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451

  抛开一切烦恼,醉心于读书和写书,还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苏宁现在有些爱上了这种无事一身轻的感觉,每天早上起床,早锻炼,吃饭,然后看书写书,吃午饭,睡午觉,再起来看书写书,接着吃晚饭,晚上再看书写书,最后睡觉,顺便拉着月华做一些愉快地羞羞的事情,一天就这样混过去了。
  这样的日子当然也需要一些调味剂,比如经常骚扰苏宁的苏小妹,时不时就要拉着苏宁到处出去玩,武照萝莉也时不时客串一把,说实在的,那双眼睛真是勾魂夺魄,每次看到那双眼睛,苏宁都忍不住要郁闷好久。
  这是属于比较好的调味剂,甜甜的,或者是鲜美的,属于光明料理,让苏宁感到心旷神怡;当然,有光明料理,自然也会有黑暗料理的存在,苏宁不止一次的品尝到黑暗料理,恶心了好久……
  比如大案告破后的第五天,杜荷跑了回来,找到苏宁大闹一场,原因就是他的义父,那位在杜荷最伤心的时候给了他温暖的人,就是齐备的同案犯,另外一个纵火犯。
  出于对齐备的承诺,军校公布的案件调查报告显示,这位义父才是隐藏在军校的无间道,是他策划了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并且对军校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罪无可恕,而关于大家所关注的齐备,军校也表示,很遗憾,齐备在外执行任务期间不慎坠崖而亡,军校为之悲哀……
  很多人都感到极端的诧异,当然这种诧异是有两面性的,对于杜荷的那位义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他和杜荷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经爆料军校的调查结果,大家纷纷将同情的目光投向了杜荷,大家相信度和不会是纵火犯,但是和纵火犯关系如此密切的杜荷,遇到了这种情况,会如何对待这个事实?
  苏宁负责军校的调查这一点已经不是秘密,所以杜荷在经历了痛失好友和义父的打击之下,疯狂的冲到了义父所居住的地方,一片凌乱,还有打斗的痕迹,但是义父已经不见了踪影,于是杜荷疯狂的跑回了三原侯府,要找苏宁理论,这些天来,这位义父已经是杜荷心中的支柱,一下子支柱倒塌了,实在是让杜荷无法接受。
  可事实就是如此,苏宁烦不胜烦,那一天正好苏小妹和武照萝莉来找苏宁玩,苏宁正郁闷着呢,对待杜荷自然也没有什么好脸色和语气,怒斥杜荷一顿,将其赶出了三原侯府,让他去皇宫里面找皇帝,说动了皇帝就饶他义父一命!
  杜荷从狂暴到死寂用了三个时辰,夕阳西下之时,杜荷跪在三原侯府门口,祈求苏宁出面救他义父一命,那副模样简直和死了爹娘没什么区别了,就连苏小妹和武照小萝莉都被他打动了,尝试着让苏宁出面,苏宁又何尝不想出面?但是这个义父真的是一个重要人物,是此次的幕后主谋范阳卢氏的家族护卫长,地位重要,李二陛下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他。
  而且齐备临死前也千叮咛万嘱咐了,这个老家伙城府极深,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他,否则苏宁不安全是次要的,苏宁万一死了他的家人也就没了着落了,这是最后的附送优惠,对待他的家人要好一点,否则他做鬼都不会放过苏宁,苏宁极其郁闷的点头答应之后,齐备大笑三声“慷慨赴死”……
  老家伙被李二陛下丢进了死牢里面由玄甲军看守,长安之夜第二季正式开播,齐备临死前把他所知道的所有长安城里面的暗点都给说了出来,李二陛下大为惊讶,对于长安城的安全期望再度下调,严厉斥责了相关人员之后,在宵禁两个时辰以后出动大军抓捕相关人员,又一次血洗了长安城……
  拔掉了所有的暗线之后,李二陛下让人亲自审问那位范阳卢氏家主的心腹刘全,虽然李二陛下很想将打击范围扩大,但是齐备的供词显示这次行动是范阳卢氏自己的主张,其他几个家族并未参与,他的主家清河崔氏也没有参与,齐备是被范阳卢氏家主卢澧在出游的时候偶然救下,给了一口饭吃,救了一命,齐备就发誓要为卢澧献出生命,这一回,齐备做到了,不过,到头来齐备还是更关心他的家人,这就证明卢澧洗脑的能力不到家。
  对于刘全的审问可比对齐备的审问难多了,各种酷刑用尽,刘全依然一句话不说,李二陛下打算亲自审问,结果被刘全大骂一通,李二陛下恨不得一剑杀了他,却忍了下来,因为刘全的用处很大,这个时候还不能杀。
