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逼我做圣母第3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361

  周嘉行只迟疑了那么一瞬,很快按着她的后脑勺吻她,压着她倒下。
  ……
  第二日,大军出征。
  九宁亲手为周嘉行穿上甲衣,“二哥,诸事小心,我等你回来。”
  周嘉行拍拍她的脑袋,“不必担心我。你没事不要出宫,朝中的事交给怀朗他们去办。政事堂有一半是我的人,这些人你可以信任,其他人让李昭去磨。如果朝中有异变,立刻戒严,派炎延守宫门。”
  这些事他昨晚交代过,而且说了不止一遍,九宁点点头,道:“我心里有数。”
  她率领文武百官,送他出城。
  百姓箪食壶浆,携家带口来送大军。
  周嘉行骑着马出现在城门前时,欢声雷动,百姓争相上前为他祝祷。
  南方诸节镇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已经上表朝廷承认九宁的身份。九宁采纳大臣的意见,分别封他们为闽王、吴王、楚王,让他们为这个名头内斗,消耗他们的力量,假以时日,南方诸节镇就会不知不觉分裂。到那时再出兵征伐,事半功倍。
  现在只需要平定河东,中原就能一统,南方节镇也会老实下来,再收回幽州等地,天下太平。
  他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光明的开始,一个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朝代将要到来。
  激越响亮的鼓声和军乐声中,九宁屹立在城墙之上,望着城下黑压压一片的军队。
  队伍最后面,马背上的周嘉行回过头,一身甲衣,威风凛凛。
  九宁上前几步,笑着朝他挥手。
  漫天飞扬的细尘中,周嘉行仿佛对她笑了一下,扬起手中鞭绳,飞驰而去。
第147章
  九宁天天等候从前线传回来的消息。
  流星探马每日奔驰于崇山峻岭之间,传递情报。
  她知道周嘉行此次准备充足,仍然觉得坐立不安。
  收到前线战报,知道一切顺利,她才能安心吃饭。要是几天没有前线的消息,便食欲全无,辗转难眠。
  这些她没有告诉周嘉行,每次写信尽量挑一些高兴的事,告诉他长安一切都好,以免他在外边打仗的时候还要惦记着她。
  ……
  忐忑不安的等待当中,这月月底,九宁迎来即位以来的第一场殿试。
  糊名制创立于百年前的选官考试中,但科举考试一直没有采取这个弥封制度。她即位后,朝廷颁布敕旨恢复制举,这届考试所有考卷采用誊抄法和糊名法,不仅姓名籍贯部分要裁去,连考卷都要重新誊抄一遍,防止考生笔迹被认出。
  最后的殿试也是如此。
  这年发榜,前十名中不乏名儒的得意门生、早已经名扬天下的世家子弟,也有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学子。
  那两名幸运的寒门学子家境富裕,不过家族名声不显,没有名师引荐,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但在考试中他俩发挥出色,文章笔酣墨饱,力透纸背。考官们一致认同他们应该位列前茅。
  名次公布以后,一片哗然。
  没人敢质疑制举的公正,寒门学子从两个籍籍无名却能高中的学子身上看到希望,官员们认识到此后在考试面前,世家名儒弟子和其他人一样处于同一个起点,考前拜望老师、投献文章是无用功,认真钻研学问才是关键。
  官员们告诫家中子弟:刻苦勤学,不要偷懒!世家门阀已经没落,以后每届考试都会有鲤鱼跳龙门的考生,靠读书改换门庭不再是稀罕事。
  ……
  暑去凉来,寒蝉凄切。
  大军出征半个月后,河北传来喜讯,在夺得黄河以南诸州县后,高啸率兵继续北进,大军兵临城下,此前一直和契丹沆瀣一气的河北几镇畏于他的势头,纷纷上表投降。
  九宁松了口气。
  她知道周嘉行夺回河东之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收复幽州,和朝臣们商议过后,命高啸先按兵不动,经略河北。
  一来,现在大军分三路向河东进发,剩下的军队留守长安,没法再调兵去河北,不宜在这个时候和契丹开战。
  二来,此时停下来加固军事、遴选将士、加强训练,也是为将来周嘉行北伐做准备。
  在信使送回周嘉行渡过黄河、抵达前线的战报后,九宁继续下旨招抚南方诸节镇和南越蛮族,防止南方出乱子影响周嘉行征伐河东。
  数日后,吴王派遣的使者抵达长安,在送上数之不尽的珠宝玉石和稀世珍宝后,还奉上一道求婚书。
  满朝震动。
  ……
  南方钱氏一族在吴越一地经营多年,家族内子弟名家辈出。和北方绵延几百年的旧式门阀世家相比,寒微的钱氏一族绝对算不上起眼。战乱割据前,其家族以渔田为业,在北方世家看来,就是种田务农的田舍汉,上不得台面。后来钱家一名靠贩私盐起家的儿郎——也就是现在的吴王抓住时机,毅然从军,用计打退流民乱军,以多胜少,平定叛乱,获得长官赏识,一路高升至兵马使,执掌杭州兵权,并得到朝廷的承认。
  钱家自此据有杭州,势力不断扩展。
  乱世中,吴王趁势崛起,雄踞一方,最终尽得两浙之地,成为江南吴越之主。
  和其他节镇相比,吴王非常精明,一心一意巩固势力,绝不称帝,专心当一个实力强大的外藩。
  吴王曾对身边人说过:与其冒险当一个小国皇帝,还不如安安心心做一个地方节度使,保终身荣华富贵!
