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3/451

  所以李二陛下看到的《三国》并不是《三国演义》,而是苏宁自己写的三国故事,虽然也算是架空小说,但是比起《三国演义》那种三分真七分假对于历史人物甚为不公平的小说,苏宁到底还是秉持了一点点的中立态度,至少苏宁觉得曹孙刘三家都是一时英豪,可以击败那么多的诸侯而成为最后的赢家,他们都是一时英豪。
  当然,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北方诸侯都是曹操扫灭的,这份功劳应该算给曹操,而不是其他人,所以《三国》里面,苏宁对曹操的态度还是比较良好的。
  目前才写到这里,而讨伐徐州算得上是曹操人生的一个巨大污点,也是无数厌恶他的人所中伤他的好方法,就是曹操讨伐徐州的时候杀的徐州鸡犬不宁,数十万人为此丧命,一方乐土就此被毁,天下粮仓不复往日荣光,陶谦数十年的积累就此化为飞灰,这也是苏宁很不满意的地方,于是在苏宁已经写完的曹操诛杀吕布的章节之前,对于曹操讨伐徐州这一个史实,没有任何留情。
  当然既然是小说,就要有故事情节,李二陛下读过三国志,但是三国志是人物传记,而非是历史演义,所以都是以讲述人物来附带历史,事实上大部分的史书也都是这样的,李二陛下还是头一回见到过以讲述故事为主,以讲述人物穿插其中的小说,于是整整一个时辰没有动弹,水也没有喝一口,把旁边的赵琛给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所措,只好派人报告了长孙皇后,他可不敢打扰李二陛下。
  长孙皇后闻言大惊失色,立刻赶来了书房,来的时候也正好看见了李二陛下一脸痴迷的样子看着手中的纸张,长孙皇后大为惊奇,凑上前一看,那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小字,纸上写的都是字,但是写的是什么,长孙皇后没看清楚,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刘备孙坚几个名字,那不是东汉末年的人吗?
  长孙皇后并未急着和李二陛下说话,而是小声询问那些纸张的来源,赵琛说那是三原侯苏宁派人送来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知道陛下都看了一个时辰了,还没动弹,所以他才着急。
  长孙皇后觉得有必要问清楚,正打算上前询问压根儿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来了的李二陛下,就听得李二陛下小声说了一句:“怎么没了?”
  长孙皇后更为奇怪,她看了一下李二陛下的手上,那一堆纸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没了,于是长孙皇后小声询问道:“陛下?陛下?”
  李二陛下抬起头,看见了长孙皇后,吃了一惊问道:“皇后为何在此?”
  长孙皇后没好气的笑道:“臣妾可都来了有一会儿了,赵琛遣人来说陛下得了一堆纸,就在那儿看啊看啊的,都一个时辰了也不动弹,可把他急坏了,这才找来臣妾询问,陛下,您是怎么了,看什么东西看得那么入迷?苏宁又给您弄了什么好东西?”
  李二陛下一阵惊讶:“什么,都一个时辰了?怎么我觉得才过了一炷香的时候?”
  长孙皇后也很惊讶,随后笑道:“难道这就是当年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那陛下是听了何种雅乐才忘却了时辰?”
  李二陛下闻言笑了笑,把手上一堆厚厚的纸递给了长孙皇后道:“这就是雅乐。”
  长孙皇后接过一看,第一张纸只写了两个大字,字写得很漂亮,气势雄浑,一看就知道是苏宁的字,苏宁的字长孙皇后也久闻之,李二陛下的床头就挂着一幅,曾经她也想学习,结果无论如何都无法领略其中精髓,终于明白没有经历过金戈铁马战阵厮杀之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味的,与之相比,李二陛下就优秀多了,连日苦练,一笔字也写得别有一番风味。
  三国!
  气势雄浑,威武大气,实乃高端大气上档次之笔法,嗯,很不错,翻开第二页,一首临江仙,再次让长孙皇后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感悟,什么叫做世事无常,什么叫做兴衰更替,古今多少事,终究只是后人口中的笑谈……
  “这首长短句,当真写出了史书真韵,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陛下,苏宁写的,难道是三国史书?”长孙皇后问道,李二陛下摇摇头:“想来不是史书,史书哪有如此这般,能让我一个时辰都无法自拔?”
