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815


第三百一十九章
挖角计划
  原先萧如薰觉得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似乎还有情可原,但是在陈璘说出了原委之后,萧如薰觉得这些人走到今天这一步,也算是咎由自取,没什么好拯救的,只是听了陈璘的讲述之后,萧如薰忽然意识到这些人是一笔属于自己的巨大的财富。
  自己代表大明,而这些人畏惧大明,害怕大明会惩处他们,而作为萧如薰,执掌大军征伐的萧如薰,如果给这些人安上一个破坏抗敌的罪名,无论是大明国内和暹罗国都没有办法阻止萧如薰取他们的性命,所以他们才如此畏惧萧如薰,借着给暹罗王手下的日本兵团脱罪的借口来请求自己的谅解。
  那么,也就是说,这些人是畏惧着大明,畏惧着作为大明代表的自己,甚至于有些时候,为了取得大明的谅解而获得一份心安,这些人会做出一些让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事情,而自己若要在这块土地上立足,则少不了这些亟待脱罪渴望脱罪归乡的人的帮助。
  自己梦寐以求的文官资源,似乎可以从这些群体当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这些人虽然没有功名,但是在异国他乡参与过政治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就经验和能力来说,比那些初出茅庐的士子们要强得多,而且大明朝的文人士子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被八股文给荼毒的不像样子了,像诸葛亮庞统荀彧荀攸这些初出茅庐就能做正事的真正的士子,在大明已经微乎其微了。
  至少在宋朝以前,中国的士子在宦海沉浮之前,还是具有一定的初始能力值的,就像是玩游戏的时候,那些角色都有一定的初始能力值和技能,上手就能开始做事情,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和培养之下,人才虽然少而且大多集中在士族,但是这些人是真的受到了精英教育,入仕之后就能开始做事情,实打实的干吏,而不是除了读书之外一问三不知的书呆子。
  精英教育和精英政治固然导致上下阶层的固化和流通不畅,但是这些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而科举制造就了国家培养人才的体系,本该是批量生产人才给国家带来昌盛的举措,却因为正好撞上了赵光义的偃武修文国策,使得这本该灿烂的辉煌失色了不少,文化的确昌盛了,但是国家就未必富强了。
  这些时代的产物本该是推动中华前所未有的成长的推手,却因为赵光义自己的私心而成就了真正的文官体系,真正属于平民时代的科举制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歧视武人鄙视武功的烙印,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一发不可收拾,将宋以前的中华尚武民风掐灭的一干二净,从此属于中华士子的剑与文章就被分割开来,剑生锈了,而文章愈发锦绣。
  他们和他们那些仗剑走天涯的前辈们,相差的还真不是一点点。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习俗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以前,边塞诗派这样的强悍士子集团都能出现,可想而知当时的士子从军之风是何等的猛烈,那些从军的士子们又是多么的强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壮志又岂是如今的柔弱士子可以想象的?
  那个时候的优秀士子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国,一言不合挥剑便上,血染文士袍,上手就能做事情,提剑就能干仗,是真正的精英,而现在的这些子曰诗云的书呆子们,有的是一呆到底,极少数天赋异丙的在宦海沉浮之后变得奸诈狡猾,事情没做多少,手段一个比一个6,干吏甚少,而官僚甚多。
  整个国家文人的灵魂似乎都歪了。
  不说这些人有几个愿意跟随萧如薰的,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朝廷善心大发让萧如薰挑选自己的幕僚集团,他都不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愿意跟自己从头开始苦干的士子,而相比之下,这些有了实际经验的海商的后代们,他们的进取精神反而是非常适合萧如薰下一步发展计划的存在。
  一个伟大的挖角计划就在萧如薰的脑海中缓缓成型了。
  “话说回来,提督打算怎么对付那些倭人?”陈璘熟练麻利的将手中的蟹钳咬开,吞食其中的嫩白蟹肉:“这暹罗王也是够厉害的,知道咱们刚和倭人干了一仗,灭了他们二十多万,现在居然还敢叫倭人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不怕我们一时兴起把他们都给灭了?”
  “别别别,冷静一点冷静一点。”萧如薰笑道:“他们解释了这些倭人的来源,丰臣秀吉之前,倭寇国内战乱不停,那些大小诸侯相互兼并,赢的自然就扩大自己的实力,输的就死掉了,但是诸侯死了手下还有人活着,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逃到海外,有些变成倭寇来到大明骚扰地方,有些就去了暹罗啊洞武啊这些国家,给他们卖命打仗,和咱们征召的狼兵是一样的。所以说,这些倭人不是和咱们敌对的那一批,而是之前战败的诸侯手下的残余势力,不被丰臣秀吉所接纳的倒霉蛋,来这里讨生活,也从来没和大明为敌,暹罗也是大明忠诚的藩属国,咱们不能伤了藩属国的心,那些倭人愿意留着就留着,愿意打仗就打仗,和咱们没有什么关系。”
  “提督,就那么便宜那帮倭人?打仗的时候咱们可有好些弟兄死在他们手里!”
