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4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6/451

  看着眼前的考卷,苏宁知道自己一样握着让这些考生的喜怒哀乐的权力,这种权力很有意思,它不存在的时候你渴望,它存在的时候你反而会觉得战战兢兢,无比的神圣,不敢有丝毫的疏忽,更何况代表着大唐帝国未来的太子殿下就在你身边一起参与了评卷。
  倒不是说李承乾直接评卷,李承乾没有被李二陛下授予评卷之权,李二陛下认为李承乾的本领不在于评卷,专业不对口,不允许他评卷,只允许他检查被评断之后的考卷,学习一下,苏宁是纵横家的大家,自然可以参与评卷,而且就《资治通鉴》看来,李二陛下已经承认了苏宁的学术地位,所以允许苏宁参与评卷。
  科举考试没有明确的学科分别,只有职位的分别,一些名气不大的学者只可以按照自己的擅长和本领去评断一些比较低级的职位的考卷,而像是法曹工曹这一类县府的重要官员的报考者考卷,则是由以法家著名学者俞永为首的评卷团队来评断的,苏宁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所以苏宁就可以看到那些有信心报考这些高难度职位的所谓大才之人的考卷。
  说起来也挺好笑的,这样的科举方式只是第四次,和前隋还有大唐之前所通行的科举考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参考的时候,很多考生都不能及时明白这些考试的意义何在,问题的基本意义和回答要点在什么地方,之前只接受过儒家经义教育的大多数读书人并不理解这些关乎实际的问题和他们的所学有什么大的差别。
  因为政法大学仅仅开办四年,第一届的毕业生直到一年前才刚刚被允许毕业,而且还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毕业就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政法大学的考生并不多,这是第二届政法大学学生毕业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的几万人里面只有不到一千个政法大学的学生,其他的都是些民间学者和读书人,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每年参考的人的确很多,选拔出来的也不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初科举考试第一次开考的时候有十万多人报考,结果只录取了一千多人,赶上了军事大学第一次录取学生的比例,在这之后,大唐朝廷做过一次关于这个情况的评估调查,研究的结果是民智初开,教育刚刚开始普及,纵横之学和法家之学以及其他的百家学派被大唐人所了解的并不多,大多数的读书人还是把科举考试理解成了之前的儒家方式的科举考试。
  他们没有理解根据官职进行考试选拔的真正含义在什么地方。
  所以面对了不少稀奇古怪的考卷的时候,苏宁虽然觉得好笑,但也没有什么开心的感觉,这种情况其实也表示大唐开启民智进行教育普及的道路非常的困难,还有很多的任务需要完成,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唉,这都是什么回答啊?问他一桩偷窃案该如何审问,他直接就说严刑拷打,不怕不招,这种人怎么可以允许他去做县令?这样的人还敢报考县令之职?唉!太子殿下,这次的科举考试,估计又要罢黜很多人啊!”一个四十多岁的刑部官员对着李承乾这样叹息道,同时还不停的摇头。
  李承乾喝着茶,看了看那份考卷,摇摇头把这份考卷丢在了一边:“民智初开,教育尚未普及到他们的地区,他们还以为现在是原先的科举考试,经义讲解倒是写的不错,但那只是基本功的考察,更重要的东西完全没有掌握,一想到过去大唐就是选拔了这样的人才,我也觉得心有惴惴,不胜担忧啊!”
