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815

  但是仅仅是对付土司,在大明眼里还是菜鸡互啄,没有什么意思,直到缅甸人把土司们祸祸的差不多了,开始把目光投向更为富庶的汉人城池的时候,大明才终于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手,而是一个有战略有战术有武器有组织的敌国。
  再也不是菜鸡互啄了,而是帝国战争了。
  于是大明调集了云南四川广西等地的边军,对入侵的缅甸军展开反击,和缅甸军在云南边境的山水险恶之处展开残酷的拉锯战,然而这样的地势地形让擅长大军团联合作战的明军无法施展手脚,反倒被擅长山地战小规模破袭战的缅甸军占据了不小的优势,几座边镇被抢掠,几名官员被罢黜,明帝国开始正式这个对手,并且根据其国名的音译,给其取名——东蛮牛,洞武是近几年的事情了。
  如此,至少可以体现出在明人的眼里,缅甸东吁王朝的军队绝对不弱,甚至像蛮牛一样勇武有力,很难对付。
  背靠一个大帝国的大明尚且如此,缺少战略纵深的周边国家也就遭了殃,东吁王朝崛起的历程,就是周边国家的血泪史,尤其是暹罗,一百多年内数度被缅甸打的灭国,或者被缅甸打下首都,丢面子丢钱丢人,能丢的都丢了,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反击过,纳瑞宣就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王,在他的带领下,暹罗人曾经打出过一波小高潮。
  然而这并不足以将这个国家最终消灭,历史上的大明也没能奈何得了这个蛮牛一样的国家,耗尽了云南的人力物力,虽然在战场上打胜了,但是失去的土地却根本没有力气收复,只能退回了后勤保障区域内——云南的交通水平实在是太差了,物资抵达前线的效率低的令人咂舌,根本打不下去。
  后来,大明的主要忧患都在北边,就没有对南边多在意,而缅甸人也被大明打疼了,虽然看到大明退兵,但是也不敢再次进犯大明,终大明一朝,缅甸未曾再敢进犯,直到满清乾隆时期,缅甸再次强盛,清缅战争再度爆发,这一回,清兵可就丢脸丢的多了,乾隆老儿的所谓十全武功,在这里面也是水分不少。
  此时此刻的东吁王朝,正是全盛时期,还没有被大明打疼,邓子龙打疼的是莽应龙,但是莽应龙死了,这坑爹的莽应里根本不去想曾经被吊打的恐惧,一意孤行的调动主力军队对大明开战,扬言要好好教训一下这帮汉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勇武。
  他还不知道大明已经决定彻底收拾掉他,并且派了把日本打到四分五裂的将军来和他过招,更不知道暹罗人已经磨刀霍霍,并且打算和大明合兵一处,彻底收拾掉缅甸人。
  接到大明国书的那一刻,纳瑞宣的心里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三年前,借着缅甸人被大明打得大败而回的空档,他刚刚从缅甸手里抢回了自己的国家重新立国,正在积极发展军备以图自保,暂且,他是没有反击缅甸的实力,正在日夜为此忧心,担心缅甸人再次举全国之力和他一战,他没有绝对的胜算。
  而大明朝决定对缅甸开战的消息宛如一针强心剂,让纳瑞宣王欣喜若狂。
  即使没有朝臣建议暹罗出兵和大明一起攻打缅甸,他也决定这样做了。
  因为他知道,此次大明派出的将军正是之前在朝鲜把倭国打到四分五裂的海内名将萧如薰,而此番南下的军队大部分都是之前和日本人过招的大明精锐部队,此番精锐之师再度南下,必然是有着十成的把握要将缅甸灭国的,此时不出兵帮助大明,到时候还怎么分好处?
