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巨人三传)(精校)第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1

但他所寻求的,尤其是和亚洲人士底直接的关系。在他一生最后十年中,伊阿斯拿耶与东方各国间底通信是非常密切的。
在亚洲各国中,他感到在思想上与他最接近的是中国。但中国思想却最少表白出来。一八八四年时,他已研究孔子与老子;后者尤为他在古代圣贤中所最爱戴。但托尔斯泰一直要等一九○五年方能和老子底国人交换第一次通讯,而且似乎他的中国通信者只有两人。当然他们都是出众的人物。一个是学者Tsien
Huang-t'
ung,(译者按:此人不知何指;)一个是大文豪辜鸿铭,他的名字在欧洲是很熟知的,北京大学教授,革命后亡命日本。
在他与这两位中国的优秀之士底通信中,尤其在他致辜鸿铭底长信中,托尔斯泰表示他对于中国民族所感到的爱恋与钦佩。近年来中国人以高贵的温厚态度去忍受欧洲各国对他所施的暴行这事实尤其加强了托尔斯泰底情操。他鼓励中国坚持它的这种清明的忍耐,预言它必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中国割让给俄国的旅顺这一个例子,(这件事情使俄国在日俄战争中付了极大的代价,)肯定了德国之于胶州湾,英国之于威海卫,必将归于同样的结局。那些盗贼终于要在他们中间互盗。——但当托尔斯泰知道不久以来,暴力与战争底思想,在中国人心中亦觉醒起来时,不禁表示惶虑,他坚求他们要抗拒这种思想。如果他们亦为这种传染病征服了,那末必将临着空前的大劫,不独是在“西方最犷野最愚昧的代表者德皇”所恐怖的黄祸这意义上,但尤在人类至高的福利这观点上。因为,古老的中国一旦消灭之后,它的真正的,大众的,和平的,勤勉的,实用的智慧(Sagesse),本应当从中国渐渐地展布到全人类底智慧,必将随之俱灭。托尔斯泰相信必有一日,人类生活将完全改变;而他深信在这递嬗中,中国将在东方各民族之首,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亚洲底任务在于向世界上其余的人类指示一条导向真正的自由的大路,这条路,托尔斯泰说,即是“道”。他尤其希望中国不要依了西方底方案与榜样而改革,一一即不要把立宪制度代替它的君主政治,不要建设国家军队与大工业!它得把欧洲作为前车之鉴,那种地狱一般残酷的现状,那些可怜的无产者,那种阶级斗争,无穷尽的军备竞争,他们的殖民地侵夺政策,——整个文明底破产,欧洲是一个先例,——是的!——是不应当做的事情底先例。固然中国不能长此保持它的现状,受各种暴行底侵犯,它只有一条路应当走:便是对于它的政府与一切政府底绝对的无抵抗。它只要无动于衷地继续耕它的田,只服从神底律令!欧洲将在这四万万人底英雄的清明的无抵抗前面降服。在田野中平和地工作,依了中国底三教行事:儒家,教人排脱暴力;道教,教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则是牺牲与爱:人生底智慧与幸福底秘密尽于此矣。
在托尔斯泰底忠告之后,我们试观今日中国所做的事;第一他的博学的通讯者,辜鸿铭,似乎并未如何领悟:因为他的传统主义是很狭隘的,他所提出的补救现代世界狂热底万能药,只是对于由过去造成的法统,加以绝对忠诚的拥护。——但我们不应当以表面的波涛来判断无边的大海。虽然那些旋起旋灭的党争与革命,不能令人想到托尔斯泰底思想,与中国圣贤底数千年的传统如何一致,然而谁能说中国民族竟不是与托尔斯泰底思想十分接近呢?
