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利坚(校对)第3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355

谢里夫已经决定,在麦加宣布起义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巴勒斯坦,战斗的硝烟还没有散去,属于杰马尔帕夏的奥斯曼第三集团军,抢下了日前鏖战的阵地,不少包着头巾的尸体还没有清理。
“这些人是哪来的?英国人好像不是这种打扮!”很多士兵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但是在传闻当中似乎英国人是不包头巾的。
“好像是印度人,跟随英国人来打仗的。”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军官道,“一些印度骑兵的战斗力还可以,但是要是附近没有英国部队的话,就变得不难对付。”
英印军团北上的攻击,经过西奈半岛之后就变得困难起来,尤其是以印度军团为主的部队,遭到了当地人的敌视。很多阿拉伯部族可能对奥斯曼没有好感,但看着这些不知道哪来的军队入侵自己的家园,还是选择站在奥斯曼帝国这一边。
顶住了英印军团第一波进攻的杰马尔帕夏非常高兴,却还不知道汉地的哈希姆家族,已经吹响了起义的号角,整个麦加已经落入了起义军的手中,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第704章
波斯湾的威胁
圣城麦加,燥热的空气中蔓延着紧张的气息,谢里夫带着哈希姆家族正式站在了奥斯曼帝国的对立面,这一刻起哈希姆家族不再是奥斯曼帝国掌权者尊重的圣地守护者,而是为了阿拉伯独立而战的阿拉伯领袖。
麦加这个与世隔绝的圣城,迎来了枪炮的洗礼,抬眼望去,远处的交战区域不断升起白色的火光和灰色的烟尘,那是那是阿拉伯起义军在向忠于奥斯曼的武装开火。炮弹不断落在的不远处的土地上,闪过道道白光和橘红色的火焰,人们的耳边不断回荡着隆隆的闷响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的味道,如果再加上熔岩,那就是地狱的景象。
谢里夫知道,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已经没有回头路,有些事情做了就不是因为哈希姆家族的牌子,就能够全身而退的了。阿拉伯帝国最后一任哈里发,最终也死在了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大军手上。
看着焦灼的战事,谢里夫的拳头紧紧地握了起来。现在奥斯曼的控制区,已经被跨越西奈半岛的英印军团截断,汉志当地忠于奥斯曼帝国的武装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所以说目前这里应该算是很安全,想到这谢里夫才算是稍稍鼓足了勇气。
三个儿子都已经被谢里夫送走,他已经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夺回麦加让它回到阿拉伯人的手里,就从这一天开始了,这对全体阿拉伯人有着重要意义。
对此带着头巾的劳伦斯本人也深表同感,他虽然是带着麦克马洪的任务来到这里,却并不知道英国高层到底在想着什么,能够亲眼看着阿拉伯人成功从奥斯曼帝国分离,成为一个独立实体,以劳伦斯这样一个阶层的普通英国人,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虽然汉志地区因为麦加的特殊性,可以视为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薄弱地区,但想要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也并不容易。六百年来,奥斯曼帝国代表了和平教文明的荣耀,做到了阿拉伯帝国没有做到的事情,攻克千年不落的君士坦丁堡,越过达达尼尔海峡深入欧洲,更是将地中海南岸全部控制,对欧洲形成了半包围。
如果不是欧洲人开辟了新大陆,正常的情况下,两大宗教的争端将会以奥斯曼帝国的全胜作为结局,古老的荣耀并非能够轻易割舍。
更何况奥斯曼帝国苏丹还自命哈里发,很多阿拉伯部族非常相应这一次对协约国的圣战。
哈希姆家族认为自己是为了阿拉伯人反叛,而阻止哈希姆家族的同样是阿拉伯的部族武装,对方同样认为哈希姆家族在这个时候反叛奥斯曼帝国,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背叛。
既然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那就让一切在战场见真章吧?