  长孙皇后闻言翻开了第三页,只见“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十六个大字,还有一个“第一回”的标识,这就让长孙皇后有些意外和不解,这是什么意思?只好接着看下去,只见接下来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二字,看完这十二个字,长孙皇后再次惊讶了,在皇帝皇后面前说这个,估计也只有苏宁才有胆子了……
  长孙皇后看了看李二陛下,李二陛下笑着说道:“这小子说的不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倒是跟我一个警醒,若是不想让大唐也来个合久必分,我就要做些什么,既然说得出这种话,这小子肯定有想法,无他,日子在后头。”
  长孙皇后点点头,继续看了下去:“刘玄德,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哈哈,苏宁还真会写别人,这要是看上去还不要吓死个人?这手还那么长,看上去岂不是奇奇怪怪?黄巾贼作乱?这是后汉末啊,所谓三国,就是魏蜀吴三国?苏宁这还是要写史书吗?可是,怎么觉得不对呢?”
  李二陛下点点头:“一开始我也以为是史书,或者是这小子的一些读书感想,就像看一看,这小子每每有惊人之言,让我获益良多,谁知翻开就是第一回第二回一直到第十回,这史书不像史书,杂记不像杂记。
  还有这奇奇怪怪的斑斑点点,却是叫我疑惑非常,这斑斑点点看上去像是一种断句标识,这小子是以这些斑斑点点代替我等过往书写时一句一列的方式,倒是有些意思,而这整篇十回,看上去,倒像是再说一个故事,苏宁莫不是在用浅显易懂的言语讲述汉末史?我倒是想不通,但是,的确非常好看,写的扣人心弦,尤其是征战章节,相当详尽,这小子不愧是药师的传人。”
  长孙皇后往后翻了翻,粗略的扫了扫,却是打算细细看下去,不过不是在这里,于是长孙皇后放下文稿,笑道:“臣妾倒也是头一回看到这物件,改天儿把苏宁叫过来,好好儿的问一问,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第四百五十九章
我是曹操,你是谁?
  当天晚上,长孙皇后读完了十回《三国》最初的章节,用了一个半时辰,连李二陛下过来吃饭都没有出来,李二陛下倒也不觉得奇怪,快速的吃完了饭,就进了房内,等着长孙皇后自己清醒,不一会儿,长孙皇后小声说了一句:“怎么没了?”
  李二陛下哑然失笑,这和自己之前的感觉是一样的,这小子写的这个东西实在是扣人心弦,使人无法自拔,不得不连着看下去,生怕错漏了一点点章节,就没办法连接起后面的故事,所以完全停不下来。
  长孙皇后也发现了这《三国》的魅力,这的确不是史书,和正史《三国志》的记载有不少不符合的地方,但是大的方向却是正确的,很多地方陈寿只是短短的一笔带过,苏宁却用易懂的语言将它添砖加瓦,从一句话变成了一整个章节,丰富多彩,还有一些历史上并无记载的东西,比如三英战吕布,也有真实发生的,比如曹孟德孤军追击董卓,比如孙坚奋力迎战董卓却在最后私藏传国玉玺,还有王允计除董卓,王允惨死等等,一环扣一环,长孙皇后觉得自己倒是中了苏宁的连环计了……
  看完了这些章节,长孙皇后突然觉得冰冷的史书上那些平淡无奇的名字突然变得丰富多彩活灵活现起来,他们似乎就在自己的眼前,挥舞着自己的武器,登上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总之看完之后,饶是她这个女流之辈,也深深为之着迷,尤其是看到貂蝉这位美人的红颜薄命,更是让她难以自拔,竟然流泪了。