日本人,由于他的热狂的生命力,由于他对于世界上一切新事物底饥渴的好奇心,和中国人正相反,他是在全亚洲和托尔斯泰发生关系最早底民族(约于一八九○年左右)。托尔斯泰之却取着猜疑的态度,他提防他们的国家主义与好战天性底执着,尤其猜疑他们那么柔顺地容纳欧洲文明,而且立刻学全了这种文明底害处。我们不能说他的猜疑是全无根据:因为他和他们的相当密切的通讯使他遭了好几次暗算。如年轻的Jokai,Didaitschoo-Iu日报主笔,自称为他的信徒,同时又自命为把他的主义与爱国情操联合一致的折衷派,在一九○四年日俄战争爆发时,他竟公然指摘托尔斯泰。更令人失望的是那个青年田村,最初读了托尔斯泰底一篇关于日俄战争的文字,而感动得下泪,全身颤抖着,大声疾呼地喊说:“托尔斯泰是今世唯一的先知者”,几星期之后,当日本海军在对马岛击破了俄国舰队时,一下子卷入爱国狂的漩涡,终于写了一部攻击托尔斯泰底无聊的书。
更为坚实更为真诚的——但与托氏真正的思想距离很远的——是这些日本的社会民主党,反对战争的,英雄的奋斗者,一九○四年九月致书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复书中感谢他们的盛意,但表示他痛恶战争,同时亦痛恶社会主义。
可是无论如何,托尔斯泰底精神已深入日本,把它彻底垦植了。一九○八年,正值他八秩诞辰,他的俄国友人向全世界托尔斯泰底朋友征文,预备印行一部纪念册,加藤寄去一篇颇有意义的论文,指明托尔斯泰给予日本底影响。他的宗教作品,大部分在日本都有译本;这些作品在一九○二——一九○三年间据加藤说,产生了一种精神革命,不独日本的基督徒为然,即是日本的佛教徒亦莫不如此;且由此发生了佛教刷新底运动。宗教素来是一种已成法统,是外界底律令。那时起它才具有内心的性质。“宗教意识”从此成为一个时髦名辞。当然,这“自我”底觉醒并非是全无危险的。它在许多情形中可以引人到达和牺牲与博爱精神全然相反的终局,——如引入入于自私的享乐,麻木,绝望,甚至自杀:这易于震动的民族,在他热情底狂乱之中,往往把一切主义推之极端。但在西京附近,好几个托尔斯泰研究者的团体,竟这样地形成了,他们耕田度日,并宣扬博爱底教义。以一般情形言,可说日本底心灵生活,一部分深深地受着托尔斯泰底人格的感应。即在今日,日本还有一个“托尔斯泰社”发行一种每期七十面底颇有意义而浸淫甚深的月刊。
这些日本信徒中最可爱的模范,是年青的德富健次郎,他亦参加一九○八年底祝寿文集,一九○六年初,他自东京写了一封热烈的信致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立刻答复了他。但德富健次郎等不得收到复信,便搭了最近期出口的船去访他。他不懂一句俄文,连英文也懂得极少。七月中他到了伊阿斯拿耶,住了五天,托尔斯泰以父辈底慈爱接待他,他回到日本,这一星期底回忆与老人底光辉四射的微笑,使他终生不能忘怀。
他在一九○八年底祝寿文中提起此事,他的单纯洁白的心倾诉着;
“在别后七百三十日与距离一万里底雾氛中间,我还依稀看到他的微笑。”
“现在我和妻和犬生活在小小的乡间,在一座简陋的房屋中。我种着蔬菜,刈着滋生不已的败草。我的精力与我的光阴完全消磨在刈草,刈草,刈草,……也许这是我的思想底本质使然,也许是这困阢的时代使然。但我很幸福……只是个人在这情境中只能提笔弄文,亦是太可怜了!……”
这个日本青年,在他的卑微纯朴幸福的生活状态上,在他的人生底智慧与勤劳的工作上,较诸参与祝寿文集的一切托氏底信徒都更能实现托氏底理想,而触及托氏底内心。
俄罗斯帝国底回教徒共有二百万人,故托尔斯泰在他俄国人底地位上,颇有认识他们的机会。而他们在他的通信中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一九○一年前,这种通信尚属少见。是年春天,托尔斯泰底被除教籍与致神圣宗教会议书感服了他们。卓越的坚决的言辞对于回教徒们不啻是古犹太先知爱里升天时底嘱言。俄罗斯底Baschkirs人,印度底回教僧侣,君士坦丁堡底回教徒写信给他,说他们读到他斥责整个基督教底宣言,使他们“快乐至于流泪”;他们祝贺他从“三位一体底黑暗的信仰”中解脱出来。他们称之为他们的“弟兄”,竭力使他改宗。一个印度回教僧,竟天真地告诉他说一个新的救世主(名叫Chazrat
