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7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7/815

  这些可都是农民的救命粮,也是朝廷重要的战略储备粮,萧如薰要将关中大地打造为未来的北伐后勤补给基地,关中的治蝗将是重中之重,容不得一点疏忽。
  一旦蝗灾大起,整个北方都要遭殃,整个治蝗总署也会因为办事无力而被萧如薰严厉惩处。
  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老百姓的性命,整个治蝗总署都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动起来。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赢了帝国首辅,输了回家入土
  隆武二年七月,整个关中地区的主基调都是“治蝗”。
  治蝗总指挥徐光启拥有指挥关中地区任何一个乡长的权力,只要是为了治蝗,一切都要为治蝗让步,否则天灾一起,蝗虫泛滥,则整个江北不知又要多少人成为饿殍,甚至发生易子相食的惨事。
  对于徐光启来说,这可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从古至今就没有成功过反而愈演愈烈的蝗灾落在他手里,要是治好了,他能成圣人,治不好他就是罪人,不说辞官了,搞不好还要赔上性命。
  这是萧如薰给他的选择题。
  治好蝗灾,成为下一任帝国首辅。
  或者治不好蝗灾,看着蝗虫遮天蔽日而起,引咎辞职,郁郁而终,甚至自戮以谢国人。
  反正皇帝把姿态做到位了,皇帝肯定不会因为治蝗失败而负责,需要负责的是他。
  而且从徐光启的角度看来,皇帝已经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了,很多东西都是皇帝在筹备,要什么给什么,已经做到了皇帝所能做到的极致,真的治蝗不成功,皇帝的确有理由不负责任。
  当然少不了一番罪己诏下来承认自己用人不当就是了。
  徐光启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赢了会所嫩……呸!赢了帝国首辅,输了回家入土。
  他不想输,他还有很多想做的没有做,他还有很多想要实践的东西没有实践,只有当他成为帝国首辅的时候,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将大秦建设的更加美好。
  所以养鸭治蝗势在必行,这也是皇帝给此次治蝗定下的基调。
  皇帝没打算可以在第一年就找到解决蝗虫生生不息的办法,就想着可以亡羊补牢,即使蝗虫卵无法全部清除,至少在它还是蝻虫的时候,发挥人所能做到的,用鸭子去吃光这些蝻虫。
  如此一来,可以减轻蝗灾的灾情,可以让农户卖鸭子赚钱,还能给军队补充肉食,一举多得。
  关中和甘肃是之后重要的驻兵之地,也是重要的练兵场所,军队数量会非常之大,萧如薰不仅要在这里推广饲养鸭子,还要推广饲养肉猪,给军队补充足够的油脂肉食,让他们长肉,变得壮硕起来。
  正好此时福建一名乡长上书,说一个商人提供了解决蝗灾的方法,希望可以得到皇帝陛下的重视,萧如薰当然重视,立刻下令让这名叫做陈经纶的商人入京,讲述他的养鸭治蝗之法。
  陈经纶带着他的儿子陈振龙一起进入了京城,详细叙述了他的方法。
  这样一说,萧如薰心中的治蝗方略也有了大体的思路,知道了该如何应对蝗灾的同时,还可以给军队补充肉食,让农户赚钱,一举多得。
  他重赏了这名叫做陈经纶的商人,还询问他和他的儿子是否愿意做官,陈经纶和陈振龙直接高兴傻了,愣在那儿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说自己愿意做官。
  萧如薰立刻任命这父子两个为新近成立的内阁直辖灾害应对方略司郎中,正六品官职,专职负责传授关中蝗灾区的政府和人民如何利用鸭子防治蝗虫。
  皇帝一声令下,内阁那边火速通过了皇帝的任命,然后立刻按照陈经纶父子提供的有效经验准备足够的鸭子,准备一同送往关中蝗灾区交给徐光启来统筹规划,当时是四月下旬。
  六月中旬,陈经纶父子带着第一批三万只鸭子从北京出发,向西安府前行。
  萧如薰任命这父子两个去给徐光启做帮手,协助徐光启在关中推广养鸭治蝗的方略,特地嘱咐他们要亲身下到每一个村庄和每一户人家做交流,有必要手把手教会民众如何饲养鸭子来吃蝻虫。
