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8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6/815

  而且新皇帝和萧如薰的习惯一样,很喜欢工作,而且擅长工作,从登基当天晚上开始连着半个多月,就没有按点准时下班过,一直到半个月之后的家宴日,才让他们准点下班回家了。
  官员们以为极具压迫力的老皇帝萧如薰退位之后,新皇帝多多少少会给他们减负,但是他们发现自己错了,新皇帝和老皇帝在工作上的热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比起精力渐渐不济的萧如薰,萧振邦的精力就强多了。
  他们摸不准新皇帝是为了表现给老皇帝看还是自己就真的是工作狂属性,反正他们可以预感到,除非萧如薰去世,否则他们看不到可以放松的未来。
  然而他们莫名的觉得心安,感觉这样貌似也没什么不好。
  显然,萧如薰带给天下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二十多年来,官员们似乎都习惯了萧如薰这样的做法,如果哪一天这种情况不复存在了,或许他们才会觉得不习惯,甚至觉得有些糟糕。
  大秦帝国的繁荣,是靠他们不间断努力的工作换来的,如果朝政崩坏,那么大的一片国土该如何安置呢?
  不过令所有人宽心的是,新皇帝没有想要改变什么,一切都和原来一样,一切都是原来的味道。
  新皇帝勤政依旧,萧规曹随,没有对萧如薰内外政策做什么修正,帝位权力传承的平稳过渡甚至让不少经历过前明混乱时期的老臣觉得有些难以理解。
  毫无疑问,新皇帝会继续老皇帝的政策,大秦帝国传承到了第二位皇帝的手上之后,依然会继续发展下去。
  而对于萧如薰来说,这件事情从此就和他关系不大了,他来到了父亲萧文奎曾经居住了十几年的宫殿里,在这里,他看到了萧文奎去世之前所看过的整整一书柜的史书。
  萧文奎还在世的时候,经常拿自己从史书上所得出来的感悟教导萧如薰,告诉他有些事该怎么做最好,有些地方该怎么处理才不会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萧文奎不仅仅只看正史,对一些争议比较大的野史也看得津津有味,自己一个人思考,写下了很多读书笔记,他去世之后,这些读书笔记被交给了萧如薰,萧如薰看后受益颇多。
  于是萧如薰意识到,不管理政务的太上皇所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根定海神针,给天下人以安稳,帮助新皇帝度过最艰难的适应期,也在给新皇帝留下一些什么东西。
  他终有一日会死去,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他不知道,他想要给振邦留下更多,甚至给第三代皇帝留下更多,但是他不知道留下什么东西比较好。
  如果说是国土和国力,他留下的已经够多了,对于现在的大秦来说,停下脚步将现有的国土消化掉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了,那么其他的一些政治遗产,还有经济遗产,他觉得自己已经不能做到更好了。
  他留给振邦的是一个稳定繁荣发展的强大国家,大秦的强大超越历朝历代,萧如薰不觉得自己可以做到更好了。
  但是他还想留点什么东西下来。
  看到了萧文奎留给他的读书笔记之后,萧如薰意识到了他该留点什么更有意义的东西给振邦和后代子孙。
  把自己当作一个当代人,他已经改写了历史,但是未来是否会发生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不知道,但是可能是一定有的。
  所以,为了让这种可能性变到最小,他需要将自己身为一个五百年后的来人最大的也是最没用的优势留给后代子孙。
  所谓对未来的预知和见识。
  这是今人唯一可以说比古人要更厉害的地方,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他能知道未来五百年可能会发生什么,即使这是一个被他改变过的世界,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不会改变。
  萧如薰觉得,自己有必要留下一点东西给振邦和后代子孙。
  于是,从定居到万寿宫之后的半个月之后,萧如薰就开始奋笔疾书了。
  他打算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将他所知道的未来用一种比较舒服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告诉振邦。
  他觉得,他所知道的这些事情或许比他打下来的国土更有意义一点。
  因为对现在他所创造的一切,他还有诸多的担忧,而他所担心的这些事情,似乎正在渐渐变成现实,他毕竟不是在革命,他在创造的是一种可能,一种以他自己为代表的可能。
  而他一旦不再成为代表了会发生什么?