Mirza
GulamActimed)方在Kaschmir觅得耶稣底坟墓,打破了基督教中《复活》底谎言;他并且寄给他一张所谓耶稣坟墓底照相,和这所谓新救世主底肖像。
托尔斯泰对于这些奇特的友谊,怎样地报以可爱的镇静,几乎没有讥讽(或悲哀)的表示,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不曾看到托尔斯泰在这些论辩中所取的态度的人,不能知道他刚愎的天性,涵养到如何绝端温和的地步。他从来不放弃他的殷勤的情意与好意的镇静。倒是那些与他通讯的回教徒愤愤然斥他为“中古时代底基督教偏见底余孽”。或是那个因为托尔斯泰不承认他的新的回教救主,以种种说话威吓他,说这位圣人将把受着真理底光辉的人分作三类:
“……有些人靠了他们自己的理智而受到的。有些人由于有形的信号与奇迹而受到的。第三种人是由于剑的力量而受到的。(例如法拉翁Pharaon,摩西逼得要使他喝尽了红海底水方能使他信仰上帝。)因为上帝所遣的先知者应当教导全人类……”
托尔斯泰从不以斗争的态度对付他的含有挑战性的通讯者。他的高贵的原则是无论何人,受了真理,永远不可把各种宗教底不同与缺点作准,而是应当注意沟通各种宗教与造成宗教底价值的特点。——“我对于一切宗教,努力抱着这种态度,尤其是对于回教。”——他对于那个暴怒的回教僧,只答道:“一个具有真正宗教情操的人底责任,在于以身作则,实践道德。”我们所需要的尽在于此。他佩服摩罕默德,他的若干言论使他感服。但摩罕默德只是一个人,如基督一样。欲使摩罕默德主义与基督主义成为一种正当的宗教,必须放弃对于一个人或一部书底盲目的信仰;只要他们容纳一切与全部人类底良心与理智符合的东西。——即在包容他的思想底适当的形式中,托尔斯泰也永远留神着不怫逆他的对手底信仰:
“如果我得罪你,那么请你原谅我。我们不能说一半的真理,应当说全部,或者完全不说。”
他的丝毫不能说服他的质问者。自是毋容提及的事。
至少,他遇到别的回教徒,明白的,自由的,和他表示完满的同情:——第一流中有著名的宗教改革者,埃及底大教士Mohammed
Abdoul,一九○四年四月八日从开罗(Caire)写信给他,祝贺他的被除教籍:因为这是贤圣之士底神明的报酬。他说托尔斯泰底光辉温暖了聚合了一切真理底探求者,他们的心永远期待着他的作品。托尔斯泰诚恳地答复了他。——他又受到驻君士坦丁堡波斯大使MirzaRiza
Chan亲王(一九○一年海牙和平会议波斯首席代表)底敬礼。
但他尤其受着白勃(Babisme)运动底吸引,他常和这派人物通声气。其中如神秘的Gabriel
Sacy于一九○一年自埃及致书于他,这是一个亚刺伯人,改信了基督教以后又转入波斯底白勃主义。
Sacy向托尔斯泰陈述他的主张。托尔斯泰答言(一九○一年八月十日)“长久以来白勃主义已使他感到兴趣,关于本问题的书籍,他已读过不少”;他对于它的神秘的根据及其理论认为毫无重要;但他相信在东方可以成为重要的道德律:“白勃主义迟早将和基督教底无政府主义融和。”他曾写信给一个寄给他一部白勃主义书底俄国人,说他确信“从现在各种教派——婆罗门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中产生的一切合理化的宗教箴规必能获得胜利。”他看到它们全体底倾向是“会合到普遍地合于人间性的唯一的宗教”方面去。——他得悉白勃主义流入俄国感染了嘉尚地方底鞑靼人,大为喜悦,他邀请他们的领袖Woi-ssow到他家里和他谈了很久,这件事故有Gussev底记载(一九○九年二月)可考。
一九○八年底祝寿文集中,一个Calcutta地方底法学家,名叫Abdullah-al-Mamun-Suhrawardy,代表了回教国,作了一篇称颂备至的纪念文。他称他为yogi,(译者按此系印度的苦修士,)他承认他的无抵抗主义并不与摩罕默德底主义相抵触,但“应当如托尔斯泰读圣经一般,在真理底光辉中而非在迷信底云雾中读可兰经。”他称颂托尔斯泰之不为超人,而是大家底兄弟,不是西方或东方底光明,而是神底光明,大众底光明。随后他预言托尔斯泰底无抵抗主义与“印度圣哲底教训混合之后,或能为我们这时代产生出若干新的救世主。”
