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3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2/984

  曹信道:“这是自然,到时候这批人出来之后,吏部自然会根据他们的能力,为他们安排最合适的任务。保管不会把擅长水利的人,弄去户部计数算帐。”
  屋子里的人都笑了起来。
  “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李泽道:“策论,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人的政治态度,洞察能力,对时局的认知以及战略方面的能力。而时务,则是其人专业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我们最差的,其实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户部为了解决财税人员,辛辛苦苦地整整做了两年的培训工作,夏荷,张雷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后礼部也要在培养具备某些专业能力的人才方面多多努力,培养人才,以后要成为你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章回点了点头。
  “水利,道路,造船,兵工,术数,冶铁以及许许多多的行业,我们有很多专业的人才吗?并没有!”李泽道:“大家看看现在我们的各行各业,除了户部有了专门的学校进行财税方面的培训工作,其它的,都还是靠着口口相传,师傅带弟子这样一种极其落后的方式在进行,稍有不甚,一些累积了无数年经验的东西,便有失传的风险。章尚书,我有这样一个想法,要把各行各业的最顶尖的那些人,聚到一齐来,成立一个学校,让他们不必在第一线工作,而是让他们来作传道授业解惑的事情,把他们的经验心得写成教材,传之后世,你觉得这样如何?我们要将培养人才作为一个体系来做,而不是这样任由他自然地缓慢地成长。”
  “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章回咋舌道。“李相怎么突然有了这样的一个想法?这里面有不小的难题,除了操作本身的难度很大之外,还有那些技艺高深的匠人们本身不见得乐意的问题,这可是他们吃饭的本钱,可都是传儿不传女的。”
  “陋习!”李泽冷然道:“新朝廷,新风气,我们要易风移俗,告诉他们,培养越多的人才,他们得到的奖赏也会越多,他们的学问,都会被编练成书,名垂史册。要钱,可以给他们,要官,也可以给他们嘛。为了这些学问,我李泽可以卖官鬻爵。”
  “我明白李相的意思了,这件事情,下去之后,我便让下面的人,开始制定计划筹备起来。”章回道。
  “那还有什么为难的事情吗?”
  “有!”章回道:“陛下北狩,朱温自立,往我们这边逃的人倒是越来越多了,而有能力逃到我们这边来的,倒有大部分都是颇有根基的人,很多都是原来的官宦子弟,名门世家,再加上现在卫州那边通过审查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这些人大多聚集在镇州或者武邑。对于这次科举,他们是非常热情的。但是,他们来得太晚了,已经错过了府试的报名,不能参加府试,也就自然不能参加殿试。”
  “今年是恩科,是为了陛下北狩而特地开考的,明年还有一次考,他们还有机会啊!”李泽道。
  “李相,对于志在做官的人来说,一年落后,只怕便是一辈子落后了。”公孙长明突然笑道:“再说了这些人本来就是想做官的,甚至有些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做官的,自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再加上有心人在其中组织,就形成了一鼓浪潮了,要是处理不妥当的话,只怕这些人会闹事。”
  “想要占位子。”曹信接口道:“现在朝廷官员的缺口多,自然就更容易得到好位子,占据更有利的形势,位子就这么多,今年占了一大批之后,明年可选的位子可就少了。”
  李泽想了想,突然道:“如果说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考得过我们的人吗?”
  “策论这个东西不好说,有时候还真跟天赋有关,也跟见识有关。但时务,我们的人绝对要占上风。”曹信道。
  “既然是这样,那就好办了。”李泽一声冷笑:“章尚书,那就再调整整个试卷的分数分布,大幅度地提高时务的占比,压低其它方面的分数。”
  “这么说来,李相是准备给他们一个考试的资格了?”