  苏宁把手上的卷子递给了李承乾:“问他农务,他给我回答子曰诗云,这也来参考县令之职?这也就是之前的科举才可以选上这样的人,满纸荒唐言,底下的百姓就只有一把辛酸泪了,这样死抠字眼的书呆子不仅仅要罢黜,更要严厉斥责他,这样的学识和态度,如果今后被更多的人学习到了,也不知道要祸害多少人。”
  李承乾接过了试卷,一看,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不行,这种人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一个说实在是要命,现在大唐的确已经把关中的很多地方普及了教化,山东江南和蜀中也有不少地方普及了,但是总体来看,还是仅仅只有三成不到的国土上普及了教化,大多数国民尚且不明白百家争鸣是什么情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选拔出来的人才也就大大的减少了。”
  苏宁说道:“这个事情急不来,造纸造书需要时间,培养老师更需要时间,完善教育体制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急不来,也不能急,我们一急,别人就会跟着急,所有人都急,这个事儿就完蛋了,所以啊,这要慢慢来,你在这里说这样的话,可不能说给底下的官员听,你一说,他们指不定要做出什么事情来。
  我们要慢慢来,首先要派人去那些我们还没有普及教化的地区去宣扬一下朝廷最新的科举考试的意义,还有我们选拔官员的考查方式,那些考卷的考题的内容等等,都要说一说,别让那些地方的人继续读那些儒家经义了,读那些东西对他们而言没有好处,会读书的人越少,对我们而言损失就越大。”
  李承乾很赞同的点点头,然后放下了考卷,站了起来,四处巡视了一下,时不时拿起一份评断之后的考卷看了看,大多数都是很不怎么样的考卷,不过时不时也可以看到一份不错的考卷:“三明,这份还是不错的,你看这个策论,说的不错,如何审查官员,如何统筹一应事宜,很有做长官的潜质,这个应该还是可以的,应该予以通过,让他去参加之后的实际测试。”
  苏宁接过了那份考卷,看了看,也是眼前一亮,在看遍了歪瓜劣枣之后,突然出现了一朵很正常的花儿,他自然也会觉得比较高兴,看了看他对于县令之职的考量,还有农务法务防务等等诸多很重要的地方的策论,苏宁感觉此人对于农务比较擅长,对于兵事则不甚了解,这样的人需要一个不错的兵曹去协助,其他的地方他倒是可以统筹安排。
  总不能要求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什么都懂,他现在最该明白的应该是如何学习如何实践,而不是什么都去乱做一气。
  苏宁点头承认:“此人应该有通过的潜质,诸位也看一下,如果没有问题,此人就算是通过了笔试了,可以参加明日的实测,如何?”
  苏宁把考卷给诸位评审团队的大能们传阅了一下,大家三两成群的讨论了一下,觉得可行,于是就一致赞同了此人通过第一场考核,可以参加第二场考核,并且值得在意,值得着重关注和培养,如果有机会,他说不定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官员也说不定。
  当然了,这个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或许这家伙只是一个不错的理论派,一旦遇到了实际测试,搞不好就要掉链子了,所以大家都保留意见,没人说这是个不世出的奇才之类的,只是允许了他的通过。
  之后的审查也有很多让苏宁哭笑不得啼笑皆非的考卷,千奇百怪的回答方式让考官们每每为之绝倒,还有一个考生的对于如何管理农务答案居然是弄一堆土豆种子过去让他们一起种土豆,反正好活,也可以吃饱肚子,多好!