夺取麦加的战斗其实非常不顺利,但是哈希姆家族是外援的,英国是世界第一海权强国,如果说可能会小看奥斯曼帝国首都的防御力量倒是真的,但仅仅隔了一条红海的麦加,确实也不会被英国高看到哪里去。
仅仅动用两艘驱逐舰护送运兵船,将一个团的澳新军团送过红海海峡,这些到达的澳新军团士兵,终于到达了还在战火纷飞的麦加。
米字军旗的出现是决定性的,澳新军团出现在麦加附近的时候,也标志着这一场争夺结束了,哈希姆家族控制了宗教圣地麦加,即将蔓延的阿拉伯大起义出现了星星之火。
但对于英国在中东战场的整体形势来说,目前麦加这里的情况还谈不上什么大的助力。英印军团在早期的顺利之后,深入到了巴勒斯坦附近,被杰马尔帕夏调集的奥斯曼第三集团军所击败,以印度军团为主力的英印军团,在奥斯曼帝国上下已经决心抵抗之前,还是略微差了一点。
当然这一切谢里夫目前还不知道,陆地上的问题,还是法国人和俄国人更加靠谱一些。英国能打的陆军都在法国境内!
“尊敬的谢里夫先生,你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劳伦斯十分高兴的开口道,“我相信以后阿拉伯人的命运,将由你们自己决定。”
“我同样感谢劳伦斯先生你,感谢你和那些英国士兵沟通,才没有让他们进入圣地。”谢里夫的态度同样算是真诚,麦加的宗教意义重大,一旦被澳新军团的士兵所破坏,这对整个中东来说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是我应该做的,其实我并不喜欢很多人认为的思维,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劳伦斯摆摆手道,“你其他两个儿子去了什么地方。”
从起义开始,劳伦斯就没有见到谢里夫的大儿子阿里和三儿子费萨尔,只剩下阿卜杜拉还跟在自己父亲的身边,难道是出现了什么意外。
“我让他们去了别的地方,倡议其他地方的阿拉伯人站在我们这一边。”谢里夫的回答言简意赅,但没有透露去了什么地方。
实际上他的两个儿子都化妆,前往其他阿拉伯人的聚集区,三儿子费萨尔去了叙利亚。大儿子阿里去了波斯湾,说服当地的阿拉伯人站在自己一边。
埃及出发的英印军团,毫无疑问没有实现丘吉尔的设想,海军大臣认为奥斯曼军队的战斗力不值一提,忘记了英国陆军的战斗力同样没有高到哪里去。挺高的那一小部分都在西线进行战壕战,剩下以印度军团为主的英印联军,在面对奥斯曼军队的时候没有优势。
东地中海一线的战斗没有进展,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战同样不容乐观,在战斗陷入停顿的时候,英国内阁认命了陆军中将伊恩·汉密尔顿为接下来的指挥官,代替之前的海军上将卡登则以负伤的名义回国养伤。
汉密尔顿被认为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官,因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而闻名,有着不俗的文学素养,有着诗人将军的外号。
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当中,伊恩·汉密尔顿都在国外作战,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伴随英军在全世界作战,战场遍及亚非拉,其中在兼并缅甸的战役当中居功至伟,将缅甸变成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伊恩·汉密尔顿指挥英军占领边防要塞敏赫拉,直逼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最后英军开进曼德勒。随后在第二年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
因为长期在外作战经验,伊恩·汉密尔顿的任命被内阁全体部长一致认可,接手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
伊恩·汉密尔顿接手的时候,英印军团面对奥斯曼帝国第三集团军吃了败仗,和哈希姆家族发起阿拉伯大起义的消息同时传来。汉密尔顿对于他的敌人的惟一知识,来自于奥斯曼帝国陆军操典、一张不完善的作战区域地图和在最后一分钟冲进书店买来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在他离开伦敦的时候,他甚至不知道战役已经开始。
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战的一筹莫展,在有了中东战场指挥权之后,伊恩·汉密尔顿迅速的对整体局势有了判断。
索性长期在英属印度服役的精力,让伊恩·汉密尔顿对印度军团十分了解。到达埃及之后迅速就对印度军团进行了重新梳理。
在纵观全局的时候,伊恩·汉密尔顿发现了波斯湾不同寻常的情况,“十六万英印军团就在阿曼,是在那里休假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看出来,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以及策动阿拉伯人的反抗,美索不达米亚当地的阿拉伯人非常重要,为什么不在波斯湾展开军事行动?”
