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735

第三百八十八章
阿迪斯会战(二)
  “不,普林托尔斯,你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官,你更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你的认同,帮助我赢得这场会战!”阿莱克西斯诚挚的说道。
  普林托尔斯一愣,旋即看向前方,片刻之后才说道:“指挥官大人,你看……迦太基人似乎在拉长阵列,这样一来他们的两翼就可能超过谷底,而贴近了山岭,这就限制了努米比亚骑兵的威力。既然,迦太基人迫切的想和我们进行决战,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要求他们向前列阵,远离山岭?”
  阿莱克西斯眼睛一亮,露出一丝笑意:“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们也试着指挥一下迦太基的军队。”
  说干就干,他立刻从护卫队中挑选出一名能说迦太基语的士兵,让他担任使者,前去面见迦太基军队主帅,向他提出这个要求。
  十分钟之后,士兵平安返回,转达了迦太基统帅萨摩尔斯的话:他同意将军队前移。
  实际上,萨摩尔斯在听到戴奥尼亚使者说出的要求之后,并没有感到愤怒,反而有些欣喜,因为他率军队出城列阵,就是吸引戴奥尼亚军队、进行会战,如果戴奥尼亚军队根本对此不理会,他所做的一切就白费了,现在戴奥尼亚人提出要求,反而显示他们有进行会战的意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哪怕只能暂时放弃一点战术上的优势,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萨摩尔斯命令整个阵列向东前移的时候,阿莱克西斯已经返回了营地,他将阿明塔斯、马托尼斯、利扎鲁叫来,向他们下达了与迦太基军队进行会战的命令,三位军团长听了兴奋不已。
  阿莱克西斯接着严肃的说道:“阿明塔斯、马托尼斯、利扎鲁,请去告诉军团的士兵,这或许是这场漫长战争中的最后一战,迦太基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一定会拼死作战!如果最终王国获胜,他们将会赢得无上的荣誉!如果失败,我们都将无路可退!会战结果的胜败最终将取决于他们是否拼尽了全力!”
  阿明塔斯当即自信的说道:你放心吧,第一军团的士兵身经百战,不需要我们去做动员,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马托尼斯和利扎鲁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
  在登陆阿非利加之前,三个军团都经历过战斗、有过伤亡,尤其是第一军团防御塞林努斯,伤亡人数接近军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如果不经过补充,是很难再发挥出战斗力的,但是再从图里伊抽调预备士兵,无疑又太耽搁时间,所以戴弗斯特地允许这三个军团从其他军团中抽调士兵,以补足编制。
  三位军团长拿着戴弗斯的这条指令,兴奋的到各个军团中抽调精兵强将,除了第四军团之外,其他军团长都积极的配合,毕竟麾下的大多数队官和士兵都迫切的想去阿非利加再立新功、再获荣誉。因此,此时近乎满编的三个军团无论是在经验、还是战斗力方面都比战争刚开始时还要强出不少,这给了阿明塔斯他们足够的自信。
  公元前378年(戴奥尼亚王国16年)2月6日,阿迪斯和哈德鲁门图姆这一片地区天气晴朗,虽然还是冬季,但在这临海地区的中午却是风清气爽,适合出游,戴奥尼亚和迦太基双方的军队却在这里摆开了战场。
  迦太基军队中有6000名迦太基重步兵、4000名迦太基神圣军团步兵、2500名迦太基轻甲兵、1500名迦太基轻步兵、六百名神圣兵团骑兵,还有3000名新增加的、由迦太基老人和少年组成的援军,再加上6200名腓尼基援军(其中有重步兵3000名、轻甲兵1000名、轻步兵2000名、还有骑兵200名),总共兵力是23,800名士兵。
