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5/451


第九百二十一章
绝辩
  张柬之皱起眉头,不知道苏宁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敢有所揣测,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地说:“老子的《道德经》很有意义,很有道理,只是比起儒家之术而言,似乎道家的主张更加飘渺,让人觉得那是飘忽于空中的羽毛,落地不生根,而儒家之术则是可以落地生根的,更加实际。”
  苏宁笑了,转过身子,指了指身边的亭子:“坐在里面,跟你谈话很有意思,你所说的一语中的,但是你只是看到了表面,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意思,你不知道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什么样的人。”
  张柬之愕然,苏宁大笑,拉着张柬之的手让他坐在了亭子里自己的对面,自己也落座,而后说道:“你以为老子和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张柬之眨眨眼睛,不知该如何作答,只好说道:“都是圣人。”
  苏宁说道:“老子和孔子是父母生育的吗?”
  张柬之愣了一下,点头道:“当然。”
  苏宁又说道:“那老子和孔子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吗?”
  张柬之摸了摸脑袋:“当然。”
  苏宁笑道:“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是圣人呢?都是父母生养,都是吃五谷杂粮,都读过书,经历过人间百态,为什么他们是圣人,而我们只是俗人?他们只是人,很普通的人,有七情六欲,会生气,会犯错,他们只是普通的人,而他们之所以被我们称为圣人,只是因为我们称呼他们为圣人罢了。”
  张柬之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巴不知该如何言语。
  苏宁看了看周围美丽的景色,深吸一口气,说道:“你读过《道德经》,那么你可知道老子为何会写《道德经》?《道德经》又是如何诞生的?”
  张柬之摇头。
  苏宁说道:“那还是春秋岁月,那一年,周天子景王在老子等一应周臣的支持下推行了‘铸无射’变法,后来失败了,景王去世,景王立下的天子继承者王子朝在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周都往楚国方向逃跑,老子作为王子朝的支持者之一,也只好随着王子朝奔楚,周王室随后彻底衰微,被消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老子眼见于此,万念俱灰,单人离开了中原之地,西出函谷关,再无踪迹,而在他离开之前,留下了这五千字的《道德经》。”
  张柬之瞪大了眼睛,似乎对此很有兴趣。
  苏宁接着说道:“老子和孔子之间的交际,不少,有人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这一点是不妥的,对于孔子而言,老子更像是一个长者,孔子和老子最初的交集是因为孔子希望把自己的学说和著作放入周王室的典藏之中留存,而老子作为周王室管理图书的官员,是孔子必须要逾越过的关卡。
  孔子就去拜见老子,向老子表明他的理想和抱负,还有他的学说的涵义,老子说,你这样说太繁琐了,直接说明你的本意,孔子便说本意就是仁义,老子又问什么是仁义,孔子便说‘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你可知老子如何评价孔子的说法?”
  苏宁卖了个关子,从未接触过来自于庄子著作的说法的张柬之感到极为好奇,急忙询问:“怎么评论?”
  苏宁说道:“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张柬之惊呼道:“老子认为儒家之术是乱了人性?”
  苏宁说道:“你以为仁义是儒家之术,必须要学习儒家之术才会懂得仁义吗?”
  张柬之没有说话,应该说几度欲张嘴,却不知从何说起,苏宁微笑道:“乌鸦没有受过儒家教育,依然知道反哺,这不是孝道吗?羔羊没有经过儒家教育,依然知道跪乳,这不是感恩吗?很多人的父母并未读过书,不知道仁义之说,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却依然照顾抚养自己的子女,这难道不是爱吗?”
  张柬之瞠目结舌。
  苏宁紧接着说道:“他们都没有接受过儒家的教育,并不明白儒家之术,乃至于不知道什么是仁义,什么是孝,什么是爱,但是他们依然会做出这些举动,他们从生来就具有孝,具有爱,具有仁义,不需要学习儒家之术,也可以做出这些举动,仁义又怎么是孔子的呢?仁义又为何会是儒家的呢?
  我们生来就有仁义,生来就有爱,就有孝,就有智,就有信,当然,我们生来也有恶,有恨,有凶,有欲,那是我们作为人的本性,儒家之术要求我们学习仁义,要求我们讲仁义,把我们本来就拥有的东西拿过来按照儒家的说法再来一遍,说这是教化,教化我们从未迷失过的心灵,这样的做法对吗?孔子到底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老子拒绝了孔子,没有答应孔子让他把自己的著作放入周王室的典藏书库里面,孔子回去之后,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老子,认为老子是天上的游龙,而自己只是地上的浮尘,并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是什么,在那之后,一直到老子西出函谷关,孔子和老子之间还有很多次的交流和辩论,无一例外的是,老子始终不答应把孔子的著作放入周王室的典藏中。”
  张柬之说不出话来,觉得自己的三观都被颠覆了,苏宁怎样评价孔子他都可以认为是一家之言,但是与孔子同一时代的老子,与孔子有很多次交流的老子的评价,让张柬之觉得无法辩驳,无法质疑,无法重新树立自己的自信。
  “夫播糠迷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咂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苏宁摇头晃脑的说了这一段话。
  张柬之看着苏宁,询问道:“这是什么?”
