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校对)第5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8/763

第六百二十章
黄帝巡游
  将大傻留下与夷人一起开山辟路是二人出发之前就定下了的,隗城众人北上定居之后需要往东去往海边,自海边讨生活,故此必须尽快打通自新开辟垣城到夷人城池之间的路径。
  道路不止对民生至关重要,也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夷人的天罡弩和地煞弓都是沉重庞大的重兵器,道路不通,这些兵器也运不出来。
  此时已经是午后未时,吴中元已经被夷人彪悍的酒风给吓怕了,唯恐自夷人城池吃晚饭,便带着姜南疾行前往,试图尽快去到夷人城池,冲于清都等人面授机宜之后及早离开。
  但计划不如变化快,二人倒是在日落之前赶到了夷人城池,但于清都等人都不在城里,问过留守之人才知道于清都,黄悠云等人这段时间正带领族人自东海之滨渔猎捕捞。
  眼下开春不久,气温很低,按理说并不到渔猎捕捞的时节,夷人今年之所以提前捕捞也是有原因的,他接掌熊族之后熊族众人无有过冬米粮,他万般无奈之下来夷人部落求助,而夷人慷慨馈赠,将所有余粮都援助给了熊族,此番提前捕捞,无疑是因为城中的食物和米粮告罄。
  吴中元原本也想去东海之滨巡查一番,正发愁没有合理的理由,便在留守之人的指点下赶到了夷人渔猎的海岸,找到了于清都等人。
  对于吴中元和姜南的到来,于清都等人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吴中元此前曾经以通灵神兵馈赠,又为夷人选出的年轻才俊传授了熊族的练气法门,皇恩盛隆,诚意十足。
  由于不到捕捞的季节,夷人渔猎的收获并不是很多,对此吴中元也并没有装聋作哑,先冲于清都等人表达了夷人因为全力援助熊族而殃及自身的歉意,又下旨拨粮五万斤,反助夷人。
  于清都等人谢绝了吴中元的好意,事实上他们虽然有些困难,却并没有到揭不开锅的地步。
  由于没有外人在场,吴中元便将龙涎香一事说与于清都等人知道,未曾想听得他的讲说,于清都,黄悠云,陆钧天三人竟然疑惑的交换眼神。
  见三人神色有异,吴中元便用询问的眼神看向于清都。
  于清都反应过来,出言问道,“圣上所说的那条青龙是何体态样貌?”
  “不太清楚。”吴中元摇头说道。
  黄悠云自一旁接口说道,“我们临海而居,对这片海滨甚是熟悉,每年三月初三都会有一条异种青龙出现在距此不远的回龙湾,夜半出现,不等天明便会消失不见,祖辈曾经有人见过这条异种青龙上岸,据他们所说这条青龙只有两条龙爪,头上生就青色肉冠,似蛟非蛟,似龙非龙。”
  听得黄悠云言语,吴中元和姜南转头对视,黄悠云所说的这条异种青龙很可能就是羽人神殿的冰柱记载的带有龙涎香的青龙。
  “黄族长,回龙湾距此多远?”姜南问道。
  “北上五十里,是一处避风港湾,有河流涌入,为咸水淡水混合之处。”黄悠云说道。
  “不是入海口?”吴中元追问。
  黄悠云摇了摇头,“不是,回龙湾离入海口还有数十里。”
  “派人严密监视那片区域,”吴中元随手拿过一个盛水的陶碗,将水泼掉,以灵气灌注陶碗,递向于清都,“若发现有可疑之人自回龙湾滞留,亦或是发现青龙现身,便扔碎陶碗,我会尽快赶来。”
  于清都点头应是,伸手接过陶碗,以匕首刻画标记之后妥善收藏。
  吴中元又道,“此事关系重大,力求隐秘,除了你们三人,不要让他人知晓。”
  三人正色点头,低声应是。
  吴中元也没有自此处多做滞留,交代毕了便与姜南起身离去,西去九黎。
  去到九黎已是二更时分,九黎的城门已经关了,守城的士兵发现二人,立刻开门接迎,与此同时派人急告黎亲王。
  不多时,黎泰率领随从赶到,将二人接入王宫,款待接风。
  用现代的话说九黎是吴中元的姥姥窝儿,他来了,按理说姥姥舅舅以及一干表姐表妹都得出来见个面,但黎泰知道吴中元与自己的姥姥有些间隙,便不曾召集众人前来相见,只是以君臣之礼接迎招待。