“波斯湾当地的情况比较特殊,占据科威特一线的奥斯曼第八集团军,是一个外国帕夏组织的基督军团。”指挥部的参谋回答道。
“这样不是更好么?我们可以尝试让他们站在我们这一边。”伊恩·汉密尔顿打断道。
“但是听说这个人是一个亲德思想浓厚的商人,而且他认为欧洲国家对奥斯曼帝国的攻击,没有考虑到当地基督徒的安全,所以这一支奥斯曼第八集团军,是以他以基督徒自保的名义拉起来的,对任何进入领地的军事力量都十分敌视。”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这是一场世界大战!我在来之前得到了一部分的支援,两个日本师团内阁已经决定放在中东战场,我的意思是放在阿曼一线。”伊恩·汉密尔顿将军斩钉截铁道,“必须解决波斯湾的问题,我们才能够尽快的解决奥斯曼帝国。”
伊恩·汉密尔顿到任之后,迅速进行了兵力调整,将阿曼的英印军团派上用场。补充两个日本师团,对两河流域采取进攻态势。
“我和英国人当然是打不起世界大战了,人家是一个国家,我只是一个商人。不过战争要仅仅局限与波斯湾么?没什么不能打的!”谢菲尔德接到科威特的电报后看了一眼,呵呵一笑道,“我每个月都运达一千辆摩托车,三百辆卡车,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的敌人知道,打仗是要花钱的。”
第705章
英印军团北上
“老板,约翰康纳他们的意思,还是向原来一样主动出击么?”杰斯拉有些忧心忡忡的,对面可是英国人,是横行世界三百年的世界霸主。而他的老板是一个商人,组建的基督军团也只是一些民兵。
“杰斯拉你不要这么惊慌,主动权在人家的手上,在有些时候我也未尝没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就是能够在波斯湾和英国人相安无事,等到英国人和德国人决出一个胜负在说,到时候说不定一切事情都可以谈。但是躲是躲不过去的,现在明显中东一线的新任司令,不把我当回事,这样也对,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商人嘛!”谢菲尔德开了一瓶红酒,为自己和保镖头子倒上了一杯,摇晃着酒杯继续道,“一枪不开直接认输,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当年就不会有内战了。”
“十六万五千人的英印军团,两个师团的日军,数量不明的阿拉伯武装。我不管约翰康纳用什么办法,我运过去的汽车全部报销也好,毒气弹都打光也好,我希望一战把所有问题都摆平,记着,要善用我运过去的汽车锁带来的机动力量,不是我夸口,在这个时间当中,能够调用如此多的汽车,带来巨大机动性的部队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说英国人可以一天计划进攻五十公里,科威特现在就可以计划一百五十公里的作战。”
有联合公司支撑的科威特军队,在枪支弹药上是不缺乏的,为此奴隶主甚至挪用了一部分产能来保持每个月的运输量,这甚至引起了潘兴将军的不满。
因为联邦政府对墨西哥内部天主教派和革命一派的内战,已经有了干涉的意思,正在受命潘兴将军组建干涉军,供应这支干涉军的军需物资,当然没有比紧挨着墨西哥的德克萨斯州更加适合的地方。
幸亏联合公司的实力足够,紧接着就加班加点将物资缺口堵上,现在已经赶上了进度。才让这个黑桃杰克没有发现什么。
在电报当中,谢菲尔德几乎明示了黑金公司的几个首脑,要善用自己从本土为科威特提供的机械,还提及了一个名词叫机械化作战,想办法一战定乾坤。
“阿曼的协约国武装成分,是英国殖民军,印度军团和当地的阿拉伯人,加上日军的两个师,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是名声在外的。英国的海外殖民军和本土军队不是一个体系,至于印度、阿拉伯人和日本人,他们都没见过真正的现代工业。”
仰着手中的电报,约翰康纳对着自己的同伴道,“老板让我们善用送过来汽车,要集中使用用来调配兵力。”
“摩托车有大概一万五千辆,卡车都三千辆左右。别说这么一算,几乎一次能运送四五万的士兵快速前进,当然这没有考虑到弹药。”布朗伸手摩擦着下巴道,“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好像有一个挺新颖的模式可以使用。”
“我们比阿曼的英印军团活动范围要大的多。”约翰康纳思考道,“老板的意思是,最好一战就让科威特的威胁消失。这就要好好谋划一下了。我们不在边界抵抗,而是把他们放进来行不行?科威特附近有列车炮和战列舰,以及一整套的防御体系。更别提我们随时可以使用毒气炮弹。”
“在发一封电报确认一下,只要老板不在乎科威特受到一些损失,我们放他们进来,然后用储备的汽车将一支部队走沙漠,插向敌人后方。”布朗看着地图谋划道,“以科威特的防御体系,应该并不难。”
科威特附近的三十六门,三百一十毫米重型列车炮是整个防御体系的重中之重,其实除了科威特之外,并没有这个型号的列车炮。普遍的型号是三百零五毫米的重型榴弹炮。
谢菲尔德主要是怕真到了打仗的时候,运送炮弹不方便,而且重型榴弹炮对各国来说都很重要,摸不准德国钢铁工艺和合众国是不是有差别。万一大家都是三百零五毫米,结果因为工艺的不同,导致无法通用,这样就无法从德国得到补充,这才预留出来了一点可以接受的误差,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宁可打不准,也不能让炮弹塞不进去。
“很大胆的想法,只要能打赢怎么都行。”谢菲尔德已经从电报当中明白,近日阿曼的英印军团频频调用,应该是想要北上打开进入两河流域的通道了。
“就这么干了,摧毁一些城区,以后可以在重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又不是没钱,要是丢了科威特,就怕到时候有钱都拿不回领地。”谢菲尔德斩钉截铁的回答道,“我在国内找找英国人订单上的麻烦。同时让盖尔和巴西那边沟通一下!”
