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3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451

  冯盎说道:“这一点老夫自然是明白的,也不需要你说,这已经是最低的限度了,老夫不会得寸进尺,但是,老夫也需要确定一些事情,老夫知道,仅凭岭南一地,根本无法对抗大唐,所以武德初年就拒绝了裂土称王的建议,贞观五年入朝面圣,老夫从来就没有想造反的意思。
  但是,这个世道上,有些东西必须要有,如果没有的话,不就是任人家搓扁搓圆吗?这个道理老夫也懂,当然,苏侯,你也懂,对吧?既然如此,老夫就不得不确认一下,这些条件,是否会让老夫失去那些东西呢?”
  苏宁摇摇头:“冯公是个聪明人,这些事情若是做了,肯定会让冯公发觉,冯公虽然不是朝廷的对手,但是岭南若血流成河,朝廷不想看到,更不能接受,所以,朝廷不会削减冯公以前具有的权力,仅仅是要求冯公在使用这些权力的时候,更多的,和朝廷站在同一条线上,帮助朝廷,稳定住岭南,岭南稳定了,发展了,朝廷愿意看到,冯公也愿意。”
  冯盎询问道:“这就是朝廷的要求?朝廷要求老夫遵从命令?”
  苏宁点头:“没错,冯家在岭南的威望朝廷也明白,岭南需要冯家,需要冯公,没有的话,很多人都会起来争夺冯家原本占据的位置,那么,避免不了流血事件,大家都是大唐子民,扫平山东士族之后,在下就不想看到大唐子民自相残杀了,可以用谈判的方式解决,就不要动刀兵,兵马是万般无奈的时候才会对大唐人动用的。
  更何况冯公也并不是就失去了什么,很多事情上,冯公需要做一个姿态,冯家是岭南共主,朝廷下达一项指令,如果大家都愿意遵循,那自然最好,如果产生了分歧,就需要冯公相助朝廷,让朝廷政令得以实现。”
  冯盎没有点头答应,而是皱了皱眉头,问道:“什么政令?这个,应该很重要。”
  苏宁笑了笑,说道:“没错,的确很重要,这件事情上,如果没有冯公带头,估计朝廷很难在岭南办成这件事情,但是,这又非办不可,所以,在下希望冯公深明大义,帮助朝廷完成此政令,那么其他的事情,海运上的事情,乃至于两三座海岛的专门开采权,都是可以商量的。”
  冯盎皱眉道:“说吧,老夫需要做什么。”
  苏宁说道:“冯公想必也清楚,关中之地,山东之地,河北之地,蜀中之地,已经渐渐开始全面普及均田之法,均田之法乃大唐国策,至关重要,不得不察也,但是,此一国策却在江南难以推行,几乎是完全见不到均田之法在江南有何实施。
  朝廷打算在开发江南的过程中,逐步逐步在江南推行均田之法,其中有两大难题,第一,无主土地不多,第二,民户不多;按照均田之法,一男丁分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共计一百亩,若此家有两男丁甚至三男丁,那么就需要二百亩甚至三百亩土地,江南之土地大多被地方豪强、部族和世家大族占据,朝廷几无良田在手。
  此乃一者,二者,朝廷在江南没有足够的民户,大多数人为逃避交纳赋税,或是祖上传下,一直都在某一大地主手下当佃户或干脆为部曲,一家一姓往往部曲上千,佃户上万,但是朝廷州县民册中的民户数量却少得可怜,虽然自北魏以来,朝廷推行三长制以试图增强朝廷对民户的控制,但是,战乱不休,天灾人祸之下,却没有太大的成效。
  如今大唐建立,天下承平,三长制得以充分推行,加之关中为大唐起家之地,无论是均田之法还是三长制都推行的很好,如今关中发展极为昌盛繁荣,其他北方诸地和蜀中也逐步推行,可是,江南偌大之地,却几无均田,几无三长,这却如何是好?