  “男子无能,却要一弱女子以自身扛起家国,事后却还侮辱其红颜祸水,陛下,这些人却是无耻之极,以往尚且认为王允乃忠君爱国之良臣,现如今发现,其真当是无耻之人!”长孙皇后放下书稿,正在流泪的时候,看到了李二陛下端坐一旁笑吟吟的看着她,想都不想就扑到他的怀里面哭着谴责那些男子,李二陛下虽然无奈,却也只好抚慰长孙皇后。
  确实,在这几个章节里面,苏宁把王允连环计除董卓这个事情写的很详细,的确,董卓是王允使计谋除掉的,不过正史当中不存在貂蝉这个人物,只不过是吕布和董卓的一个小妾私通,害怕被董卓知道要杀了他,所以才答应了。
  但是这也不可谓不是一桩因为一个女人而引发的血案,比如史书上为何会说到吕布和董卓小妾私通这种秘闻?像偷情这种只有吕布和那个小妾两人知道的事情,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危险的事情,缘何会被光明正大写到史书上?显然这是为人所知的一件事情,谁人所知?王允!那么就极有可能推测出这个事情和王允等人脱不开关系,就算不是貂蝉,也是另一个苦命女子。
  李二陛下接受了苏宁所写的这个故事,这不是史书,却比史书更加无情的鞭笞了那些所谓为国为民的士大夫的真正嘴脸,苏宁有意无意的把这些士大夫写的道貌岸然,张口闭口为国为民,暗地里却在从事着不可为人所知的勾当,字里行间却也表达出了对政治斗争的厌恶,李二陛下微微一笑,明白了苏宁的部分意思。
  抚慰了一下长孙皇后,李二陛下又把这份文稿拿出来读了一下,又是忍不住的读了一遍,而后叹道:“当真是一篇好文章,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我真的很想看到后面又发生了什么,观音婢,你说《三国志》咱们也看过,为何还会如此着迷于此书?”
  长孙皇后默然无语,显然还没从貂蝉的凄惨命运里面走出来,李二陛下无奈的苦笑,而后皱起了眉头,这本书,不单纯,很不单纯,苏宁这小子,肯定又在准备什么大动作,这本书,搞不好只是一个前奏,如此的通俗易懂,这小子,难不成是想让天下尽知吗?难道,就要在这个时候,准备把造纸术和印刷术放出来?
  第二天,李二陛下把苏宁招入皇宫,和苏宁一起来的是三国第十一回到第二十回的十回手稿,李二陛下一见到这文稿,心中就痒痒难耐,要说什么也就暂时不管了,先看了再说,立刻让苏宁把这手稿交上去,然后就请苏宁自便了。
  第十一回到第二十回讲的就是从曹操一伐徐州到官渡之战前势力发展的故事,也是曹操击败刘备占据徐州,而后被吕布反咬一口,最后杀死吕布,赶走刘备,击退袁术骚扰的故事,一直到许田打围和衣带诏的故事结束,第二十回完结,没有后续了。
  把这些章节写给皇帝看显然比较敏感,因为苏宁对曹操是比较赞赏的,相反,对于那道貌岸然鼠目寸光的董国舅等人则是厌恶到了极点,对他们自然没什么好话,但是因为涉及到汉献帝这位史上最倒霉的傀儡皇帝,而李二陛下本人也是皇帝的情况下,苏宁不得不谨慎为之,之所以写好就拿给皇帝看,就是要得到皇帝的首肯,皇帝都能看,都看过了,这是最好的广告,还不用付广告费的。
  罗贯中对许田打围这一段历史的描写也是着重于丑化曹操,写尽了汉献帝的凄惨遭遇,激发出人们对于曹操权臣作态的不屑和厌恶,但是实际上,苏宁还是比较认同周润发主演的《铜雀台》这部电影里面对于曹操的解读,曹操一生不曾称帝,已经是对汉室最大的忠心,至少曹操活着的时候,汉献帝还是皇帝,汉室尚存,没有人敢妄自称帝,就算是曹操死了,曹丕称帝,还是让汉献帝以山阳公的身份活了下去,一直到魏明帝的时候,汉献帝才寿终正寝。
  反观另外一位曹操式的人物赵匡胤,就来了一个黄袍加身,称帝了,之后或许是出于对柴氏的愧疚,定下了赵家子孙不得危害柴氏子孙的祖宗成法,当初的黄袍加身之局,一目了然,不得已而为之。
  苏宁认为,到了曹操和赵匡胤的那个地步,实际上已经没有退路了,和平让权?还政于汉献帝或者柴家小少主?那曹操和赵匡胤的一家子以及那些被提拔的那些人才确立的体制都将遭遇灭顶之灾!