  与之对阵的戴奥尼亚军队由三个军团和西努米比亚骑兵组成,其中戴奥尼亚军团重步兵18000名、3000名轻步兵、3000名轻甲兵,还有2500名西努米比亚骑兵,总共是26500名士兵。
  迦太基军队早早就列好了阵型,后来在观察戴奥尼亚军队的列阵之后,萨摩尔斯又做了一些调整,最后的阵型布置是:中路是4000名神圣兵团士兵位于前列,将3000名由老人和少年组成的新援军安排在后部;左翼是6000名迦太基重步兵,左翼外围是600名神圣兵团骑兵;右翼前部是3000名腓尼基重步兵,后部是2500名轻甲兵,右翼外围是200名腓尼基骑兵。此外,萨摩尔斯将4500名轻步兵平均安置在了阵列的后方。
  如果说迦太基的阵型是左、中、右三路实力相对均衡、左翼相对较强的话,戴奥尼亚阵列的左、中、右三路的实力则是完全相同:第一军团在中路,第二军团在左翼,第三军团在右翼,2500名西努米比亚骑兵平均分配在两翼的外围,阿莱克西斯只留下了3000名轻甲兵作为预备队。
  双方的布阵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就是早些年希腊城邦重步兵对战最普通的阵型,即使在如今战乱频发的希腊本土也越来越少见了,但这样平庸的阵型对战却将决定一个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城邦的兴衰。
  列阵完毕的双方士兵似乎都意识到了这一场会战的重要,他们停止了一切的喧闹,安静的站立着,之前被搅起的尘雾逐渐散去,士兵们都能清晰的望见几百米外对手的面孔。
  在这块宽阔平坦的褐黄色土地上,迦太基和戴奥尼亚军队形成的长达几里的阵列犹如一黑、一白两道平行线,黑与白的对比是如此的鲜明,犹如白天和黑夜,注定不能共存。
  “呜!!!……”军号声长鸣,戴奥尼亚军队首先发起了进攻,投石兵、标枪手、弓箭手像流水一样快速穿过棋盘格阵型,冲向迦太基军阵。
  迦太基军队随后也吹向进攻军号,但他们并没有让轻步兵前出阵列,去对抗戴奥尼亚轻步兵,而是整个阵型在加速前进。
  在戴奥尼亚轻步兵刚刚冲出阵列的时候,两翼的东努米比亚骑兵已经逼近了迦太基两翼的阵列。
  然而,迦太基阵列中的骑兵却没有出击,反而撤到了更后方,毕竟迦太基人跟西努米比亚骑兵打过太多的交道,深知其特点。
  当西努米比亚骑兵继续向前逼近、开始准备张弓射箭时,在迦太基阵列后部的轻步兵弓箭手,仗着其步弓的射程长,开始向两翼的西努米比亚骑兵射出了箭雨。
  而与此同时,戴奥尼亚第一军团投石兵投掷的铅丸已经飞临迦太基军阵的上空……
  箭矢、标枪、铅丸不断的飞入迦太基阵中,惨叫声持续不断,但是迦太基士兵们丝毫不为之所动,他们坚定的向前冲锋,很快就与戴奥尼亚士兵厮杀在了一起。
  枪矛断折、盾牌破碎,血肉横飞,杀声震天……
  一方是西地中海崛起的新势力,士兵们都是训练有素的精锐,怀揣着激情和骄傲,誓要赢取更辉煌的荣耀;另一方是拥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老牌强邦,骄傲和荣耀虽已成为过去,但如今强敌入侵,士兵们心中只抱着一个念头“保卫家园、赶走敌人”,为此他们不怕牺牲。
  因此,尽管戴奥尼亚军队在兵力上占据优势,在士兵的素质上也比对方要强,在军队组织方面比对方高效,在士兵们的配合上也比对方默契……但是,在战斗了两个多小时之后,迦太基的整个阵线较之前有所后退,但双方还基本上保持着均势。
  甚至于迦太基人在骑兵上还占据了上风。萨摩尔斯用轻步兵来对抗奔走如风的西努米比亚骑兵,长时间的战斗之后,西努米比亚骑兵是马也疲惫了、箭矢也用光了,再加上他们向来不与敌人做直接的对抗,所以基本可以说是失去了战斗力。
  这个时候,萨摩尔斯才将一直在后方养精蓄锐的神圣兵团骑兵和腓尼基骑兵派遣出去,让他们合兵一处,攻击戴奥尼亚左翼的侧翼。
  阿莱克西斯不得不将作为预备队的三千名轻甲兵派往左翼以消除威胁。
  得知骑兵部队的进攻被敌人遏制,看到战斗了很久的士兵们已经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整个阵线在缓缓的后退……萨摩尔斯心中的担忧在逐渐的加大。
