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36

  宝珠接过瓷碗,把栗子倒进小石臼里,用铁杵捣成细细的粉粒,预备待会儿蒸桂花糖新栗粉糕。
  李绮节干不来细致活儿,粗活儿又轮不着她做,百无聊赖之下,在灶房里转来转去,只等重阳糕出锅,好尝第一口。
  忽然听得砰砰几声响,有人在外边拍门,门房在院子里应答,听声音,敲门的像是个少年人。
  李绮节走到门口,探头探脑,往外张望:莫非是李子恒回来了?
  门房卸下门栓,把黑油木门打开半扇,院外果真是一个身形消瘦的半大少年,头上戴一顶白孝帽,穿一身粗麻布大领孝衣,脚下一双白鞋,手里提着一只麻布口袋。
  旁边一个十五六岁梳辫子的大丫头,也是一身麻衣,头戴孝布拧成的麻花包头。
  大丫头看到门房开门,连忙推一推少年。
  少年眼眸低垂,朝门房鞠了一躬。
  这是家里有老人去世,孝子或是孝孙出来讨百家米的。
  门房不敢怠慢,连忙回头找李绮节讨主意:“小姐,这是咱们这边的规矩,讨百家米的来敲门,主人家得亲自给人家舀一升米,不然就是不敬那地底下的人。“
  李绮节答应一声,亲自找出木升子,从木桶里舀了满满一升米。
  宝珠在一旁揉面,提醒道:“三娘,别装满,要是家家都给满满一升米,孝子提不动的,他们得走一整天呢。“
  李绮节手一抖,倒出一小半米,端着木升子出门。
  孝子穿着一身孝服,不能进别人家门,少年和大丫头都规规矩矩站在李家屋檐底下,一步也不多走。
  李绮节端着沉甸甸的半升米走到大门口,渐渐看清少年的相貌五官,脚步一顿,脸上一阵愕然。
☆、第37章
两个孝孙
  少年姿貌端华,眉目如画,赫然正是月前曾让李绮节惊鸿一瞥的小沙弥。
  数日不见,他形容消瘦了许多,看去愈显风骨凛然。
  李绮节下意识地低头看一眼身上的衣裳,噔噔几步跑回房,脱下为遮挡灰尘污迹才穿上的罩衣,露出里头一件天缥色刺绣卷荷满池娇宁绸长夹袄,对着水缸理理头发,拍拍衣襟,还随手拿起银剪子,从条桌上供着的一瓶垂丝菊花里绞下一朵浅色花苞,簪在发鬓旁。
  宝珠头一次看自家小姐如此注重仪表容貌,不由奇道:“谁在外头?“
  放下面团,举着两只沾满浆粉、白乎乎的巴掌,走到窗前,踮起脚跟往外探看。
  等在院子里的门房一脸茫然:小姐的米还没给孝孙呢,怎么又跑回去了?
  宝珠看清门外孝孙的相貌,认出是张家那个从小养在寺庙里的外孙,眉头轻轻一皱,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哪有这样把人撂在门口不管的?
  让门房舀了一瓢净水,站在树下洗干净双手,正欲代替李绮节去拿米升子,吱嘎一声响,李绮节推开房门,自己出来了。
  宝珠用罩衣擦干双手,朝李绮节挤挤眼睛。
  李绮节假装没看见宝珠眼里的促狭和诙谐,缓步走到门前。
  少年长身鹤立,眼眸低垂,浓密的眼睫覆下一层淡淡的阴影,不流露出一丝思绪。
  听到脚步声,他身子微微一侧,眼角余光瞥见郁泥色细褶裙的一角,裙上绣了浸润在月色中的翠荷、秋虫、湖石、水鸟的池塘小景,团团簇簇,一派盎然生气。想必穿衣裳的人,也该是面若桃花,眉眼带笑,才不辜负繁密绣线绘出的富丽风光。
  他没抬头,纤长的十指攥着麻布口袋,往前轻轻一递。
  饶是大大咧咧如李绮节,也不好意思盯着小沙弥多看,哆嗦着手把半升米倒入麻布口袋里,便退回门槛内。
  头戴麻花包头的大丫头上前,轻轻推一下少年的胳膊。
  少年把麻布口袋递到大丫头手里,退后一步,跪在地上,向李家正门叩首。
  李绮节吓了一跳,正想躲开,宝珠在她身后轻声道:“三娘,这是规矩呢!“
  李绮节只好僵立不动,硬着头皮看小沙弥磕完头,待他要起身离去时,忍不住道:“十八姨可还好?“
  看小沙弥身上穿的孝服,他家中去世的应当是一位祖辈亲戚。这让李绮节有些替他庆幸,他的父母分别十几年才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盼到一家团聚,若是这时候突然撒手走了,未免也太不幸了。
  小沙弥脚步一顿,回头看了李绮节一眼,长眉入鬓,神光内敛,眼神理应威严凌厉,但他的目光却似掺了揉碎的水光,清淡如水。仿佛清晨时分萦绕在江面上的薄雾,弥漫着终年化不开的疏冷之意。
  他没回答李绮节的话,只微微颔首,轻声道:“劳你记挂。“
  嗓音还是一如往昔的清亮铿锵。
  直到小沙弥走远,李绮节还站在门槛里,怔怔地出神。
  穿孝服的大丫头不住回头打量李绮节,偷偷瞥一眼沉默不语的小沙弥,试探着道:“少爷,你认得刚才那家人吗?是不是太太家里的亲戚?“
  小沙弥神情淡然,干脆道:“不认得。“
  大丫头将信将疑的喔了一声,没再接着问。