  冯家不说在全国,在江南也有相当的名望,若是冯公带头响应朝廷政策,相比对于朝廷在江南推行均田之法和三长制,会有很好的效果,不知冯公意下如何?”
  冯盎仅仅盯着苏宁说道:“苏侯,你应当知道,土地,部曲,佃户,这些都是家族之根本,家族之产业,更是祖宗基业,一辈一辈传下,苏侯难道想凭一两个海岛和香料就想让老夫让出祖宗基业?那可不是老夫巧取豪夺,乃是前朝诸多帝王和冯家自己出钱购置,每一块地都见得了光,朝廷若要抢夺,怕是没那么容易吧?”
  苏宁笑着摆摆手道:“在下的话还没有说完,冯公为何动怒?在下当然知道这些土地部曲和佃户都是家族之根本,在下也有数千亩的封地,也有一庄佃户和一批部曲,只是数量甚少而已,在下的意思,并不是要拿海运和海岛和冯公交换这些土地和佃户部曲,在下只是希望和冯公做一笔生意,嗯,应该是朝廷会和江南做一笔生意。”
  冯盎冷声道:“什么生意?”
  苏宁说道:“冯公拥有土地何止万亩,这一点不是什么秘密了,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万亩土地的产出,很多吗?冯公拥有万人部曲和佃户,这一点也不是秘密,但是,这万人的吃喝拉撒,负担起来,很轻松吗?怕也不是吧!”
  冯盎哼了一声:“祖宗基业,再困难,冯盎也会把它守住!否则有何面目去面见列祖列宗!此事不必再说了!”
  苏宁笑了笑,说道:“冯公,若是朝廷以水稻、土豆、玉米之种和中原先进农务之法来交换呢?”
  冯盎一愣,随即紧紧盯着苏宁:“你再说一遍!”
  苏宁心中感谢房玄龄一力主张不使一粒种子流入江南的政策,笑道:“朝廷之前并没有允许任何土豆玉米和水稻的种子流入江南,管制极为严格,这一点想必让冯公也甚为烦恼吧?岭南作物一年两熟乃至于三熟,却依旧远远不如关中一年一熟之产出,冯公也应该知道那些作物的产量和冯公手上作物的产量之间有何区别了吧?
  如果说,冯公可以将一万亩的土地以正常价格贩卖给朝廷,然后将一千人的佃户以正常价格转让给朝廷,让朝廷将那些土地收为公田,佃户纳入民籍,则海运之事不用说,在下主管,自然会让冯公满意,那些种子,冯公也可以很轻松地得到,中原最先进的农具和技术也可以告知冯公,冯公让出少少的一些的家业,却可以得到数倍于过往的收入,请问,冯公是得利了,还是吃亏了?”
第七百二十五章
广州会议(四)
  岭南之地,也就是如今的亚热带和热带交界的地区,雨水充沛,一年四季气温较高,是最适合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地区,土壤肥沃,且土地面积广大,如果充分利用起来,苏宁可以认为岭南地区可以迅速崛起,成为第二个关中,甚至粮食产量比关中更高,而且岭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它可以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比如甘蔗,比如橡胶!
  虽然橡胶如今没有什么用处,但是甘蔗绝对是用处非常大的一种作物,苏家掌控着大唐糖制造工业的六成利润,但是这六成利润却根本无法和味仙居的收入相提并论,其原因就在于糖制作不易,价格太高,市场难以拓展,如果可以充分的开发岭南,遍植甘蔗然后以海运或者说是京杭大运河运输甘蔗至长安城,乃至于在岭南设立糖作坊!