  秉承这一理念,吴王一面不断以狠辣手段打压周围威胁自己的势力,一面维持表面上对朝廷的恭敬,找朝廷讨要名分好处,一面长袖善舞,保持和北方强藩的友好关系。
  当河东李元宗势大时,他就向李元宗俯首臣称,当李元宗落难时,他立刻抛弃河东,转而示好朝廷。
  总之,谁拳头硬,吴王他就和谁称兄道弟。
  放眼天下节镇,蜀地富有是众所周知的事。然而,要论富甲天下,还是占据地理优势、大力开展贸易的钱家。
  吴王不缺钱,不想再起刀兵。
  当那份代表九宁承认他为吴越王身份的诏书送抵杭州时,河东军拉拢吴王的亲笔信函也一并出现在吴王案头上。
  吴王没有称帝之心,和族人部属商议过后,认为眼下女帝即位,周嘉行摄政,朝廷隐隐有复兴之相,与其帮河东军对抗朝廷,落一个不臣之名,不如示好朝廷。
  要知道周嘉行占据淮南,万一得罪了他,等他收拾完河东,掉头杀向两浙,那钱家就危险了。
  权衡过后,吴王命人准备了大批丰厚礼物,遣使进贡,向九宁求取玉册,并替他的孙子求亲,希望能求娶一位宗室贵女。
  ……
  卢公激动得满脸通红,道:“吴王修建海塘,疏通河运,安民定乱,很得人心,两浙之地的百姓称他为海龙王,他愿归附,吴越可平矣。”
  他的话没有夸张,南方和北方相比,战乱较少,吴王掌权后,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大力发展生产和贸易,百姓富足安乐,吴越之地经济发达,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当地百姓很爱戴吴王。
  如今周嘉行征河东,吴王虽然没有发兵助阵,但他遣使进贡,并求娶宗室贵女,已经足够说明他的态度。
  李昭道:“吴王没有自立之心,他的儿子、孙子却不是平常之辈。”
  说是这么说,他也同意赐玉册,答应吴王的求婚。
  人家都主动求和了,不答应,不是逼着对方自立吗?
  九宁对他道:“吴越之地远离中原,打起仗来政令很难送达两浙,吴王的子孙有野心,不是什么稀奇事。”
  北方连年战乱,朝廷根本影响不到南方。南方诸节镇暗地里都像皇帝一样册立百官,只差没明着称帝。吴王算是他们中态度坚定的不肯称帝的那一个。
  如果没有周嘉行这一出,吴王的子孙必然称帝,但现在吴王愿意归附,那么朝廷不需要追根究底。
  和平收复一地,少一些兵戈,不管对颤颤巍巍走上改革之路的朝廷还是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好事。
  李昭伏案草拟许婚诏书,轻声道:“臣明白。”
  他曾天真地想将一切威胁朝廷统治的隐患一并除去。现在经历得多了,不再那么急于求成,治理好民政,收揽军权,让民众过上安定太平的日子,恢复对朝廷的信心,那各地节镇自然会老实效忠。
  诏书草拟好之后,送到政事堂,政事堂诸位相公一致同意,签名确认,九宁便下旨许婚。
  ……
  政事堂是三省长官和各部大吏办公的地方,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基本都是朝中高官,也就是民间百姓认为的“宰相”。
  枢密院则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主要管理军事和边防事务。
  两者分掌政、军。
  政事堂使宰相们可以公开议政,甚至能驳回皇帝的敕旨,而枢密院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宰相的权利,防止权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在周嘉行设立禁军、收揽军权后,枢密院只有发兵权和调兵权,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而禁军又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掌管,也就是三衙,三衙分统禁兵,互不统属。三衙的主帅和主要禁军将领都由皇帝任免,只对皇帝负责。
  这就是说,没有九宁下的命令,任何机构和将帅都没有办法调动军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3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