这确是在印度出现了托尔斯泰所预告的活动的人格。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度是在完全警醒的状态中。除了一部分博学之士——他们是不以向大众传布他们的学问为急务的,他们只醉心于他们的语言学中,自以为与众隔绝,——以外,欧洲尚未认识这种状态,它亦毫没想到在一八三○年发端的印度民族心魂在一九○○年竟有如此庄严伟大的开展。这是一切在精神领域中突然发生的繁荣。在艺术上,科学上,思想上,无处不显出这灿烂的光华。只要一个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底名字,便在他的光荣的星座下,照耀着全世界。差不多在同时,吠擅多派(Vedantisme)教义受过Arya-Samaj(一八七五)Da-yananda
Sarasvati辈底改革,Keshab
Chunder
Sen并把Brahma-Samati作为一种社会改革底工具,藉为调和基督教思想与东方思想底出发点。但印度底宗教界上,尤其照耀着两颗光芒万丈的巨星,突然显现的——或如印度的说法,是隔了数世纪而重新显现的,——两件思想界底奇迹。一个是Ramakrishna(一八三六——八八六),在他的热爱中抓住了一切神明的形体,一个是他的信徒Vivekanan—da(一八六三——一九○二),比他的宗师尤为强毅,对于他的疲惫已久的民众唤醒了那个行动底神,Gita底神。
托尔斯泰底广博的知识自然知道他们。他读过Daya-nanda底论文。一八九六年始,他已醉心Vivekananda底作品,体味Ramakrishna底语录。Vivekananda于一九○○年漫游欧洲的时候没有到伊阿斯拿耶·波里阿那去,真是人类底大不幸。作者对于这两个欧,亚二洲底伟大的宗教心魂没有尽联合之责,认为是一件无可补赎的憾事。
如印度底Swami一样,托尔斯泰受过“爱之主”
Krish-na底熏陶,且在印度不少人敬礼他如同一个“圣者”,如一个再生的古Rishio《新改革》杂志底经理Gopal
Chetti在印度是一个崇奉托尔斯泰思想的人,他在一九○八年底祝寿文集中把托氏和出家的王子释迦牟尼相比;且说如果托尔斯泰生于印度,他定能被视为一个Avatara,一个Purusha,(宇宙心魂底化身,)一个Sri-Krishna,但是历史底无可移易的潮流已把托尔斯泰从苦修士对于神的梦想中转移到Vivekananda,或甘地底伟大的行动中了。
命运底奇特的迂回!第一个导引托尔斯泰到这方面去,而以后又成为印度圣雄底左右手的人,这时候当和达玛路以前的圣保尔一般,是反对托氏思想最猛烈的一员,他是C.R.Das,我们能否假想是托尔斯泰底呼声,把他引入他的真正的使命?——
一九○八年终,C.R.Das处在革命的立场上。他写信给托尔斯泰,毫不隐蔽他的强项的信心,他公然指摘托尔斯泰底无抵抗主义;可是他向他要求为他的报纸Free
Hindostan作同情的表示。托尔斯泰答了一封长信给他,差不多是一篇论文,在《致一个印度人书》(一九○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底题目下,散布于全世界。他坚决地宣传他的无抵抗主义与博爱主义,每一部分都引用Krishna底言论作为他的论证。他对于科学底新迷信和对于古代的宗教迷信同样痛加抨击。他责备印度人,不应当否认他古代的智慧而去承袭西方的错误。
“我们可以希望,他说,在这佛教与孔子主义的广大的世界内,这新的科学偏见将无立足之地,而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彻悟了承认暴力的宗教谎言之后,立刻可具有爱底律令底概念,适合于人类的,为东方底大师以那么雄伟的力宣示于世界的。但科学底迷信代替了宗教迷信来慢慢地侵吞东方诸民族了,它已征服日本为它摆布着最不幸的前途。在中国,在印度,一般自命为民众领袖的人全受了科学迷信底魅惑。你在你的报纸上提出你所认为应当指导印度底动向的基本原则如下:抵抗暴力不单是合理的,且是必需的;不抵抗既无补子自私主义亦有害于利他主义。”
“……什么!你,宗教情绪最深刻的民族底一员,竟相信了你的科学教育而敢把你的民族自远古以来即已主张的爱底律令,遽行弃绝么?暴力底首领,真理底敌人,最初是神学底囚犯,继而是科学底奴隶,——你的欧罗巴老师,感应给你那些荒谬的言论,你竟反复地说个不厌吗?”
