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校对)第5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7/763

  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与年轻人是不一样的,上了岁数的人更在乎利益得失,少有年轻人的意气之争,冲冠一怒这种事情往往只会发生在年轻人的身上,老人没那种血性,也没那么大的火气,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没有那么多的雄性荷尔蒙了。
  与吴中元一样,吴荻此时亦有如释重负之感,她也没想到此事能够善了,而今敖烛等人的生死系于吴中元一念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敖炬是绝对不会用强的,不出意外的话南海龙族会大肆进贡,以此换取吴中元出手。至于最终是救还是不救,可以留待日后慢慢斟酌,也不急于一时。
  没飞出多远吴荻的金雕就自正西方向飞来,二人凌空换乘,穷奇振翅加速自回漠北,二人驱乘金雕前往周饶国。
  此事因周饶国而起,为自己惹了这么大的麻烦,解了周饶国多年祸患,可不能就此作罢,得过去跟他们讨要一些报偿。
  吴荻先前曾经去过周饶国,知道位置,日出时分赶到,二人自周饶国滞留了一个时辰,期间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参观周饶国的博物馆,确切的说是陈列馆,周饶国擅长造物,包括火器在内的各种精巧器皿他们都会制作,尤其是对火器的制造颇有造诣,之前还曾经送了一个大烟火给他做登基贺礼。
  不参观还好,一参观,吴中元改主意了,他原本是想自周饶国带走几个工匠的,眼见周饶国众人心灵手巧,所造各种器皿巧夺天工,便不满足于只带走几个工匠了,得把周饶国举国搬迁,北上中原。
  接下来做的就是对周饶国进行间接的恐吓,这个也简单,实话实说就成,一听为了帮他们驱杀怪鸟,吴中元竟然杀了三条南海赤龙,小国王的脸都吓绿了,龙族死了人,反溯追查,倒霉的肯定是他们,他们虽然名为周饶国,却是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部落,南海龙族想灭掉他们易如反掌。
  实则周饶国的国王年纪已经不小了,当有五十多了,之所以喊他小国王是因为周饶国都是些小个子,比侏儒高不了多少,只不过他们的身体比例比较协调,不似侏儒那般顶着个大脑袋。
  正所谓人离乡贱,但凡有一丝可能,谁也不想背井离乡,因为谁也不知道客居他乡会遭遇什么。举族北迁可不是小事,不过最终周饶国还是决定北迁,除了担心龙族报复,还有另外几个原因,一是吴中元答应给开辟出单独的一处城池,说白了又是一国两制那一套。二是周饶国众人也知道五道封印即将消失,留在这里是福是祸尚未可知。再有就是他们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隗城离周饶国并不远,算是老邻居,而今隗城众人正在北上途中,周饶国众人北迁之后也能有个伴儿。
  隗城人多,只能缓慢北迁,周饶国人少,可以派飞机来接,所谓飞机,自然是熊族高阶巫师和高阶勇士所俘获的金雕等飞禽,周饶国都是些小个子,众人飞一趟能接不少人回去。
  实则周饶国众人之所以享受特殊待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都是些知识分子,确切的说是科研人才,他们制造的火铳射程可达一百丈,也就是三百多米,这已经接近后世步枪的有效射程了。除此之外他们还会造水雷,不过他们造水雷是为了炸鱼,但是稍微改造一下就能充当地雷,毫不夸张的说,周饶国众人的价值足以抵得上二十个太玄高手,奇货可居,必须加以优待。
  议定好了前来接迎的时间,吴中元和吴荻启程回返,也不是每次出行都是晴天,今日南荒地界就在下雨,二人控驭金雕飞到雨云之上,自高空疾速北上。
  飞过雨云的覆盖范围,吴荻神授金雕低空飞行,实则让金雕低飞是吴中元的主意,他上次去山羊谷的时候就曾经遇到了隗城众人,又过了这些时日,他想看看隗城众人走到哪儿了。
  隗城有数万人,很容易寻找,此时众人已经赶到了南关附近,再有个十天八天就能去到为他们准备的城池。
  临近中午,二人回返有熊。
  此时老瞎子等人正在总理院思虑计谋,焦急等待,得知二人回返,急忙出来与二人相见,吴中元带领众人去往中天殿,上朝议事,将南海之行的经过和结果简略的说与六部诸人知道,对于敖炙所为,他不能详细讲说,只说敖炙想杀吴荻。
  听得吴中元的讲说,一干朝臣好生震惊,他们没想到事情会闹到这般地步,也没想到吴中元会接连杀掉三个南海龙族,更没想到都闹到了这般境地,竟然还能和解善了。
  不过震惊之余,更多的还是欣喜,喜的是吴中元不但跻身天格,竟然还跃升三阶,直晋玉虚。再者,南海龙王先前所言也令他们欢喜非常,南海龙王是不会看走眼的,吴中元确是金龙临凡,有了如此强大的帝王,他日抵御六道胜算又大了几分。
  还有就是吴中元此前已经推演出了晋身天格九阶的练气法门,他本人成功冲破瓶颈,晋身玉虚,就说明他所推演出来的练气法门是正确的,只要研习演练,假以时日众人都可以晋身天格九阶。