  没有家人,家人是真的死了,也的确是在二十年前死的,但是后面的情况刘全没有告诉杜荷,后来,他也被范阳卢氏的人给救了,于是决定效忠卢氏,勤勤恳恳二十年,熬过了卢澧的父亲之后,成为了卢澧的心腹之人,知道卢家大量的秘辛,所以李二陛下舍不得杀他,但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说出这些秘辛,这让李二陛下非常郁闷。
  这个时候李二陛下的智囊也给李二陛下出了些主意,李二陛下连夜召见孙思邈入宫,问了一些不可为外人知道的事情,这个事情苏宁也不甚清楚,因为和孙思邈谈话的时候孙思邈言辞闪烁,面色为难,苏宁也就没有问下去,但是苏宁也猜到了一些,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审问技巧一直都是世界领先的,各种各样的药物层出不穷,美国的审问技巧也不一定比中国的要厉害,因为大自然的神奇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苏宁深深感叹,然后走出府内,坐在门外的阶梯上和杜荷说了一个晚上的话,杜荷在天亮之后起身离去,从那以后军校里的伙伴就发现杜荷变得更加缄默了,就算是七匹狼组织里面的其他人,他也不怎么说话了。
  七匹狼组织也感受到了建立以来最大的伤感,三把手,当初和薛仁贵还有王玄策等人一起扛过天地玄黄争夺战的战友,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他们都不太相信齐备是死于这样的意外,而且这些秘密任务他们也不清楚,对于此军校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他们都很不理解,都很伤心……
  薛仁贵和王玄策联合了一大批人要求军校给出确切的答案,军校只是给出了齐备的骨灰,按照军校条例,军校牺牲者一律火葬,留下骨灰存于忠魂祠内,齐备成为了第一个享受到这等待遇的人,但是为了这个事情,军校高层还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辩论,不少人持以激烈的反对意见,最终,大家互相妥协,以齐备的骨灰按照父母要求要送回家乡的理由,将齐备的骨灰送往齐备的老家,但是齐备的真实罪责却就此隐瞒下来。
  所有的知情者都被下了封口令,不得将所知的一切说出,一旦说出,必将严惩,所以这个事情一直到很久以后都没人说出来,大家就当齐备是军校第一个牺牲的英雄,对此,李二陛下显然也是认可的,因为齐备所交代的事情给他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齐备的要求,李二陛下觉得这个交易做得很值,偷偷给苏宁送了不少少见的食材……
  这尼玛已经无药可救了……
  齐备没能在军校忠魂祠出现,也没能在英雄纪念碑上出现,军校方面给出的意见是齐备之死乃是意外,并不是战死,只有战死才可以享受上述的待遇,为此还在军校里面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军校乱了一阵子,李靖亲自出面弹压不成,李二陛下亲自出面了,皇帝的威严无人可以抵抗,此事被压了下去。
  结果就是七匹狼组织遭到重创,萎靡不振,在军校里面的势力一度缩小,四大金刚组合趁机发展,得以占据军校第一大势力的地位。
  对于范阳卢氏的打压一直都是秘密进行的,李二陛下暗地里捣鼓了两个月,才在两个月后的朝会上发难,一口气罢免了六位出身范阳卢氏的重要官员,还有其余大家族的官员各一位,填补上了自己一方的人,将范阳卢氏在朝堂上的势力打击的七七八八,另外对各道州县的出身世家的官员也来了一次不小的修理,范阳周围的州县官员全部被撤换,成为了李二陛下的人,整个范阳被牢牢地监视起来。
  这次针对范阳卢氏官员的打击给朝堂带来的震动尚未结束,李二陛下又宣布了另外一个更加让人感到震惊的消息,刻日起设立参谋总部以参议军机,于朝堂之外设立参谋总部部门,今后国朝军务悉归参谋总部处理,不需朝堂廷议,兵部改名为军部,职权为大军后勤管理和军官士兵擢升之安排,安排名单由参谋总部提出,军部复审。
  参谋总部总长一职由原兵部尚书侯君集改任,左次长由李世绩担任,右次长由高士廉担任,新军部尚书由司空、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继任。
  一连串的朝廷部门改制,尤其是将兵部改名为军部然后撤换职权,将其职权全部赋予新设立的所谓参谋总部,然后将参谋总部设立于朝堂之外,明目张胆的将军权从朝堂剥离了,明眼人立刻注意到,皇帝是在把军事权力转移到朝堂之外,这,这是军政分离啊!