“你说英国人底制服印度,是因为印度不以武力来抵抗暴行?——但这完全是相反!英国人所以制服印度人,正因为印度人曾承认而现在还承认武力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底基本原则之故,依了这个原则,他们服从他们各邦底君主;依了这个原则,他们向这些君主,向欧洲人,向英国人争斗。
“一个商务公司——三万人,而且是最无用的人——竟制服了二千万人底一个民族!把这个情形说给一个毫无成见的人听罢!他将不能懂得这些说话底意义……依数字而论,制服印度人的不是英国人而是印度人自己,这论断岂非是很明白确切的么?……
“印度人所以被暴力所制服,即因为他们就生存于暴力之中,现在还是依了暴力生活而不认识切合人类底永恒的爱底律令。
“凡是追寻他的所有物而不知他已占有的人,是愚昧而值得怜悯的!是的,不认识包围着他们的,所给予他们的爱的福利的人是愚昧而可怜的!”(Krishna言)
“人只要度着与爱底律令协和的生活,这是切合他的良心而含有无抵抗与不参加暴力底原则的。那么,不独一百人不能制服数百万人,即是数百万人也不能制服一个人。不要抵抗恶,不参加恶,不加入行政司法,纳税,尤其是军队!——那时,无论何物,无论何人也不能制服你了!”
一段Krishna名言底申引,结束了这俄国教导印度底无抵抗主义宣道:
“孩子们,把你们被蒙蔽的目光望着更高远之处罢,一个新的世界,充满着欢乐与爱的世界将在你们面前显现,一个理智底世界,为“我的智慧”所创造的,唯一的实在的世界。那么,你们会认识爱对于你们底赐与,爱向你们提出底条件。”
托尔斯泰此书落到一个年轻的印度人手里,他在南非洲Johannesburg地方当律师。他名叫甘地。他被这封书大大地感动了。一九○九年终,他致书托尔斯泰。他告诉他,十年以来,他在托尔斯泰底宗教精神中所作的奋斗。他请求他允许他把他的致C.R.Das书译成印度文。
托尔斯泰对于他的“温和与强暴之战,谦卑与博爱和骄傲与暴力之战”表示祝福。他读到了Hind
Swaraj底英文本,为甘地寄给他的;他立刻领悟这种宗教的与社会的经验底价值:
“你所讨论的,和平抵抗这问题,具有最高的价值,不独对于印度,且对于全人类亦是如此。”他读了Joseph
J.Do-ke著的甘地传,为之神往。虽然病着,他还是写了几行动人的言辞寄给他,(一九一○年五月八日)当他病愈时,一九一○年九月七日,在Kotschety——他出家逃亡以至病殁前一个月,——他又写给他一封长信,这封信是那么重要,虽然冗长,我决意把它差不多全部附录在本文后面。它是,它将是,在未来人士衣服中,是无抵抗主义底经典,托尔斯泰思想上的遗嘱。南非洲底印度人于一九一四年在GoldenNumber
of
Indian
Opinion上发表了,那是一册研究南非洲和平抵抗运动底杂志。它的成功同时亦是无抵抗政策底首次胜利。
同时,欧罗巴大战爆发了,互相屠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的对照。
但当暴风雨过去,野蛮的骚扰渐渐地平息时,在废墟残迹之外,人们听到甘地底精纯坚决的呼声,如一头云雀一般。这声音,在一个更响亮更和谐的音调上,重新说出了托尔斯泰底名言,表明新时代人类希望底颂曲。
罗曼·罗兰
一九二七年五月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
致南非洲Johannesburg,
Transvaal,
M.K.Gandhi
“我接到你的Indian
Opinion报,读悉关于绝对无抵抗主义底论见,不胜欣慰。我不禁要表示我的读后感。
