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6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3/815

  这三人回去之后发生了什么,萧如薰也在缅甸多有关注日本的局势,得知这三人都被丰臣秀次重新启用来稳定局面,便知道自己的谋划有了效果,丰臣氏的势力重新稳固,德川氏错过了最好的覆灭丰臣氏的机会,从此陷入了东西对峙的局面。
  加上吴惟忠的一万南兵的压制和震慑,日本进入了诡异的和平时期。
  而这段和平时期可以维持到现在,少不了东西两方面长久以来的明争暗斗和明廷的威慑。
  现如今,前田利家死的刚刚好,虽然没有了德川家康在外部作祟,但是丰臣氏内部的矛盾还是延续下去了。
  石田三成在重新被任用之后,对朝鲜之役的失败做了总结,批评了自己,但是同时也批评了一些战死在朝鲜或者被押送去北京处死的大名,自己惩罚了自己之后,也要求对那些大名的继承者及家人做出惩罚,以为铭记耻辱徐图报仇的意义。
  结果效果是达到了,同时也引发了众怒。
  而且战后丰臣秀次和前田利家急切的需要得力属下来稳定自己的局面,便将这三人宣扬成“带兵突围回归故土”的英雄,很顺利的让他们重新成为大名,掌握了权力。
  其实他们也想明白了,萧如薰让他们回来,无非是为了增强丰臣的势力,不要让东西分治的局面被打破,不让日本统一,虽然很阴险,但是这无疑也符合了他们的利益。
  当时德川军虽然被明军消灭了几万人,还失去了背叛丰臣秀吉的军师黑田官兵卫和四天王之一的本多忠胜,但是实力犹存,比起被明军打到基本团灭的丰臣军来说要好多了。
  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等丰臣秀吉的拥趸基本上全都被杀了,军队也死伤殆尽,过去的基本上都没能回来,不是被杀了就是被明军俘虏之后带回国内干苦力然后死在了中国。
  丰臣氏只剩下了丰臣秀次手下的一帮家臣团和少量兵力,要不是前田利家的及时行动帮着丰臣秀次稳固了京都招揽了人马,估计还没等明军打过来,德川家康就要强袭京都了。
  失去京都这个大义名分的集结点,丰臣氏可就真的成为无根之浮萍了。
  索性萧如薰知道该如何平衡双方势力,将三个关键还没来得及杀掉的人给送了回来,尽管他们非常的恼火,但是为了丰臣氏的存续,德川家康也是死敌。
  按照先后次序,他们决定要先让德川家康付出血的代价,然后再让萧如薰知道傲慢的后果。
  结果七年过去了,他们依然没能完成他们的梦想。
  反而在政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石田三成有才华,但是手段激进,情商不高,没有统御能力,不能让文臣派和武将派大臣平衡和平共处,反而一系列的政策发布都是对武将派大名并不友好的,使得连向来不关注文臣武将矛盾的宇喜多秀家都感到不满。
  本次矛盾的集中爆发之中,宇喜多秀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若不是丰臣秀次的及时干预,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事情。
  但是作为主君,丰臣秀次也不能真正的将那三人治罪,训斥了他们之后很快将他们释放了,事实上丰臣秀次对于武将牌忽然爆起攻击石田三成的行为也非常不满。
  在他看来,前田利家一死这些武将就集体暴动,在他的面前攻击石田三成,往小了说这完全是不给他面子,往大了说这就是不把主君放在眼里,难道前田利家的地位比他更高吗?
  前田利家活着的时候对他也是很恭敬的,给足了他面子,但是那些武将就完全不给他面子一样,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这让之前前田利家还活着的时候亲近武将派的他开始有了别样的心思。
  他开始意识到前田利家可以维持的平衡,他要是不用一些手段的话就维持不了,至少在没有丰臣秀吉和前田利家那样的威望的前提之下,他的地位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
  尽管如此,他能确定石田三成的忠诚,所以他决定利用石田三成来平衡武将派的势力,绝对不让武将派太过于骄纵,从而失去了对他们的掌控,威胁了自己的地位。
  他的策略完全没有问题,换做任何一个帝王般的人物都会这样做。
  看到麾下武将不受控制的情况,更是会担心。
  连明朝这种武将没有封地的国度都会防备武将,更何况是这些拥有大量封地的大名呢?