  萧如薰不太敢往深处去想,可是他不得不去想,他不去思考那样的未来。
  即使他不愿意看到那样的未来。
  地主兼并土地会重新出现吗?
  地方势力抬头会不可避免吗?
  国家会逐渐腐朽,国土会逐渐丧失吗?
  萧秦帝国终将被覆灭,并且在一片废墟之上,点亮共和国的光辉吗?
  以前一切他不想去考虑的事情,现在空下来了无所事事了,心里忽然全部都是这样的猜测了。
  他到底是开创了一个时代,还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有没有为未来的某种可能奠定基础?
  思考的结果是,有。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历史的机密
  萧如薰非常清楚。
  教育开化与普及必将孕育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以及无穷无尽的出身底层的读书人。
  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他们的思想会逐渐蔓延到整个国家,覆盖全国,进而产生全新的思潮。
  他们会主动质疑君权神授的理念,会对以往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产生怀疑。
  一如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对宗教的怀疑一样。
  大秦不需要文艺复兴,大秦需要的是文艺普及,让高不可攀的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一切看似高不可攀的都成为普通百姓可以拥有的。
  萧如薰追求的是中央集权,是在中央的领导下对全民一视同仁的统治,不允许在一个政府的框架之下出现对抗中央势力的地方势力。
  这是他架构起大秦政府的重要基础。
  这个基础具体体现为皇权下乡。
  这个模式并非固若金汤。
  现在大家都还穷,都还没有完全吃饱肚子,都没有完全认字,都没有完全产生思想,一切都和过去差不多,因此,政府的指令会轻而易举地下达。
  而一旦人们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之后,伴随着思想的觉醒,地方上必然会出现自己的思想,对中央的各种质疑甚至是反抗会伴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打压而不断出现。
  现在不出现,未来一定出现,而在交通和通讯手段还没有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国家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无视反抗军的时候,是最危险的。
  谁也不知道是谁在操控这股反抗势力,是人们真的想要自治,还是地方势力在背后操控,用各种方式污蔑丑化中央,从而达到夺权的目的。
  就好象清末民初声势浩大的所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根源不过是中央权力的持续衰弱带来地方势力的持续发展,等地方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时,中央不给权,矛盾必然激化。
  则地方上便暴力夺权,将集权的清政府推翻,把一个彻头彻尾的小政府扶起来,然后大家愉快的分走革命果实。
  戴上了反封建反民族压迫反殖民剥削的帽子,这场主观上没什么革命意义的地方势力掀翻中央的斗争立刻变得高大上起来了。
  客观上或许有那么一点口号式的激励人心的作用,毕竟满清这个腐朽的政府被袁世凯掀翻了,而中华民国这个壳子被“革命党人们”塑造出来了,至于内里,大部分人也不在意。
  可是革命之后,革命党人们真的实现了他们提出的口号与目标吗?
  国家强大了吗?
  民众觉醒了吗?
  农民得到土地了吗?
  工人得到福利和保障了吗?
  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吗?
  国家科技发展了吗?
  中国成为强国获得完全主权了吗?
  没有。
  “革命”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只有地主老爷和高官达人们吃饱了,他们愉快的将抢来的权利分一分,自己回到老家愉快的当起了没有压迫的土皇帝,愉快的过自己岁月静好式的生活,留下一地鸡毛。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萧如薰一想到这里,就觉得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在自己所建立的大秦身上,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个案例留下来,告诫后世子孙。
  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之中,在阅览史书反思历史的过程之中,二十多年的治国生涯之中,萧如薰明白了很多事情。
  他开始着重思考中国陷入深重苦难的那段时期的救亡图存的人们的奋斗史。
  他忽然想起了孙中山这个人物。
  清政府覆灭之后的二十年代,经历了革命、二次革命,护法战争等等一系列的失败与背叛,数次流亡海外、尤其是陈炯明叛乱事件之后,孙中山的思想产生了变化。
  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屡次革命失败救亡图存失败的根源并非是自己革命目标的错误,并非是自己革命名目的错误。
  他最大的错误,在于自己对“革命根据地”没有掌控力。
  他的基本盘不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他意识到自己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别人轻轻一推,就倒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6/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