  在这之前,他从未与戴奥尼亚军队交过手,他的军事指挥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征服和镇压努米比亚人,一直是顺风顺水、没有败绩。尽管他听到了不少有关戴奥尼亚军队强大可怕的说法,他并不太以为然,根据他所了解到的战况,他认为:在这场战争中,迦太基之所以面临如今的困境,主要是戴奥尼亚海军的强大,让迦太基海军连遭惨败,而在陆军方面,双方实力应该相差不大。
  因为在萨摩尔斯看来,能够真正检验陆军战斗力是进行会战,而在这场战争中进行的会战并不多。
第三百八十九章
战争结束
  米诺亚的那场惨败实际是由一次突发事件引起,算不得是真正的会战,而且他瞧不起那位只知道享乐的蒙特阿德诺,战斗时居然不亲临前线,不失败才怪。而事关战争成败的最后那一场大败,据他得到的最新消息,主要是由于迦太基大军久攻坚城不克、努米比亚人突然叛变所致,并非败于同戴奥尼亚军队的正面厮杀。唯一的一场真正的会战是杰拉会战,哈斯德鲁巴率军击败了戴奥尼亚联军,并顺利的攻占了杰拉。
  此外,萨摩尔斯有过与希腊人战斗的经验,那是20年前跟随希米尔科与西西里的锡拉库扎作战,那时候他还是一名年轻的队官,大军一直攻到了锡拉库扎城下,如果不是因为该死的瘟疫,迦太基军队不会遭遇惨败,更可能会攻下锡拉库扎城。
  既然戴奥尼亚王国是由希腊人建立的,他们的军队即使比当年的锡拉库扎人要强一些,也强不到哪里去,而如今迦太基城面临危机,士兵们同仇敌忾,自然能够发挥出比以往更加强大的力量,在双方军队人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他们完全可以击退戴奥尼亚人……正是依据着这样的判断,萨摩尔斯才决定主动出兵,通过会战来改变战局。
  但是会战进行到现在,他发现他错了:会战开始时,戴奥尼亚的轻步兵在那个奇特的阵型中奔跑自如、戴奥尼亚的阵列从分散到聚合转换自如……他深知这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严格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的;而之后在战斗中受保家卫国信念所激励的迦太基士兵勇猛的向敌人不停进攻,然而戴奥尼亚军团士兵却象岩石一样巍然不动,直到士兵们力气耗尽,精神疲乏,他们才逐渐加大进攻的力度……这是经验丰富、老练成熟的军队才敢于采取的进攻方式!
  萨摩尔斯现在已经感到后悔了,但是会战一旦开始,战局就不由他所控制了。
  阿莱克西斯的神情则轻松多了,他对普林托尔斯说道:“是时候让第三舰队的步兵们出击了。”
  原来,他二人昨天得到消息:迦太基又往阿迪斯派遣了几千名援兵,并且这些援军士兵看起来年纪不是偏小、就是偏大。
  根据目前的战局,他们很快就做出推断:迦太基人恐怕是要准备冒险出击了。
  就像之前阿莱克西斯对军团长们所说的,“这可能是迦太基人的最后一战,他们必然会拼尽全力,戴奥尼亚军队虽然现在占据着优势,但毕竟身处险境,一旦战斗失利,处境也会相当危险。”所以阿莱克西斯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小,他因而采取了一个稳妥的办法,立刻派出快船,赶去通知驻扎在科斯拉岛的第三舰队(在戴奥尼亚军队登陆阿非利加之后,戴弗斯给麾下的两支舰队做了一个简单的分工,迦太基以西的阿非利加海域交由西西里舰队负责,以东的海域交由第三舰队负责)。
  米多拉德斯得到消息之后,感到欢喜:西西里舰队步兵们已经联合第十军团向迦太基的腓尼基盟邦发起了进攻,第三舰队又怎么可以错过这一场击败迦太基的重要战事!
  于是,他立刻连夜聚拢在各处巡逻的战船,第2天一早就率领舰队南下,进入鲁斯皮纳港口,所运载的3000名舰队步兵上岸后,迅速向西行军,等他们到达戴奥尼亚营地的时候,戴奥尼亚军队已经开始在营地外列阵了。
  得知“第三舰队步兵已经到达”的消息,阿莱克西斯让传令兵通知他们:在营地里好好休息,等待命令,随时准备出击。
  而现在到了这支生力军上场杀敌的时候了!
  在迦太基军队已经出现颓势的时候,生龙活虎的第三舰队步兵们出现在了战场上。
  在到处都尘雾弥漫、喧嚣震天的战场,很难及时准确的了解战情,所以当萨摩尔斯得知这一糟糕的消息时,舰队步兵已经对迦太基的左翼发起了攻击。
  尽管迦太基士兵还在顽强战斗,但战败已成事实,为了避免伤亡过于惨重、导致无人防御迦太基城,萨摩尔斯下令:立即吹响撤退的军号!