  真的,问题非常之大。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正确的选择
  同样的,对于石田三成来说,丰臣秀次的表态非常重要。
  失去了前田利家的同情和庇护之后,石田三成立刻感受到了自己处在危险之中,而眼下,唯一可以庇护他的,就是丰臣秀次了,他必须要牢牢地靠在丰臣秀次这边,否则就算他可以集结领地内的兵马来保护自己,也不是那些武将派大名的对手。
  准确的说,前田利家的死让丰臣氏内部的权力制衡被打破,眼下,丰臣秀次和石田三成的利益达成了一致。
  他们需要联起手来,制衡武将派大名,否则,丰臣秀次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
  这是丰臣秀次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局面。
  因此,丰臣秀次决定做点什么。
  这是他在自己的府邸里庇护石田三成的主要原因,也是驱散在外面请求接见的六名武将派大名的原因,现在,他需要石田三成集合自己可以集合的力量正式成为他的拥趸,一起使得丰臣氏内部的权力平衡重建。
  以秦军撤军、德川军进驻石见接管石见银矿为契机,重塑这一平衡,为未来即将发生的战斗奠定基础。
  所以他要和石田三成达成一致,然后一起去和武将派进行协商,双方达成共识,进入战争状态。
  事实上,前田利家临死之前对丰臣秀次说的那些话,丰臣秀次都记住了,但是无论是应对德川军还是应对秦军,备战都是不可或缺的行动。
  在此之前,丰臣氏内部必须达成一致。
  “多谢殿下关心,我没事,修养几日就可以了。”
  石田三成向丰臣秀次表达了臣服的意愿:“多谢殿下的庇护,否则,属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离开前田府邸。”
  丰臣秀次很快就知道了石田三成希望合作的意愿,他很高兴石田三成是个非常识趣的人,这样石田三成的文臣派系和他手下的家臣团的力量合二为一,将能成为抗衡武将派的重要力量。
  现在想想,之前自己接近武将派与他们来往频繁还真是错误的做法,他应该想到如果前田利家一死,局面就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还好,保住了石田三成。
  “石田卿,别的话我也就不多说了,眼下的情况,你也很清楚,前田卿去了,秦国又动作连连,德川氏已经派人和吴惟忠做交接,看来是拿定了石见,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石田三成当然听得出丰臣秀次的意思,于是果断伏于地上向丰臣秀次表达了自己的臣服意愿。
  这是石田三成第一次决定不把丰臣秀吉放在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合作,这是单纯的石田三成和单纯的丰臣秀次之间的默契,这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合作,而没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
  比如最早的时候石田三成是怀揣着报答丰臣秀吉的知遇之恩而为丰臣秀次效力的想法。
  石田三成经过这次的拳打之后,也多少长了一点情商,他终于意识到丰臣秀次似乎并不太喜欢他把丰臣秀吉放在嘴边,不喜欢他拿丰臣秀吉来比对丰臣秀次。
  丰臣秀次就是丰臣秀次,而不是丰臣秀吉。
  这种默契达成之后,丰臣秀次非常满意,于是在第二天召开了会议。
  召集以浅野幸长和宇喜多秀家为首的激进派与温和派武将势力进行一次真正的决定丰臣氏命运的会谈,这次会谈的目的,就是确定好丰臣氏在后前田利家时代的行动纲领与准则。
  由石田三成辅助丰臣秀次在短短一个晚上按照前田利家病逝前最后一次的建议所总结出来的要点。