  苏宁笑了笑,说道:“这是老子对孔子最严厉的斥责。”
  张柬之面色惨白,不知如何言语,苏宁看着他的面色,于是又说道:“就孔子的本意而言,我不能说他是错的,只是他被后人神化的太厉害,他原本只是一个人,却硬是有人想把他变成神,等他重新变成人的时候,世人又会觉得他很可恶,其实他本人又有什么是值得别人愤恨的呢?
  儒家学术正如同老子所说的,在孔子手中并没有什么大碍,但是到了董仲舒那厮的手上,却硬生生地把百家传承都给断绝了,把孔子都不相信的怪力乱神填入了儒家之术中,让世人为董仲舒之儒拖累,若我能回到武帝时,定要手刃董仲舒以泄心头之恨,更何况如果没有我当时以纵横家抗衡儒家,铲除山东士族,还不知道到了往后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董仲舒把儒家之术变得更为妖魔,那个时候,儒家自己就会好受吗?
  他们自己会更加不好受,更加被人所质疑,所愤恨,乃至于起了杀意,这对于儒家而言有好处吗?或者说,儒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被人所曲解之后,错误就来了,而且一错就是千年,改不回来了,孟将,你可明白,我们把很多事情都想得太过于繁琐,所以我们都很累,你想方设法的想要参加科举,我想方设法的维护公平公正,我们都很累。”
  张柬之呆呆的坐着,什么也说不出来,从他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他经受了很严重的心理打击和严酷的心理考验,但是他没有精神崩溃的现象发生,还有得救。
  “苏侯,我,我真的觉得,我太肤浅了,以前在县里面,连先生都辩驳不过我,每一次辩论我总是第一,没有人是我的对手,但是,我现在才发现,原来……井底之蛙……”张柬之自嘲地笑了笑,开口说道。
  苏宁拍了拍张柬之的肩膀,笑道:“我十四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今年十五岁,只比我晚了一年,所以,人家说我有宰相之才,我也认为你也可以有宰相之才。”
  张柬之诧异地看着苏宁,眼神中充满了热切的希望,苏宁把脸转过去,说道:“不要误会了,我是说,你可以有宰相之才,你已经有了先决条件,所以,我希望你可以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努力,有一句话没有错,学海无涯苦作舟,你不要觉得你可以学光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那是不现实的,找到你觉得你可以学的会并且精通的,学,有一门精通的学问在手,你就可以行走天下了,我把它叫做一招鲜吃遍天。”
  苏宁对着张柬之眨了眨眼睛,笑眯眯的站起身子,指着周围的一切道:“十年前,我不会想到我会有今天,十年后的今天,我也记不起来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历程,我不会觉得因为我现在的成就而觉得多么骄傲,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这些都是我应该得到的,我不会觉得这是恩赐,这是奇遇,这是意外所得。
  当你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并且最终做到的时候,你往往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就和你做完了一很普通的事情一样,没有什么感觉,真的没有任何感觉,因为那是你通过努力得到的,你付出了努力,与之对等的努力,这一切都是你应该得到的,你要明白我的意思,天上不会掉下来好处,你只有自己去争取,才会有。
  本侯会给你一个平台,因为你自己的努力,你的孝道感动了本侯,你为父亲而作出的这一切的努力赢得了本侯对你的青睐和一点点的帮助,政法大学的招生已经结束了,而你将会获得一次额外的考试机会,这就是本侯给你的帮助,仅限于此,如果你自己无能,通过不了考试,那你就卷铺盖回去接着读书吧,当然,你父亲的病本侯依然会请人去医治,你不用担心。
  你记住,本侯给你的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你没有必要感谢本侯,没有必要觉得这是本侯给你的恩惠,这是你自己得来的,你不努力,本侯也不会管你,现在,你可明白了?”