  感情这家伙压根儿就不明白土豆是怎样种出来的,也不知道所谓的土豆种子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只是想当然而已,自然的,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选举上的。
  一天的阅卷结束了,带着满身的疲惫,苏宁被李承乾拉去了东宫,亲自给苏宁打下手,让他下厨做了一桌子酒菜来犒劳一下疲劳的二人,明天还有一天的阅卷任务,要到后天才可以准备第二场考试,第二场考试也是他们主考,需要全程在场,想必又是一场激烈的体力和脑力的风暴。
  苏宁做了李承乾最喜欢的炸鸡和荷包蛋,这个家伙最喜欢吃的就是这两样,然后配着小酒,居然有了很不错的氛围,一天的疲劳似乎都被扫清了。
  与此同时,张柬之接到了来自于孔颖达的邀请,孔颖达邀请张柬之去他的家中一起吃一顿晚饭,聊一聊关于他的考试和他的想法的内容上的一些问题,张柬之对此有些许的疑惑和担忧,毕竟之前他说了很过分的话,孔颖达作为孔门嫡传,自己的做法简直就是在和孔颖达公然作对了,公然侮辱孔子了,张柬之很担心孔颖达会做出什么其他的事情。
  不过事实证明张柬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虽然孔颖达为人迂腐不知变通,但是他的确是有肚量的,而且在多次的变故之后,这种肚量已经渐渐地成了习惯,儒家的颓势让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之前那么超然的地位了,李二陛下对待他一如之前,但是却让他找不到多少的安全感,他总觉得在纵横家和法家的双重压迫之下,他很危险,儒家也很危险。
  他想把张柬之叫过来,仅仅是吃一顿饭而已,他不希望这个选择了纵横家的少年会对儒家有什么特殊的偏见,按照孔颖达自己的判断,这个少年未来的成就以及苏宁对他的青睐,很明显,纵横家未来的领军人物里面肯定有他的一席之地,要是这样的少年也对儒家没有好感,乃至于憎恶儒家,那么会给儒家带来更大的影响。
  所以仅此而已。
  张柬之想多了。
第九百二十四章
真男人从不回头看爆炸
  为期七天,一共三场考试的科举考试结束了,对于苏宁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对于李承乾来说,这是一次很不错的心路历程,从各个方面来说,对于他们两个,这一次的科举考试都是一次很好的磨合,磨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磨合成功了,搭档之间的默契就会相当的可喜,这是苏宁和李承乾搭档的第一件事。
  这种事情说简单肯定不简单,说难也不能算难,主要是配合上的事情和第一次主持这种规模巨大的活动的经验问题,所以还是有很多难处的,不过都被他们一一处理完了,七天里面,苏宁和李承乾加在一起都没有睡到二十四个小时,哪里有时间睡觉呢?这是多少考生多少年的梦啊,谁也不可以懈怠,谁也不敢懈怠。
  难归难,但是再怎么难,也要做,不管难不难,你总得做,你做了还有成功的可能,你不做,那就一点点成功的可能也没有,李泰不就是这样吗?从完全不会到专家级别,他用了五年。
  所以说,世上无难事,你要是真的想做,或者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那可就真的是背水一战,别无他路,李泰成功的经过了这个考验,所以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火器专家,更因为他身份的特殊,所以被李二陛下委以全权管理火器和火器研发的权力,成为相当重要的一个人。
  李泰研究火炮和实心弹的时候苏宁不在他身边,但是在开花弹进行到最重要的阶段的时候,苏宁全程陪护,实心弹和开花弹不是同一个等级的,李泰可以驾驭实心弹,但是开花弹到底是什么样的,苏宁自己也不好确认,李泰终究是个皇子,还是特别被李二陛下宝贝的皇子,要是出了什么差池,苏宁不敢保证李二陛下是会把自己蒸着吃还是煮着吃……
  恩,苏宁比较怕热……
  所以在开花弹进入到了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进程的时候,苏宁果断加入了,对于全大唐最早使用火器也是从一开始就研究火器的苏侯爷的加入,李泰的研究小组是欢迎的,苏宁虽然没有技术,但是见识还是有的。
  研发过程非常辛苦,非常困难,从火药的使用比例到改良再到炮弹的外壳选择,都是困难的事情,想要做成这些事情,以现在的能力和水平来说,显然是很困难的,但是火炮既然出现了,就不能让开花弹太晚才出现,否则火炮的威力会被极大的限制,我们需要开花弹,我们需要火炮的成长。
  伴随着一声巨响,这一切都宣布了一个结果的出现,一个时代的诞生,可以发射出开花弹的火炮诞生了,一群猪被火炮轰的血肉横飞的景象让所有火器专家和工人们都瞪大了眼睛,继而是激动的欢呼,是横流的泪水。
  李泰是最高兴的,他立刻宣布赏赐所有和他一起奋斗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人黄金百姓珍珠玛瑙还有土地等等实际的奖励,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的科研人员,跟着本王做事,亏不了你们!跟本王一起做事,你们要什么有什么,只要做成了,赏赐大大的有,官位大大的有,钱财土地女人什么都不会缺乏!