  如果可以,苏宁有把握在五年之内让糖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百姓们多一种调味品,多一种调剂之物,虽然苏家和李孝恭在岭南共同购买了一块土地种植甘蔗,成为一片甘蔗园,但是数量还是太少太少,如果不是因为顾及到岭南的地主们还有冯盎,苏宁真的很想大搞甘蔗种植,短时间内把甘蔗种植打造成岭南的支柱产业,大力带动岭南经济的增长。
  岭南是一块宝地,至于岭南更南边的海南岛,也是一处宝岛,也适合种植热带作物,热带作物大多都是经济作物,有助于发展工业的经济农业。
  大唐是毫无疑问的农业社会,还是个不完整的农业社会,想要过渡到工商业社会,那么就要把农业社会发展到极致,关中尚且没有开发完成,就别说岭南和江南了,岭南如今近水楼台,正是大好时机,要是可以得到冯盎等人的大力支持,岭南的腾飞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就要让冯盎对苏宁的条件难以拒绝,给他丰厚的报酬和足够的诱惑,让他难以把持,苏宁相信,没有做不成的买卖,只有不合适的价钱,只要价钱够了,没什么是买不到卖不了的,冯盎现在的样子已经是动心的样子了。
  没错,他的确动心了,自己的土地上所产出的作物并不是不能够养活所有人,但是这个问题就是比较困难,并非是每个人都可以吃饱穿暖,佃户和部曲也不是没有过抱怨,有的时候发大水了更加困难,所以自己才会选择了一个好地方建立冯家村给他们居住,安顿自己的家族,仅此而已。
  也正是因为如此,土地产出无法持久,所以冯盎才会下决心要出海开发新的财源,保证自己死了以后冯家也不会贫穷,不会为此闹的分裂,这是最根本的目的,但是如今,如果得到了高产作物的种子的话,产出就好几倍,不仅仅够吃,还可以贩卖,可以储存,可以赚大钱!
  大地主同时也做着米粮商人,这是赚钱的法门啊,要是可以得到种子,又可以得到农具和农业技术,那么,冯家就可以肥上一圈!苏宁有一点没有才对,自己的土地不是只有万亩,远远超过之,是数十万亩,数千顷土地,几乎整个岭南包括江南之地都有自己的土地,最大的一块儿才是整整十万亩,亿千顷土地,圈起来的冯家村专用地,其他的都是留着以备不时只需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人耕种。
  五代豪门,五代牧伯,积累财富恐怖至此。
  如果有了足够的高产作物,冯家村可以自给自足,其他的地方就可以分出人手来种植了,所需要付出的不过是一万亩土地和一千佃户,而且朝廷还给钱,只是需要自己做出一个姿态,带动整个岭南大地主一起卖掉祖业的少少的一部分,换来的是产值的数倍增长,这个,怎么看,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冯盎实在是想不出理由拒绝这个条件,要是拒绝的话,恐怕会被笑死吧?还会在很多事情上被苏宁限制,苏宁明着不敢动,但是暗地里在海上动手脚谁能知道?三两下就能把自己那点儿家底给倒腾没了,怎么看,都是接受条件比较好啊!还有,与其分散开来,江南之地估计也是苏宁的下手目标。
  这样的话,冯盎觉得干脆就把江南的三万亩根本无法耕种的土地一起卖给苏宁,专心在岭南发展,不仅对冯家好,也好和苏宁结个善缘,卖他一个大人请,这小子绝对不一般,那种态度,那样的魄力……他还年轻啊!未来无可限量啊!肯定是自己先死,他才死,他可以再活几十年也不是问题,那个时候,冯家估计还要仰仗他啊!
  几乎是在一瞬间,冯盎就决定和苏宁结个善缘,之前的轻视随风飘散,冯盎笑道:“对于这个条件,老夫想不到理由拒绝,老夫一向都是明白事理的人,所以,苏侯请放心,只要苏侯说了,老夫一定第一个响应!”
  苏宁大喜,站起来对冯盎施礼:“冯公深明大义,高瞻远瞩,能得冯公镇守岭南,实乃大唐之幸也!”说好话不要钱,还能让别人高兴,何乐而不为也?反正苏宁想不出来不说好话的好处,也想不出来说好话的坏处。
  冯盎哈哈一笑,心中大定,继而连连摆手道:“比起苏侯给的条件,老夫所需要付出的也太少了些,这叫老夫好生尴尬啊,老夫从来都不喜欢欠谁的情义,所以,老夫决定,也给苏侯送一份大礼!不知苏侯可愿意接受这份大礼?”