  在厨下准备饭食的这段时间吴中元将龙涎香一事与黎泰说了,又详细商议了细节种种,随后互换带有彼此灵气的定位之物,以便三月初三当日能够及时联络。
  不多时,酒宴准备妥当,用现代的话说属于轻度奢侈,吃饭的时间吴中元也没有浪费,询问黎泰所辖城池今年农耕的准备情况,以及近段时间黎泰的辖区内有没有什么突发性的事件。
  晚饭过后已是三更时分,但吴中元并没有休息,而是与姜南和黎泰带着祭品供物前往青龙驻守的东关,将昨夜准备好的赋词郑重宣读,以正功臣之名,以慰老臣之心。
  听罢吴中元的赋词,青龙上浮出水,挺身龙吟,青龙风烛残年,垂暮老朽,龙吟低沉,欣慰之中大有悲意。
  与南关一样,东关的东军大营也正在营建,此时外围防线已经完工,驻军营地也已经搭建完成,先前派来的低阶勇士也已经就位,一万守军也正在征召挑选中。
  由于时辰已晚,吴中元便没有惊动东军大营的守军,凌空巡视一番便与姜南和黎泰回返九黎,回返途中问起黎澜山的情况,黎澜山就是活了五千多年,自现代想要杀他的那个鸟族勇士,此前他曾经与黎泰去往黎澜山所在的城池,阻止他人霸占黎澜山的女人阿兰,并为其赐婚。
  这是吴中元亲自交代的事情,黎泰岂敢怠慢,吴中元问起,便详细禀报,只道黎澜山已经自东军大营召回,不久之前已经与阿兰成婚,黎澜山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也得到了救治,而今已经能够下地行走。
  听得黎泰汇报,吴中元满意点头,随后又问起那些家中有老人无人赡养,有子女无人抚育的勇士有没有自东南两军大营召回,驻守两方大营的勇士兵卒的家眷有没有得到充足供养。
  黎泰回答已经奉旨督办,妥善安置。
  回到九黎已是四更时分,姜南先往卧处安歇,吴中元与黎泰饮茶说话,此番说的是对周饶国众人的安置问题,他准备让周饶国与隗城众人做邻居,他们原本生活的区域都靠近南海,此番北迁,尽量安排他们毗邻东海,但过分靠近外围,安全问题又得不到保障。
  鸟族本来就擅长冶炼金属,而周饶国又擅长造物,两者可以联手协作,自鸟族与熊族之间的内陆将周饶国妥善安置,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处大型的兵工厂至关重要,包括天罡弩和地煞弓以及各种火器兵器和盔甲都可以加工熔铸,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别人吴中元也不放心,便交由黎泰亲自负责。
  这都是急事儿,马上就要派勇士巫师驱策坐骑前去南荒接人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好,不能让周饶国人感觉受到了冷遇。
  当黄帝不是成天吃喝玩乐,骄奢淫逸,黄帝就是一个大家长,小事儿有下面的官吏分忧,但大事儿还得自己权衡定夺。
  马上就是晨议的时间了,也不用睡了,直接上朝晨议,吴中元不在的时候黎泰坐王座,吴中元来了王座就得让给他,黎泰自居旁座。
  一个好领导是不会轻易越级指挥的,吴中元也没有过多的对众勇士提出什么具体的要求,而是将近段时间朝廷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境内境外发生的大事向参加晨议的勇士简略说了,此时朝廷已经将他晋身玉虚一事遍告各大垣城,众人都知道他晋身玉虚,再听得他自南海大发神威,且中原诸事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无不心中安定,士气高涨。
  随后吴中元又对黎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没有称呼黎泰为黎亲王,而是以舅舅称之,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他出身熊族,又娶了牛族的姜南为皇后,却唯独没有与鸟族和亲,鸟族众人免不得会忧虑忐忑,担心自己成为后娘养的孩子,得让鸟族众人感觉他们也是自己人,中原各族一家亲。