  “我也施一次恩嘛!”李泽不怀好意地笑了起来:“给他们补报名,让他们有资格参加府试。不过,这些人,得给我分布到各州去,不能集中在镇州,武邑这些地方,每个州分配一些名额。”
  “这是一个好办法!”公孙长明最是擅长阴谋诡计,李泽此言一出,他立即便明白了李泽的意思:“只有十天时间,各州名额一出,十天时间,有些人只怕得日夜不停地赶路去各州参加府试,一路劳累,状态自然不佳,再又面临着各州的那些家伙的竞争,但凡能报名参加这次考试的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才能的。里面更不乏有杰出之士,如果这些人当真能从府试之中脱颖而出,倒也真算是一个人才了。到进候参加殿试,又与各州英杰比拼,只怕又要掉一大批,如此折腾一遍,他们还剩几个,更何况考的还不是他们擅长的东西。真是能连闯两关,最后取名次,不是还是由李相来决定吗?”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能站到我面前,我倒不介意给他们一个好位置了。”李泽倒是乐了:“因为这样的人,的确可以称得上人才了。”
  “那我回去之后,就连夜发布公告。”章回笑道:“总得把李相的恩惠落到实处才好。”
  屋里人都是大笑起来。
  “府试之后,便是殿试了,到时候汇聚到武邑来的考生,多达三千余人,而那个时候,也正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候,考生来了之后,后勤方面的保障,礼部还是要考虑周全的。万万不能让考生在这个时候出什么意外才好,我们武邑本来就很挤了,这些人来之后,住,吃方面都要有保障,要让他们有一个好的状态参加考试,毕竟以后都是我们要用的人才啊!”
  “这个李相放心,礼部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筹备组,像住的地方,已经在于武邑驻军协调,到时候能腾出一部分军营来专门安置这些考生。而吃喝,往返考场方面也都有所安排,当然,这也是要收费的,不过比起他们在外面的花费来说,我们这里,只能算是成本价了。”
  “武威书院作为考场,准备得如何了?”
  “最后一批房屋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保证两个月后能顺利开考。”章回利落地道:“这还得感谢户部为我们特别拨了一笔费用啊。”
  “伦才大典,国之大事,自然在特事特办之列。”夏荷微笑着说。
第五百一十章:科举(下)
  所谓穷文富武,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个从小就习练武艺的人,其消耗,比起读书认字,在投入之上要更大。说得简单一点儿,一个立志学文的人,只要有人教,哪怕买不起笔墨纸砚,也可以以沙为纸,木棍为笔,可以凿壁偷光,可以囊萤夜读,哪怕忍饥挨饿,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
  但练武,那就不一样了。
  没有一个好身体,练武就是瞎白话。而要有一个好身体,营养自然就得跟上,而要营养跟上,那就得好吃好喝的侍候着。
  当一个人白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谈何营养,谈何身体呢?
  大量的体力消耗,是需要足够的补充的。
  而除开这些,还有装备上的花费。
  就拿石壮的儿子为例,尚在跌跌撞撞的学走路的时候,已经有专门的药浴帮着他淬练身体,而这些药物的配制,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受得了的。而石壮本人的一根马槊,便耗时超过两年多,算下来最后的成本,足足超过了百贯铜钱,这,还没有算上人工费用。
  普通人,哪里玩得起?
  更何况,武举考试,不但要武艺出色,还要识文断字,虽然对于文字上的要求,没有文试那样苛刻,但总不能是睁眼瞎吧?
  这就又是另一项开支了。
  正是因为这一个原因,使得从县里一步一步考上来的武举子,基本上都是家境富裕的子弟,说提直白一点,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以前李泽致力于打击的那些豪门世家以及权贵子弟。
  身为兵部左侍郎的尤勇起初并没有察觉这一点。他身在高位太久,对于这些最基础的问题,早就不太了解了。
  当县试的优胜名单一出,内卫方面的背景调查一出来之后,尤勇当即便惊出了一身冷汗。
  武举是干什么的?是鳞选军官的,这些人在胜出之后,将来在晋升之上,天然地便占据了有利地位,现在或者看不出来什么,但十年二十年之后呢,如果是这样的一批人占据了军队之位,后果会是什么?
