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校对)第1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1136

  到了罗信准备离开上林村的前一天晚上,罗恒摆了六桌,村子里和罗家交好的人纷纷前来,预祝罗信考出好成绩,顺利通过童生试。
  罗信一边笑脸盈盈地应对着,一边听着长辈们的叮嘱,特别是林昌和张树反复地叮嘱罗信。罗信唯有诺诺称是。
  整个宴席上罗信是最累的,不停地点头听着长辈的叮咛,但是席面上的那些好东西却不让他吃一口。油腻的不能够吃,海鲜不能够吃,生怕罗信吃坏了肠胃,到时候耽误科考。酒就更不让喝了,一顿饭吃下来,罗信只感觉自己吃了五分饱。
  席间张树也代表上林村发言,无非是说些上林村的光荣历史,上林村总共出现了多少秀才,多少举人。罗信倒是认真听了,整个上林村的历史上总共就出现了一个举人,秀才倒是出现过二十几个,进士是一个也无。而且按照张树的说法,如果张洵和罗信将来能够考中秀才,那么上林村就会出现五个秀才,分别是张树,林昌,罗智,张洵和罗信,成为上林村历史上秀才最多的一代。
  最后,自然是勉励罗信要好好考试,为上林村争光等等。随后还放了一串鞭炮,共同举杯,如同过年一般热闹。
  次日。
  罗信一家前往县城,罗信,罗平和鲁大庆骑着马。鲁仲连赶着一辆牛车,牛车上坐着罗氏和张芸娘,还有三个丫鬟。也就是说罗信一家除了将张望一家留在庄子里,所有人都前往县城的宅子。
  罗信科考在罗家这就是大的不能够再大的大事,自然是全家围着罗信转。按照罗信的意思,自己带着鲁大庆去县城就行了,但是罗平夫妇却是坚决不同意,而大嫂张芸娘也嚷着要去照顾罗信,于是一家子便都进城了。
  村民们一直将罗家送到了村口,一个个说着吉祥话,一方面罗信在上林村的人缘确实不错,另一方面,昨日也吃了罗家的席,自然是什么好听说什么。罗恒叮嘱完了罗信,又叮嘱罗平夫妇照顾好罗信,这才放罗信一家离去。
第二百二十七章
考场
  一进入县城,罗信震惊的看到很多和他们一样的各种车,牛车,驴车,马车驮着一家家入城,当然也有很多穷书生,连个书童也没有,独自一人入城。
  这个时候罗信在县城的宅子已经修缮一新,只是需要晾晾味道,罗信一家此时也顾不得有些许味道便居住了进去。
  当晚罗平又是在家里摆席为罗信预祝,而且也放了一挂鞭。不过罗信也只是吃了一个半饱,罗氏和大嫂看得紧,罗信刚想要夹个鸡腿,便被母亲和大嫂伸出筷子将鸡腿压住,罗信只好苦着脸收回了筷子。
  晚间。
  在蝶儿和春花的服侍下,罗信早早地躺倒了床上,望着蝶儿和春花向外走的背影,罗信不由道:
  “蝶儿,春花,你说公子我苦不苦啊?连着吃了两顿席,只能够吃点儿青菜萝卜,每吨都吃了一个半饱。”
  “噗嗤……”
  两个小丫头不由笑出声来,腻声道:“公子,这都是为你好啊!就这几天,等着您考完,想吃什么还不是紧着您吃!”
  “唉……”
  罗信叹息了一声,摸了摸瘪着的肚子闭上了眼睛。
  四更半。
  罗信便被两个丫鬟叫醒,习武之人倒是没有懒床的习惯,只是比以往早起了一点点,所以罗信在春花和蝶儿的服侍下洗漱完毕,穿上衣服的时候,已经完全清醒,精神抖擞。
  牛车已经备好,鲁仲连驾车,上面放着宋泰送给罗信的那个较大的书箱。罗信没有骑马,而是和鲁大庆都坐在了牛车上,看着父母和大嫂熬红的眼睛,知道他们恐怕午夜就起来了,为自己准备科考的东西。
  “信儿,不要大意。”罗氏轻声道。
  罗信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道:“娘,放心,信儿懂得。”
  罗平和大嫂也不停地叮咛着,最后还是罗平一摆手道:“别耽误时间了,误了信儿的科考。仲连,一定要把信儿按时送到考场。”
  “是,老爷!”