  事实上,就算曹操愿意还政,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不会愿意,同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了两次,曹操没有称帝,而赵匡胤没有,他称帝了。
  但是因为赵匡胤是皇帝,而且对待文人优柔,大家都愿意美化赞美他,而曹操对待世家大族是持反对打击的态度,魏朝存在的时间也短,所以人们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多一些,这种丑化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后出于忠君思想的需要而达到了巅峰。
  对于曹操的同情和对于汉献帝的叹息是这些章节的主旋律,并没有倾向于何人的感情,除了对于董国舅这些所谓汉室忠臣的冷嘲热讽之外,其他的情感碰撞并不尖锐,李二陛下一口气读完了十回章节,回味了一下,就深深的看着苏宁,好一会儿才开口问道:“魏代汉为正统,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对于曹操魏武帝的身份,我也是认同的,但是从你的这些故事里面,我怎么读出了另外的意思?你且说说?”
  苏宁明白了,李二陛下的意思是曹家王朝是正统,我认同,他们是皇帝,我认同,你别有什么顾虑,不要认为我是在试探你,你就放心的说就好了。
  尼玛我要是信你太阳就打西边儿出来!
  “臣以为,曹操所说的那些话,也都是他的心里话,若是没有曹操,天下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这一点,臣也认同,若不是曹操剿灭了称帝的袁术,汉室能否维持表面上的统治还真是一个未知数,曹操的存在,至少为汉室续命数十年,曹操至死不曾称帝,臣以为这已经是曹操对汉室的最大忠诚,而其子曹丕在曹操尸骨未寒之际就称帝,也可以看得出来谁是忠臣,谁是叛逆,当然,都是相对于汉室而言的。
  汉献帝也不是什么太过无能之辈,当时宫闱之乱时,董卓前来救驾,少帝刘辩被吓的连话都不能说,年幼的献帝却站了出来斥责董卓,从这一点上就看得出献帝比少帝要强上许多,这才有这所谓衣带诏除曹操的事情,可是无论经过多少事情,曹操始终不曾称帝,但是臣想请问陛下,若是陛下处在当年曹操的位置上,陛下会如何做?!”
  苏宁突然来了一个反问,把李二陛下问的一愣,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面色阴晴不定,过了不少时候,李二陛下的面色缓和了,叹道:“若是我,定然会逼迫献帝禅位,自己称帝。”
  苏宁说道:“所以臣才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至于他是否是一个汉臣,至少,他在汉献帝对他起了杀心并付诸行动之前,还是一个汉臣,臣以为,到了曹操的这个地步,他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么称帝要么还政,还政之举,历史上又有几次?称帝之举倒是常见,但是曹操既没有称帝也没有还政,而是用一个魏王的称号逝世,臣以为,这就是曹操最后的忠心了。”
  李二陛下皱着眉头深思了好一会儿,最后无奈的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没有办法反驳,算了,正如你所说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你对这些事情看得很透彻啊!这一点,我不如你。”
  苏宁说道:“陛下过誉,臣只是阅览到关于这段历史的史书时,才有了这样的想法,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写一本天下人都能看的书,这里面也不都是正史,也有臣的虚构,所以,切不可拿它当史书看,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供民间娱乐谈论,臣称之为小说。”
  “小说?”李二陛下想了一下:“先秦诸子百家里面似乎也有一家小说家,都是些道听途说,自纂成书之辈,你是想用这种方式复兴小说家?”
  苏宁摇头到:“并不是这样,小说家是否存在对于大唐而言无甚用处,只不过臣以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写书可以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现在的书大多数都是晦涩难懂的学问,可供百姓茶余饭后娱乐的书籍几乎没有,让大字不识几个的普通人去学习子曰诗云,那简直是难比登天,但是若是说些故事,听些故事,却是简单的多了。”
  李二陛下笑道:“其他的先不说,读书数月当真是大有长进,跟着药师也学到不少谋略,这本书里面就给用上了,很多章节看得我也是心潮澎湃,忍不住回想起当年征战沙场的日子,这些故事读起来使人感到趣味盎然,忍不住就要继续读下去,比之儒家经典晦涩难懂,倒还真的是强上太多了。”
  这不就是意义之所在吗?