  被选任的官员一脸的古井无波,而世家大族官员却一无所知,众人立刻明白了,这是暗中的政治博弈!侯君集等于原封不动,还是一样的权力,而且得以独立于朝堂之外,成为真正的李二陛下以下之军方第二首脑,李世绩也是将军,原先是虚职,现在被实授左次长一职,而右次长高士廉也是李二陛下的心腹,还是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的证婚人。
  接着李二陛下宣布了参谋总部参谋的选拔对象制度、相对应的工作等等,以及军中从团一级部队开始设立参谋制度等安排,把整个朝堂又给弄了个外焦里嫩,不过让一些中立的大臣们一头雾水的是,世家大族官员集体保持缄默,对于李二陛下的一系列动作尽皆默认,只管接受,一些聪明人立刻注意到了不对劲的地方,闭上嘴巴,低下头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是一场李二陛下大获全胜的政治博弈,一下子夺得了大量的权力,大大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并且将军权完全剥离出朝廷,也就等于从律法制度上把世家大族参与军事的权力剥夺了,因为参谋总部人选的要求是至少有五年以上的戎马生涯,若要加入高级管理层,没有十年的戎马生涯就别想了……
  朝堂上的大地震和苏宁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这一切都是苏宁暗地里面策划的,不过现在的苏宁还是在老老实实的读书写书,闭门不出,朝堂地震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苏宁这一反常举动竟然没有被立刻注意到,苏宁得以获得了一次难得的静修的机会,尽情的享受岁月静好的意境,期待着下一次风云突变……
第六卷
振翅长空
第四百五十七章
国策
  炎热难耐的夏季和硕果累累的秋季匆匆走过,如今距离朝堂改制已经过去整整八个月了,如今,是贞观六年的十一月份,冬天到了,冰冷的风吹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吹在某些人的心上,这些人,不说也罢……
  对于世家大族如此容易的就放李二陛下通过了参谋总部设立的决议,这一点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真正的当事者却知道这个决议的通过是建立在一个交易之上的,这个交易就是李二陛下所掌握的范阳卢氏的一些秘辛和他们之间一些肮脏的交易,当然,也少不了军事大学纵火案的决定性证据。
  据说范阳卢氏家主卢澧在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吐了一口血昏迷过去,好一会儿才醒过来,几大家族立刻进行了紧急的磋商,研究出来的结论很让他们感到绝望,但是同时李二陛下也感觉到一次性把他们铲除是不太可能的,工作量很大,需要分步骤来,第一个打击坏事儿最多的卢氏是最好的。
  卢氏被迫付出很多的代价,比如朝堂上的耳目口舌被干掉,被迫失去了参与军机的权力,而且范阳周围还被大量的李二陛下直属官员占据,一系列的大清洗随之展开,卢氏损失惨重,暂时陷入了颓势,而其他大家族也因为卢氏的事发被牵连到,损失了不少东西,并且迁怒于卢氏,于是在李二陛下的狂风暴雨过后,卢氏又被几大家族联合打击,进入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状态……
  与此同时,清河崔氏发现他们麾下一支比较重要的触角家族不知踪影,这是负责与北边蛮族做马匹毛皮等重要生意的家族,一番清查之后才发现他们已经举族迁移到了长安郊外,并且宣布加入西突厥商队,与此同时依然做着马匹毛皮的生意。