  大明干掉了缅甸,那该是多少好处?怎么能不参与进去分一杯羹呢?而且以大明的大方程度,估计两杯羹甚至是一碗肉都是有可能的,这在刚刚平定下来百废待兴的暹罗国看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他询问了几名华人臣子,向他们咨询为大明军队接风洗尘的礼仪,还有大明军队的口味,暹罗该如何准备大明军队喜欢的饭食之类的,安排好了这些事情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安排起了军队助战的事情,将自己麾下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包含着法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日本人的雇佣军,还有自己的主力部队,差不多两三万人的样子,让这支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说来也有意思,因为本国部队数量和质量不够,纳瑞宣王别出心裁的搞出了几支外国雇佣军。
  这里面包括法国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火器雇佣军,专门负责使用火器和培训本国军队使用火器;还有一支一千多日本浪人组成的特种部队,专门负责白刃格斗,战斗力极强;甚至还有千余人的华人部队赫然在列,响当当的多国部队。
第三百一十七章
华人的忧虑
  纳瑞宣王手底下的部队是一支多国部队,而相对应的,缅甸的军队也是多国部队。
  因为给东南亚和中南半岛的战乱频繁,嗅到金钱气味的大量欧洲人和失去家园的日本浪人就来到这里当雇佣军混饭吃,掌握部分军事知识的混得更好,还能被聘用为教官,为这些国家的高层子弟提供军事课程。
  纳瑞宣王之前在缅甸当人质俘虏的时候,就接受过莽应龙安排的葡萄牙军事课程,对火器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别看他们住在那样多雨的气候里面,打起仗来也是硝烟滚滚炮声隆隆的,除了数量不能和明军相提并论以外,论精锐程度,他们的军队可不在明军之下,甚至还会使用明军不明白的火器战术。
  饶是如此,纳瑞宣王对明军的到来也是望眼欲穿的,因为明军一旦到来,距离他的复仇之梦就不远了,他至今为止都记得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讲述的当年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路上顺道帮着他们扫平海盗的事情,这让他对那个天朝上国充满了向往。
  有机会和天朝上国一起作战,这是何等的荣幸?
  有人开心,就有人尴尬,最尴尬的当然就是日本特工队,虽然这些流浪的日本武士在暹罗作为特种部队的存在很受重视,也早就加入了暹罗国,为暹罗效力,但是他们到底还是日本人,大明方面来了一个把丰臣秀吉都给干掉的强悍将军,这位强悍将军又会怎么看待同为日本人的他们呢?
  这些日本人内部也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派别持乐观态度,认为他们之所以流亡就是被丰臣秀吉给害的,他们属于丰臣秀吉的敌对势力,本身也和丰臣氏没什么关系,更没有参加过朝鲜之役,那位大将军不至于仇视他们。
  而另一派就悲观一点,认为那位大将军非常厌恶他们日本人,一旦他来了,暹罗王陛下慑于大明的压力,会不会把他们给交出去然后被杀掉?
  为了统合两派人的意见,他们让首领小山次郎去和纳瑞宣王商量这件事情,不然他们实在是心慌慌不知所措。
  纳瑞宣王其实也很重视自己麾下的多国部队,欧洲那些红毛夷的火器技术很好,日本兵团的白刃格斗力很强,战时可以用作先锋,华人部队非常坚韧,擅长的东西很多,不仅可以和主力混在一起当长枪手盾牌手,也能和红毛夷混在一起弄火器。
  擅长白刃战的日本兵团是他依仗的一支部队,和缅甸人白刃作战的时候,他们手里的长刀非常合适,往往能把缅甸人打的丢盔弃甲,而在这一点上,暹罗人则有所不足,欧洲人就更别说了,他们从来不会上第一线肉搏,永远站在最安全的地方玩火器,偏偏他们的价格最贵。
  日本兵团则非常凶悍,有他们的带领,往往能让暹罗的主力部队勇气大增,成功反击缅甸人,之前的复国之战里面,日本兵团立下了很大的功勋,所以得以成为纳瑞宣王的直辖部队,现在直辖部队有了担忧,纳瑞宣王也很重视,他可不愿意失去那么强大勇敢的一支部队。
  但是听说了这些日本人的疑虑之后,他的心里也有点打鼓,之前他只顾着高兴,却没想到这一层——萧如薰带兵去打的就是日本人,才把日本国打的四分五裂奄奄一息,现在他麾下的这些人也是日本人,而且打仗的时候他一定会带上这些人,万一萧如薰看着他麾下的这队日本人不爽,要把他们都给干掉,那可怎么办?