  在父母和大嫂殷切的目光下,鲁仲连驾着车拉着罗信和鲁大庆渐行渐远。
  走出去没有多久,此时天还未亮,但是街道上却是热闹了起来。大街上都是前往考场的考生,还有送考生的家长,亲朋好友,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也早早地起来,更是有些闲着无事的人也跑出来看热闹。
  一路上喧闹一片,有的是家长的殷殷叮咛,有的是亲朋好友的祝福,有的是碰到了同去赶考的书生,便相互大声打着招呼。罗信也频频和相遇到的书生打着招呼,那些人几乎都认识罗信,而罗信也认识大部分,少部分也觉得脸熟,认识的不认识的,罗信都一律称呼学兄,反正在这些考生中他的年龄最小。
  每个考生的神色都是不同,但是大部分考生的脸上还是透露着一丝紧张。甚至有些考生说话的声音都有着一丝发颤。
  也有的考生神色飞扬,给人的感觉过县试犹如探囊取物。还有一部分人神色沉静,不喜不悲,罗信就属于这一类人之中。脸上带着平静的笑容和相遇的考生打着招呼,之后便静静地坐在那里,脸上带着淡淡地笑意,望着周围发生的一切。
  这一刻,他似乎跳出了这个世界,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着这一切。
  “这就是大明科考的场面吗?”
  一直至到达了县学前面的大街,罗信才从这种旁观的状态中脱离了出来,向着前方望去,发现此时守卫的已经不是衙役,而是换成了兵丁。这些兵丁神色肃穆地将送行的家长和亲朋好友拦住,不允许他们继续前行。到了这里便只允许手持考牌的考生进入。
  罗信矫健地跳下了牛车,鲁大庆也跳下了牛车,将车上的那个书箱拎了下来,双手递给罗信。
  “公子!祝你马到成功!”
  罗信笑了笑,单手接过那个书箱,转头对鲁仲连道:“仲连,你们回去吧。”
  “公子,我们就在外面等你。”鲁仲连急忙说道。
  罗信便点点头,知道这是他们两个在表忠心,便没有强求他们离开,拎着书箱向着里面走去。出示了考牌,却没有想到检验他考牌的那个兵丁都没有看罗信手中考牌一眼,而是朝着罗信拱手道:
  “祝罗公子马到成功。”
  罗信的神色就是一愣道:“这位大哥是?”
  那个兵丁便是一笑道:“当初我在城头上曾经看到过罗公子冲阵的英姿。”
  罗信便恍然,朝着那个兵丁点点头,拎着书箱走了进去。
  走进了大门,罗信的脸上不由现出了惊色,随后便恍然。这里是北方,和南方没法比。南方原本就是富庶之地,又对读书十分重视,所以每个县虽然少则有数百人参加县试,多则过千人。但是县衙依旧能够给搭起棚子,布置座椅。
  但是北方就差了许多,甚至完全没法和南方相比。富庶一些的县还好,在搭建棚子之外,还能够给准备座椅。但是一些穷县,根本就没有这个财力来做这些,能够搭起棚子就不错了。
  考生就坐在四面没有遮挡的棚子里,南方还好,毕竟气温暖和,但是北方二月,那还是十分寒冷的。坐在四面透风的棚子里,没给冻僵就不错了。
  这要是赶上再下雪,那就是坐在雪地里答卷,看着是一副美景,亲身经历,却是苦不堪言。
  更是有一些贫穷的县,其财力只能够搭起一个棚子,根本就没有余力去准备桌椅,如此前来科考的考生就必须自己解决桌椅。
  当然,借不到桌椅也没有问题,借块板子也行,哪怕的菜板也行,至于椅子,那就搬块石头,或者几块砖头凑付了。
  原本阳林县就属于贫穷仙城,以往也都是由衙门搭个棚子,至于桌椅就要由考生自己解决。但是这次周庭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将武斗争水变成了文斗争水,已经取得了教化之功,又在流寇围城的时候守住了城,这又是一功,所以他下决心要把这次科考也办好,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县试,这次县试如果再获得成功,有非常大的可能得到升职。
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题