  李家院里,门房合上大门,支起门栓,嘴里嘀咕道:“真是怪了,城里没谁家办喜丧啊?“
  李绮节和宝珠仍旧回灶房忙活,才刚穿上罩衣,系上带子,又听得门外几声叩响。
  宝珠把蒸好的重阳糕摆在一只白瓷花口盘子里,淋上一层褐色桂花蜜,插上彩旗,随口道:“是来讨花糕的吧?“
  正值重阳节,除了秋游登高之外,家家户户要为自家的老人们预备新衣裳、新鞋袜,小孩子则可以成群结队,去亲近人家讨要花糕糖果子吃。谁家敢怠慢上门讨果子的孩子,转眼就会被编进儿歌里去,让县里的孩童们一直嘲笑到年底。
  “我去看看。“
  李绮节从矮柜里找出备好的八宝什锦攒心盒子,里头盛满了各色果子点心:栗子、大枣、腌梅、饴糖,甜口的云片糕、菊花饼,咸口的椒盐肉脯、金华酥饼……
  零零总总十几样,足够打发十几、二十个熊孩子。
  门房已经打开门,正和外边的人低声说着什么。
  李绮节堆起一脸笑,手里抓一把饴糖瓜片,正准备朝外头撒,看到来人,立时怔住。
  门口立着一个才五六岁大的男娃娃,披麻戴孝,一身孝孙打扮,他身后跟着两个头戴白纱、穿麻布背心的老仆,手里拎着个布口袋。
  也是讨百家米的。
  门房咦了一声:“刚刚……“
  李绮节一口剪断门房的话,吩咐道:“吴爹,去舀米。“
  门房噢了一声,小跑去灶房舀了半升米,递到李绮节跟前。
  李绮节接过木升子,把半升米倒进老仆手中的布口袋里。
  老仆领着五六岁的男娃娃朝李家磕头,男娃娃规规矩矩行完礼,抓住老仆的手,一颤一颤走远,麻布孝服太过宽大,在地上拖出一道淡淡的印迹。
  李绮节叹口气,张十八娘的丈夫虽然接回了他们母子俩,但那家人,终究还是不承认小沙弥的身份。
  所以才会先后派出两个孙子出来讨百家米,显然那一家认为五六岁的男娃娃才是正正经经的长子长孙。
  她望着男娃娃和老仆走远的背影,忧心忡忡:“吴爹,你去前面巷子找刚才讨百家米的小哥和大丫头,找到人,提醒他们一声。“
  如果两厢面对面遇上,那就不好了。
  门房已经觉出味儿来,答应一声,披上一件蓝布夹衣,出门去寻人。
  不多时,门房回到家里,“我找到那个俊小哥了,他家大丫头骂骂咧咧的,说是立马就拐道去城北那头讨米。“
  城北那边鱼龙混杂,一般讨百家米是不会往那边去的。
  李绮节点点头,思绪还留在小沙弥那双秀丽的眉眼上,半开的大门忽然被一群七八岁的孩童撞开,看到她还抓在手里的糖瓜片,小孩子们一拥而上,吵着闹着要糖果吃。
  被熊孩子们磋磨了半天,愁绪顿时烟消云散。一直等到夜里,一家人围坐在四方桌前吃重阳糕,李绮节才想起问李乙:“阿爷,最近县里谁家办丧事了?“
  李乙拔掉重阳糕上的小彩旗,摇摇头:“办丧事的?没听说。“
  李绮节夹起一枚桂花糖新栗粉糕,咬下一角,满口香甜,一边和宝珠说笑,一边想着心事:那小沙弥的生父,应该就不是瑶江县人了。
  重阳过后,天气冷将下来。
  按规矩,每年重阳前后,是换下纱衫,开始穿锦袄罗衣的时节。
  直到庭前桂花落尽,李子恒一行人仍未返家。
  孟家按着约定,一步一步把和李家退亲的事透露给几户亲近人家知道,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县里但凡是知道县太爷的人家,都知道杨家和李家的婚事吹了。
  因为杨县令的吩咐,杨表叔和高大姐统一口径,对外只敢说婚事是因为八字不合才没谈拢。
  县里人自然不信,真八字不合的话,当初就不会议亲了。但不信也没法子,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家三娘天天吃得香、睡得足,眼看着脸蛋愈发红润,比以前愈显福相,说话间总带着笑影儿,一双水汪汪的杏圆眼,像掺了蜜糖,笑得甜丝丝的,哪里像是被退亲的样子?
  也有人私下里议论,说李家三娘肯定是怕丢人,才会强颜欢笑。每次都会被旁人一句话堵回去:“李家三娘一天三顿饭,每顿扎扎实实吃三碗,你说她强颜欢笑?你强颜给我看看!”
  等到杨家和孟家订亲的事传扬开,笑话李绮节的人就更少了。虽然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她不缠小脚,被嫌弃是活该,但当着人的面可不敢这么说。在一个民风淳朴的小县城里,杨家毁亲另娶,是很不受人待见的。现在李绮节已经从不缠脚的异类,摇身一变成为被始乱终弃的小可怜,热心的邻里街坊还排着队给她家送菜送米,想方设法劝慰开导她,生怕她想不开。
  谁敢帮着杨家或孟家说话,义愤填膺的老太太、大媳妇们立刻叉腰横眉,以势不可挡的凛然架势,把那人骂得抬不起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