“我阅世愈久,——尤其在此刻我明白感到日近死亡的时候——我愈需要表白我心中最强烈的感触,我认为重要无比的东西;这是说无抵抗主义,实在只是爱底法则底教训,尚未被骗人的诠解所变形的学说。爱,或者以别的名辞说沟通人类心魂底渴望,是人生底唯一的,最高的法则。……这是每个人知道,在心底里感到的。(在儿童心中尤其明显。)他只要没有受世俗思想底谎言所蒙蔽,他便会知道这点。
“这条法则曾被人间一切圣哲之士宣扬过;印度人,中国人,希伯莱人,希腊人,罗马人。基督尤其把他表白得明显,他以确切的辞句说这条法则包括一切法则与一切先知者。而且,基督预料到这条法则有被变形底可能,故他特别暴露那种危险,说那些生活在物质的利益中的人要改变它的性质。所谓危险者,是那些人自以为应以暴力来保护他们的利益,或如他们的说法,以暴力来夺回被人以暴力夺去的一切。基督知道(好似一切有理性的人所知道的一般)暴力底运用,与人生最高的法则,爱,是不相容的。他知道只要在一种情境中容受了暴力,这法则便全盘摧毁了。全部的基督教文明,在表面上虽然似乎非常灿烂,其实它时常在推进这种显而易见的,奇特的矛盾与误会,有时是故意的,但多半是无意识的。
“实际上,只要武力抵抗被容受,爱底法则便没有价值而且也不能有价值了。如果爱底法则没有价值,那么除了强权之外,任何法则都无价值了。十九个世纪以来的基督教即是如此。而且,在一切时间内,人类常把力作为主持社会组织底原则。基督教国家与别的国家中间底异点便是在基督教中,爱的法则是表白得很明显确切的,为任何宗教所不及,而基督徒们虽然把暴力底运用认为是合法的,把他们的生活建立于暴力之上,但他们仍旧庄严地接受这法则。因此,基督教民族底生活是他们的信仰与生活基础之间的矛盾,是应当成为行动底法则底爱,与在种种形式下的暴力之间的矛盾。(所谓暴力底种种形式是:政府,法院,军队,被认为必需而受人拥护的机关。)这矛盾随了内生活底开展而增强,在最近以来达到了顶点。
“今日,问题是这样:是或否;应当选择其一!或者我们否定一切宗教的与道德的教训而在立身处世之中任令强权支使我们。或者把一切强迫的纳税,司法与警务权,尤其是军队,加以摧毁。
“本年春天,莫斯科某女校举行宗教试验,那时除了宗教科教员之外,还有主教也亲自参与;他们考问女学生,关于十诫底问题,尤皆是第五诫:“戒杀!”当学生底答语正确的时候,主教往往追问另外一句:“依了上帝底律令,是否在无论何种情形下永远禁止杀戮?”可怜的女郎为教员们预先教唆好了的,应当答道:“——不,不永远如此。因为在战争与死刑中,杀戮是允许的。”——但其中一个不幸的女郎(这是由一个在场目睹的证人讲给我听的)听到这照例的问句“杀人永远是一件罪恶么?”之后,红着脸,感动着,下了决心,答道:“——永远是的!”对于主教底一切诡辩,年轻的女郎毫不动心地回答,说在无论何种情形中,杀戮是永远禁止的,而这在旧约中已经如此:至于基督,他不独禁止杀戮,并且禁止加害他的邻人。虽然主教是那么庄严,那么善于说辞,他终竟辞穷,为少女战败了。
“是的,我们尽可在我们的报纸上唠叨着谈航空进步,外交阴谋,俱乐部,新发现,和自称为艺术品等等底问题,而对于这少女所说的缄口不言!但我们决不能就此阻塞了思想,因为一切基督徒如这女郎一样地感觉到,虽然感觉底程度或有明晦之别。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救世军,日有增加的罪案,失业,富人们的穷奢极侈天天在膨胀,穷人们底可怕的灾祸,惊人地增多的自杀事件,这一切情形证明了内心的矛盾,应当解决而将会解决的矛盾。承认爱底法则,排斥一切暴力底运用。这是近似的解决方法。因此,你在Transvaal底活动,于你似乎显得限于世界底一隅,而实在是处于我们的利益底中心;它是今日世界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不独是基督教民族,世界上一切的民族都将参预。