第九百二十二章
再一次选择
  张柬之通过了政法大学为他特别准备的一场入学选拔考试,以政法大学第一任校长孔颖达为唯一的监考之人,盯着张柬之一个人的入学选拔考试,不要误会,这不是因为苏宁的原因,而是孔颖达自己闲得无聊,科举考试没有邀请孔颖达做考官,乃至于监考官都没有孔颖达的份儿,老家伙郁闷至极,于是就把张柬之的入学考试和科举考试安排在了同一天,过一把监考的瘾。
  而且他也对眼前这个少年有些好感,这个少年和苏宁之间的事情已经传遍了长安城,此子以孝道名震长安城,而他和苏宁之间发生的一场面对面冲突也随之闻名,苏宁拒绝了这个为了父亲而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少年的请求,不允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坚决维护了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当然苏宁也没有忘记请出长安总院的名医去襄阳为这位孝子的父亲治病。
  对于苏宁的做法,绝大多数人表示赞同,就连孔颖达自己也表示赞同,不过就是有那么些人,大多数都是死抠字眼的儒家老学究,对苏宁的做法感到失望,对苏宁本人也不满,认为苏宁太过于铁石心肠,对于将死之老父的最后请求都不愿意答应,如果他的老父就此一命呜呼,岂不是呜呼哀哉?这群人引经据典,对苏宁的做法进行批判。
  不用苏宁自己回嘴,自然有人帮助苏宁,以新法家学派的学者和学子们为主力的挺苏宁派一样引经据典,拿出《贞观律》和皇帝的亲笔政令驳斥那些反对苏宁做法的人,对那些人口诛笔伐,将他们驳斥的狗血淋头,他们说苏侯爷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忘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了这位孝子的孝道,已经是仁至义尽,你们还要苏侯爷怎样?
  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可以当官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因为孝就可以做官,那么全天下也不知道多少人都可以做官,那么天下都会乱了套,孝是美德,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不是科举考试的标准,孝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先决条件,你要是不孝,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这一下子就把反对派打入了无底深渊,反对派们的力量越来越小了,作为孔门嫡传的孔颖达也注意到了,愿意听儒家之学的学生不多了,呈单调递减趋势,而愿意学习法家纵横家乃至于墨家之术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他也理解了苏宁曾经说过的,儒家被以前的皇帝和人们捧得太高,惹恼了太多太多的人,一旦儒家坠落神坛,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
  成也皇家,败也皇家,孔颖达只能长吁短叹,什么也做不到,什么也不能做,风口浪尖之上,他就是儒家学派的代表,灵魂领袖,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出了什么事情,儒家就真的万劫不复了,如今法家和纵横家人才辈出,墨家已经把工部打造的滴水不漏,他什么也做不到,他只能期待着儒家什么时候也出一个惊才绝艳之辈,不要求他再一次做出罢黜百家之举,只要让儒家回到春秋战国“孔墨显学”的地位就够了。
  而他眼前的这个被他很看好的注重孝道的孝子却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纵横家作为主修科目,这让他觉得很失望,很失落,他主讲的儒家之学在这数千学生中只有数百人选择了主修,大多数都是以前山东豪门的附庸家族子弟,希望着依靠孔颖达可以继续炒冷饭,但是他们注定会失望。
  这也是苏宁看到的,任何宗教的意义在一开始都是好的,创始者们看到了人间的疾苦,看到了人世间的不公平,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于是他们要改变这一切,宗教应运而生,引人向善是好的,只是人类原本就有善和恶两种品行,单纯的性恶和性善都是错误的,你要是想通过教化让所有人都变得善良,那是痴心妄想,儒家这样做了几千年也没有成功过,由此可见这一招并不能行得通。
  人都是有善良和邪恶两种性格的,每一个人都有两种面貌,一味的要人家这样做不让人家那样做,和反人类有什么区别吗?那就是在违背人类的本性,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不仅仅是说一个人,而是说整个人类,所以宗教发展着发展着,无一例外,都出现了变异,中国有佛道之乱,欧洲有宗教裁判所,因为宗教而死亡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苏宁不会给儒家发展成为儒教的机会,那太可怕了,那就是中国的宗教裁判所。
  竞争,竞争,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给所有的人和学术正面交锋的机会,让历史给中国人再一次的选择,这一次,苏宁相信大家都不会选择错误了,至少不会选择儒家了,儒家已经让很多人感受到了痛苦,而这种痛苦没有人想要再次承受,儒家豪门已经不复存在了,无论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不会允许再一次的儒家豪门的出现,或者是任何一个学派的任何一家豪门。
  有学问的人可以得到尊敬,但这并不能成为其家族一起享受这种尊敬的借口,铲除了五大豪门之后,几乎全大唐上下都弥漫着这样一种氛围,掌握了文化霸权的人比掌握了政治霸权的人更加可怕,所以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科举考试第一天第一场结束的同时,张柬之的选拔考试也结束了,孔颖达亲自评卷,当场就要做出结果,他看了看张柬之的基础学问程度和策论的结果,心下一片叹息,放下了考卷,孔颖达很严肃的询问张柬之:“张柬之,凭你的这份考卷,老夫没有将你罢黜的理由,但是,在宣布你已经被政法大学录取之前,老夫想问你,你为何选择了纵横家,而不是法家,或者是儒家,乃至于墨家,道家,兵家?”