  清河崔氏大怒,但是对于西突厥商队这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难以下手,更别说那个妖孽的三原侯苏宁和军方的巨大力量在保护着西突厥商队,崔氏思来想去,咽下了这颗苦果,只得重新任命一个家族接替生意,但是正如齐老爷子所说,人家认人,需要重新打开局面……
  好在齐老爷子觉得崔氏并未过分对待齐氏,所以放弃了和北方蛮夷的联系,放弃了经营三代人的生意,让崔氏多少觉得挽回一点儿损失,正好齐老爷子一家子沉浸在失去齐备的巨大痛苦当中,双方就此罢手,崔氏正面临着李二陛下的狂风暴雨,不想节外生枝……
  数个月的腥风血雨结束之后,大唐才逐渐恢复了正常状态,朝廷正常运转,各地也都开始做事情,秋收之后,就是安排明年的春耕和赋税的征集,很忙,大唐开始遗忘。
  秋收时一次大丰收,关中地区大丰收,种植了高产作物的各地大丰收,朝廷第一次征集到了足够的赋税,而各地百姓也突然发现他们手中的余粮竟然足够食用,也足够来年的春耕,甚至还有富余,这一点在雍州治所三原县尤其明显,雍州刺史王元喜不自胜,今年的收成,又是雍州最高,赋税也最多,整个关中排了第一,年度政绩考核为甲等,升官发财指日可待了。
  这一次大丰收之后,朝廷突然发现粮食储备已经足够支持下一次大的战争了,于是被战争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撑大了胃口的主战派文臣武将又开始红着眼睛策划战争,主和派的力量在这个时候变得特别弱小,中立派理智型的文臣武将则认为不应该立刻发动战争,而应该继续储备粮食,言辞之中也并不反对战争。
  李二陛下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快意,一种朝廷里面主战派占据主流的快意,但是他并没有失去理智,他知道这种主流所依仗的是什么,那是苏宁所献上的高产作物所带来的粮食储备和苏宁策划的劳动改造政策所引发的追捧狂潮。
  高产作物的确不负大唐的期望,第一个季度大丰收之后就开始以三原县为中心向外辐射,朝廷收购种子粮在关中千里沃土上分发,肥沃的土地种植稻子,比较贫瘠的土地种植土豆,这是苏宁的意见,根据实践,土豆产量高,但是很耗地力,所以与其以肥沃的土地种植,倒不如拿贫瘠的荒地种植土豆,种一年休息一年,然后用肥沃的土地种植稻米,每一年都可以种植。
  毕竟米饭才是真正的主食,而土豆这个玩意儿当饭吃是可以吃到吐的,米饭不会吃腻,土豆会吃腻,而且土豆的存放时间很长,可以放着,一年一年的轮着来反而可以保持新鲜感,不至于吃腻吃吐,只有当发生重大灾荒的年份,朝廷才会下达以沃土种植土豆度过灾荒的指令,寻常年份沃土种植稻米,只有少部分朝廷专门定下的沃土地区种植土豆,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或许是大唐的运道已经来了,从贞观四年开始到贞观六年,连着三年风调雨顺,连年大丰收,如今高产作物已经扩展到了关中平原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华南部分地区,江南地区也开始种植稻米,而就实际产量得出结论,江南的土地和气候更适合稻米的种植,而且可以种植两次,越往南种植的次数越多,生长周期越短,这下子就让朝廷对江南起了心思,关中本位国策开始动摇。
  不久之后,房玄龄和杜如晦联袂递上一份《江南疏》,引发了朝堂对于是否开发江南的大争论,吵得那叫一个天翻地覆,主张开发江南的一派和主张关中本位和北方重要论的一派日日争吵,就差撸起袖子干仗了,一如地方州县争夺劳动改造普及优先权的时候一样,那叫一个激烈啊!