  他和苏宁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他们为自己所做出的成就感到激动,感到骄傲,与此同时,这个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三岁的年轻的研发团队也名扬大唐,李泰正式被李二陛下授予了相关的职位,主管大唐的一切火器研发和火器使用的工作,保存最重要最机密的火器资料,不允许让其他人得知,相关人员也纷纷签署了保密书,一旦泄密,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不过很可惜的就是,实心弹研究出来之后的第一次实战使用不是用来对付阿拉伯人,而是用来对付李元昌的叛军,这最强大的武器最先没有使用在对付外人的战场上,而是使用在对付自己人的内战之中,虽然苏宁很讨厌内贼,但是同样讨厌自相残杀的内战,死的都是汉人,都是自己人,对自己人而言,没有好处。
  不过李泰不管这些,他自动的屏蔽了所有的相关消息,他把自己关在王府里面不出去,居然开始研究他所谓“更加轻便且快速的火炮”,因为他说从各军中反馈回来的消息都表示说火炮装备了开花弹之后非常好用,但是唯一欠缺的就是重量增加了,机动性更加不佳,而且更加容易受潮,往往需要十好几个人才可以完成理论上五个人的工作,这给炮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炮兵的数量也为此而有了不必要的增加。
  军事大学毕业的参谋们在总结报告上这样写,然后直接提交给了李泰,李泰得知之后非常注意,然后即刻开始了对于火炮轻便化的研究,为此他甚至不去在意李元昌和李二陛下之间发生的那些事情,不过苏宁来到他的王府里面看望他的时候,却总能感觉到他似乎有了些奇怪的变化。
  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苏宁这样询问过李泰:“青雀,难道你就根本不在乎李元昌的事情吗?为何你一点儿动作都没有呢?”
  李泰一边做实验一边说道:“我有什么动作又有什么用呢?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整个皇宫变成了战场,用的还是我们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火炮和开花弹,他们有询问过我们的意思吗?三明,我现在真的很感谢你,我真的很感谢你,要不是你,估计迟早有一天也会走上李元昌的道路。”
  苏宁心中一惊,询问道:“为何这样说?”
  李泰放下了手中的实验,露出了无奈的笑容:“别人都觉得我年龄小,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也已经十八岁了,我已经很大了,该知道的我都知道了,不该知道的我也都知道了,李元昌为什么死,我们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开花弹为什么会在皇宫里爆炸?我都知道,我全都知道,所以我很感谢你,三明,如果不是你,我又会走上什么道路?
  我有了想做的事情,更是我可以做的事情,你知不知道我前几次去东宫看望兄长的时候,东宫的灯火通明还有那么多人在急急忙忙的处理政务的样子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的王府也经常是彻夜不眠的,但是在东宫我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点的让我激动的东西,那里的事情我一点儿都不想做。
  所以,我身边也有人想让我争夺皇位,其实他们哪里是希望我做皇帝?那是希望我做了皇帝之后给他们高官厚禄,他们想要获得从龙之功,呵呵呵,我不想做皇帝,我不想处理政务,我不想被累成兄长那样,更不想像父亲那样,落得手足相残,父子反目的地步,为了一张黄色的椅子,真的有那个必要吗?”