  陈璘恶狠狠的啃咬着手里的蟹肉。
  萧如薰笑了笑,抿了一口酒,吃了一块蟹肉,开口道:“既然他们已经是暹罗国的军队,那就不要纠结于他们是不是倭人了,咱们来是对付洞武国那帮蛮夷的,为了尽快取得胜利,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暹罗是洞武人的世仇,那就是咱们重要的盟友,为了几个倭人而让暹罗对咱们离心离德,殊为不智,龙崖公,之后你要传令下去,任何人不得对这些倭人动手,这是军令,违抗者,军法处置!”
第三百二十章
大明重返南洋
  陈璘对此虽然有所看法,不过萧如薰的指令他还是遵从的,日本人的事情解决了,那么那些国内的流亡商人子弟的处理方法,还要看萧如薰的意思,这件事情虽然关乎国际友人的切身利益,但是这个时代,大明是不会为了别的国家的利益而损害自己的利益的,这一点,大明非常清楚。
  表面上说一套,背地里又做另外一套,表面上说的好听,看起来很好欺负,但是背地里下手又黑又狠,让你防不胜防,猝不及防,一招毙命,大多数时候就能让你完蛋。
  这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一贯做法。
  表面上抚恤那些日本人和逃亡海商的后代,但是实际上还是利用各种手段整死他们,这是陈璘所理解的萧如薰的真正用意,这也是中原王朝对付蛮夷的一个套路。
  招安,招安之后分化瓦解,干掉绝大多数男人,然后血统吞并融合,将你融入华夏,从此不复存在。
  而这个套路运用在这件事情上面,就是表面大度,表示天朝上国根本不在乎,你们想怎么来怎么来,但是暗地里,萧如薰可以以主帅的名义征调这批日本人出战,暹罗王绝对不敢反对,然后再用各种指令让日本人去和洞武人拼杀,借刀杀人,不仅可以干掉洞武人,还能干掉日本人,你不上?好!军法处置!
  举铳!
  一阵硝烟之后,这些日本人全部完蛋,顺利解决,事后给暹罗王一点点补偿,说这些日本人不听命令,擅自离开战场,造成军心不稳,不得不杀之,暹罗王敢说什么?他什么也不敢说,到底,这些人不是他们的血脉亲族,为了这些人得罪大明的主帅,殊为不智。
  对付那些海商后代也差不多,以大军行军需要,征调这些人来为大军服务,运输粮草,计算粮秣,分配大军所需,然后暗地里遣人做点手脚,然后萧如薰派人去查账,一查,查出问题,好!居然敢贪污大军粮草,简直不知死活!
  举铳!
  一阵硝烟过后,该解决的还是解决了。
  暹罗王能说什么?敢说什么?
  藩属国是藩属国,不征之国是不征之国,但那是建立在你对大明恭敬的基础之上,就像朝鲜,你发牢骚可以,你抗议也可以,但是大明官兵要真在朝鲜胡作非为,你朝鲜王还真敢和大明撕破脸皮不成?
  大明就是天,就是你的皇帝,你在国内可以称帝,想怎么做怎么做,但是对大明只能称臣,皇帝只有一个,天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天子,平常无所谓,你可以和大明贸易得到好处,真的出了事情,你要是敢不配合大明,对不起,不征之国?我只看到了“不臣”二字!征!