  核心是战争,丰臣秀次要求武将派大名立刻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军备动员,他至少需要十五万军队来定鼎天下,这需要大家群策群力。
  行动方式是确定秦军平叛的目的之后,立刻起兵争夺石见地区,和德川氏决战。
  确定秦军并非是为了平叛而是另有图谋之后,立刻启动和德川氏的谈判,双方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萧如薰即将到来的入侵,不得有误,谁也不准从中作梗。
  这是丰臣秀次即位以来做出的最强硬的命令,强硬的姿态和严峻的形式让宇喜多秀家首先表示了服从。
  宇喜多秀家深知萧如薰和秦军的可怕之处,面对丰臣秀次的要求,宇喜多秀家表示自己一定会遵从他的意愿,代表温和派武将遵命。
  温和派武将遵命之后,以浅野幸长为首的激进派武将也不得不表示遵从,虽然对于和德川家康联合的目的非常愤慨,但是听到前提是“秦军入侵”之后,浅野幸长顿时想起了七年前的事情。
  天大地大,国敌最大,和萧如薰比起来,德川家康就是一只老鼠。
  借由前田利家的死和丰臣秀次的觉醒,丰臣秀次和石田三成达成了君臣合作的联盟,进而影响到了温和派武将和激进派武将的行动,整个丰臣氏的行动目标意外的在前田利家死去之后得到了统一。
  这大大出乎了德川家康的预料,当然等他知道的时候,他已经占据了石见的大部分地区。
  秦军的撤退速度很快,似乎是铁了心要撤退一样,两千三千的撤走,根据德川家康的追踪船的情报显示,秦军的运兵船直接向浙江福建一带驶去,并非停留在朝鲜和对马岛等地区,并不像是另有图谋的样子。
  德川家康的疑虑渐渐缩小,但是他的警惕并未消失,一边下令全面动员准备和丰臣的战争,一面也把自己的驻地迁移向更东边,以免被秦军从海上突袭,落得和丰臣秀吉一个下场。
  他可不信任秦军,一点都不信任,对于萧如薰更是不惮以最坏恶意去揣测,若非此次的收获实在是太大,他也不会动容,但是眼下骑虎难下,他不出手,丰臣肯定出手。
  不管怎么样,先把石见吃了再说,这是他的决议。
  同时,在西部沿海地区进行坚壁清野式的战争准备,将民众内迁,沿途布满陷阱,污染水源,对秦军可能进行的登岛作战进行先期准备。
  总而言之,德川家康这老狐狸一点也不相信大秦会对他有善意,他决定做两手准备,一是和丰臣的天下决战,二是和大秦的卫国战争。
  如果情况坏到了卫国战争的地步,他将立刻和丰臣氏和谈,他相信,丰臣秀次虽然恨他,但是不傻,国仇家恨里哪个更重要,他相信丰臣秀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萧如薰也没有休假
  让两个分歧很大的团体联合在一起的最好方式从来不是富有魅力的共同领导人,而是极其强大的共同的敌人。
  而在日本两大势力都在进行战争准备的同时,萧如薰也没有休假。
  事实上他也没有休假的时间,他正在参谋部召集参谋部群臣和军队大将们进行灭倭之战的高级战略会议,刚刚从日本回国的吴惟忠也出席了会议。
  时间是隆武二年三月初九,石见镇的军队撤军已经结束,南兵回到了浙江和福建的家乡,和家人团聚,享受一个月或者一个半月的休假,而一万秦军也没有往对马岛去,跟着吴惟忠一起抵达了天津卫。
  天津卫内海靠近军港的部分有一个水师军巡航,属于军事禁区,防御极为森严,一般不准任何人接近,任何试图接近的都会被水师无差别攻击,杀死活该,概不负责。
  在这场会议进行之前,萧如薰择日召开了朝会。
  他将各大部门尚书和内阁主要办事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个大秦中央政府核心决策权的高级会议,会议里他正式宣布了对日作战的必要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3/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