙,但他是在忙着发呆,其实也不是发呆,而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的根源是从死者背包里翻出的那个小瓷瓶儿,这个小瓷瓶的出现令事情变的扑朔迷离,很难确定赵颖等人此行的真正目的,他们有可能是来寻找灵石的,也可能是冲着这瓷瓶儿里的药丸儿来的,为了换取林清明的合作,他们有理由也有动机这么做。
  想到此处,吴中元将那瓷瓶儿自吕佳慧那里拿了回来,放进了自己的背包。
  王欣然这时候已经与总部沟通完毕,她注意到了吴中元的举动,却没有阻止。
  十分钟之后,总部传来了消息,三国时期的确有个道号乌角子的道人,说乌角子可能没人知道,但说起此人的名字知道的人就多了,此人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太清高道,左慈。
  看过三国志的人对此人都不会陌生,左慈通玄学,会法术,在三国时期名气极大,不过此人虽然名气很大,却不是个非常严肃的人,此人跟老顽童周伯通有点儿像,喜欢到处玩耍,还喜欢以法术戏弄诸侯,戏弄一个得罪一个,搞到最后曹操想杀他,刘表想杀他,连孙策也想杀他,把人得罪光了,没地方玩耍了,此人也就归隐了。
  看完总部传过来的关于此人的历史资料,王欣然看向吴中元,“水下的那处空间,会不会是他的坟墓?”
  “有可能。”吴中元点了点头,法印对于道士,就相当于身份证对于现代人,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每个人都会随身携带。
  “可是我们要找的那位勇士是个女子。”王欣然说道。
  “那个女子可能也在下面。”吴中元说道。
  王欣然不解,疑惑歪头。
  吴中元说道,“左慈有个徒弟,名叫葛洪,在道家典籍里,葛洪乃天庭四大天师之一,位列金仙,徒弟这么牛逼,师父反倒没有徒弟名气大,究其根源,除了此人不务正业,喜欢到处玩耍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此人修习房中术,也就是此人虽然修道,却喜欢美女,不但不正经,还是个老不正经……”
第九十二章
水下陵寝
  吴中元说完,王欣然笑道,“这人倒是挺有意思。”
  吴中元亦笑,“是啊,老不正经总比一本正经要好,这是个真正有本事的人,难得还有真性情,不端着。”
  王欣然点头过后抬手看表,争斗结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小时,水下的癞头鼋和黑蛟始终没有浮上来。
  见王欣然面露不耐,吴中元知道她无心再等,于是说道,“请教一下总部这方面的专家,看看这两种生物死后会不会立刻上浮。”
  王欣然采纳了吴中元的建议,很快,总部就有了回复,只有少数鱼类死后才会漂浮在水面上,大部分水生动物和被溺死的人或其他陆生动物,死后都不会马上上浮,需要过一段时间,新陈代谢停止,体内孳生细菌引起尸体膨胀才会浮出水面。
  得到回复之后,王欣然再度看表,“再等十五分钟,十二点还没动静,咱们就开始下水。”
  救援船于十分钟后赶到,四人下水之后水面上不能没有后援。
  与船上的同事交代了相关事宜,四人穿戴潜水装备,准备下水。
  张书凯最先穿戴完成,冲王欣然说道,“我先下去看看水下的情况,你们在上面等我,如果不发生意外,五分钟内我会上来。”
  王欣然想了想,点头同意,“注意安全。”
  张书凯点了点头,咬住呼吸器,立身入水。
  王欣然点上一支香烟,叼烟等待。
  “他们为什么没上来?”吴中元心里有疑问。
  王欣然摇了摇头,吴中元的疑问也是她的疑问,据之前自首的张奎所说,被困在水下的一共有五个人,先前只有一个人上浮,其他人哪儿去了?
  吴中元又说道,“如果他们是被黑蛟堵住水下的,黑蛟离开之后他们应该趁机逃出来才对。”
  王欣然接口道,“可能他们没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先前上浮的那个或许只是个逃兵。”
  “你的意思是他们现在还在水下?”吴中元问道。
  “有可能。”王欣然点头。
  一支香烟燃烧的时间就是五分钟,在王欣然扔掉烟头儿之前,张书凯浮出了水面。
  见他安全回返,王欣然暗暗松了口气,待对方摘下呼吸器,出言问道,“什么情况?”
  张书凯攀附着船舷,“水下有很强的暗流,能见度不高,没发现癞头鼋和那蛟龙的尸体,可能被暗流冲到下游去了。”
  不等王欣然开口追问,张书凯又主动说道,“水下是一处很陡峭的断崖,根据潜水仪显示,崖顶离水面的垂直距离是二十三米,崖底离水面有九十三米,两者之间有七十米的落差,崖底有很多巨大的石像,由北向南,分呈两列。”
  “水下不是一座古城?”吴中元问道。
  张书凯摇了摇头,“我没往远处去,近处没有城池遗址。”
  吕佳慧接口问道,“水下的那些石像都雕刻的什么?排列有序吗?”
  “石像上附着了很厚的青苔,我没刻意观察,”张书凯说道,“石像排列的还算整齐,水下的暗流主要流经崖顶,断崖下面的水流很平缓。”
  听完张书凯的描述,吕佳慧做出了判断,“很可能是一座水下陵墓,那些石像应该是甬道上的护墓兽,这种凿山为陵的坟墓,入口通常在甬道的尽头,也就是断崖的正下方。”
  “看到入口了吗?”王欣然追问。
  “没有,”张书凯摇了摇头,“水下能见度不高,担心暴露目标,我也没有打开强光灯。”
  王欣然没有再问,听别人讲述总不如自己亲眼所见,准备妥当之后,四人一起下潜。
  吴中元虽然水性很好,但他是头一次使用呼吸器,很不习惯,王欣然和张书凯一左一右的拉着他,带他下潜。
  张书凯说的没错,水下能见度的确不高,透过潜水镜观察水中情况,雾蒙蒙的一片。
  暗流没有吴中元想象的那么可怕,虽然冲力很大,却也不至于被暗流冲走,下潜二十几米,冲力陡然消失。
  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光线越来越暗,能见度越来越差,强烈的压抑感令吴中元感觉呼吸不畅,只能大口呼吸,缓解不适。
  除了感觉压抑,还出现了严重的耳鸣,耳朵里嗡嗡响,耳膜鼓涨,难受非常。
  王欣然察觉到吴中元的不适,冲张书凯和吕佳慧做了个手势,四人减缓了下潜的速度。
  凡事都有个适应的过程,下潜速度减缓之后,吴中元的不适也随之减轻,但强烈的压抑感仍然存在,倒也不是害怕,只是心慌气短,呼吸急促。
  下到水底究竟用了多长时间,吴中元没有具体概念,可能有三分钟,也可能有五分钟,踩到实地之后,心里踏实了许多,尽管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与在陆地上仍然有着很大区别。
  下到水底之后,张书凯向北游去,而吕佳慧则前去探究左侧的石像,王欣然陪着吴中元留在了原地。
  吴中元转头环视左右,外面这时候正是光线最明亮的时候,但水下就像是漆黑的深夜,好在他有夜视能力,勉强可以看到周围的景物,左右两侧各有十二尊石像,根据石像的轮廓来看,这些石像雕刻的不是兽类,而是各种姿势的人像。
  这些石像约是常人的三倍大小,彼此之间的间隔在五米左右,由北向南延伸数十米,东西两列石像的间隔约有十二米,蹲下身拨走浮土,露出了方正的石板,吕佳慧先前判断无误,这里的确是一处陵寝,二人此时就站在陵前的甬道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