  苏宁一愣,询问道:“敢问是何大礼?”
  冯盎伸出三个手指头:“江南之地,庐江,三万亩良田!”
  苏宁陡然一惊,随后大喜过望:“冯公此话当真?”
  冯盎大笑道:“老夫一辈子何曾骗过人?话既然说出口,就绝对不会反悔!那是老夫早年南征北战之际购置的一片土地,本想着做个别所,来回住住,不过岭南事务繁杂,今后估计也没有心思去千里迢迢的打理庐江之土地,既然如此,还不如一并送予苏侯,帮助朝廷办大事!”
  苏宁真的是高兴了,不仅仅说动冯盎带头放手一万亩地,居然还让冯盎接着放手了在江南的三万亩地!这,这简直就是飞机加大炮啊!不过,这家伙也太有钱了吧!还真是小看他了!圈地,居然圈到了这种地步,还真是富者良田万顷,穷者无立锥之地。
  “冯公放心,朝廷办事素来讲信义,哪里有让冯公白白送出三万亩良田的道理?朝廷一定会按照市价购买冯公的良田,绝对不会让冯公吃亏,冯公在此事上深明大义,居功至伟,待在下回朝之后,一定会在陛下面前为冯公请功!”苏宁又是一鞠躬。
  冯盎连连摆手,哈哈大笑,极为欢乐,两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实现了双赢,当然,是不是真的双赢,还要看后面的发展,冯盎是个说话算话、一口唾沫一个钉的汉子,说支持就支持,苏宁第二天就抵达了审计司,正式宣布开港口,开始海运,冯盎紧接着就派来了冯家船队负责人到审计司报备,到市舶司领取凭证,紧接着,二十八家船队接踵而至,整个岭南都轰动了。
  三天以后,在得到了李二陛下明确的支持和授权之后,苏宁召开了岭南拥有土地的大地主联合会议,在会议上正式宣布了朝廷的政策,此政策一出,岭南大哗,一开始大家纷纷表示祖宗基业不可弃,但是随后听到了优惠的政策之后,却又实在是舍不得不接,实在是取舍两难,不少人激烈的磋商,但是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意思在里面。
  紧要关头,冯盎咳嗽了两声,带头做出了表态,愿意把庐江三万亩和罗州一万亩土地并一千户佃户,总共四万亩土地和三千两百五十六口佃户以市价卖给朝廷,苏宁大喜过望,当场就把象征性的三包种子和朝廷允许种植高产作物证明书递给了前来参加会议的冯盎,然后拿出合约,给冯盎过目之后没有问题,双方签上了名字,盖上了各自的印玺,按上手印,交易完成。
  冯盎的姿态对于整个会议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此之后,一批本来已经到了愿意接受关头的人立刻放弃了挣扎,决定接受,一共十五家当场决定接受,苏宁分别和这十五家人签订了合约,他们多的卖出了两万亩土地和几百户佃户,少的也卖出了几千亩土地和一百来户佃户,随后第二批,第三批,一天之内,五十三家地主和朝廷签订了协议。
  苏宁统计了一下土地和佃户的户数,卖给朝廷的土地已经增加到了将近三十万亩,佃户户数为三千四百户,综合一下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人,而岭南的大地主远远不止五十三家,不少家都表示立刻回去请示全家,然后以最快速度回来做表态。
  第一天五十三家,第二天四十七家,第三天四十家,以后连这七天,每天都有大量的地主来到审计司签订和朝廷的协议,七天以后,朝廷掌握的公家土地数量已经达到了近五十万亩土地,佃户户数六千零一十三户,朝廷的赎买土地政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成功。
  随后,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岭南,一开始,苏宁所召集的会议所邀请的与会人员是土地财产数量在五万亩以上的大地主,但是在这之后,数不胜数的小地主也从四面八方涌向广州城审计司,强烈要求和朝廷钦差苏宁苏侯爷展开会谈。
  苏宁接见了这些中层地主的代表,倾听民意,他们表示对于朝廷只对五万亩土地以上大地主进行赎买政策很不满,难道四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亩和五万亩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要被隔离在会议之外?我们也有土地,我们也是地主,我们也要求种植朝廷的高产作物,我们也要吃饱饭!我们也是大唐国民!