  苏宁默然了很久,之后缓缓开口道:“对于你而言,那张椅子没有任何的价值,甚至比不上一盒火药,但是对于那些想要获取权力的人来说,那就是致命的吸引,不是所有人都像你那样,找到了他们真正喜欢做,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甚至放弃皇帝权力。
  更多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做什么,所以只好随大流,做官,争权夺利,最终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惊醒,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连自己都厌恶自己,那些大贪官大权臣,估计在梦里面都会被吓醒,他们做了太多的亏心事儿了,会有报应的,你要记住,青雀,都会有报应的。”
  李泰没有说什么,默默的重新开始了研究实验,研究压缩火药,把火药压缩在一个比之前更小的空间里面,但是又要增强火药的威力,使得实际使用的效果并不会比减重之前要小,军队希望减轻重量,增加灵活机动性,而不是以减小火炮威力为代价,这需要更加潜心的研究。
  但是苏宁知道,这种研究既然已经开始,这个需求既然已经被提出,那么,从火炮到火枪的行动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不会被打断的进程,这是个必然的进程,这个进程所需要的时间,一定不会像原先的世界那样,那样的缓慢,那样的曲折,那样的坎坷,那一定会是一条光荣之路。
  李泰放弃了他曾经以为自己想要的,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他跳出了皇家争权夺利的怪圈子,他一定可以善始善终,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向李泰那样善始善终,李元昌已经横死,一切都已经终结,接下来不是内斗,而是真正的对外扩张和稳定内部的战争。
  大唐的军队已经把战争挡在了国门之外,战争远在西方展开,四大帝国在那块土地上争锋,大唐帝国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三国联盟,一起收拾元气大伤的阿拉伯帝国,大唐军队十万人马常驻波斯帝国,所有的钱财和给养都是波斯人提供,这并不需要消耗大唐的国力,大唐所需要的仅仅是运送武器弹药,而这部分费用也会算到波斯人头上,就连大唐士兵的战死战伤也是需要波斯人买单的。
  所以,战争已经远离了大唐本土,从辽东之役结束之后,战争就已经远离了大唐,远离了大唐本土上生活着的人们,军事大学的学生和政法大学的学生一样,一旦步入了仕途,那么无一例外,都要去边关最危险最苦难的地方历练,至少待上三年才有调到其他地方的可能,因为他们是军官,常备军官,需要承担比士兵更加重要的职责。
  对于所有人来说,大唐的新时代都已经来临,时代的脚步一旦迈动,所有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不跟随着时代一起走,就要被时代所遗弃,如果不愿意被遗弃,那么就要跟随着时代的脚步,紧随时代身边,一起前进,一起进步,一起面对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一起面对即将面临的变革。
  大唐军队已经有了火炮,从无到有,从火药武器的构想出现到火炮的正式列装,用了八年时间,这里面绝对少不了苏宁的贡献和李泰的天赋,没有这两个人的努力和奋斗,火炮至少要到蒙元时代才会出现,而现在大唐已经有了火炮,有了开花炮弹,可以对单兵,对城墙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传统的步兵方阵已经成为了火炮的活靶子,这就是军事变革的开始,军事变革必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
  所有人都不需要回头,也不能回头,因为,真男人从不回头看爆炸!
第九百二十五章
谁敢横刀立马
  萧瑟的秋风卷着满地尘土席卷了苍茫的大地,漫天的尘土把天和地染成了同样的颜色,给人以无尽的萧条感,而这片天空之下土地之上,遍地都可以看见的尸体却让这种萧索更增添了一丝杀气,虽然尸体的血色已经被漫天尘土的黄色所掩盖,但是尸体终究是尸体,这里经过了一场大战的痕迹也不会改变。
  “将军,固守此地的阿拉伯军两万五千人除了少数人逃走、一百二十三人被俘之外,全数被杀死,阿拉伯人的战斗意志非常坚韧,除了少数人失去斗志,绝大多数人都是战至最后,火炮的威慑力已经无法使他们丧失斗志。
  卑职以为,他们如此坚强的战斗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卑职以为我军很有必要研究出使他们丧失斗志的方法,否则,我军将会面临很大的损失。”一个穿着玄黑色军装的军人在一名披着白色战袍的大将面前单膝下跪,很恭敬的说道。
  身披白色战袍的大将微微点了点头,看了看这片不久之前还在战斗不止而如今归为一片死寂的战场,微微叹了口气,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本将也认为这些阿拉伯人宁死不降会给我军带来很大的影响,火炮对他们的威慑力已经不大了,他们都习惯了火炮,我们需要新的策略,李参谋长,你立刻集合所有参谋拿一个方案出来!不得有误!”
  被称为李参谋长的年轻军人立刻喊道:“诺!”