  他们如果成功了,这样宝贵的推广经验将会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蝗灾泛滥区,如果有朝一日蝗虫在华夏大地绝迹,他陈经纶和陈振龙的名字必将名垂千古,在史书上留下极其光彩的一笔。
  萧如薰是这样勉励他们父子的,父子两个当场就哭了,说自己就算拼了这条命不要也要回报皇帝陛下的大恩大德,什么家里的小生意也不要了,叫家人去关掉,以后一定一心一意给皇帝陛下做事情。
  商人直接做官,还是有实权的,这是多少年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了,好像从儒家全面掌握话语权之后就没有听说过。
  以往倒不是没有商人做官,往往在朝廷困难的时候,朝廷都会拿出一批官职去拍卖,卖官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卖的种类都是虚职,只有头衔没有实权甚至有的连俸禄都没有只是买回来好看而已。
  朝廷也是要恰饭的,但是天灾人祸的搅的朝廷不得安宁,没办法的时候只好用官位来换钱了,所以有权的人只要想,永远都不会缺钱。
  可是从一介小商人的身份直接成为政府官员还能掌握实权需要做实际的事情,这种情况可真是很久都没有出现了。
  陈经纶和陈振龙还担心这个任命根本通过不了,因为商人做官什么的实在是匪夷所思。
  结果上午皇帝刚说下午组织部的人就把官员的一切凭据给送来了,还给他说明了每月的俸禄和福利等等。
  陈经纶父子也是呆滞了很久,才意识到父子两个已经在不经意间越过了从商人到官员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天堑。
  他们估计自己会出名,当然,他们也的确出名了,京师很快就传扬起了皇帝陛下任命两个商人做了官,还让他们承担相当重大的职责。
  陈经纶父子带着三万鸭子大军出发的时候,强势围观的吃瓜群众可不在少数。
  他们手里拿着一把炒瓜子,一边嗑一边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两位从天而降的特殊幸运儿,一下子跨越数个阶级成为了官员的幸运儿。
  陈经纶父子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皇帝陛下可是把很大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们的身上,皇帝陛下亲口说,任命他们做官员还是费了一点周折的,他们可不能让皇帝失望,免得皇帝还要为他们承担责任。
  从这一点上来说,陈经纶父子必然是尽心尽力的。
  跟着护送鸭子的军队还有一批年轻官员,他们将是陈经纶父子得力的助手,将协助陈经纶父子在关中大地推广养鸭治蝗的方法,协助当地基层政府官员一起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最初的试验
  陈经纶父子一路上紧赶慢赶,赶到西安府的时候正好就卡在了徐光启下令要求鸭子尽快抵达西安府的时候。
  徐光启这边传令兵一出发,陈经纶父子就赶到了,赶到了之后,父子两个赶快去拜见徐光启。
  徐光启对这对一夜之间完成了从商人到官员的华丽转变的幸运父子也很有兴趣,对皇帝的魄力也觉得相当的佩服。
  任命一对没什么行政经验只会做生意养鸭子的小商人父子做官员,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这是多少年都没有发生的事情了。
  记得上一个以商人的身份在华夏大地上叱诧风云的人还是吕不韦。
  他感觉皇帝可能又要搞什么大动作了,什么千金买马骨唯才是举之类的,但是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鸭子来没来,方法可靠不可靠。
  吃饭是最重要的,饭都吃不饱了还搞什么政治斗争?大家都饿死算了。
  这个需要实验,需要一大群人一起亲眼目睹,然后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效,从鸭子抵达西安府到真正散布到民间开始捕食蝻虫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徐光启非常着急。
  “别的话老夫也不多说,陛下让你父子做官,一定也有自己的考虑,你们不用担心老夫会瞧不起你们,老夫只会瞧不起贪官污吏和无能庸吏,你父子若是能办成养鸭治蝗的大业,老夫亲自给你父子向陛下请功,保你陈家一个爵位!”