  出去七八天了,期间一直没有上朝议事,此番便在轻松喜悦的气氛下与众人合议政务,黄帝是不能凡事亲力亲为的,寻常事务总理院和六部自己也就处理了,报到他这里的都是些比较重要的和比较特殊的。
  重要的事情也有几件,例如三族一统之后需要开辟路径,将三族连系起来,这几条国道的路径选择就得他来划定。还有就是四方大营的征兵事宜以及中原之外的一些部落想要内迁归顺,对于这些人,要不要?也得吴中元来定。
  中原很大,如假包换的地广人稀,对于想要内迁避祸的部落,只要是黄色人种的,吴中元基本上都接受了,对于那些不太摸底细的部落,安排的区域就趋于外围。
  用现代的话说,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超级大国不但得有广袤的疆域,还得有足够多的人口,地盘儿越大越抗揍,越不容易被吞并。人口越多生产力发展的也就越快,国力也就越强盛。
  吴中元是黄帝,他对于某件事情的决定就是圣旨,对于某个人的具体安排就是钦点,对于那些不是人的部落,以及有异类血统的部落,他基本上都交给下面的人去权衡斟酌了,唯独对狼族的高展进行了刻意的安排,划定了大片适合狼族生息的密林给它们繁衍生息。
  在众人议政论事之时,礼部主事姜有道启奏,南荒的太平寨前几日派来了信使,此番是来报喜的,寨主冬云居与黄帝赐婚的那位夫人过的幸福美满,后者已经有了身孕。
  姜有道是礼部主事,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接待外宾这种事情他处理的比较多,但姜有道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只当吴中元与冬云居关系很好,所以才会降旨赐婚,由于他不在朝中,姜有道就送了几件贺礼命信使带了回去。
  朝堂之上是不能轻易笑场的,但吴中元忍的着实辛苦,冬云居自己是个大胖子,却偏偏喜欢祸害瘦弱女子,为了惩罚冬云居,他将一个做饭的大肥婆赐给了冬云居当老婆,还特别交代,如果大肥婆一直没有身孕,他就过去给冬云居送葬。前段时间偶遇运送铜铁北上的喽啰,他还曾经问起此事,现在看来那喽啰回去之后应该告诉冬云居了,冬云居为了活命,这段时间可能一直在玩命儿的加班儿。
  到得午饭时间,吴中元站立起身,“拟旨,敕封吴荻为皇后,入主东宫,即刻卸任户部主事,户部主事由相国吴暮秋兼任。”
  吴荻谢恩,老瞎子领旨,众人道贺。
  吴中元又道,“中宫皇后亦有归属,择日敕封。”
  众人再贺。
  退朝之后吴中元先行,出门右拐冲站在门外的王欣然眨了眨眼。
  “多此一举。”王欣然横了他一眼,她自然知道吴中元最后那句话是说给她听的。
  一干朝臣随后跟出,吴中元也不方便再与王欣然说话,便自行回返后宫,在此之前他是想带姜南出去散散心的,但这个计划估计得泡汤了,因为此时已是二月下旬,数日之后就是三月初三,得往东海之滨寻找那可以免疫神族附身的龙涎香了……
第六百一十九章
神兽赋
  早在吴中元和吴荻回返之时,姜南就已经自后宫看到了,猜到他散朝之后可能会往西宫来,便早早的准备好了饭食。
  皇宫是有御膳房的,不过这时候不叫御膳房,而是叫庖厨,也就是君子远庖厨的那个庖厨,这时候吃饭也是有规矩的,三宫四院都有一份菜单,想吃什么就让宫女事先通知庖厨,说白了就是根据口味定做。
  三宫四院所持有的菜单上大部分的菜品和点心都是一样的,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几百道菜品中宫都能定做,而东宫能定做的就少了三道菜品,西宫又少三道,以此类推。
  吴中元本想取消这种饮食的等级限制,想了想又没有那么做,这时候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规矩,也没必要搞绝对平均主义。再者,宫院的菜品差距也不大,也不是说皇后吃的就一定比贵妃好。
  吃饭的时候吴中元将之前发生的事情又跟姜南简略的说了一遍,姜南也是个好战的左派人物,对于他的作法极度认同,她是三位皇后中最不像皇后的皇后,骨子里就是个热血骁勇的女勇士。
  人的意识形式是会逐渐改变的,回来的这几年吴中元已经逐渐习惯了远古时期的婚恋习俗,不再似之前那般无谓纠结,黄帝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之所以多娶也不是贪霪好色,而是这几个女人他都是真心喜欢,用现代的道德标准来看他就是女权主义者口中的渣男,但眼下是在远古时期,现代的道德标准并不完全适用,最主要的是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也不是说对这个真情,对另外一个就是假意,对每个女人都是真心对待。
  想法的转变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黄帝太不好当了,操心劳神,身心俱疲,无比危险,压力巨大,现代有句俗话叫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如果成天光挨打,捞不着肉吃,谁他娘的还当这个贼?