  白袍大将赫然便是薛仁贵,距离因为杜荷大婚而自己被抽调到这西域之地已经有两年了,两年以来,薛仁贵的军职不断升迁,已经取代了之前杜荷的职位,成为了大唐远征军的骑兵总管,常备军职也提升到了左武卫将军的地步,成为左武卫实权将军里面数一数二的人物,爵位也毫无疑问的晋升到了二等龙门侯的地步,成为继杜荷之后第三个弱冠之龄封侯的少年俊杰。
  如今年仅二十三岁的薛仁贵已经成为大唐远征军里面的灵魂人物,和大唐远征军大总管薛万彻一起掌管着大唐远征军十万大军,而四万精锐骑兵就是由薛仁贵亲自统帅的,这一点上薛仁贵的军权不在薛万彻之下,而且薛仁贵虽然不像杜荷那样疯狂,不想杜荷那样火速升官升职,但是薛仁贵却胜在勇猛且沉稳。
  一个人可以勇猛,可以沉稳,但是同时具备勇猛和沉稳两种品质的将军实在是万中无一,或许说这都是多亏了杜荷所赐,因为薛仁贵和杜荷之前的那一点点恩怨情仇,使得薛仁贵的人格都升华了,杜荷离开之后,和他并称军校双雄的薛仁贵来到了西域之地,进入了大唐远征军,士兵们都很期待这位可以和杜荷齐名的将军会有什么出色的举动。
  一开始他们是失望的,因为薛仁贵来到远征军军营里面一个月之内都没有出兵打仗,薛万彻大总管也没有逼他出兵的意思,副总管契苾何力似乎也没有这方面的意思,正在士兵们失去了对薛仁贵的期待的时候,一个月之后,薛仁贵在重要战役中亲自率领一万军队强袭二十万阿拉伯军队军营,死战三天三夜,拖垮了阿拉伯军队的主力。
  这为薛万彻和契苾何力率领唐军主力九万大军和波斯骑兵主力五万人强攻阿拉伯军队大营创下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不过薛仁贵算是把自己置于死地,此战,只有一千多人随薛仁贵生还,而且人人带伤,没有一个人不受伤的,薛仁贵身上大小伤口一十八处,薛万彻亲自带突击队救援薛仁贵的时候,薛仁贵已经陷入昏迷。
  此战大唐波斯联军以十五万人的军力击破了阿拉伯精锐二十万军队,获取了美索不达米亚会战的决定性胜利,一举将阿拉伯的势力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驱逐,阵斩阿拉伯士兵十三万有余,生擒三万余,阿拉伯逃走的败兵溃将不足四万,而唐军和波斯军付出的代价则是三万唐军的阵亡和三万波斯军的阵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战打完之后没多久,及时获得了唐军情报的东罗马帝国军东征军团第三军团南下截击了溃退的三万多阿拉伯溃军,全歼之,使得阿拉伯军队最后的精锐二十万东征军团全军覆没,无一漏网,战将战死一百余人,总帅自尽,军械物资损失殆尽,阿拉伯军队最后一支可以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大唐波斯东罗马交手的军队覆灭。
  此战最耀眼的明星自然就是亲自率领一万敢死队趁夜突入阿拉伯军营最深处搏命突击的薛仁贵,不惜性命的率军死战,亲手斩杀的阿拉伯军人居然超过了八百人,创下了大唐军事史上的记录,开创了一项神迹,他一个人就杀死了八百多阿拉伯士兵,俗话说好虎斗不过一群狼,但是薛仁贵这头猛虎却把八百多头狼给收拾掉了。
  于是,此战之后,薛仁贵声威大震,不仅仅立下大功,还成为了许多士兵狂热崇拜的偶像,大唐远征军一致同意赠予薛仁贵一个非常威猛的称号——薛老虎……
  貌似薛仁贵不是很喜欢这个称号,但是既然是大家的意思,薛仁贵醒来之后也没有反对就是了,不过与之相对的,薛仁贵昏迷了三天三夜之后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吃大喝,吃了一缸米饭,一桶红烧肉和一盆肉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6/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