  陈经纶和陈振龙互相看了看,齐齐咽了口唾沫,狠了狠心,决定把一切都豁出去,就是干,人死鸟朝天,大不了就是砍头身死,总而言之,走到这一步了也没有退路了。
  于是陈经纶开口了。
  “敢问徐尚书,目前蝻虫的灾情是否比较严重?”
  徐光启点点头。
  “肯定不轻,否则老夫也不会催促你快点来了,就拿西阳乡来说,九个村子,已经有三个村子发现了蝻虫,为数不少,散到整个三原县,估计还有更多,情况不好。”
  陈经纶紧皱眉头,开口道:“那这三万只鸭子也就是杯水车薪,不够的,朝廷那边还会准备更多的鸭苗送来,这三万只鸭子就先交给下官来全权负责,先在西阳乡的范围内进行蝻虫的捕食吧!赶时间,能吃多少吃多少!”
  “你有多少把握?”
  “鸭子吃蝻虫是一定的,只在蝻虫多与少,而且,下官需要足够的人来帮忙管理这些鸭子,每隔两刻钟就要换一批鸭子下田去吃,否则鸭子会把自己活活撑死,得不偿失。”
  徐光启点了点头。
  “既然这样说,陈经纶,整个治蝗总署和西阳乡的官吏兵员全都交给你来调动,老夫也听你的指挥!”
  “下官不敢!”
  陈经纶吓了一跳,二品的尚书大爷让自己来指挥?开什么玩笑?
  “治蝗大业面前没有尚书!只有不想饿死的人!老夫出发之前对陛下发誓了,绝对不再让任何一个大秦子民因为蝗灾而饿死,这次的蝗灾已现端倪,要是摁不住,老夫就要自戮以谢国人了。”
  看到徐光启一副严肃不似说假话的模样,陈经纶心里直打鼓。
  不过打鼓归打鼓,事情还是一样的要做,陈经纶被任命了一个前敌总指挥类型的职位,整个治蝗总署都听他的安排来进行这次的鸭子吃蝻大作战,不少官员还感到非常新奇。
  自己被一个商人出身的小官给指挥了?
  西阳乡六联村里,陈经纶感觉自己被无数目光注视着,有好奇的,有不爽的,还有审视的,他只觉得这些眼神像刀子一样扎在自己身上。
  这些眼神比起自己之前在大海里面对惊涛骇浪还要凶险,比面对那些贪婪无比的红毛夷还要凶险。
  他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指挥鸭子吃蝻虫。
  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的工作就是这样子,教会当地百姓指挥这些鸭子把地里的蝻虫吃掉,不让它们长成蝗虫飞起来,这就是他父子最大的使命,完成之后,就是他父子的功劳。
  陈家是否能出人头地,就在这一次了。
  徐光启亲自压阵,全体官员和六联村的村民听从指挥,看着陈家父子和十几名年轻官员换上短打驱赶这一百多只鸭子下了地,旁边路上还有四百只鸭子被圈住,说是准备轮换的。
  第一块下去的地就是郭登家的地,他们家靠东北角的地方是发现过蝻虫的,徐光启担心还有,也为了免除其他村民的忧虑,就让郭登带头做了表率,郭登拍了胸脯表示责无旁贷。
  鸭子们被驱赶着下了地,窝在一起,在地里面走着,陈经纶父子和十几名年轻官员虚围起了一个圈子,将这群鸭子给围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引导驱赶着它们慢慢移动,寻找藏在地下的蝻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7/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