  陈璘似乎误会了萧如薰的意思,但是在这个时代,这种误会是非常合情合理甚至被人们视作理所应当的,萧如薰一路南下,伴随着大军南下南洋的消息传开,南洋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似乎也能印证这种误会的正确性。
  朝鲜之役把大明的声威重振了,自郑和下西洋之后日渐衰微的声势重新响亮起来,而朝鲜之役之后没多久,大明再次开启了对外征伐,这似乎是一种大明要重新君临世界的讯号,这让南洋诸国中曾经臣服大明后来又脱离了朝贡体系的一些小国心中惴惴不安,尤其是得知大明军队下南洋的消息之后,各人的心中都有各人的心思。
  在他们看来,大明这头雄狮看来是睡饱了,养足了精神又开始准备四处呲牙裂嘴伸爪子了。
  一时间,南洋各地肆意横行的海盗船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终于再度想起了当年郑和的船队在整个南洋横扫海盗的壮举,想起了那些死得非常难看的前辈们,想起了当初郑和的船队所过之处,海盗销声匿迹的可怕景象,那一次的震慑就足以让他们永远铭记,他们绝对不会想要承受第二次。
  而那些没有经历过第一次的外来者,和大明短暂交手之后不得不撤退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更加警惕,更加戒备,生怕大明是打算对他们秋后算账。
  当初在广东和福建各地的短暂交手以大明的胜利而告终,他们不得不退出了沿海地区,但是大明没有追到深海区域和他们交战,让他们放心的在这里扎根生存,他们得知了这里的海岛和土地曾经都是臣服于那个古老的神秘的国家,但是那个国家现在似乎并不在意这里的土地和海岛。
  一段黄金岁月之后,他们已经在这里建立了不少殖民地,正准备进一步深入地方政权得到地方权力的时候,大明船队南下南洋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南洋,看到那些平时嚣张无比的海盗们纷纷偃旗息鼓搬起良民的样子,他们的心中也是有些担忧的,毕竟那个国家太大了,而且曾经打败过他们。
  之前的那场地域大战争他们也略有耳闻,那个大国把一个小国的二十万兵马打的全军覆没,还把那个国家给灭了,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大国的军力十分强悍,之前的局部战役没能让大明出全力,如果大明全力出击,他们在南洋的利益还能得以保证吗?这是个未知数。
  所以,欧洲人秉持着戒备和担忧的态度,整兵备战,把能派得上用场的人全部拉来武装起来了,而海盗们则是偃旗息鼓假扮良民以避祸,等着大明打完这场仗之后回去,他们再重新活跃起来,现在就当作是一次难得的休假,好好儿的休息一下吧!
  而南洋的各大藩属国则是摇旗呐喊欢迎大明来除掉那个地域之害洞武国,他们有的的确是遭到了洞武国的打击,所以痛恨洞武国,有的甚至和洞武国暗中交际,发展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对大明阳奉阴违,丝毫不在意大明的宗主之权,但是这个消息传来之后,不管是纸上盟约还是口头协定,他们统统都不予承认了。
  洞武国和大明比起来就像是蚂蚁和大象的对比,只要不是个傻子,谁都能看出来这场战争的结果。
  而至今为止还不知道大明舰队即将征讨他们的洞武国还在做着春秋大梦,莽应里依旧沉浸在自己称霸南疆的美梦之中,这种美梦在如今的局面之下看起来分外的可笑,只是,他依旧没有自觉,他不知道南洋局势随着大明三万大军的南下而变得急转直下。
第三百二十一章
莽应里的对策
  莽应里现在不知道,但是他很快就该知道了,这场牵连到整个东南亚和南亚的战争,不可能隐瞒的住,萧如薰也没有打算瞒住,莽应里得知这个消息,也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这场本该只是一场局部战役的战争,却在萧如薰的有意无意的运作之下,成了一场牵连一整个区域的国际战争,除了暹罗国因为切身利益而决定出兵出钱出粮全力支持大明之外,其余的大明藩属国也在沿途为大明船队提供了粮食淡水和一些地方特产礼品。
  这是有些意外的,因为萧如薰并没有打算和这些藩属国重新交流,只当他们不存在,只是在抵达他们的海岸线之前,送上一份私人信件,表示自己要率船队经过他们的海域,让他们的渔民不要惊慌,暂且躲避,等船队离开之后再行出海捕鱼,以免被大明巨舰误伤,如果误伤了,那大明是无可奈何的。
  本来只是一种友好的慰问和提醒,但是萧如薰没想到的是,这些王纷纷亲自出面了,而且还不是一个人来的,是带着整个小政府来的,而且来的也不只是人,还有大量的物资,他们为大明军队送上了一份慰问金,不仅送钱送粮送土特产,甚至还送精于水上操作的水手帮助大明操舟,派精熟海域动向的向导指引大明船队以避开暗礁。
  他们的态度十分殷勤,就像是侍奉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说这样可以方便大明军队征战,作为藩属国,他们十分期盼着大明早日剿灭那群野蛮人建立的野蛮国度。