  苏宁心中暗笑,但是同时表示这是朝廷的失误,是我们做官员的没有考虑到,于是决定把下一步的范围扩散到一万亩土地到五万亩土地之间的地主,他们也可以向朝廷贩卖土地和佃户户口,以此换取朝廷的高产作物种子和资格证书。
  这个命令一下,岭南大地上更多人不满意了,土地数量在一万亩以下的小地主和自由民表示相当不满意,我们也有土地,我们也要向朝廷纳税,凭什么他们土地多的就有种子,我们就没有?他们可以吃饱饭,我们就要饿死?这不公平!不公平!
  数以百计的中等地主们签订完合约之后,数以千计的小地主和自由民涌来了广州城,想苏宁要种子要农具要资格证书,声势更大,非要让官府给个说法不可,苏宁在审计司里面乐翻了天,急急忙忙的就给李二陛下写这段时间的成就统计报告。
第七百二十六章
崛起(上)
  说实在的,李二陛下真没对苏宁此次前去岭南抱过什么太大的希望,虽然苏宁一次都没有让自己失望过,但是有些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办成的,在李二陛下看来苏宁只要可以让岭南安稳下来,让海运继续开展,那就是大功一件了,所以当李二陛下接到了苏宁的请示文书的时候才无所谓的批准了,想看看苏宁究竟可以办到哪一步。
  但是当那庞大的数字真正的展现在面前的时候,李二陛下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原本根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而且还在暗中下令自己的智囊团思考如何应对均田制缺陷,结果却在这个时候收到了这样一份意外的大喜。
  岭南之地人口不多,但是适合耕种的土地很多,没有开发的也是一大堆,还有很多的树林和大山,此次苏宁专门购买的就是那些已经有人购买并且多少开发了一点儿的土地,一下子就收购了一万多顷的土地,其中还有一千多顷江南的土地,基本上岭南有名有姓的大地主在江南的无法开发的土地都被当作报酬打包卖给了朝廷,还有快两万人的佃户被卖给朝廷。
  这些大地主是真的有钱,尤其是冯盎,贞观五年他来朝,贞观六年立下大功,李二陛下直接就赏赐了他奴婢万人,他缺人吗?其实苏宁在了解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真切地体会到大唐的人口之所以缺乏,那还就真有这些佃户和部曲的人数没有算在民户里面的原因,佃户和部曲,私人的奴仆,那数量何止数十万?估计百万都有。
  这是非常巨大的潜在人口,但是想要将这些潜在人口转化为实际的民户,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一次趁着东风也才收回了两万人,差不多七千户的户数,但是整个岭南剩下的部曲和佃户的数量,绝对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不过这只是第一阶段的第一次试点,可以取得这样的成果,苏宁已经非常满意了。
  同样满意的还有李二陛下,对于这样的成果,李二陛下几乎是没有想到的,岭南可以这样,那么江南呢?苏宁提出的自治县的策略,让那些经常作乱的夷族接受约法三章,自己治理自己,遵守法律,发誓不背叛,按时缴纳足够的赋税,虽然不知道成果会如何,但是一旦成功的话,几乎可以说南部边疆就会这样安定下来,并且可以为今后的征服战争提供一个特殊的思路。
  一切,都要看后效如何,李二陛下很快就冷静下来了,这只是刚刚开始,究竟会如何,还要看苏宁究竟如何经营,于是李二陛下再一次确定了苏宁的全权代表之权以后,就下达召令给民部,开始准备钱财货物,运往岭南准备兑现朝廷的赎买承诺,这个承诺完成之后,朝廷的信誉就会确定起来。
  在此之后,就是江南了,和江南那些动辄良田万顷的大地主们商量商量购买良田的事情,而且还不要着急,要让那些人自己着急,关中看不到,岭南离你们够近了吧?去看看,去看看吧,但是你们可别想得到这些种子,也别想得到那些农具,一南一北两面夹击,就不信你们这些混蛋不着急。