  但是这样的疑虑他只能放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否则这支部队可能会直接跑掉,甚至是投敌。
  于是纳瑞宣王以强大的心理素质憋出了一脸的笑容。
  “不必多虑,你们是我麾下的兵马,属于我国,不属于日本国,你们不用担心,萧大帅是个讲道理的人,虽然之前打败了你们的国家,可是和你们有什么关系?你们三年前就跟随了我,一直都在和那些可恶的缅人战斗,从来也没有和大明战斗过,怕什么?这一次我们是战友,不是敌人。”
  小山次郎依然有点担忧。
  “但我们到底是日本人,万一萧大帅看我们不高兴了,嫌我们看起来不顺眼了,甚至要讨伐我们,大王,我们该怎么办啊?”
  纳瑞宣王笑道:“你们是我的部下,早些时候来到我国也是因为被国内的统治者驱逐了,所以你们已经不是日本国人了,而是暹罗人,放心,有我的面子在这里,大明的将军不会为难你们的。”
  小山次郎虽然依旧不太放心,可是有了纳瑞宣王的保证,他到底心里有底,便回去和自己的同胞们商量了。
  小山次郎走了以后,纳瑞宣王脸色一变,连忙招来了手下官位最高的华人臣子林远山。
  这年头,下南洋的中国商人的文化水准普遍很高,大量商人和商人子弟下南洋做生意购置地产,他们都是在国内接受了基础教育和数学教育的,所以素质普遍高,纳瑞宣王仰慕中华文化,就愿意使用他眼中高素质的华人担任官职。
  虽然他们基本上都是读过些书的商人子弟,真正读过书的读书人都在国内熬科举,谁愿意来这种地方做外国的官?
  但是相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正是他们所必需的,他们要建立完善的各级政府,要建立统治制度,要做教育事业,那就离不开这些“高素质人才”,宛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海归和外国专家一样受欢迎,很吃香。
  林远山就是做的官最高的一个,相当于华人在暹罗的领袖。
  他听了纳瑞宣王的担忧,自己也觉得有些害怕,以为他知道国内对待他们这些离开故乡到外国生活的华人的态度都不怎么好,觉得他们背井离乡不为人子,至于日本人,他可不在乎,他现在开始在乎自己和在暹罗的华人的处境了。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王,不如我们写一封信派人交给萧大帅,提前询问一下萧大帅的意见,如果萧大帅不待见那些倭人,就让他们躲着不要出来见萧大帅就可以了,这并不困难。”
  纳瑞宣王一听觉得可行,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林远山。
  然而林远山要说的可远远不止这些日本人的事情,他更关心的是国内如何看待他们这些人。
第三百一十八章
罪人的后裔
  对于这些离开故乡去海外生活的子民,中原王朝的态度一直都是鲜明的,因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商人,或者是活不下去的失地农民,去国外生活了也不会给他们提供税收,大明虽然不阻止民众赴南洋生活,但是士人阶层对他们是毫不同情的,这种不同情的态度自始至终都十分明确。
  所以到了万历末年的西班牙人屠杀南洋华人的事件发生之后,万历帝大怒要求出兵征讨,而朝臣以国库空虚和海外华人自绝生路不属于大明子民为理由驳回了皇帝的意见。
  他们认为商人本来就是四民之末,注重利益,轻视情谊和道理,所以这样的人就是死了也活该,谁让你们非要离开家乡跑到那些地方去的?不去不就死不了了?你想走,我不管你,但是出了事情,你也别指望我救你。
  这就是他们的普遍态度。
  而这样的态度也影响了很多人,大家普遍认为这些远赴海外的人是自绝于大明,你也不给大明缴税,还指望大明来救你?民间舆论方面,他们也不占优势,属于被抛弃的海外孤儿一类的人,母国的这种态度和传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环境,现在大明声威犹在,他们尚且还能狐假虎威,可是等到了近代开始,满清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声威,那个时代的海外华人的日子才叫一个凄惨。
  但是究其根本,在极其注重乡土情结的大明朝,除了商人,如果出现了背井离乡远赴海外讨生存的人,那一定是在国内活不下去了才会这样做,土地被兼并了,财产被黑掉了,连饭都吃不上,那还能怎么办呢?为了活命,只能去海外讨生活了,究其根本,还是国内出了问题,逼得他们离开了家乡。
  和现代不同,那个时代的大明才是天朝上国,国民普遍是看不起那些长着红毛穿着裙子的“夷人”的,能让他们离开家乡远赴“四夷之地”的理由,除了活命,也就只有活命了。
  只是秉持着这样的观念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中央政府里面更少,但是话又说回来,这年头世道不太平,国内还有大量被土匪威胁生存的人在等着救援,手里没钱的大明又如何顾及海外呢?