  饭后吴中元就留在了西宫,与姜南仔细讲说晋身天格九阶的练气方法,平心而论姜南也很聪明,但是与吴荻相比,她的悟性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实则不止是她,便是王欣然也没有吴荻聪明,但是也正因为吴荻太过聪明,他跟吴荻相处总有一股莫名的压力,反倒是跟姜南和王欣然相处更轻松一些。
  指导了练气法门,吴中元又将龙涎香一事说与姜南知道,随后二人自房间里商议谋划,如何行事才能顺利得到龙涎香。
  这种特殊的龙涎香就相当于预防神族附身的疫苗,无比重要,必须拿到。考虑到神族之前曾经试图招安黎泰,二人此番所担心的就是到了三月初三那一天,神族很可能会出面争抢龙涎香,神族不需要得到龙涎香,只需要将其毁掉就可以了。
  想要得到龙涎香,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张旗鼓,召集重兵自东海之滨全面警戒,大肆搜寻。二是出其不意,锁定目标然后突袭拿下。
  这两个办法各有利弊,前者的好处是能够掌控局势,对方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他们都能立刻得知,但弊端是如此一来己方的意图就暴露了,敌暗我明,神族可以根据己方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反击。
  而后者的好处是能够麻痹对手,令对手放松警惕,待得子时一到,青龙现身,立刻前往抢夺。弊端则是容易被对手抢占先机,出现意外情况之后不好防范。
  推敲过后,二人最终还是决定走第二条路,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不但知道青龙出现的具体时日,还知道青龙出现的具体时辰,没必要提前大张旗鼓的跑过去。二是东海之滨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解释,广义的东海之滨指的是东海所有近海陆地,而狭义的东海之滨指的则是入海口所在的那片区域,而这片区域是在夷人的控制之下的,可以暗中授意夷人,留意附近的可疑情况。
  虽然选择了第二个办法,并不表示这么做就完全没有弊端,风险还是有的,实则世间所有事情都是一样的,大部分的决定都是两害相衡择其轻,两利相权择其重,也并不是做出某个决定的人就真的认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完美无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致意思就是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前期必须进行足够的谋划,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却不知道应该具体怎么谋划,正确的作法是率先确定行动纲领,也就是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想要得到什么,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做事就会颠三倒四,犹豫彷徨,可能出发的时候是想去佳木斯的,结果忽忽悠悠的跑到海南岛去了。
  目的一定要足够明确,然后就需要推敲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得去一趟夷人城池,暗中对他们交代一番,让他们放好哨儿,然后还得去一趟九黎,去九黎是为了见黎泰,因为黎泰有青龙甲,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到东海之滨,动手的时候也不需要人多,他和姜南加上黎泰就够了,如果他们三个都搞不定,再多去一群人也是白搭。
  在吴荻出事之前,二人原本是想出去散散心的,此时距三月初三还有五天,原计划不变,继续出去转转,暗中进行安排的同时也能麻痹对手。
  先去夷人城池,不对,先去为隗城众人准备的城池。不对,应该先去饮马河。
  日落时分,吴中元正式迎娶吴荻,吴荻身穿皇后凤冠霞帔,自正门入宫,正式入主东宫。
  礼节毕了,吴中元就跑了,先跟老瞎子等人打了招呼,然后驱乘大傻与姜南离开了有熊。
  先去饮马河是为了麻痹对手,因为他不确定有没有人在暗中观察他和姜南的行踪。
  吴中元是黄帝,他出行就是巡游,不带扈从就是微服出巡,但吴中元并没有穿着便装,但他也不曾穿戴朝服,而是穿了一套黄帝日常起居的服饰,姜南也是这般。
