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36

  李绮节想起李乙看孟云晖的眼神,都可以用*去形容了,心里冷哼一声,暗暗道:可不是,阿爷恨不能把孟云晖抢回李家供起来呢!
  被李绮节腹诽的李乙正坐在院子当中的一张雕花圈椅上,支使伙计们打扫房屋。屋子虽有门房时时看顾整理,但数日不曾住人,灰尘都积了厚厚一层,得赶在天黑前打理干净。
  看到李绮节进门,李乙问道:“孟家七娘可好些了?“
  李绮节径直走到灶房里,给自己倒了杯滚白水,嘘几口气吹凉,一气饮尽,隔着敞开的门窗道:“阿爷不必悬心,孟姐姐没有大碍,过几日应该就能痊愈。“
  李乙放下心来,点点头,继续盯着伙计们忙活。
  宝珠跟进灶房,在袄子外面加了一件灰布罩衣,挽起发辫,扣上包头的布扣子,抄起火钳,拨了拨炉子里烧得噼啪作响的炭火:“咱们家夜里吃藕汤,我看厨屋西角还挂着半枝鲜藕,能炒一大碗,三娘要吃粉的,还是脆的?“
  灶台上的沙铫子呜呜呜呜喷着细小的气流,里面炖了一大锅藕汤,是他们刚回葫芦巷时门房熬上的。沙铫子是用了多年的旧物,黑漆漆的,外面是一层层堆叠的积年油污,油星顺着看不见的缝隙往外流,被火气一烤,烧得滋滋作响。
  沙铫子受热均匀,带有天然的孔缝,熬汤的时候,肥腻的油花会慢慢渗出铫子,熬好的汤汁浓酽鲜甜,一点都不腻。沙铫子外面越脏,说明用的时日长久,熬出的藕汤越醇厚。
  李绮节挽起衣袖,小心翼翼掀开盖子,轻轻嗅了一口,馥郁浓烈的骨香和藕香扑面而来,舟车劳顿的疲惫顿时一扫而空,晕船的眩晕感也去了一大半:“别炒了,留着做藕夹吃。“
  宝珠答应一声,拿起木升子,舀了大半升米,预备炊米造饭。
  李绮节提着裙角,缓步上楼,走到李子恒的房间前。
  李子恒大大咧咧,房间从来不上锁,她轻轻推开房门,蹑手蹑脚走到架子床边,随手在枕头底下一摸,果然找到一只包在帕子里的小荷包。
  李绮节:……
  定情信物随便瞎放,大哥也太不讲究了!难怪孟春芳会疑神疑鬼,担心两人的私情暴露。
  李绮节哭笑不得,把荷包塞进袖子里的暗兜里,暗叹一声:李子恒和孟春芳,一个年轻冲动,一个瞻前顾后。前者被孟举人羞辱了一顿,就不愿再到孟家受气。后者只是送了个荷包,险些把自己活活吓死。
  真不知他们俩当初是怎么看对眼的。
  说不定就像戏文上演过的,两人可能根本没有说过话,只一个眼神,一个荷包,就认定对方和自己心意相通,然后各自撺掇着长辈许下亲事。
  一受挫后,又立马偃旗息鼓。简直和过家家一样,算得上哪门子的有私情啊?
  当晚,李绮节再次登门孟家,当着孟春芳的面,把茄子形荷包扔在火盆里,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至于大哥李子恒回来后会不会生气,暂时不在李绮节的考虑之内。孟春芳只是个懵里懵懂的小姑娘,和一发脾气就跑得无影无踪的李子恒相比,她理应拥有优先处置荷包的权利和自由。
  亲眼看着曾让自己夜夜梦魇的荷包化为灰烬,孟春芳轻轻吁了口气。
  李绮节把火盆移到墙角的面盆架子底下,拍拍手,重新坐到架子床边:“好了,荷包已经烧了。我们李家手里没有能够要挟到孟姐姐的东西,孟姐姐现在可以对我说实话了吧?“
  孟春芳像忽然被闪电击中似的,浑身一颤,笑容凝结在眼角眉梢,眼底浮起一丝惊惶和难堪:“三娘……是我对不住你。“
☆、第36章
百家米
  李绮节连连摆手:“孟姐姐很不必如此,婚姻嫁娶之事,各随其意,杨家和孟家议亲,碍不着我什么。“