英国本土和德国一样,农产品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现在战争时期也没有改变这个本质。比法国人口都多的人口,挤在一个岛上,自给自足不是这么容易做到的。
英国供应农产品的三个主要来源国是合众国、巴西和印度,印度本土人口很多,想要压榨出来农产品供应英国,必然英属印度就会爆发饥荒。如果谢菲尔德在战争时期的食品供应上想想办法,也可以让英国人很难受。
“不好吧,这样英国人不炸了?”盖尔对着话筒道,“巴西人不一定敢得罪英国人。”
“你想办法拖上个十天八天,在大西洋上就不是十天八天的问题了。—再说了,你以为现在还是买方市场么?现在是卖方市场。”谢菲尔德纠正着自己朋友的思维。
“英国人可以从印度调集农产品补充啊!当然也不近就是了!”盖尔皱着眉头道。
“这一点我比了解得多,不留干印度最后一滴血大英帝国决不投降嘛。估计这几年,我们会听到印度年年爆发饥荒的消息。”谢菲尔德耸耸肩道,“印度总是动荡,我更有资格和英国人好好谈谈了。我可是哈里发很看重的帕夏,印度可有七千万和平教徒,我作为哈里发看重的帕夏,执行一下圣战的目标,很正常吧!”
“你就是一个恶棍啊,反正死多少人和你无关,我看看吧,和那边联系一下。”盖尔感叹着道,“有钱人真会玩,为了一块沙漠打生打死。”
波斯湾这边已经战云渐起,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战还在焦灼当中,奥斯曼军队大举反攻协约国部队最南面的一个登陆场。在战斗中,英国战列舰歌利亚号、凯旋号和威严号相继被击沉。结果英国撤离了大批舰只,这样一来,登陆部队便失去了海军的支援,也失去了火力优势。
登陆的协约军向克里希亚进攻,死伤惨重,最终失败。奥斯曼帝国随后沿着整个澳新军团前线发起反攻。协约国士兵在一连串自杀式冲锋中战死。澳新军团无法占领预定的山头目标,他们被困守在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四百米的单薄的阵地上。
海军大臣认为大英帝国可以在陆地上独挑大梁的想法,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确定为失败,奥斯曼军队打不过帝俄,但对英军没有什么敬畏之心,这真是一件令人悲伤的故事。
但是作为一个固执的强硬派,丘吉尔是不会认为这是失败的,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战还有拯救的必要,在他的倡议下,内阁决定再次动员三个师送到奥斯曼一线,拯救一下实际上已经失败,但很多内阁成员不承认失败的登陆战。
至于地中海东岸一线的战斗,汉密尔顿将军在修整片刻之后,再次发起进攻,和杰马尔帕夏的奥斯曼第三集团军鏖战在西奈半岛一线。汉密尔顿的想法是,先确保埃及的稳固,在想办法进攻奥斯曼控制的地区。
就在这个时候,频频调动的阿曼英印军团开始集结,分成两支部队,陆军少将查尔斯·汤申德率领一个海军加强师和两个师的印度军团从阿曼出发。
另一面,负责保护汤申德部队右翼的乔治·葛林吉少将,也同时北上,两支部队加起来都将近九万人的规模。目的地当然是威廉帕夏的领地,扼守两河流域和波斯湾的科威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3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