  张柬之正襟危坐,严肃的回答道:“法家经过千年变迁,由一批著名学者重新组织而成,和过去的法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对于律法的坚持上和过去的法家并无差别,过于刚强,乃至于缺乏变通,坚持法律的时候不惜与反对者进行激烈的辩驳,如果让这些法家之人全面上位,对于大唐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至于儒家则是和法家相对的,法家支持的,儒家一定反对,儒家支持的,法家一定反对,而我既不支持法家一味的讲究法为尊,也绝不认同儒家的礼为尊,至于道家墨家和兵家,都不是在下所擅长。”
  孔颖达说道:“绝对的以法为尊自然是不对的,秦二世而亡就是典型的范例,所以这并不可行,但是,以礼为尊有何不可?法是要有,但是礼就不该有吗?人人遵行礼法才是可行的,难道不是吗?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有汉四百年,而相对于前秦二十年而言,孰优孰劣?”
  张柬之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嘲讽的笑容:“以法为尊只是毁了一个秦,而罢黜百家则是把接下来的历朝历代都给毁了个遍,直到前隋为止,难道前隋不是以仁孝治天下?孔先生,您以为呢?”
  孔颖达一愣,随后恼怒道:“你这话是如何说的?难道历朝历代的衰亡都是因为我儒门之过失?贪官污吏和昏庸帝王都是因为我儒门?”
  张柬之笑了笑,说道:“怎么会呢?在下可没有这样说,在下只是不赞同儒门的说法而已,现在可不是罢黜百家的时代了,孔先生,难道您也要因为在下的言论而将在下赶出政法大学,不允许在下入学吗?”
  孔颖达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苏宁那小子给你灌了什么迷魂药,对待老夫怎么就那么浓重的火药味儿?老夫何曾说过不允许你入学?老夫虽然是政法大学的校长,可你,你把老夫当成了什么人?罢了罢了,你被录取了,明日就可以来此地办理相关手续,入学吧!真是的,现在的年轻人啊……唉……”
  看着孔颖达离开这里的背影,张柬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奇怪,因为自己在面对孔颖达的时候分明感觉是在面对一个骗子,但是孔颖达离开之后,张柬之又觉得自己是错的,这位老人是值得尊敬的学者,绝对不是骗子,可是不知为什么,自己方才的话绝对是话中带刺的,孔颖达一定感受到了……
  就算他是个骗子,他也是个老人家,也不该这样做啊……张柬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可恶,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事情……
  第一天的科举考试结束了,三四万的考生一起参加考试,竞争三千个官员职位,十比一的录取率,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很大的分别,因为科举考试最高可以考取的职位是正七品上到从六品上的县令,所以考取这些官位的人很多,都想一展拳脚抱负,去一个非常适合年轻人大展拳脚的地方大展拳脚,好好儿的将胸中所学在荒芜之地实现,然后等着考核政绩的人过来,自己就可以升官,进入内地,乃至于中央,成为肱骨之臣。
  反正都是确定的一定的这样的一条道路,怎样升迁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而是要如何建立政绩,尽快获得进入大唐本土繁华地区做官的机会,乃至于在长安城做官,在天子脚下拼搏历练。
  一个县令往往有三四十个有想法有自信的年轻人一起争取,一起竞争,更有甚者一个最高的从六品上的县令职位有一百多人竞争,官位对于这些年轻人还是有着致命吸引力,而考取一个县令则是科举考试里面难度最大的考试方式,一共要靠三天,第一天笔试,第二天实际测试,第三天面试,缺一不可,如果到最后还有两个或者是三个或者是更多的人通过了面试,那么就要进行最后的策论对决,大家在一起辩论,在一起实践对抗,最终获胜的人才会获得那个职位。
  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直接,更加有针对性,你想做什么官就去报考什么职位,很显然的,对于大家而言都有好处,不需要再去分配,考试者也可以自己掂量掂量自己最适合的官职,提高录取率,加大淘汰率,获得更高素质更优秀的最终胜利者,对于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开发都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大家都认同。
  所以第一天的考试结束以后,所有的阅卷者都聚集在一起,一起批阅第一天的笔试试卷。
第九百二十三章
评卷
  多少年了,苏宁终于体会到了老师批改学生考卷的心情,想当年,在苏宁还在上学的时候,最想做的就是老师,因为老师拥有批改卷子的权利,而考试卷是最让学生心惊胆战心神不宁的存在,这种权力让当初的苏宁羡慕嫉妒恨,非常想要获取同样的权力,掌握着全班学生的喜怒哀乐,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但是现在真的让苏宁坐在桌子面前评断考生的成绩的时候,苏宁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渴望,正如同之前他所认为的,有些事情你在没有做成之前,会激动,会幻想,会向往,会不住的想象自己做成之后该有多么高兴多么自得,但是结果往往是任何感觉都没有,最多是稍微放松一下,允许自己吃一顿好的,然后接着努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