  因为农为国家之本,农业生产的产量关乎到战争能否发动,因此军方大佬们也没有袖手旁观,这段时间以来参谋本部的设立和对整个大唐周边形势的分析工作占据了军方大佬们的绝大部分时间,一时间朝堂上几乎完全没有武将存在,完全就是一群文臣在那里吵吵闹闹,争论国策,武将和文职参谋都集中在参谋本部研讨未来战争的可能发生地点和设防,到处勘察地形,制作沙盘,争论战争发生地点,对于政务的兴趣大大降低了。
  对此李二陛下觉得很好,军政分离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只要坚持下去,过个几代,这就会是定论,文臣治国,武将打仗,两不相干,军政分开,这是一个政权稳定和成熟的标志,李二陛下两边都逛逛,保持存在感和影响力。
  然而对于农业生产这样巨大的问题,武将和参谋人员不能袖手旁观了。一群人以参谋总部的名义参与到这场争论里面来,拿出几个月来的研究报告指出大唐周边的形式恶劣,需要大量的粮食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而目前关中和华北等地的粮食产量并不能支持两场以上的大型战争,但这又是必须的,所以从军事角度上来说,他们支持开发江南的论调。
  于是主张开发江南派占据了上风,又有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一对左右仆射极力推动,李二陛下终于下定决心,开发江南!
  开发江南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江南设立一个代表性的政治中心,就好像洛阳之于长安一样,每年李二陛下都会抽出一段时间住在洛阳处理政务,表达洛阳作为陪都的重要性,而如今既然要开发江南,就要做出表态,在江南设立一个和洛阳一样地位的政治中心,并且派遣高官大将重兵屯驻,以示开发江南之决心。
  对于此,朝堂上也展开了激烈争论,主要的争议就集中在到底是选择在扬州金陵还是荆州襄阳,还有几个人觉得应该在益州成都设立,直接被无视了,尼玛成都那个地儿虽然是大城市,可是交通实在不便利,你要让皇帝去一次成都就来一回生死时速吗?
  所以交通便利、地处平原、经济相对繁荣、人口相对众多的金陵以及襄阳就成为了候选城市,选择金陵的原因就是这里被很多朝代当做首都,很是繁华,有先天优势,而襄阳则相对落后;选择襄阳的原因就是这里是古之重镇,北接司隶,南邻荆襄九郡,处于全大唐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象征意义强,而金陵乃是金粉之地,靡靡之音不绝于耳,怎能做大唐陪都?
  最后争论的结果就是襄阳不仅仅是江南大城市,更是战略要冲,战略地位重要,相对于金陵的靡靡之音,襄阳的战争象征比较浓厚,可以说襄阳是坚强的江南汉子象征,而金陵则是柔软的江南女子象征,襄阳被选为了继洛阳之后的大唐第二陪都,这个消息传遍天下,对于大唐而言又是一个震动。
  随即,对于襄阳的整治展开了,一套完善的官员班子设立起来,被派往襄阳主持政务,襄阳太守和荆州刺史的官员品级被拔高了好几个层次,驻军数量也被提高到了一万三千人,直接把一个右骁卫的军队安排在了襄阳驻扎,右骁卫的军队直接从江南本地征召,荆州等地的军府数量激增,这是开发江南的另外一个象征。
  在这一切的背后,襄阳被选为大唐第二陪都的原因,并不是如同史书里面记载的那么简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被忽略了,或者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之所以对襄阳有这样的好感,正是因为一本引起了极大凡响的小说的诞生。
  对的,没错,那就是苏宁闭关数个月的成果——苏氏《三国》!
  《三国》的出现,是从苏宁闭关之后第二个月开始的,李二陛下还记得那一天,因为处理政务非常繁忙,李二陛下觉得很是疲劳,正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一个侍卫急匆匆的跑过来说三原县侯苏宁有东西要交给陛下预览,李二陛下很奇怪,这小子不是要闭门读史书吗?又有什么幺蛾子?