  尤勇不敢想象。
  这样一批被朝廷下了死力气打击的人,如果掌握了军权,只怕便是内乱的开始。
  这必然不行。
  但是,这些人是通过朝廷正式颁布的考试政策之中,正正经经地考上来的,内卫在调查之后,虽然提供了一份名单,将一些有问题的人给黜落了,但这只不过是极少数的一部分。剩下的,找不出任何问题。
  兵部不能自己打脸,如果改弦易辙,弄个大笑话不说,还会打脸李泽,同时也是对现在由李泽掌控的朝廷的威信的一次大打击,肯定是行不通的。
  更何况,就算自己不要脸了,想来硬的,但上头还有兵部尚书韩琦呢,他对于这个局面,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大量的这些人将来能够进入军队,于他们而言,便是天然的帮手。
  尤勇苦思冥想了好几天,胡子都愁白了好几根,才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除开这些从县里考上来的举子之外,允许各卫推荐优秀的军中人才前来考试,而且是直接跳过县试府试,径直参加最后在武邑举行的大考。
  韩琦自然是不干的。
  双方在兵部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然后这个消息就不止怎么就泄露出去了。
  然后,十二卫的大将军们一个个或以书信直接给赶琦,或上书李泽,更有甚者,干脆派出了使者到武邑兵部,当面质问韩琦是什么意思?
  大军戍守各方,军士们爬冰卧雪,吃尽了苦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什么有了好事的时候,兵部就忘了这些士兵们的贡献?这对于军心,士气会是极大的打击。
  压力愈来愈大,最后连韩琦的忠心部属,左武卫大将军李存忠以及在棣州的盟友左骁卫大将军秦诏也派了人找到韩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来自军队的巨大压力,使得韩琦再也顶受不住,他很清楚,如果自己在坚持下去,只怕这个兵部尚书的位子,自己就坐不稳了。
  这一回合,尤勇大胜。
  十二卫获得了推荐麾下优透士兵或低级军官参加武举考试资格的权力。这对于这些大将军们来说,自然也是开心的。这些被他们举荐出来的士兵,一旦中试,自然也不会忘了他们的举荐之恩。
  当然,这还是兵部较量的第一回会合而已。
  接下来,大考到底怎么考,新的争论又开始了。
  韩琦的办法是重理论考试,重个人战力。
  尤勇却坚持重实践能力。
  落实到具体的考试之上时,尤勇便要求在考试之中增加战场推演,实兵对抗等科目。
  韩琦自然不干。
  那些考上来的举子们,个人战斗力出色,理论丰富,自小当然都是熟悉兵法的,但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如果真要这样干的话,只怕到了实兵对抗项目之上,他们会被那些从战场上来下的考生们,打得落花流水。
  更何况,尤勇还要求把这些项目的权重,大大加高,远超理论,个人战力的权重。
  双方的争论持续升温,整个兵部最后都被卷了进来,分成了再明显不过的两派。支持尤勇的当然更多,但韩琦身为兵部尚书,位置上却是天然压了尤勇一头。
  双方僵持,使得武举考试的具体事项迟迟没有定下来。
  官司终于打到了李泽的面前。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泽竟然召集了六部九卿等几乎所有的高官一齐来讨论这一件事情。
  如果说薛平是保皇一派的首脑人物,头面人物的话,韩琦实则上就是保皇一派之中实力最为雄浑的人了。
  河东诸地,左卫武李存忠,这都是他最忠心的追随者,所以在李泽的面前,他说话也是有底气的。
  屋内廖廖十数人,皆是核心人物,韩泽说话反而没有了什么顾忌,左右这里的人一个个都是明白人,倒不如将话摊开说。
  “李相,我知道您在担忧着什么,但我还一直记得您说过的一句话,您说过,要想复兴大唐,那就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我们的朋友多一个,敌人就会少一个,只有这样,我们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壮大,对吗?”
  “当然记得。”李泽微笑着道。“而且此心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没有改变过。”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给那些人一次机会呢?”韩琦大声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2/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