  苏宁离开之后,李二陛下看着眼前的书稿,嘴角露出了耐人寻味的笑容:“拿我和曹操作比较?也只有你敢这样问吧?但是,怎么就听得那么舒服呢?曹操有唯才是举令,打压世家,而我……看来,你还真是在做准备啊,五年之后,你又能做到哪一步呢?小子,别让我失望啊……我是曹操,你是何人?郭嘉?还是司马懿?亦或是贾诩?”
第四百六十章
三国热潮
  关于三国的热潮,是在苏宁闭关读书六个月之后开始产生的。
  六个月的功夫,苏宁把三国的故事写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情节,相交于前期的风起云涌,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之后的岁月就显得逊色不少,一帮从那个时代走来的老将老臣咬着牙肩负着当初的荣耀,但是再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蜀汉无后人,诸葛亮始终没有为蜀汉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就算他权倾朝野,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吴国倒是靠着陆家父子和老将丁奉等人支撑着,勉强还能支撑下去,魏国占据了中国最精华的北方地区,人才不缺乏,但是政局动荡,时不时就有叛乱和征战产生,大家都没办法过上和平的好日子。
  不过按照剧情的发展,苏宁依然可以用大量的笔墨描述诸葛亮的北伐和曹魏的应对及反击,以及东吴时不时的客串一下,依旧精彩一些,比如挥泪斩马谡,斩魏延,孟达反正不成反被杀,东吴方面的周鲂断发赚曹休和江夏之战等等,虽然没有前期那么精彩,却依旧壮烈。
  三国的故事最早是在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之间传阅,苏宁一般是以每三天一回的速度写,写完之后就会命人送到皇宫,李二陛下要做第一个阅读的读者,然后长孙皇后做第二个,原本倒不一定会出什么事情,只不过有一天李承乾来给长孙皇后请安的时候意外发现长孙皇后正拿着几张纸看得津津有味,出于好奇他也讨过来看了看,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出于对这本书的喜爱,李二陛下特意下令让印刷局专门给他一个人印刷三国的故事,出一回印刷一回,仅仅只是他一个人和长孙皇后可以看到,每天当他感到累了的时候,就会拿起已经看了不知多少遍的之前的故事再一次回味,大有百看不厌的架势,长孙皇后在闲暇的时候也喜欢拿着三国看来看去,说实在的,和那些晦涩难懂的经义书籍比起来,苏宁的三国简直是强的太多了。
  李承乾毫无意外的被三国给俘获了,金戈铁马,战场厮杀,阴谋诡计,活生生的三国出现在了李承乾的眼前,当晚,李承乾失眠了,哦不对,是没有睡,挑灯夜读三国四十三章节,对于李承乾而言,从小只读过儒家经典的他还是头一回读到和故事书差不多的三国,所以毫无意外,根本就没有意外。
  第二天李承乾顶着熊猫眼上课,被孔颖达训斥了一顿,孔颖达询问他为什么,李承乾如实说出,是苏宁写了一本书,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很爱看,他也借来看了看,结果一个晚上都舍不得放下,一直看到天亮,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这就让孔颖达大为吃惊和好奇,对于苏宁的一切在孔颖达看来都是很具备吸引力的,于是他当即要来了三国的印刷本,只有四十三个章节的印刷本,看了起来。
  不得不说,孔颖达的意志力是很坚韧的,看了五章之后,孔颖达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还在授课,心中有一种渴望要继续看下去,但是理智却告诉他要继续授课,孔颖达立刻感受到了李承乾昨天晚上的感觉,因为他也有了要一口气读完整本三国的冲动。
  苏宁这小子,好长时间没动弹了,结果就弄出了这么个玩意儿?言语简单易懂,行文流畅,还有那奇奇怪怪的小符号,似乎是断句之用,对于《三国志》上一笔带过的事情,苏宁将它扩写成了一整段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让人看完上一章节就忍不住要看下一章节,孔颖达必须承认,就算他是一个文人,也被这本苏氏三国吸引了。