  接过来一看,李二陛下明白了些什么,这是一叠厚厚的纸,被稍微装订了一下,第一张纸只有两个大字,正是“三国”二字,李二陛下一开始还以为这是苏宁读了关于三国的史书之后的一些感想之类的,心想正在休息,那就看看吧,权当是娱乐了,结果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无他,那是一篇序文……
  没错,就是那首杨慎的《临江仙》,作为皇帝,李二陛下一眼就看出了这首长短句的精华所在,尤其是最后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把李二陛下深深的触动了,感叹之余,李二陛下翻开了第二页,就此开始了无法自拔的三国之旅……
第四百五十八章
苏氏三国
  苏宁送给李二陛下的第一稿手稿写了十章,也就是写到了陶谦部将张闿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和曹操一大家子,曹操为报父仇起兵一伐徐州那一章,在这之前,黄巾军作乱、董卓发迹、群英现身、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三英战吕布、王允连环计诛杀董卓等等,无一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经典故事。
  这些经典故事大部分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三国演义》对人们的影响太深了,若是没有了这些片段,三国的豪情奔放和多姿多彩将大打折扣,比如三英战吕布,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当时刘备三兄弟还在公孙瓒手下,公孙瓒还在辽东戍边,但是如果没有这段故事的渲染,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章节将黯然失色……
  因为历史上,那就是一群诸侯在酸枣等地聚集了十万军队吃喝玩乐,真正愿意出兵攻打董卓的也就是曹操和孙坚寥寥数人,董卓放弃洛阳也有他自己的打算,一旦放弃了洛阳,诸侯联军将乱作一团,争权夺利,不战自解,后来的发展就是不出意料了。
  但是一旦填上了三英战吕布的章节,不单单可以表现出吕布的英武无双,更可以将刘关张三兄弟渲染成时代的英雄这样的角色,为后续章节的铺设埋下伏笔,也是奠定了整部《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基调,把刘备捧成了圣人,把曹操弄成了奸贼。
  苏宁在写这些章节的时候写了很久,因为一开始他发现无论怎么写,这些章节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尊刘贬曹而服务的,一旦抹掉了这个基调,这些章节的存在就显得不伦不类,罗贯中之所以这么写,就是为了尊刘贬曹,但是实际上,刘备压根儿而就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这个情况一度让苏宁非常郁闷,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苏宁想通了,《三国演义》之所以是《三国演义》,就是因为它是一本小说,它就是演义故事,换言之,它可以看做是三国志的架空小说,把三国的历史背景运用起来,重新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历史的进程没有改变,但是按照罗贯中的中心思想在历史的基础上架空铺设了一些不存在的故事,那只是故事而已,和历史无关!
  《三国演义》之所以如此的脍炙人口广泛传播影响力巨大,不正是因为这种贴近民间的故事传奇吗?一板一眼的史书只有专门的大家才会去研究,这些东西和人民的生活太远了,苏宁写这本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扬名,将自己的名声再度扩大,若是不能让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认可,还扬个屁名?
  对,小说,仅仅是小说,是故事,所以说,这个故事想如何写,那是苏宁自己的事情,和罗贯中那个太太太太太爷爷还不知道在哪里的家伙有个毛关系?那是自己的小说,就是自己的,没人可以说三到四!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就是唐朝的罗贯中,不对,没有罗贯中,三国的作者,就是苏宁!
  故事是为情节推进而服务的,故事又是可以随时捏造的,罗贯中可以大肆宣扬三英战吕布,苏宁又为何不能大书特书曹孟德孤军追击董卓的壮举?至少在那个时候,曹操还是一个汉臣,他的目标,只是汉征西将军曹侯而已。
  罗贯中对曹孟德孤军追击董卓军的作法只是略微描写了一下,并没有突出那种汉臣的意味,平铺直叙,没有感情色彩,这就不像三英战吕布,那叫一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就是差距,苏宁不想把三英战吕布一笔带过,这个要写,但是更要突出曹孟德孤军追击董卓的壮烈,历史上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曹操有了屹立于诸侯之林的资本,曹操才得以改善自己宦官之后的处境。
  苏宁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历史当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将已经深深受其影响的一本书里面的情感强行扭转更是不容易,但是凭着对于曹操和周瑜的欣赏,苏宁硬生生的做到了这一点,做完之后,苏宁不由的感叹自己对这两个人绝对是真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