  一个好皇帝不但需要能够处理政务,还得能够处理人际关系,早些时候吴中元以为自己并不擅长处理这些,但是到得这个位置,很快就进入状态了,其他事情实则也是这样,感觉自己不行是因为没站到那个位置,勇敢的往前走,很快就适应了。
  晨议过后就是家人见面,姜南临行的时候知道要来鸟族,便带了不少首饰,赏赐诸人。
  上午辰时,吴中元和姜南离开九黎,赶往北关。
  途中经过一些鸟族的城池也会下去察看一番,体察一下民情,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大部分人仍在温饱线徘徊挣扎,这也没办法,凡事儿都有一个过程,他登基时日尚短,民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提升和改变的。
  每到一处城池,主事之人都能在第一时间猜到他们的身份,二人身上的穿戴是原因之一,但很多下面的邑城和围城城主并不知道黄帝和皇后平时穿的是什么衣服,他们之所以能够猜到二人身份主要是因为二人气度不凡,身居高位的人大度从容,自带气场。而能够主政一方的官员都是明眼人,不可能连黄帝皇后都分辨不出来,似后世那种皇帝微服私访被地方贪官抓了,然后亮明身份,惩治对方的低级装吡情节现实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完全不符合逻辑。
  自东关去往北关路途相对较远,加上中途多有耽搁,一直到日落时分二人方才赶到了玄武镇守的北关……
第六百二十一章
杀伐果断
  当日俘获穷奇时吴中元曾经跟随穷奇来过玄武镇守的北关,那次穷奇是来寻玄武打架的,但玄武闭门不出,并未应战。
  他此番过来有三个目的,一是祭拜玄武,赋词正名,表彰答谢。二是查看北军大营的筹建情况。最后一个目的祝千卫此时正在北关,他想见见祝千卫,看看祝千卫的履职情况。
  和姜南赶到北军大营时正是日落时分,北军大营也是“回”字形布局,与南军大营和东军大营相比,北军大营的营建相对滞后,最外围的防线尚未对接封口,驻军营地倒是搭建起来了,但驻军较少,万人的编制,此时征召驻防的还不到两千人。
  之所以看的如此清楚是因为此时北军大营的所有驻军都在校场上列队站立,在队列之前站立着七八位紫气勇士,其中就有祝千卫。
  这些紫气勇士吴中元都认得,除了祝千卫,还有大夼城主吴白夜,大州城主吴阳,九崆城主黎云山,杉山城主姜圭,梓山城主姜百里,虎山城主姜永善。
  一干紫气勇士站在队列之前并不是在为驻军训话,而是在激烈的争吵,声音很大,情绪也很激动。
  吴中元和姜南位于校场东侧树林,距祝千卫等人约有两百丈,眼见这些紫气勇士正在争吵,吴中元便没有急于出现,他想知道众人为什么争吵,如果一出现,众人肯定会噤声闭嘴。
  祝千卫肃然站立,脸色非常难看,但他并没有与众人争吵,情绪最为激动的是大州城主吴阳,二人来到的时候吴阳正在指着西北方向的营地缺口冲杉山城主姜圭大发雷霆,高声斥责姜圭懈怠差事,延误营建工期,应该负主要责任。
  吴中元在主掌熊族之后曾经与熊族的高阶勇士和巫师逐一谈过,他对吴阳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吴阳人如其名,三十六七岁,洞渊修为,性烈如火,当年吴熬作乱,吴阳并非参与,此人虽然年逾不惑却热血未冷,是个鹰派武将。
  姜圭年纪跟吴阳相仿,一脸络腮胡子,也是个暴脾气,面对吴阳的指责,大声反驳,拒不承认。
  见姜南面露疑惑,吴中元便出言解释,“中原只有三族,而四方大营皆需筹建,故此我下旨西军大营由牛族筹建,东军大营由鸟族筹建,而北军大营和南军大营则分别由我指派三族垣城共同筹建,筹建完成之后北军大营的兵员由熊族和牛族组成,而南军大营的兵员则由熊族和鸟族组成。”
  “北军大营由哪几位城主筹建?”姜南问道。
  吴中元说道,“大夼城主吴白夜,大州城主吴阳,九崆城主黎云山,杉山城主姜圭,我当时也没有多想,之所以选定他们四个是因为他们所辖垣城离北关最近。”
  姜南点头过后再度问道,“姜百里和姜永善为何在此?”