  就这样,通过李承乾,东宫开始流传苏氏三国,和东宫有来往的皇室也开始接触到了苏氏三国;通过孔颖达的影响,孔家开始流传苏氏三国,这还是孔颖达主动向皇帝提出的请求,孔家和很多文人都有往来,于是乎让孔颖达着迷至此的苏氏三国也勾起了他们的兴趣,文人们也开始阅读苏氏三国,他们大多数都被序言的那首《临江仙》所吸引,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文人有文人的伙伴,一传十,十传百,苏氏三国的故事在文人圈子里面引起了一阵轰动,皇室的影响力也很大,通过东宫的关系,很多大臣也开始接触到了这本让那个皇帝皇后太子日日夜夜翘首以盼后续的苏氏三国,争相传抄里面的章节和故事,然后到处宣扬自己和皇帝皇后太子接轨了,也在不经意间,为苏氏三国做了宣传,当然,就此沉迷于三国故事的人,也绝非少数。
  相对与文人而言,武将圈子对于苏氏三国的诞生那可就是狂热追捧了,苏宁最开始写战争场合的时候不太敢下笔,怕弄出什么笑话惹人非议,所以就拿了很多专业的问题请教李靖,李靖很奇怪,但是还是一一作了解答,然后出于好奇,李靖询问苏宁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苏宁给出的答案就是苏氏三国的手稿。
  李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那金戈铁马的时代,然后一个人太孤单,又拉着牛进达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时代,牛进达觉得两个人不够,又拉着几个武疯子一起回味青春,一传十,十传百,武将的嘴巴有些时候比文人更加厉害,比如某咬金,一张大嘴巴在长安东门嚎一嗓子长安西门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相对于部分文人喜爱这种故事和情节以及内涵的深意,武将们则单纯得多,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各种各样的战争场合,各路英雄豪杰粉墨登场,绝世武将酣畅淋漓的大战,据说看完了虎牢关下三英战吕布的章节之后,一群武疯子忍不住了,披甲上马就要决斗,还争着吵着要做吕布,嚷嚷着我要打三个,把军事大学给弄得鸡飞狗跳,学生们好奇啊,就来问个缘由,于是乎,苏氏三国的故事也就在军事大学以生化病毒的速度传播着……
  这是一本战争小说,所以武将喜欢这本小说也就是毫无意外的,为了满足武将的需求,李二陛下下令印刷局连夜刻印五十本出到了五十回的苏氏三国送到军校和参谋总部以平息武将们的热血,然后派人敦促苏宁,尽快把这个故事写完,然后下令今后每一次新的章节出完之后都要立刻刻印,送到军事大学和参谋总部,还有孔颖达府上和东宫。
  苏氏三国在大唐的统治阶级里面引发了轩然大波,对于上层大人物们的趣事,底层老百姓们显然是喜闻乐见的,更喜欢强势围观,于是从味仙居里面开始,苏氏三国的故事开始往长安市井流传,什么桃园三结义啊三英战吕布啊青梅煮酒论英雄啊之类的经典故事以可怕的速度在长安传播开来。
  当有一天苏小妹从外面游玩回来无意间和苏宁说起了好多人都在谈论什么刘备曹操之类的,苏宁才愕然发现,自己原本只是给李二陛下还有长孙皇后预览的苏氏三国,已经是盗版如洪水一般泛滥了……
  军事大学,参谋部,弘文馆,朝堂,皇宫,长安市井,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关于三国故事的议论和讲述,军事大学如今课余最大的娱乐休闲就是三五成群跑到大操场上听那些看过三国故事的老将军们神侃东汉末年分三国的经典,以某咬金打头,一批老不要脸的一边吹嘘自己一边讲述三国的故事,讲得那叫一个绘声绘色,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恨不得抱着三国就猛看,不过很可惜,听说老将军们有三国的印刷本,但是那是限量版,都舍不得拿出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3/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