  在这个过程中,萧如薰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论多么恭顺的藩属国,作为宗主国,还是要适当的亮亮肌肉给他们看的,不然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就会变得不那么尊敬宗主国了。
  他们表面上说是仰慕大明的文化,但是究其根本,文化没有武力,并不能摧毁一个本身就没什么文化而且仰慕中华文化的藩属国,他们一心向汉,恨不得把大明的文化全部拿去自己用,就像之前的日本和现在的朝鲜一样,文化的软实力在这个年代根本不及军事硬实力,还是大明强悍的军力给了他们巨大的震慑和压力,使得他们更加恭顺,不敢有背叛之心。
  就好像现在,萧如薰根本没有让他们提供什么东西,只是沿途要顺着他们的海岸线南下,结果他们就在港口请大明的船队停一停,给大明军队提供各种福利,藩王亲自上船拜见萧如薰,送上藩属国的“心意”,萧如薰个人有,大明的主要将官也有,甚至连士兵们都能分到酒肉,还有很多在大明国内吃不到的水果,实在是意想不到的福利。
  看着那些藩王的眼神,萧如薰就知道他们很想看看这些盔甲鲜明军纪严整的大明军队的实力如何,于是萧如薰主动邀请这些藩王观看大明军队的赫赫声威,还特意命令麻虎把自己麾下最精锐的宁夏火器营集合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如狼似虎的狼兵,演习一遍遇到海上敌军的情况,熟练的动作和凶猛的炮击枪击所带来的彪悍的气息,让这些藩王看的汗毛直竖,背后凉飕飕的。
  自那以后,这些小国对大明的恭敬程度显然是恢复到了出厂设置,似乎已经被遗忘的朝贡体系又重新的运转了起来。
  这对于大明来说,倒是个意外所得。
  而伴随着大明重回南洋这件事情的发生,这个消息也终于被缅甸王莽应里得知了,他第一时间就感到大事不好,这一次明军的战略和以往的战略不同,以往都是被动挨打消极防御,上一次的攀枝花大败也没让他们伤筋动骨,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让他们的军力更加旺盛,引进了欧洲式的火器部队以后,战斗力很明显更上一层楼。
  但是莽应里自己也非常清楚,他在周边树敌过多,如果在和大明开战的同时又和周边的国家打起来,两面作战,那可是兵家之大忌。
  远的不说,近在咫尺刚刚复国的暹罗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那个被他从小欺负到大的纳瑞宣就是他的心头大患,他一直想干掉纳瑞宣,但是他的父亲偏偏很喜欢这个小子,甚至还在他做人质的时候让他和东吁王朝的贵族子弟一起接受葡萄牙的火器教育,让这个小子也深谙火器战法战术,之前的复国之战,这个小子隔着一条河一枪击毙了他手下的一名大将,直接导致他的军队军心崩溃。
  这次明军南下,摆明了就是要和暹罗合作,通过暹罗的国境直接进攻他的防御的弱点,他和大明开战的很大一部分的底气来源于他和大明国的交界处地势险峻不易大军通过,所以明军数次挫败他的进攻却不能追击之,使得他有恃无恐,但是这一次不同了,明军直接和暹罗军合兵一处,从平原之地进攻他的国家,北面他的主力正在和明军的云南边军拉锯战,情况十分的危急。
  他意识到,大明被他彻底惹怒了,刚刚收拾完日本就来收拾他,而且率军来的是那个把日本打的四分五裂的名将萧如薰,此番他率军南下,显然不是为了震慑他们的,肯定是抱着彻底解决边患的想法而来的。
  莽应里开始着急,开始担忧,甚至开始有些小小的惊惧。
  大明一旦发怒,振臂一挥,那些之前被他欺负的不敢吭声的小国家肯定会蠢蠢欲动,明军和暹罗军一旦开始进攻,他的后方也会不稳。
  因此,莽应里开始紧急的布置自己的战略,一方面,命令他的政府全力准备战争需要的粮食军械和火器,命令目前还能动用的机动兵力迅速武装起来,然后开赴缅甸和暹罗的边境,占据险要地形和重要城镇开始构筑防御工事,然后他下令北边和明军边军缠斗的部队开始按批次撤军,不要再和云南的明军纠缠不休。
  他自己则率领一支精锐的卫队冲出王都,开始挨个儿的“拜访”那些被他认为会在战争中对他不利的小国和小部落,要在全面开战之前把后患全部解决掉。
第三百二十二章
未战先乱
  东吁王朝立国时间不长,但是和周边国家打的仗的确不少,从莽应龙开创基业开始就一直在打,而且基本上是打遍周边无敌手,甚至还把曾经的传统强国暹罗给打的亡国好几次,国都都被焚毁了好几次,可见其武力强悍,但是这种武力强悍的国家的弱点很明显,那就是文职不兴,国家底蕴不足。
  所谓的国家底蕴不足,一言以蔽之,就是兴盛快,衰亡也快,好比曾经昙花一现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还活着的时候是何等的嚣张不可一世,扬言要从西方打到东方,目的地是中国,可惜亚历山大身死,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瞬间分崩离析,不复存在,短短十三年而已。
  底蕴足的国家就宛如华夏,纵使面临亡国之危,也的确亡了几次国,但是最终都能凭借雄厚的底蕴得以复国,纵使是在满清极度衰落的时候,西方国家也明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殖民统治整个中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