  她早该猜到了,杨天保的母亲高大姐一直非常喜欢孟春芳,曾多次拿孟春芳和她做比较,嫌她不如孟春芳贞顺稳重。出了小黄鹂的事,高大姐急着给杨天保再订下一门亲事,及早成家,好让他收一收心。看遍整座瑶江县城,孟春芳无疑是高大姐最满意的儿媳妇人选。
  说不定此刻高大姐正在家中沾沾自喜,觉得自家完全是因祸得福,虽然小黄鹂那个小妖精不好打发,可却借机把面上和气乖巧,内里则刚强、不服管束的李三娘换成了言行举止处处招人疼的孟春芳,她夜里做梦都能笑醒好几次。
  杨家和孟家在商谈亲事,所以孟娘子会在李绮节面前心虚。
  而孟十二有底气对孟云晖颐指气使,多半是因为他自觉家里攀上了一门好亲,有个当官的亲戚,自然就不把穷秀才孟云晖放在眼里。
  至于孟春芳,她急着销毁送给李子恒的荷包,一来是后悔当时太过冲动,坏了规矩。二来,是怕杨孟两家联姻的消息传出去,李子恒恼怒之下,会报复她。
  孟春芳眼睫交错,手指揉搓着绸面上一朵淡紫色海棠花,神色黯然:“三娘,你真的不怪我?“
  李绮节淡然一笑:“亲事是孟婶婶他们答应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姐姐不相干。就算是姐姐自己点的头,那也无妨。我和五表哥的婚事已经作废,他愿意娶谁是他的事。同样的,孟姐姐愿意嫁给谁,是孟姐姐的自由。“
  孟春芳眼里沁出星星点点的泪光,苦笑道:“三娘,我和你说句心里话,我不怕大郎生气,我、我只怕你瞧不起我……“
  李绮节一口打断孟春芳:“孟姐姐,你晓得我家和杨家为什么会退亲吗?“
  孟春芳满腔的愧疚还没来得及说出口,便被李绮节的话全部堵了回去,怔了半晌,心里一时滋味难明。
  从父亲和母亲前几日和她说已经应下杨家的求亲开始,她茶饭不思,辗转反侧,不知道该拿什么面目去面对曾对自己有恩的李绮节,然而李绮节根本不想听她的解释,不是因为恼恨,而是她真的一丁点都不在意。
  孟春芳望着神色坦然、落落大方的李绮节,柳叶眉渐渐舒展开来,把在脑海里颠来倒去、默念了一遍又一遍的歉意咽进肚子里,怅然一笑:是她着相了,三娘这样的人品风格,杨天保既然是她主动放弃的,她自然不会因为杨家选择孟家而对自己怀恨于心。
  她并不隐瞒,如实道:“我晓得,我爹娘也知道。“
  她娘是怎么说的?少年公子都爱风流,在外拈花惹草是常事,等成亲之后就好了。一个出身低贱的花娘,能大得过明媒正娶的正室夫人?
  李绮节眉头紧蹙:“孟姐姐既然知道,还愿意嫁给杨天保?我哥哥脑子笨,性子直,这辈子确实不能让姐姐戴上贵夫人的珠冠,但他知道踏踏实实过日子,我们家人口也简单,姐姐进了我家门,就能自己当家过日子,最重要的是,姐姐和哥哥彼此又投契。“
  孟春芳眼神一黯:“三娘知道我爹是怎么斥责大郎的吗?“
  李绮节当然知道。
  孟举人是读书人,骂人也是文雅的骂法,他骂李子恒的话并不算很难听,说来说去,大概的意思不过“愚昧无知,难成大器“八个字。
  用字都不算恶毒,比起“癞□□想吃天鹅肉“来说已经柔和多了,但对一个兴冲冲上门求亲的半大少年来说,孟举人的八个字,无异于把他踩在脚底下肆意辱骂。
  孟春芳呜咽一声,眼泪簌簌而下:“不是我看不起大郎,我爹这辈子绝不会让我嫁给他的。“
  她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李子恒被父亲当众斥责了一顿,半大少年,最为敏感要强,心里只怕已经存了疙瘩,他负气离去,连句口信都不曾留下,是不是已经放弃了求亲的打算?