  “想必是遣送兵员至此。”吴中元随口说道。
  二人说话的同时,吴阳仍在和姜圭激烈争吵,吴中元当日指派垣城修建南北两军大营也是过了脑子的,南军大营指派了崮山城主姜大花,大泽城主吴勤,大丘城主吴仝,大同城主吴熊。而北军大营则指派了大夼城主吴白夜,大州城主吴阳,九崆城主黎云山,杉山城主姜圭。南北两军都由四座垣城修建,之所以定四个是因为营地有东南西北四个面儿,每座垣城可以负责其中一面,职责比较清楚,分工也比较明确。
  也正因如此,姜圭就无法推卸责任,言辞虽然激烈,却无辩驳证据。
  男人吵架,情绪激动之下免不得会带出脏话,一来二去,争吵很快变成了谩骂,眼见姜圭骂不过吴阳,姜百里和姜永善就出言帮腔儿,看似劝架,实则是在拉偏仗。
  吴阳也不冷静,直接冲着姜百里和姜永善去了,指着校场上站立的士兵大发雷霆,只道姜百里和姜永善敷衍差事,专挑老弱病残前来充数。
  吴阳不说,吴中元还不曾注意,听得吴阳言语,他便打量了一下站在校场上的兵卒,中原初定,三族服饰还不曾统一,很容易区分兵员来自哪一族,吴阳并没有冤枉姜百里和姜永善,牛族遣派过来的驻军多是老弱病残。
  三族原有宿仇,激烈的争吵之下免不得开地图炮,翻旧账,到得后来姜圭,姜百里,姜永善全冲着吴阳去了,吴白夜年纪很大了,也不帮吴阳说话,只是低声劝解,让吴阳莫要冲动。
  九崆城主黎云山不惑之年,看样子也是个老好人,他是鸟族唯一参与修建北军大营的城主,而且北军大营的兵员也并不出自鸟族,对于吴阳和姜圭等人的冲突,他也不便表态,只与吴白夜一样,偶尔开口,让双方保持冷静。
  有血性的人最讨厌的就是老好人,因为老好人没立场,不主持正义,眼见吴白夜和黎云山避重就轻,吴阳急了,连他们一起骂了,“都给老子滚一边儿去,那西北方位空缺,傻子也能看出是姜圭延误了工期。再看这些老弱残兵,站都站不稳,能打仗吗?如此作为,他日神兽归去,北关如何守的住?中原相连互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四关只要有一关失守,满盘皆输,这样的道理你们难道不懂?”
  吴阳这番大实话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连劝架的也没有了,吴白夜和黎云山气恼退后,不再理他。而牛族应征而来的兵卒亦是嘘声一片。
  “呵呵,吴阳洞渊运筹帷幄,统揽大局,实乃高瞻远瞩之帅才啊。”姜百里阴阳怪气。
  “别以为你晋身太玄老子就怕你,你休要挑拨离间,”吴阳怒目相向,“也不要欺负祝将军无有派系,浅薄根基,要知道四方大营乃圣上钦命修筑,你们阴奉阳违,懈怠差事,圣上若是得知此事,必不会轻饶了你们。”
  姜百里干笑说道,“呵呵,你也是封侯城主,有上书秘奏之权,你可以据实上奏,且看吴中元是会公正处事,还是会公报私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8/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