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是穿来的(校对)第5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3/1025

  拿起抹布一闻,“哎呦我的天呐,黏糊糊,这是多久没洗了。”
  宋富贵:我记得我洗了呀,没洗吗?
  宋茯苓迷迷糊糊睡醒起来,下炕找了一圈,在另一个相对大的炕屋找到她妈了。
  “娘,你没睡呀?”
  “睡了,眯了一会儿。来,过来帮我扯着。”
  “这是要干啥?”
  “量量尺寸,给他们做个炕褥子。就你爹一人有褥子,你大郎哥他们就直接躺炕席上。唉,你大伯娘你姑母一天忙的挣钱,也不知给你大郎哥和虎子哥做褥子。铁头那就更不用说了,别说褥子,被子里一摸,里面都是一块一块的。”
  “可能是不舍得买棉,我听桃花姐说,现在他们也盖着当时逃荒那阵讨来的被。一时半会的,即便有钱,她们也不舍得买,习惯了有一条被就行。”
  钱佩英一边拿着小本子记,待会儿出门要买啥,免得忘记,一边道:“所以啊,我给他们做吧,现在天还不咋冷,等三九寒天了,哪能直接睡炕席。”
  娘仨是直到中午才出门。
  与此同时,宋福生他们也午休要吃饭了,一条条寿司才摆上,办公室门被魏大人推开了。
  还是那个人给做的?
  “不是,这回是我闺女。”
  哎呀,你家花样挺多啊。
第五百六十二章
  这回,魏大人只拿走了一条寿司。
  隔壁庞大人接踵而至。
  一看宋福生吃的是这个,午休时间说了几句闲话后,只掰走了半条。
  而且就这半条,庞大人也不想要来着,还是宋福生主动给的。
  说尝尝吧,不要不要的,家里小女非得给做,都尝尝他闺女的手艺。
  魏大人回了自己办公室,坐在椅子上看着手里的寿司,“呵”,笑了下。
  有种人,总是让别人出乎意料。
  因为,这紫菜很贵的啊,他认识。
  可你看看宋大人平时穿什么,上下值就是那一套官服,赶着牛车来点卯,连台马车也没有。上任多久了?那屋里什么也没添置,手炉是捡他旧的。
  而且不止宋大人,宋大人带来的那几位小子,更是简朴的不行,比他家小厮穿的还差。
  就是觉得自个看出来了是真困难。
  前一阵,搞的他还问过宋福生:来上任有没有什么难处?比如住房。
  毕竟乡下来的嘛,以前就是农户。
  人家说有房。
  在哪条街上?
  “中三道街。”
  那是中街后面两条街啊,怎么赁房租了那里?你是不是没打听?那里贵,离这里还远。
  宋大人当时:“啊,买之前没想到会来这里。”
  听听,买的,还很早就买了,不是当上了“宋大人”之后置办的。
  最近几日一起吃了几顿饭,更是让他觉得:这都几月旬啦?菠菜、芹菜、韭黄、辣椒等等,青菜样式比他家里吃的好多了。
  宋福生也不知道魏大人在纳闷蔬菜的事,要是知道他一定会说:
  自家种的,不值钱,和大户人家花很多钱采购是两码事。
  因为我们家夏天和普通农户一样,但是一到冬天就来了劲。
  打比方芹菜。
  秋天时,我们都留了菜根,家里用木架子培土,别人家屋里摆花,我们家是栽种一排排芹菜,一排排新鲜葱、新鲜菠菜。
  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一般人不告诉。村里人也不厌恶,见到了不会过多询问,知道这是挣钱手艺。
  今年又没办法大量的种植出去卖,就种些自己吃呗,当练练手了。
  魏大人咬了口寿司。
  紫菜、米饭、胡萝卜、鸡蛋丝、腊肉。
  这米饭咋这么香?
  宋福生不知道,要是知道还会告诉魏大人:那是米饭蒸熟后,我闺女又用香油和芝麻拌了拌饭。俺闺女,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很废料费钱。
  隔壁办公室的庞大人就更是感慨至深了。
  甭管到啥年月,现代古代的,公务员也有穷富之分,有的公务员有好几套房子,有的公务员要倾全家之力安家到城里,看起来挺光鲜,光宗耀祖,农村亲戚都说出息了,心酸却只有自己知,置办马车都得是咬牙。
  庞大人就属于后者,家底很薄。
  本以为来个宋大人,应该是比他不足的,越接触越感觉想茬啦。
  所以说,不是寿司的事,是细节决定很多东西,通过几顿饭就让宋福生的同僚们感觉:宋大人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空降这事,本来就……呵呵。
  结果条件也不差。
  和那些刚上任的穷酸的官员是两码事。
  ——
  三层楼的钱庄门口。
  钱佩英望着用大石头凿出来的硕大铜钱,对女儿讲:“那银票上写的能兑换的地方就是这里了。”
  咱不知道古代人是怎么用石头凿出来的,真是巧手,就没有他们不会凿的。
  那个铜钱样式上还带着字,是人家的这个钱号。
  铜钱不是空心的嘛,人家摆在楼前镇着,像个屏风似的,义重抬金,一看就很郑重。
  宋茯苓却在和弟弟米寿对话:“你刚才说啥?咱们要是将银票兑了,他会扣钱?”
  “是呀,姑母和姐姐不晓得嘛?”
  是啊,不晓得。
  在俺们现代那边,存钱是要给我们利息的,我们存个定期,银行不仅给点高息,而且还为了勾搭我们多多存款送豆油大米。
  钱佩英纳闷,问钱米寿:“你是咋知道的啊?”
  “以前祖父带我去过钱庄,我听来的,那阵我还问过二春……”
  “行啦行啦。”二春是米寿以前的小厮,这个话题可不能让他聊,要不然他个小话痨能扯出很远。
  钱佩英和宋茯苓对视一眼,又对视一眼。
  母女俩被个小孩子嘲笑了,都没有去过钱庄。
  再看米寿,小小年纪就逛过,那时候三四岁呀?
  “娘,先进去问问吧。”
  “对对对。”
  进了钱庄,宋茯苓又隔着栏杆稀奇地看人家的桌子。
  那桌子不知道是怎么造的。
  零钱、铜板、碎银,收上来一划拉就掉进桌子里封上,四周也都是“储蓄柜”,上着锁。
  钱庄此时就一个顾客,一个汉子急匆匆取完急匆匆离开。
  她们娘三就显得很突兀,不过拘谨谈不上。
  宋茯苓和钱佩英是现代灵魂,到啥时候,甭管见谁,骨子里她俩也觉得咱们是平等的,只要对方讲理,就没有什么不敢问不敢说的。
  问我们要是兑换,是要扣钱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3/10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