  他不是很喜欢微服私访,除非确有必要,否则不会穿戴便装,穿便装有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容易被地方官员轻视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那是闲得蛋疼没事儿找事儿的人才会做的事情,他忙的要死,没工夫搞那些没用的幺蛾子。
  二更时分去到饮马河,黑寡妇免不得盛情款待,吴大烈和花娘子作陪,众人都是老相识了,也都比较随意,饮马河眼下已经进入了正轨,开始通商贸易,由于大量小部落迁居中原,来饮马河互通有无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此时的易换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物换物,二是以贝币购买,货币的使用已经开始了,但是完全取代以物换物还需要一段时间。
  三更时分,黑寡妇等人退去,吴中元也没有急于休息,晋身玉虚之后他对于睡眠的需求更少了,当然也不是睡不着,而是没必要睡那么久。
  考古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考古的人都懂历史,懂历史的人大都擅长吟诗作赋,吴中元也不例外,不睡是在撰写赋词,不是写给姜南的情诗,姜南也不喜欢这些,他是在为四方神兽撰写赋词,所谓赋词说白了就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他此番出来除了陪姜南散心以及暗中安排三月初三之事,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兑现自己之前的承诺,为四方神兽铭记功德。
  四方神兽镇守封印多年,劳苦功高,它们自然不屑得到人族的认可和感谢,但是作为受益人,却不能无视他们的付出,必须给予足够的正面评价,得让四方神兽知道他们心中有数,念好儿领情,对四方神兽来说这么做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能让四方神兽感到欣慰。
  吴中元接连写了四篇赋词,虽然用词不尽相同,但大致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对四方神兽的忠义,坚守,勇武,庇护进行正面评价。
  日出时分,二人离开饮马河,先往南关去。
  此时隗城众人正好途经此处,吴中元和姜南便率领隗城众人对朱雀进行了庄重的祭拜,当众念诵赋词,他是人族黄帝,他所撰写的赋词就相当于人族对四方神兽的定性,也是日后竖碑立传的内容。
  朱雀已经很老了,风烛残年,对于众人的祭拜,朱雀并无回应,只在吴中元念完赋词之后冲他点了点头。
  晋身玉虚之后,吴中元的感知能力变的异常敏锐,他能隐约感受到朱雀的情绪,朱雀的情绪还是有波动的,无言之意当是吾心甚慰。
  隗城众人并不知道吴中元此行的主要目的,只当他是带了皇后亲自前来迎接,这对于风尘仆仆,千里来投的隗城众人来说乃是莫大的礼遇,隗城众人心中的感动自不必说。
  此时南方大营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为了不令四方神兽感觉自己被圈在了里面,四方大营都搭建在十里之外,这也是老瞎子等人合议之后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方大营会逐渐向前推移,修建两道防线。
  南军大营原本由崮山城主姜大花,大泽城主吴勤,大丘城主吴仝,大同城主吴熊共同筹建,姜大花被调往有熊任职,另有他人接替了她,四位城主轮班驻守筹建,此时轮值的是大同城主吴熊,不过祝千卫不在此处,吴中元也没有自此处多做停留,只道要去检视为隗城众人建造的城池,辞别众人与姜南往东移动。
  辰时,二人来到新建的垣城,不过这里不是为隗城众人筹建的,而是根据战略部署而开辟的,由服用过莲子而晋身太玄的吴双担任城主。
  这座垣城筹建的进度不是很理想,这也在吴中元的意料之中,受客观条件所限,众人此前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为隗城众人赶建城池上。
  再往东走,就是为隗城众人赶制的城池,此时已经完工了,什么都是新的,工匠们正在夜以继日的为吴梅赶制官署,此前吴梅一直与隗城众人同行北上,吴中元对吴梅的定位类似于特别行政区的港督。
  午后继续东行,没过多久就遇到了夷人队伍,年前道路已经着手开辟了,但天气太冷了,他不舍得大傻挨冻,便暂停了,此时夷人正在对道路进行拓宽和平整。
  吴中元原本就打算走到这里将大傻留下,于是便留下大傻开山辟路,与姜南继续东行,前往夷人城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7/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