  此次周庭玉不仅仅是搭了棚子,而且还向阳林县各处以官家的名义借桌椅,好歹借足了桌椅,虽然款式不同,什么样的桌椅都有,但是却给考生解决了大问题,令所有的考生一片称赞。
  县试的规矩并不严,只是简单的检查一下,便允许一个个考生入座,罗信的考号比较靠前,便挑了一个中间的位置坐好,不管怎么说,在这北方的二月,在室外还是很冷的,坐在中间也能够让四周的考生给挡挡风。
  参加本次阳林县科考的考生并不多,也就不到三百人,什么年纪的都有,最小的就是十二岁的罗信,最大的虽然不知道究竟有多大了,但是罗信却是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坐在那里。至于中年人也有不少,但是更多的却是年轻人。
  寒风中。
  待众考生都坐好之后,周知县穿着整齐的官服站在前面开始讲话。首先敬孔孟,然后敬圣上,最后宣布考试的场次,考场的纪律。
  本次县试将会考四场,每场考一天,每隔一天考一场。
  这倒不是考试的内容多,而是给考生更多的机会。实际上第一场就可以有考生通过,不需要再考后面的三场,而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状态等没有通过的考生可以继续考第二场,所以第二场和第三场被称之为复场,而最后一场是面试,所有的考生都要经历第四场。第四场主要是为了甄别一些作弊没有被发现的考生,县令亲自面试一下,把这些本身草包又作弊的考生剔除出去。
  周庭玉话落之后,便有兵丁开始分发答题纸。统一的格式,而且县试也不煳名,罗信的名字,年龄,籍贯,三代,包括体貌特征都写在了第一页的答题纸上。
  而从第二页开始便是真正的答题纸,每页上都有着红格,类似后世的稿纸,只是那方格要比后世的稿纸大上许多。一个格只能够写一个字,而且不允许写到格外。
  此时天已经放亮,看得清放在桌子上的稿纸,只是寒风吹过,身体一阵阵发冷。
  天气寒冷,不光是考生挨冻,那些监考的兵丁也挨冻,周知县更是忍受不了这种冷,便匆匆地在一张大纸上写下了考题。然后由两个兵丁举着让众考生观看。
  题目只有一个,作一篇时文。
  按理说大明朝的标准县试是出两篇时文,但是县试的自由度非常大,都由县令自己说的算。所以有的县是出两篇时文,有的县出一片时文和一首试帖诗。但是这通常都是南方这么做,而在北方因为天气寒冷,又是在室外科考,这不用多久手就冻僵了,条件的艰苦完全不是南方能够相比的,所以北方县试通常便只是出一篇时文,连试帖诗都不出了,就是为了让考生尽快答完卷,反正一篇时文就已经能够看出文章的高下。
  罗信向着考题望去,脸上便现出了一丝苦笑。周围更是响起了一片吸气的声音。罗信知道这不是被冻的,而是被吓的。而周知县目光扫过受到惊吓的众书生脸上现出了一丝得意,而且还将目光望向了罗信,一副这题如何的神色。
  “这哪里是县试啊,都赶上乡试了。”有考生小声埋怨道。
  “安静!”有兵丁呵斥,考场内便又寂静了下来,但是却笼罩着一层悲怆的气氛。
  题目总共有四句话,分别是: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这根本就不是一篇文章里面的话,甚至不是一本书里面的话,而是四本书内各有一句。
  “大学之道”出自曾参所着《大学》第一句,原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天命之谓性”出自子思所着《中庸》第一句,原句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意思是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学而时习之”出自孔子所着《论语》的第一句,原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1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