  李绮节从袖子中翻出一张干净的绸手绢,替孟春芳拭泪,心里明白,李子恒和孟春芳,注定不可能在一起了。
  这是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孟举人自己又是读书人,自然愈加推崇有功名的士子。
  如果孟家只是爱钱,李绮节蛮可以帮助李子恒挣他个十万八千的铜钞,再来向孟家求亲。然而读书一事,钱是买不来的。读书讲求天分和气运,多少人从垂髫稚龄,读到白发苍苍,依然只是个童生。三年一次乡试,举人大约不过千,三年一次会试,考中者只有两三百。瑶江县城从南到北,三十年来,拢共也只有一个孟举人,一个杨举人。
  李子恒不是读书的材料,他自己也厌恶读书。就算他愿意为孟春芳寒窗苦读,没有个七、八年的工夫,估计读不出什么正经名堂,而那时,孟春芳多半早就被父母逼着披上盖头嫁人了。
  孟春芳渐渐止住泪水,沉声道:“三娘,我爹和我娘辛辛苦苦把我抚养长大,我没什么报答他们的。“
  她抬起头,苍白的脸颊上放出一种坚定的神采:“为了我爹和我娘,我愿意嫁给杨天保。“
  李绮节幽幽地叹口气,没有说什么。
  一番长谈,加上哭了一场,孟春芳的精神有些支持不住。
  李绮节看她神色疲累,怕她太过劳神,又添病症,劝她早些歇息,走到方桌前,吹灭灯烛,告辞出来。
  宝珠等在楼下,看她脸色不大好看,小声道:“孟小姐看着不大好?“
  李绮节笑了笑,摇摇头。
  说开了所有的事,孟春芳的病,该不药而愈了。
  孟娘子让丫头送李绮节和宝珠出门。
  孟云晖仍然住在孟家,因为是夜里,他没出来送李绮节。
  李绮节经过院子的时候,依稀能看到东边窗前映下一道身影,显然孟云晖还在灯下用功苦读。
  孟娘子蹑手蹑脚,走到院墙底下,听到李家的院门打开又关上的声音,立刻端着油灯,爬上二楼,推开孟春芳的房间:“七娘,间壁三娘和你说什么了?“
  孟春芳躺在枕上,面向里,没有吭声。
  孟娘子轻抚着孟春芳露在被子外面的一缕长发,语重心长道:“我儿千万不能把杨家向咱们家求亲的事说出去,让那李三娘听见风声,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她性子烈,不像你,知道轻重规矩。七娘,听见没有?“
  孟春芳仍然朝着床栏而睡,一动未动。
  孟娘子只当孟春芳是不好意思,接着絮絮叨叨,“等你把病养好了,娘带你去木李庵求个好签。那庵里师傅的鞋底扎得好,娘替你讨几双,你照着样子,亲手做几双鞋,留着给杨家回礼……“
  杨李两家退亲的事只有几户亲近人家知道,据高大姐说,因为他们家要顾及李绮节的名声,所以暂时不会把事情传扬出去,和孟家的订亲事宜会尽量办得低调些,免得县里人议论纷纷。
  女儿攀上了做官人家,却不能说出去风光风光,孟娘子很有些不高兴,但想着毕竟是邻里街坊,间壁李三娘被退亲,自家捡了个大便宜,确实得小心一点,免得李家人恼羞成怒,暗地里使坏。
  浑身的得意无处炫耀,孟娘子只能把全部注意力投诸到操办回礼、嫁妆这些琐碎杂务上。她现在已经攒足了劲儿,只盼着下定的那一天,让县里人好好瞧瞧,他们家宝贝闺女,结了一门好亲。
  孟春芳的病大半是心病,焚毁了荷包、又知道李绮节不会怪罪她和杨天保订亲之后,她的病很快一日好过一日,不出五天,就能下地走动。再两天,孟娘子带着她去了一趟木李庵,到晚上才回县里。
  这天宝珠在灶房里忙活,蒸笼里的重阳糕已经半熟,她掀开盖子,吹去蒸汽,在薄片状的糕面上撒一层红、绿果脯细丝,复又盖上盖子,气鼓鼓道:“孟七娘的病一好,孟娘子就翻脸不认人。“
  李绮节头挽双螺髻,穿一件丁香色罩衣,坐在门槛边剥栗子,闻言微微一笑。宝珠说的不错,孟春芳的病才好,孟娘子就不乐意让她上孟家门,而且因为心虚的缘故,比以前更防备她。
  孟春芳自病愈后,时不时让丫头给她送吃的玩的,有时候是一盒滴酥鲍螺,有时候是一副九连环,有时候只是一枝含苞待放的芙蓉花。
  李绮节只要收了孟春芳的礼物,就会备一份回礼。一来一往的,来往比以前愈发密切。
  孟娘子气得脸色铁青,每一次都一眼不错地盯着丫头拆开李家送过去的回礼,亲自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生怕里头暗藏古怪。
  宝珠去孟家送回礼时,在孟家受了几回气。
  李绮节便干脆不回礼了,她是礼尚往来,又不是送上门给孟娘子消遣。下次孟春芳的丫头再送礼物到李家,她再三婉言谢绝。几次过后,孟春芳那边没再坚持给她送礼物,孟娘子也消停了。
  李绮节用一把小银剪子剥栗子,动作很利索,很快攒了一大碗新鲜栗子,端到灶台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