  像林远山这一类的海商子弟在国外生活和做官的不在少数,大明周边的藩属国内,这样的人也不少,这些海商子弟读过书,会写字,会做算术,有经商的经验,能力上绝对够用,而且大明出身的金字招牌宛如如今的世界顶尖大学学位,让他们在藩属国政府内比较吃香。
  更别说大明刚刚暴揍了日本人,再次向周边的国家展示了自己的肌肉,告诉他们,别看我年纪大,但是收拾你们这些熊孩子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老老实实当顺民,别总想着搞事情!
  被这样警告过后的周边诸国,无论是藩属国还是体系之外的,都对大明多了一份敬畏,在这样的背景下,纳瑞宣王重用华人官员也就是向大明表示诚意的举措,表达自己对大明的恭顺之心,宣布暹罗的站队等等。
  萧如薰在船上接到了林远山派来的信使送来的信件,打开来一看,便忍不住的笑了出来。
  此时正巧陈璘拎着两只从海里捞上来的大海蟹来找萧如薰喝酒,看见萧如薰对着一封书信笑得正欢,便饶有兴趣的开口问道:“莫不是提督家中夫人送来书信,告知家中孩儿茁壮生长?”
  萧如薰抬头看到陈璘,摇了摇头笑道:“非也非也,你猜猜这是谁送来的信?”
  陈璘摇了摇头:“提督,我是个粗人,你直接说就是了。”
  “说来也奇怪,是一个叫林远山的人送来的。”
  萧如薰扬了扬手里的书信。
  “林远山?那是何许人也?京城官员还是地方官员?”
  “都不是!是暹罗王纳瑞宣的一名高级幕僚,按照大明的品级来算的话,得是二品官。”
  “二品?林远山?”陈璘皱了皱眉头,然后释怀道:“莫不是那些沿海海商的后代在暹罗做了官?”
  “嗯?你很了解这方面的事情?”
  萧如薰好奇的问道。
  “那是自然,老夫自幼就在沿海地区长大,也在这一块做官,当初和倭寇打仗,打完倭寇打叛军,对这些沿海的海商了解颇深,这些人里面虽然有一些是正经做生意的,但是大多数都是手底下有些武装力量的,亦商亦盗,年景好的时候做商人,年景不好的时候做海盗,也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当初倭乱,哪里是倭寇闹出来的哟!那基本上都是这些大海商借着倭寇的名头组织一些活不下去的亡命之徒给闹的,一边闹一边和南洋的诸多小国还有佛朗机人做生意,那赚的是盆满钵满,后来朝廷锐意剿倭,一大批海商豪强因为犯了事儿给追究,被戚家军追的满天下逃亡,无可奈何之下才逃到了周边的小国避难。当然除了海商还有一些过不下去日子的苦命人,但是那些人和这些海商的后代不同,这些海商的后代啊,他们父辈犯了事儿,这下一辈自然也难以归乡,久而久之只能断了回去的念头,就在这些小国生根发芽,做些生意,或者干脆给这些藩国的王做臣子。这些人读过书,识字,还会算术,也有别的一技之长,对那些藩国来说是难得的人才,就给他们招募过去做大臣,或者做老师,培养学生,过得比在国内还要好,而那些真正过不下去日子的失地农民,目不识丁,能活下去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做到大臣的位置?”
  陈璘满脸不屑的把酒满上,两只海蟹一人一只,坐下来,开口道:“要是真说起来,这些人还是些无君无父之辈,身为华夏苗裔,不思报国,居然给这些藩国卖命,要不是念及和周边藩属国的关系,这些人一早就被大军擒拿斩杀殆尽了,还能留到今天,我看啊,这林远山肯定是做贼心虚,其父或者其祖,肯定是当初祸乱东南的海商之一,提督,他说什么了?是不是要求饶什么的?别理他们!”
  萧如薰听说了这些往日不曾听过的密辛,也算对这些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华人有了些许的了解。
  感情除了那些活不下去的失地农民过来讨生活,还有一大批罪犯的后代在这里活跃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