  只要他们一着急,那么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只要把主动权掌握住了,那么一切就都好说了,可以尽情的坐地起价,岭南人只用他们土地的数十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的,你们这些混蛋非要十分之一以上才可以得到不可,否则,就活生生困死你们,朝廷的手段多的是,岭南已经不是你们的同盟了,现在,关中才是他们的盟友。
  李二陛下这边在长安城展开大动作,苏宁那儿也在展开大动作,在朝廷的公务办完了之后,苏宁也开始给自己谋取一些好处了,当然这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早就开始办理的,苏宁是打算在岭南之地建立一个超级大的甘蔗庄园,然后在这里建设一个全大唐最大的糖制作工坊,就在岭南扎根,带动岭南的经济发展,把糖制作工业打造成岭南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支柱性产业。
  苏宁在岭南有甘蔗庄园并且掌握着大唐的制糖工业这件事情不是秘密了,冯盎就特别喜欢,苏家的白糖冰糖和果糖都是大唐最富盛名的奢侈食品,价格死贵,在大唐吃得起的人也是非常之少,这里面的利润有多大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如果在岭南办理这个工坊的话,就地生产就地贩卖,那利润会呈几何指数的增长,因为以往都是直接把甘蔗运往长安,不在本地生产的。
  不过苏宁既然提出了要在岭南办一个大型甘蔗庄园,然后在本地设立一个全大唐最大的糖制作工坊,那么几乎每一个岭南的大人物都嗅到了其中无法掩藏的肥油的气味——这几乎就是一本万利啊!
  有好处的事情大家都想参上一脚,苏宁此来一点儿钱都没带,也并没有自己付钱建设甘蔗庄园的想法,肯定就是就地取材,就地筹钱,就地雇佣工作人员,当然了,最核心的制糖工艺不能外泄,制糖的最核心的技术和过程都要有自己从长安城带来的苏府技师负责,岭南人是不可以参与其中的。
  除此之外,苏宁不介意分出一份利润给岭南的一个大人物,然后换取他对于制糖工艺的保护,由他负责驱逐所有的苍蝇,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这种事情,交给地头蛇去办,也好趁机挑拨一下这些地头蛇们的关系,为朝廷掌握岭南的权力做出一些准备。
  这个选择肯定就是冯盎了,冯盎是岭南最具权力的人物,岭南共主,朝廷就算派一个岭南总督过来,要是没有冯盎的点头和支持,那也是寸步难行的,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冯盎在岭南的威信和冯家五代经营岭南的优势太大了一些。
  不过正如同丘吉尔说过的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任何事情上,牵扯面越大,那么感情因素就影响越小,利益因素就越大,两个人之间的兄弟情感可以胜过一切,哪怕是性命,为了自己对兄弟的承诺付出性命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如果是团体、组织乃至于国家,这种事情就不会存在。
  事情越大,就越不能靠感情来对待。
  冯家在岭南如今的地位需要动一动,苏宁没打算把冯家废掉,并且也相信李二陛下也不会想要把冯家废掉,冯家还存在着就是朝廷尊重岭南人自主权利的一个信号,冯家存在了五代人了,继续存在下去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他们存在的意义至少也要和英国王室一个等级才可以,到了那个等级,存在多久都没人管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