  迦太基联军士兵的体力和士气都已经在急剧的下降,号声响起之后,很快就形成了全面的溃退。
  戴奥尼亚军团士兵们立刻进行追击,阿莱克西斯还派人催促在战斗的后半段就在旁观休整的西努米比亚骑兵也参与到追击之中。
  这迫使大量的迦太基溃兵不得不逃入山岭,以摆脱戴奥尼亚军队的凶狠追击。
  黄昏时候,阿莱克西斯才收兵回营。
  这一场由5万多人参加、战斗持续近四个小时的会战非常惨烈,仅仅是正面的厮杀就造成了双方近5000人的死伤(戴奥尼亚士兵伤亡近2000人,迦太基士兵伤亡3000多人),此外还有近6000名迦太基士兵被俘虏。
  消息传回迦太基,全城震动,民众恐慌,痛哭声持久不绝……
  第2日,萨摩尔斯不顾阿迪斯人的挽留,也不顾还有溃兵在陆续返回,就集合残余部队,逃回迦太基城。
  因悲痛而愤怒的迦太基民众将灰溜溜进城的萨摩尔斯团团围住,先是怒骂,然后是痛打,直至其倒地不起。
  元老院为了平息众怒,用最快的速度对其进行了缺席审判,审判结果:钉死十字架。
  这或许是迦太基历史上最悲催死去的一位领军将军。
  但处死萨摩尔斯并无助于战局的改变。
  第3天,阿莱克西斯率领休整后的军队向西行军,阿迪斯开城投降。
  第4天,戴奥尼亚军队与北上的东努米比亚部队在阿迪斯会合。
  第5天,戴奥尼亚联军继续西进,图内斯城投降,紧接着迈加洛波利斯城投降。
  最后,4万多戴奥尼亚联军士兵绕过图内斯湖(即今突尼斯湖),逼近了迦太基城。
  惊恐万分的迦太基民众站在西面城墙上,眼睁睁的看着密密麻麻的戴奥尼亚士兵,在比塞大湖和图内斯湖之间的地峡上大肆毁掉纵横的沟渠、铲掉一块接一块的农田,然后在上面开始修建营地,显然是准备将迦太基人彻底封锁在城内(迦太基人认为它是地峡,实际上两湖之间的最短距离也约有10里,而且地势非常平坦)。
  惊恐的迦太基人不敢出击,只能躲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内,加紧做好防御的准备。无论男女老少都被动员起来,配备武器,随时准备上城作战,城内所有的铁匠铺全天二十四小时开工,紧急生产各种兵器:短剑、标枪、长矛、盾牌……
  甚至已经惊慌失措的元老们还通过了大祭司的提议,说服城内民众举行规模空前的祭祀,向戴奥尼亚的保护神巴尔·哈蒙祈求庇佑,这个仪式就是曾经在西地中海腓尼基人中流行、让其他种族谈之色变、近几十年来已经较少举行的火祭。
  但此时的迦太基民众已经濒临绝望,这是他们所剩不多的希望,于是几乎没有人反对。通过抽签,一共有两百名六岁以下的儿童被选中,在全城民众的颂唱声中,他们被活生生的推入了巴尔·哈蒙神像前的火坑中,他们凄厉的惨叫声更让迦太基人痛苦而迷茫……
  然而火祭仪式之后,巴尔·哈蒙的庇佑并没有显现,反倒是坏消息在不断传来:戴瑞托斯也向戴奥尼亚投降了……没过多久,除迦太基之外,阿非利加第二大的腓尼基城邦——乌蒂卡也选择了投降。因此另一支戴奥尼亚军队(即第四军团和西西里舰队步兵),得以通过西面的海岸道路,从西面抵近迦太基城。与此同时,西西里舰队和第三舰队的部分战船驶进了比塞大湖和图内斯湖,停泊在戴奥尼亚军队在营地内修筑的简易码头(迦太基人很早就打通了这两个泻湖与大海之间的交通,并且还在湖泊伸入城区的地方修建了港口),至此迦太基城已经被完全包围,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以汉诺为首的元老们之所以在此时此刻还没有下定决心、完全接受戴奥尼亚的谈判条件,那是因为他们还抱有最后一点侥幸:来自波斯的干涉。
  实际上,泰尔确实响应了迦太基的要求,向巴比伦派出了使者。
  波斯王阿尔塔薛西斯在得知“迦太基居然被戴奥尼亚逼入绝境”的消息后非常吃惊,在考虑再三之后,他还是决定派一名使者去西地中海,详细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探一探戴奥尼亚的虚实,了解这个新崛起的希腊王国对波斯的真实态度。
  而对这场战争进行调解只是次要目的,毕竟已经在位二十多年的他很清楚:戴奥尼亚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将敌人逼入绝境,又怎么可能因为千里之外自己的几句话就放弃掉之前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更何况波斯还从未向这个新建立的国家展示它的强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