“在俄罗斯,也有同样的运动在迅速地发展,拒绝军役底事件一年一年地增加,这个消息定会使你快慰。虽然你们的无抵抗主义者与我们的拒绝军役者底数目是那么少,他们毕竟可以说:‘神和我们一起,而神是比人更强。’
“在基督教信仰底宣传中,即在人们教给我们的变形的基督教义形式中,即在同时相信战时屠杀的军备与军队是必须的情形中,也存在着一种那么剧烈的矛盾,迟早会,很可能是极早地,赤裸裸地表白出来。那么,我们必得或者消灭基督教,——可是没有它,国家的权威是无从维持的,——或者是消灭军队,放弃武力,——这对于国家亦是同样重要的。这矛盾已为一切政府所感到,尤其是你们的不列颠政府与我们的俄罗斯政府;而由于一种保守的思想,他们处罚一切揭破这矛盾的人,比着对于国家底其他的敌人,处置得更严厉。在俄国我们看到这种情形,由于你的报纸,我们亦看到你们的情形。各国政府明知威胁他们的最严重的危险之由来,他们所极力护卫的亦不止是他们的利益。他们知道他们是为了生或死而奋斗。
雷翁·托尔斯泰
一九一○年九月七日于Kotschety”
托尔斯泰著作年表
一八五二年
童年时代(一八五一——二)——侵略——哥撒克(一八六二年完成)
一八五三年
记数人日记
一八五四年
少年时代——森林采伐
一八五五年
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之塞白斯多堡——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白斯多堡——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白斯多堡
一八五六年
两个骑兵——下雪——支队中的相遇——一个绅士底朝晨——少年时代。
一八五七年
亚尔培(Albert)
——吕赛纳(Lucerne)
一八五八年
三个死者
一八五九年
夫妇的幸福
一八六○年
波里哥区加(Polikouchka)
一八六一年
纺亚麻的人
一八六二年
民众教育论——写读教授法——建设初等学校计划草案——教化与教育(Education
et
Instruc-tion)——教育之定义与进步——师资论——十一十二两月中的伊阿斯拿耶·波里阿那学校——民众学校之自由创设与发展论——民众教育范围内的社会活动论——Tikhon-ne与Malanya(遗著)——田园诗歌
一八六三年
十二月党人(预定的长篇小说中的断片)
一八六四年

一八六九年
战争与和平
一八七二年
启蒙读本〔包含伊索、印度,美国……等寓言之翻译,神话,物理,动物,植物,历史各科讲话,短篇故事(高加索之囚犯,神见真理),史诗,数学,教员参考资料。〕——二旅客(遗著)
一八七三年
撒玛拉饥荒感言(致Moscow
Vedomosty主编书)
一八七四年
论民众教育(致J.U.Shatiloff书——提出莫斯科文学委员会之报告书)
一八七五年
启蒙新读本俄罗斯读本四种——斯拉夫古书四种
一八七六年
安娜小史(一八七三——一八七六年)
一八七八年
初年回想录(断片)——十二月党人(断片之二)——十二月党人(断片之三)
一八七九年
我是谁(Tchertkov藏件)——忏悔录(一八八二年增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